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医学宏基因组学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金嘉轩 杨寅 +1 位作者 葛一平 林彤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9期1760-1764,共5页
医学宏基因组学通过研究人体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功能,在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等环节发挥辅助作用。医学宏基因组学数据具有高维性和复杂性,但一般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精度有限,而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医学宏基因组学通过研究人体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功能,在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等环节发挥辅助作用。医学宏基因组学数据具有高维性和复杂性,但一般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精度有限,而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目前,AI主要参与临床疾病自动化识别、动态监测、转归预测、多组学分析等医学宏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挖掘更多人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相关的潜在信息、提供更多元的诊疗思路,辅助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作用机制与应用进展
2
作者 谢文婷 曾荣 李筱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甲真菌病目前以传统的药物治疗为主,存在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及患者依从性欠佳等问题。近年来,逐渐尝试应用激光治疗甲真菌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弥补了上述不足。该文对临床常用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作用机制,单用激光治疗及联合外用抗真... 甲真菌病目前以传统的药物治疗为主,存在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及患者依从性欠佳等问题。近年来,逐渐尝试应用激光治疗甲真菌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弥补了上述不足。该文对临床常用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作用机制,单用激光治疗及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系统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进展,激光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与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激光 作用机制 激光疗法 联合治疗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秒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疗效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秋菊 郭丽芳 +5 位作者 曾荣 张孟丽 葛一平 杨寅 黄玉清 林彤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9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评估755 nm皮秒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收集26例面部皮肤光老化患者,皮秒点阵激光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4周。治疗参数:FocusTM微透镜阵列技术,光斑6 ... 目的评估755 nm皮秒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收集26例面部皮肤光老化患者,皮秒点阵激光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4周。治疗参数:FocusTM微透镜阵列技术,光斑6 mm,能量密度0.71 J/cm2,频率5 Hz。由未参与研究的2位皮肤科专家根据治疗前后照片进行疗效评估。末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患者对皱纹、皮肤紧致度、肤色三方面疗效进行自我评估及满意度评估。每次治疗及随访时,详细记录所有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全部完成3次治疗及随访。末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光老化评分分别为(1.27±0.53)分、(1.58±0.70)分,与治疗前评分(2.62±0.80)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1个月,92%患者诉皱纹有改善,96%患者诉皮肤紧致,89%患者诉肤色有改善;末次治疗后3个月,皱纹、皮肤紧致度、肤色改善患者分别为92%、96%、85%。末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对治疗结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患者分别为92.3%、88.5%。治疗中6例患者有严重疼痛,20例中度疼痛,均能耐受。2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轻微红肿,24 h内自行消退。无患者出现瘢痕或色素异常。结论755 nm皮秒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安全、高效,停止治疗后3个月时疗效仍能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皮肤衰老 年轻化治疗 皮秒点阵激光
原文传递
激光美容与皮肤年轻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宇甄 林彤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0年第2期98-100,共3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激光美容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激光美容技术在皮肤年轻化领域的应用发展迅猛,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及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激光美容仪器种类繁多,治疗时怎样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是个难题.就各种激光治疗仪器治疗皮肤老化的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激光美容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激光美容技术在皮肤年轻化领域的应用发展迅猛,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及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激光美容仪器种类繁多,治疗时怎样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是个难题.就各种激光治疗仪器治疗皮肤老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美容 美容技术 皮肤年轻化 发展 前景
原文传递
吲哚菁绿识别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有效性的Meta分析
5
