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外科手术复杂性评估系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坤 徐航 +3 位作者 郑珊珊 仲肇基 孙海宁 刘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0-624,共5页
心血管外科手术仍是部分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仍在持续增加,心血管外科手术量持续处于高位,这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和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了... 心血管外科手术仍是部分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仍在持续增加,心血管外科手术量持续处于高位,这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和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需求。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多、死亡风险高,科学的手术复杂性评估系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充分评估手术难度,进行患者手术风险分层,针对性、个性化制定诊疗方案;同时,有助于卫生管理部门准确掌握我国心血管外科整体诊疗水平,监测医疗质量,为相关医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系统性回顾不同心血管手术复杂性评估系统的循证研究现状,并总结机器学习在心血管手术评估的应用,以期对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心血管手术复杂性评估系统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手术 复杂性评估系统 传统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生活方式医学发展
2
作者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这是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也为我国未来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活方式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和疾病谱变化的必然选择,生活方式干预是最有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这是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也为我国未来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活方式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和疾病谱变化的必然选择,生活方式干预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疾病预防手段。目前,中国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相对不足,面临缺乏机制研究及循证研究、收费难、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有效的推广与普及措施四大问题。鉴于此,我们提出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的五大行动倡议:建议大力推进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建议所有有条件的公立医院设立生活方式医学科;建议全国所有的医学院、医学专科院校开设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建议协同社会力量,促进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建议召开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医学 心血管疾病 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盛寿 杨进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77-1180,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前所未有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也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前所未有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也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标志着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摆开了新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 心血管疾病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帅 陆文远 +5 位作者 唐汉玮 林宏远 龚嘉淼 吴永健 郑哲 侯剑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0-525,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现状。方法:依托中国急慢性心力衰竭外科注册登记(China-HFSR)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国北部、东部、中部、南部、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7个地区接... 目的:分析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现状。方法:依托中国急慢性心力衰竭外科注册登记(China-HFSR)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国北部、东部、中部、南部、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7个地区接受心脏瓣膜手术且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65岁)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以院内死亡作为结局判断指标。通过广义线性模型计算各地区风险因素标化院内死亡率(RSMR)。结果: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全国心血管外科年手术量超过100例的109家心脏中心共完成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患者2521例,其中东部、北部、中部、西南部、西北部、东北部、南部7个地区分别为927例(36.8%)、554例(22.0%)、300例(11.9%)、300例(11.9%)、178例(7.1%)、156例(6.2%)、106例(4.2%)。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7(66.7,72.2)岁,34.7%为女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37.2%,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占34.2%。主动脉瓣置换术1597例(63.3%),二尖瓣手术1506例(59.7%),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二尖瓣手术609例(24.1%)。823例(32.6%)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院内总死亡率为7.0%。西南部地区院内死亡率最低,为2.33%,西北部地区最高,为10.11%。西南部地区RSMR最低,为3.34%,北部地区RSMR稍高,为5.40%,西北地区RSMR最高(10.95%)。结论:在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患者中,风湿性病变仍是最常见的病因,退行性病变所占比例增加。外科治疗数量较少且院内死亡率地区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心力衰竭 老年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
5
作者 孙欣 刘偈 +6 位作者 廖中凯 徐魁 刘盛 黄洁 郑哲 王浩 朱振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评估的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床旁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脑死亡原因将供体分为脑卒...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评估的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床旁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脑死亡原因将供体分为脑卒中组(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n=398)和非脑卒中组(包括脑外伤、脑肿瘤、缺血缺氧性脑病,n=272),比较两组供体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分至我院且符合供体入选标准的供体350例,脑卒中组195例,非脑卒中组155例,我院外科行获取手术,比较两组心脏有效获取率。结果:(1)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中,与非脑卒中组比,脑卒中组供体的年龄更大、体重指数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室间隔厚度更厚、有高血压史比例更高、不符合超声心动图入选标准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中,共检出不符合超声心动图入选标准供体117例(17.5%),主要原因为左心室壁增厚有59例(50.4%)、左心室射血分数<50%有27例(23.1%)、室壁运动异常有21例(17.9%)、左心扩大有14例(12.0%)。(2)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分至我院且符合供体入选标准的350例供体中,心脏成功获取并移植246例(70.3%),其中脑卒中供体110例(44.7%),非脑卒中供体136例(55.3%)。与非脑卒中组比,脑卒中组的心脏获取成功率低[87.7%(136/155) vs. 56.4%(110/195),P<0.001]。外科手术未能成功获取104例(29.7%),获取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为供心的冠状动脉任何一支主干发生堵塞,为91例(87.5%)。结论:应用床旁超声心动图筛查潜在移植供体的心脏,具有重要价值。脑死亡原因为脑卒中的潜在供体与非脑卒中供体的心脏结构有差异。即使初步供体评估合格,脑卒中供体的心脏获取成功率仍比非脑卒中供体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脏移植 供体 脑死亡原因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容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杨盼 肖明虎 +5 位作者 唐亚捷 卫青 权欣 吴伟春 宋雷 朱振辉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0-245,共6页
