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造成慢性肝炎和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为HBV感染的高流行区,面临的乙肝流行趋势更为严峻[1]。尽管目前对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造成慢性肝炎和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为HBV感染的高流行区,面临的乙肝流行趋势更为严峻[1]。尽管目前对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但普遍认为HBV病毒本身不具有细胞毒性,机体感染后出现的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主要与病毒作用下的机体免疫反应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北...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随诊的HIV感染者中,有基线BMD及TBS数据、ART治疗时间在1年及以上的HIV感染者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基线及第1~5年的BMD与TB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9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36.1±11.3)岁,男性占91.7%。在68例年龄≥50岁的患者中,BMD正常但TBS减低者占19.1%。与基线相比,第1~4年腰椎BMD均低于基线BMD,第5年腰椎BMD与基线BMD无明显差异[(1.183±0.144)vs.(1.168±0.161)g/cm 2,P=0.118]。腰椎BMD第1、2年分别下降3.0%及2.4%(P=0.196),第3年以后腰椎BMD变化百分比维持稳定。股骨颈BMD第1年下降3.5%,第2年下降4.6%,随后股骨颈BMD变化百分比保持稳定。全髋BMD与股骨颈BMD变化趋势相似。TBS第1年下降1.6%,随后维持稳定。结论在接受ART治疗前,仅凭BMD评价骨质量将忽略近20%存在骨微结构损伤的HIV感染者。长期ART治疗后各部位BMD及TBS均可维持稳定。展开更多
文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造成慢性肝炎和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为HBV感染的高流行区,面临的乙肝流行趋势更为严峻[1]。尽管目前对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但普遍认为HBV病毒本身不具有细胞毒性,机体感染后出现的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主要与病毒作用下的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文摘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随诊的HIV感染者中,有基线BMD及TBS数据、ART治疗时间在1年及以上的HIV感染者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基线及第1~5年的BMD与TB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9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36.1±11.3)岁,男性占91.7%。在68例年龄≥50岁的患者中,BMD正常但TBS减低者占19.1%。与基线相比,第1~4年腰椎BMD均低于基线BMD,第5年腰椎BMD与基线BMD无明显差异[(1.183±0.144)vs.(1.168±0.161)g/cm 2,P=0.118]。腰椎BMD第1、2年分别下降3.0%及2.4%(P=0.196),第3年以后腰椎BMD变化百分比维持稳定。股骨颈BMD第1年下降3.5%,第2年下降4.6%,随后股骨颈BMD变化百分比保持稳定。全髋BMD与股骨颈BMD变化趋势相似。TBS第1年下降1.6%,随后维持稳定。结论在接受ART治疗前,仅凭BMD评价骨质量将忽略近20%存在骨微结构损伤的HIV感染者。长期ART治疗后各部位BMD及TBS均可维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