作者 王熠昕 张润东 +2 位作者 曹蒙 张国强 王焱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945-951,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估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和^(99)Tc^(m)在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识别率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淋巴示踪方法提供循证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出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估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和^(99)Tc^(m)在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识别率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淋巴示踪方法提供循证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出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绘制森林图并以I^(2)和Q检验为指标分析异质性,采用相应的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使用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移,并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可靠。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最终结果显示ICG和^(99)Tc^(m)在黑色素瘤SLN识别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稳定可靠,Egger检验表明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ICG和^(99)Tc^(m)在黑色素瘤SLN识别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CG无放射性,操作更安全简便,有望替代^(99)Tc^(m)成为识别黑色素瘤SLN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前哨淋巴结 荧光染料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治疗结节型肥厚性鲜红斑痣1例
6
作者 房静 戎惠珍 曾荣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5-646,共2页
患者男,33岁,因面部肥厚性紫红色斑块、结节30余年,于2021年6月16日就诊。患者自出生时面中部、鼻背出现粉红色斑片,逐渐增大,颜色加深,并出现肥厚、结节表现。
关键词 肥厚性 ND:YAG激光治疗 结节型 鼻背 鲜红斑痣 紫红色斑块 长脉宽
原文传递
皮肤影像技术在寻常痤疮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谢媛媛 刘宇甄 曾荣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7-760,共4页
寻常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目前的分级及疗效评估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评价。近年来皮肤影像技术因其无创、实时、客观、可重复等优点在皮肤病的诊治方面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多种皮肤影像技术在寻常痤疮... 寻常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目前的分级及疗效评估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评价。近年来皮肤影像技术因其无创、实时、客观、可重复等优点在皮肤病的诊治方面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多种皮肤影像技术在寻常痤疮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包括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显像技术、高频超声影像技术等,以期为痤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评估方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诊断 皮肤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 共焦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技术 超声 疾病分级 疗效评估
原文传递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机制
8
作者 郑慧颖 葛一平 《皮肤科学通报》 2022年第1期30-34,共5页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目前已成为治疗重度痤疮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局部治疗和口服抗生素反应不佳且维A酸使用受到限制的患者...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目前已成为治疗重度痤疮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局部治疗和口服抗生素反应不佳且维A酸使用受到限制的患者。近年来的研究证实ALA-PDT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治疗痤疮的效应,包括抑制皮脂腺细胞生长和脂质分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增殖,放大炎症反应,抑制固有免疫,以及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及调控皮肤微生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光动力 治疗 机制 痤疮丙酸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受体在皮肤光老化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何沂桢 吴秋菊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光老化是外源性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行治疗中,大多以防晒、抗氧化、物理化学疗法促进胶原新生等方法为主要手段,但疗效不能满足大多数患者需求。近期研究显示辣椒素受体(TRPV1)在光老化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一些已用于抗衰老的... 光老化是外源性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行治疗中,大多以防晒、抗氧化、物理化学疗法促进胶原新生等方法为主要手段,但疗效不能满足大多数患者需求。近期研究显示辣椒素受体(TRPV1)在光老化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一些已用于抗衰老的成分亦可通过TRPV1起作用,而新型TRPV1靶向制剂在体内外的实验结果中,均显示靶向离子通道制剂有望成为光老化的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受体 TRPV1 光老化 治疗策略 进展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秋菊 周展超 +2 位作者 林彤 戎惠珍 贾高蓉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和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差异,并比较两种疗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45例鲜红斑痣患者的自身皮损随机分成PDT治疗区和PDL治疗区。PDT区治疗区在避强光条件下静脉输注5 mg/kg血卟啉注射...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和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差异,并比较两种疗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45例鲜红斑痣患者的自身皮损随机分成PDT治疗区和PDL治疗区。