目的:分析单心动周期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容积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连续性入选2023年1月到2024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的有完整临床资料和完整、清晰超声心动图影像资... 目的:分析单心动周期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容积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连续性入选2023年1月到2024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的有完整临床资料和完整、清晰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5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合并房颤组(n=28)和未合并房颤组(n=57)。使用单心动周期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HeartModel自动测量技术测量左心容积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容积(LAV),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进行标化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并常规测量其他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室间隔最厚处(IVSmax)厚度、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左心房内径(LAD)等。综合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组织多普勒、三尖瓣反流速度、左心房大小等对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估,将舒张功能障碍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房颤组的LVEDV[(117.1±21.9)ml vs.(143.8±26.7)ml]、LVEDVi[(64.2±10.6)ml/m2vs.(79.4±11.9)ml/m2]均小于未合并房颤组(P均<0.001),LAD[(48.6±4.8)mm vs.(40.2±4.7)mm]、LAVi[(64.4±17.1)ml/m2vs.(37.3±8.9)ml/m2]均大于未合并房颤组(P均<0.001);与未合并房颤组相比,合并房颤组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比例更高(15.8%vs.50.0%,P<0.001)、LVEF更低[(61.5±5.5)%vs.(57.6±5.0)%,P=0.002];合并房颤组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更严重(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Vi(OR=0.744,95%CI:0.575~0.962,P=0.024)和LAVi(OR=1.602,95%CI:1.032~2.486,P=0.036)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论:LVEDVi和LAVi均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LVEDVi与房颤呈负相关,LAVi与房颤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非梗阻性 心房颤动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单心动周期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院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坤 林宏远 +3 位作者 龚嘉淼 安康 郑哲 侯剑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5,共7页
目的: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老年(≥65岁)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院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CCSR)中接受... 目的: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老年(≥65岁)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院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CCSR)中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年龄≥65岁的患者7163例。2016年1月到2018年6月的患者为训练队列(n=5774),2018年7月到12月患者为测试队列(n=1389)。研究终点为患者术后院内死亡。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基本特征、围术期危险因素以及术后主要结局指标等。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结果:290例(4.1%)患者术后院内死亡。与未死亡患者比,死亡患者年龄较大,既往脑卒中史、慢性心力衰竭史患者占比较大,吸烟史、高脂血症患者占比较少(P均<0.05)。训练队列中线形判别分析(LDA)、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C)及逻辑回归(LR)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均较高,Brier分数均较低,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在测试队列中,LDA、SVC及LR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744、0.744及0.746,均优于新版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系统(EuroSCOREⅡ)模型的0.642(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率较高,LDA、SVC、LR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死亡风险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二尖瓣修复失败风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刁晓林 朱坤 +7 位作者 夏芸 徐航 郑珊珊 马介旭 杨展 孙兆红 刘盛 赵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90-1198,共9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二尖瓣修复失败风险预测模型,为二尖瓣手术难度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二尖瓣修复术的2314例退行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分析临床资料,以二尖瓣修复...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二尖瓣修复失败风险预测模型,为二尖瓣手术难度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二尖瓣修复术的2314例退行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分析临床资料,以二尖瓣修复即刻失败及二尖瓣修复术后院内复发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应用极速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和沙普利可加性解释模型(SHAP)分析探索二尖瓣修复失败的风险因素,并建立基于混合专家(MoE)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二尖瓣修复失败风险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二尖瓣修复复杂性评分进行对比。结果:2314例患者中,98例(4.2%)患者修复失败。患者自身因素如三尖瓣收缩期压差,A3、A3P3区病变,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房前后径等,均与二尖瓣修复失败风险相关;此外,术者特征相关因素,如术者累积修复失败率、术者累积主刀修复手术量、术者年资,同样是二尖瓣修复失败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MoE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79,预测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复杂性评分。结论:基于MoE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二尖瓣修复失败风险,该评估系统能够有效辅助临床医师评估二尖瓣修复失败的风险,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修复 风险预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9
作者 高志亮 唐汉玮 侯剑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2-827,共6页
心力衰竭(心衰)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左心室辅助装置技术的发展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希望,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在原理、结构、尺寸、机械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诸多方面出现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已有多种产品投入临床应... 心力衰竭(心衰)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左心室辅助装置技术的发展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希望,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在原理、结构、尺寸、机械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诸多方面出现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已有多种产品投入临床应用,更好地造福有植入需求的心衰患者。本文主要对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技术发展、临床应用、国内外现有产品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 人工心脏 悬浮技术 终末期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力衰竭——现状和下一步思考 被引量:12
10
作者 胡盛寿 王现强 周星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1-793,共3页
心室辅助装置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重要有效治疗手段,我国在心室辅助装置应用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3月,全国已经有70家医院共完成363例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的应用,4款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心室辅助装置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重要有效治疗手段,我国在心室辅助装置应用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3月,全国已经有70家医院共完成363例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的应用,4款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随访结果显示,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1年生存率为94.7%,2年生存率为92.0%,3年生存率为90.7%,生存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已经接近国内心脏移植治疗效果。为推进我国心室辅助技术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心室辅助技术质控体系,严把质控关口;另一方面要成立心室辅助技术培训基地,做好心室辅助技术团队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中国机械循环支持注册登记研究,强化长期随访、管理及对术后并发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辅助装置 心力衰竭 中国机械循环支持注册登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左心室成形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伴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远期结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滔 袁昕 +7 位作者 李宝童 高伟 杜茗 杨研 潘世伟 赵世华 孙寒松 陆敏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1-298,共8页
目的:在有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症状的冠心病伴左心室室壁瘤患者中,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基础上行左心室成形术(SVR)能否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连续纳入130例慢性心衰症状明显的冠心病伴左... 目的:在有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症状的冠心病伴左心室室壁瘤患者中,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基础上行左心室成形术(SVR)能否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连续纳入130例慢性心衰症状明显的冠心病伴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分为CABG+SVR组(n=65)与单纯CABG(I-CABG)组(n=65)。所有患者于术前1个月内行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LGE-CMR)检查,用国际通用的17节段分析法评估患者的瘢痕心肌及心功能。对所有患者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了解其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心衰再入院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左心室功能和心肌LGE情况均相似。与I-CABG组相比,CABG+SVR组体外循环时间[(116.0±36.2)min vs.(100.3±23.9)min,P=0.004]和机械通气时间[23(17,37)h vs.20(15,24)h,P=0.005]均明显延长。平均随访(127.3±12.6)个月期间,两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均明显改善,CABG+SVR组改善更明显。CABG+SVR组心衰再入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CABG组(3.1%vs.20.6%,P=0.002),但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vs.4.8%,P=0.60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策略是心衰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CABG+SVR vs.I-CABG:HR=0.072,95%CI:0.015~0.340,P=0.001),CABG+SVR组无心衰再入院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生存率明显高于I-CABG组(89.1%vs.66.7%,P=0.003)。结论:在慢性心衰症状明显的冠心病伴左心室室壁瘤患者中,与I-CABG相比,CABG+SVR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显著降低心衰再入院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 左心室室壁瘤 左心室成形术 慢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春元 胡展 张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4-478,共5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选择合适的血管材料是保证CABG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相对于大隐静脉可改善CABG患者的预后,最新的临床指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选择合适的血管材料是保证CABG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相对于大隐静脉可改善CABG患者的预后,最新的临床指南也提升了对桡动脉的推荐级别,但在临床实践中,桡动脉在CABG患者中的使用率仍偏低。本文系统总结了桡动脉组织与功能学特点,并对比了桡动脉和其他桥血管的使用效果,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对桡动脉在CABG临床使用中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无创心电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静涵 樊晓寒 +2 位作者 廖中凯 黄洁 郑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无创心电检测中的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性(HRV)等自主神经功能指标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心脏移植术后患者89例(心脏...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无创心电检测中的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性(HRV)等自主神经功能指标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心脏移植术后患者89例(心脏移植术组),所有患者均于移植术后1个月以上行24小时长程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另选取100例同期体检有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DC、AC、HRV[包括主要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等自主神经功能指标。结果:心脏移植术组患者年龄(50.6±13.7)岁,男性72例(80.9%);对照组年龄(41.9±10.2)岁,男性70例(70.0%)。心脏移植术组患者平均心率[(85.3±12.6)次/min vs.(74.1±7.5)次/min]、最慢心率[(69.5±14.9)次/min vs.(49.9±5.5)次/min]均高于对照组,最快心率低于对照组[(110.2±18.9)次/min vs.(123.1±9.9)次/min],DC[(2.8±1.0)ms vs.(7.4±1.4)ms]、AC[(-3.0±1.2)ms vs.(-8.0±1.6)ms]绝对值、SDNN[(64.6±28.9)ms vs.(141.4±33.2)ms]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脏移植术组中10例(11.2%)患者SDNN正常,4例(4.5%)DC值正常。心脏移植术组患者SDNN与术后随访时长(月)呈正相关(P<0.05),与DC、A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心率较健康人增快,DC、AC、HRV等自主神经功能指标明显降低。SDNN随着术后生存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DC和AC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自主神经功能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对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秦学伟 陈宣伶 +2 位作者 姚兰 佟明汇 许建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2-967,共6页