PDT区治疗区在避强光条件下静脉输注5 mg/kg血卟啉注射液,10 min后开始532 nm连续波激光照射,照射20 min后结束,照射功率密度80~100 mW/cm^2,光斑直径7 cm;PDL治疗区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照射,光斑7 mm,脉冲宽度10 ms,能量密度10~12 J/cm^2。两种治疗之间至少间隔2个月。单次治疗后第4天、8周时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并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照片对皮损消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PDT治疗区基愈10例(22.22%),显效22例(48.89%),有效9例(20.00%),无效4例(8.89%);PDL治疗区基愈6例(13.33%),显效16例(35.56%),有效18例(40.00%),无效5例(11.11%),PDT单次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PDL(Z=2.48,P〈0.05)。PDT和PDL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44%和1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6,P〉0.05),主要为治疗后色素沉着,3~6个月内自行消退。结论 PDT、PDL疗法治疗鲜红斑痣有效、安全,PDT单次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PDL单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色痣 光疗法 血卟啉光照疗法
原文传递
维A酸衍生物ECPIRM对维A酸核受体的影响及小鼠皮肤刺激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孟丽 魏峻 +3 位作者 马鹏程 李玲珺 钱坤 陶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维A酸衍生物ECPIRM对维A酸核受体的影响,评估ECPIRM对小鼠皮肤的红斑、脱屑等刺激反应。方法10μmol/LECPIRM和全反式维A酸(ATRA)作用于SCL-1细胞24h,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维A酸受体(RARa、RARD、... 目的探讨维A酸衍生物ECPIRM对维A酸核受体的影响,评估ECPIRM对小鼠皮肤的红斑、脱屑等刺激反应。方法10μmol/LECPIRM和全反式维A酸(ATRA)作用于SCL-1细胞24h,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维A酸受体(RARa、RARD、RAR',/和RXRa)的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维A酸受体RAR激活通路的靶基因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6A1和他扎罗汀诱导基因1(TIG1)的mRNA表达变化。BALB/c小鼠剃毛后外涂ECPIRM凝胶,以等摩尔浓度的全反式维A酸乳膏为对照,观察小鼠皮肤刺激反应。结果ATRA作用后,RARa、RARD、RAR"/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6A1和TIGl的mRNA表达分别增加到25.49倍和3.8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ECPIRM作用后并不增加核受体RAR仪、RAR8、RAR'y及RXRa的蛋白表达;RARa、RARp、RARγ的mRNA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R靶基因CYP26A1和TIGl的mRNA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LB/c小鼠外用全反式维A酸乳膏后2d出现明显的红斑、脱屑反应,用药5d达高峰。而连续外用0.075%ECPIRM凝胶21d,小鼠一直未出现红斑、脱屑反应。结论ECPIRM不激活经典的维A酸受体通路,未出现ATRA样皮肤刺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皮肤刺激试验 小鼠 ECPIRM 维A酸核受体
原文传递
皮秒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贾高蓉 房静 +1 位作者 林彤 杨寅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8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分析皮秒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的疗效、安全性和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对49例太田痣患者进行皮秒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并根据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治疗1次年龄、皮损Tanino分型和... 目的分析皮秒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的疗效、安全性和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对49例太田痣患者进行皮秒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并根据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治疗1次年龄、皮损Tanino分型和颜色分级进行分组,对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疗效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49例太田痣患者接受1~4次治疗,痊愈9例,其中治疗1次痊愈3例。治疗1次显效率达28.6%,有效率达53.1%,8例治疗3次全部有效,5例治疗4次全部显效。不同性别、发病年龄、Tanino分型、颜色分级各组之间的治疗1次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次年龄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疗效呈反比关系,年龄越小,效果越好。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色素沉着,6个月后消退,无明显瘢痕、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皮秒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田痣 激光 有效性 安全性 皮秒翠绿宝石激光
原文传递
肥大细胞在玫瑰痤疮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兆康 丁徽 葛一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7-821,共5页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中部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导致生活质量降低。肥大细胞是过敏和炎症反应的关键启动和调节因子,在免疫监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中部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导致生活质量降低。肥大细胞是过敏和炎症反应的关键启动和调节因子,在免疫监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玫瑰痤疮中抗菌肽LL-37、阳离子通道TRPV(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与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对肥大细胞参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的治疗学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肥大细胞 LL-37 TRPV 抗菌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云帆 林彤 +2 位作者 徐英男 蒋沁 薛劲松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0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的疗效。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角膜病门诊收集重度玫瑰痤疮眼型患者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13~26(19.52±0.89)岁]。治疗8周,前2周口服米诺环素,每天100 mg,后6周...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的疗效。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角膜病门诊收集重度玫瑰痤疮眼型患者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13~26(19.52±0.89)岁]。治疗8周,前2周口服米诺环素,每天100 mg,后6周口服米诺环素,每天50 mg。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眼部、全身皮肤情况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治疗前后视力及眼部和全身皮肤炎症程度分级评价疗效。结果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2周后,14例患者眼部情况改善、皮炎消退,有效率60.87%;治疗8周后23例有效率100%。治疗期间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Log MAR视力0.20±0.09,治疗后8周Log MAR视力0.14±0.0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P<0.05)。患者最长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安全、有效,并能控制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环素 玫瑰痤疮 眼型 治疗结果 角膜病
原文传递
光疗在脱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仙鸿 曾荣 姜祎群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01-204,共4页
脱发常见的原因有男性型/女性型脱发、感染、药物、创伤、妊娠、免疫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常用治疗方法有外用药、口服药、外科手术等。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关于光疗治疗脱发的报道,其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促进细胞生长、... 脱发常见的原因有男性型/女性型脱发、感染、药物、创伤、妊娠、免疫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常用治疗方法有外用药、口服药、外科手术等。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关于光疗治疗脱发的报道,其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促进细胞生长、抗炎、免疫调节等相关。研究显示,光疗能够有效改善男性型/女性型脱发、斑秃、化疗后脱发,促进毛发生长,目前尚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中如何确定适宜治疗人群、选择合适的仪器参数,如波长、频率、脉冲结构、能量密度、时间、治疗周期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疗法 秃发 治疗应用 激光 激光 准分子
原文传递
两种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9
16
作者 张二佳 林彤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比较宽谱强脉冲光OPT-IPL与窄谱强脉冲光DPL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确诊并接受强脉冲光治疗的54例玫瑰痤疮患者,年龄19~56岁,病程0.2... 目的比较宽谱强脉冲光OPT-IPL与窄谱强脉冲光DPL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确诊并接受强脉冲光治疗的54例玫瑰痤疮患者,年龄19~56岁,病程0.2~10年。22例采用OPT-IPL治疗,32例DPL治疗,所有患者均至少完成1次治疗及随访。根据临床红斑评定量表(CEA)、医生整体评价法(PGA)评价疗效,同时评价不良反应。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组别及治疗次数的CEA评分、PGA评分差异。结果OPT-IPL组分别有22例、17例、10例完成了1、2、3次治疗,能量密度(16.57±1.21)J/cm^(2),DPL组分别为32例、25例、16例,能量密度(9.76±0.61)J/cm^(2)。OPT-IPL组治疗前及1、2、3次治疗后CEA评分为2.38±0.84、2.29±0.75、1.94±0.66、1.90±0.66,DPL组为2.25±0.77、2.16±0.77、1.84±0.81、1.47±0.81,不同组别和治疗次数的红斑严重程度无交互作用(F=0.57,P=0.638),CE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P=0.360),而不同治疗次数CE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0,P<0.001),与治疗前比较,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CEA评分逐渐降低(均P<0.05)。OPT-IPL组治疗1、2、3次治疗后PGA评分为0.39±0.71、0.82±0.92、0.55±0.80,DPL组为0.61±0.77、1.34±1.09、1.53±1.38,不同组别和治疗次数的疗效无交互作用(F=1.62,P=0.202),PG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3,P=0.050),而不同治疗次数PG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3,P<0.001),与第1次治疗后相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PGA评分逐渐提升(均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水疱、结痂等不良反应,两组色素沉着、红斑加重、出现丘疹或丘疹较前增多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PL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与OPT-IPL相当,但所需治疗能量密度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红斑 毛细血管扩张 光疗法 强脉冲光 OPT-IPL DPL
原文传递
氨基酮戊酸孵育不同时间对光动力疗法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宇甄 曾荣 +5 位作者 郑娜娜 段志敏 徐浩翔 吴秋菊 林彤 李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甲基四氮盐(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情况。确定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后,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不加入ALA、不照光;ALA组仅予ALA孵育30 min,不照光;LED组仅予照光但不加入ALA;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分别与ALA孵育15、30、60 min后,接受LED光照射。处理完成后采用CLSM检测生物膜结构、死菌/活菌比例,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差异。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CLSM观察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死菌/活菌比值分别为0.90±0.16、1.75±0.19和2.57±0.32,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31±0.01,t值分别为55.56、138.62、74.64,均P<0.001);生物膜活力值分别为0.35±0.02、0.26±0.02和0.18±0.01,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43±0.00;t值分别为35.66、2.64、110.96,均P<0.001)。CLSM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在ALA-PDT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且随着ALA孵育时间延长,生物膜破坏越严重。结论ALA孵育时间延长会增强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孵育时间
原文传递
光电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及选择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荷丹 林彤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4期264-267,共4页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性疾病,多见于曝光部位,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光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黄褐斑的治疗。研究表明,光电治疗黄褐斑的可能机制为抑制黑素合成、促进黑素代谢与消耗、光调...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性疾病,多见于曝光部位,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光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黄褐斑的治疗。研究表明,光电治疗黄褐斑的可能机制为抑制黑素合成、促进黑素代谢与消耗、光调作用、破坏血管成分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光电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在增加临床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应注重严格光防护及药物维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光电技术 诊断 治疗 机制
原文传递
面部白癜风人工智能诊断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丽芳 葛一平 +1 位作者 杨寅 林彤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589,共4页
目的构建面部白癜风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实现面部白癜风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法利用白癜风皮损单反相机图像和YOLO(You Only Look Once)v3算法建立皮损目标检测模型Vit3,比较Vit3模型的检测结果与皮肤科医生的标注结果,评价Vit3模型的... 目的构建面部白癜风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实现面部白癜风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法利用白癜风皮损单反相机图像和YOLO(You Only Look Once)v3算法建立皮损目标检测模型Vit3,比较Vit3模型的检测结果与皮肤科医生的标注结果,评价Vit3模型的性能。在Vit3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面部皮肤人工智能图像采集器拍摄的白癜风及非白癜风皮损的普通光学和紫外光图像,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测量紫外光图像上皮损区域的灰度值,通过白癜风/非白癜风皮损灰度值阈值鉴别白癜风和非白癜风,建立面部白癜风诊断模型Vit4,通过Cochran′s Q检验比较Vit4模型与皮肤科医生的诊断结果,评价Vit4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对于100张白癜风皮损(167处)和100张正常皮肤的单反相机图像,Vit3模型的诊断敏感性为92.81%(155/167)。对于97组(包括50组白癜风、30组白色糠疹、7组无色素痣、10组正常皮肤)面部皮肤图像,Vit4模型的诊断准确率为88.66%(86/97),敏感性为88.00%(44/50),特异性为89.36%(42/47),与皮肤科医生的诊断准确率92.78%(9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3,P>0.05)。结论建立了面部白癜风人工智能诊断模型Vit4,该模型显示出较好的诊断性能,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便捷的面部白癜风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人工智能 诊断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原代人黑素细胞Wnt5A基因沉默的研究
20
作者 粟倩雅 林彤 +1 位作者 张孟丽 彭霖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06-709,共4页
目的 优化Wnt5A特异性siRNA转染原代人黑素细胞的实验条件,建立沉默Wnt5A基因的模型。方法 培养原代人黑素细胞,将不同浓度(0、20.0、33.3、40.0、60.0 nmol/L)的阳性参照基因GAPDH特异性siRNA通过脂质体法介导转染原代人黑素细胞... 目的 优化Wnt5A特异性siRNA转染原代人黑素细胞的实验条件,建立沉默Wnt5A基因的模型。方法 培养原代人黑素细胞,将不同浓度(0、20.0、33.3、40.0、60.0 nmol/L)的阳性参照基因GAPDH特异性siRNA通过脂质体法介导转染原代人黑素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筛选转染效率最高的siRNA浓度;合成3条Wnt5A-siRNA(Wnt5A-siRNA-793、Wnt5A-siRNA-943、Wnt5A-siRNA-1743),分别转染原代人表皮黑素细胞,qPCR法选择干扰特异性最佳的Wnt5A-siRNA;用最佳Wnt5A-siRNA转染原代人黑素细胞,分别于培养24、48、72 h提取总mRNA及总蛋白,通过qPCR及Western印迹法确定转染效率最高的时间点。结果 0、20.0、33.3、40.0、60.0 nmol/L GAPDH-siRNA转染原代人黑素细胞后,GAPDH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9 ± 0.161、0.086 ± 0.010、0.140 ± 0.016、0.285 ± 0.095、0.012 ± 0.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9.469,P 〈 0.05)。60 nmol/L siRNA组GAPDH表达低于其他各组(均P 〈 0.05),干扰效率最佳;各Wnt5A-siRNA组及空白组Wnt5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31 ± 0.010、2.229 ± 0.029、0.078 ± 0.006、1.000 ± 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 006.094,P 〈 0.05)。Wnt5A-siRNA-1743组目标分子表达量低于其他3组(均P 〈 0.05),干扰效率最佳。Wnt5A-siRNA-1743转染原代人表皮黑素细胞后24、48、72 h及空白组 Wnt5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96 ± 0.002、0.026 ± 0.008、0.131 ± 0.079、1.025 ± 0.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9.215,P 〈0.05),干扰后48 h低于干扰后24、72 h及空白组(均P 〈 0.05);Wnt5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798 ± 0.218、77.765 ± 0.415、30.540 ± 0.219、130.025 ± 0.1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9 122.889,P 〈 0.05),干扰后72 h低于干扰后24、48 h及空白组(均P 〈 0.05)。结论 成功建立siRNA沉默人黑素细胞Wnt5A基因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RNA 小分子干扰 基因沉默 WNT5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