目的:评估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rFⅦa)用于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对凝血功能调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多瓣膜置换术的93例患者,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在输注血制品及促凝血药... 目的:评估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rFⅦa)用于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中对凝血功能调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多瓣膜置换术的93例患者,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在输注血制品及促凝血药物后,止血效果仍不理想者,麻醉医师和心脏外科医师共同决定是否给予rFⅦa,其中32例接受了rFⅦa治疗(rFⅦa组),rFⅦa剂量范围为11.23~17.54μg/kg;61例未接受rFⅦa治疗(非rFⅦa组)。收集两组患者凝血五项指标、出血量、血制品输注情况、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止血探查例数、血栓性事件和死亡例数等数据。结果:手术结束(T2)时刻非rFⅦa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大于rFⅦa组且超出正常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时刻非rFⅦa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rFⅦa组且低于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非rFⅦa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rF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Ⅶa组凝血酶原时间(PT)、APTT、TT、Fib、血红蛋白(Hb)和PLT在T1至T2时刻的变化幅度均小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术中出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人纤维蛋白原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量均少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在术后2 h(T3)、术后6 h(T4)引流量均明显少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患者在S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非rF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Ⅶa组患者未出现与应用rFⅦa相关的血栓性事件。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小剂量rFⅦa给药可改善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而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 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 凝血因子 凝血调控 全身麻醉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及机械辅助装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特点
15
作者 刘子娜 李良 +5 位作者 鞠帆 李宝童 常硕 张本青 武恒朝 孙寒松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342-6347,共6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及机械辅助装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107例,男性65例(60.7%),平均年龄(62.83±8.3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及机械辅助装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107例,男性65例(60.7%),平均年龄(62.83±8.32)岁。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机械辅助装置(MCS)将患者分为两组:MCS组(n=50)和非MCS组(n=57),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术后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存活患者进行远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体外循环时间120.0(86.0,13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0(60.0,97.0)min,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与非MCS组相比,MCS组患者年龄更大,脏器功能更差,穿孔至手术时间更短,急诊手术比例更高,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更长,术后行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更高。MCS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MCS组(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704,95%CI:1.064~2.727,P=0.026)、既往脑血管意外(OR=145.889,95%CI:1.705~12485.825,P=0.028)为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7(26,105)个月,随访期间6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50.15±5.84)个月,5年生存率89.75%,10年生存率84.64%。结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围手术期MCS应用比例高,高龄、既往脑血管意外为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外科治疗中远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外科治疗 机械辅助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的老年瓣膜病患者术后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坤 林宏远 +3 位作者 龚嘉淼 安康 郑哲 侯剑峰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探索影响心脏瓣膜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心脏瓣膜术后院内全因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连续纳入2016—2018年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65岁患... 目的探索影响心脏瓣膜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心脏瓣膜术后院内全因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连续纳入2016—2018年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65岁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6月患者纳入训练队列,2018年7—12月患者纳入测试队列,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风险因素,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EuroSCOREⅡ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7163例患者,其中男3939例、女3224例,平均年龄(69.8±4.5)岁。训练队列5774例,测试队列1389例。290例(4.0%)患者术后死亡。通过LASSO回归变量筛选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纳入预测模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肌酐清除率、既往心脏手术史、体外循环时间、纽约心脏协会分级。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队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85,0.627]及测试队列(AUC=0.739,0.642)中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优于传统的EuroSCOREⅡ评分。结论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率较高,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患者瓣膜术后死亡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死亡风险 预测模型 LASSO-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心原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和预防
17
作者 卢涛 蒙延海 王水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5-738,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也是引起年轻人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谨慎评估后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够有效减少猝死发生。近年来,随着肥厚型心肌病新的猝死风险指标的不断出现,对猝死的评估也更加具体和精确,但是鉴于...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也是引起年轻人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谨慎评估后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够有效减少猝死发生。近年来,随着肥厚型心肌病新的猝死风险指标的不断出现,对猝死的评估也更加具体和精确,但是鉴于猝死发生的不确定性和低概率性,目前尚没有统一而全面的猝死风险评估标准。该文结合美国及欧洲最新指南,对肥厚型心肌病传统和新兴的风险预测因子进行综述,探讨进行室间隔切除术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术后猝死风险,以期为心原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原性猝死 心律转复除颤器 风险指标 风险评估 概率性 预测因子 室间隔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变化及中远期临床结果分析
18
作者 周晓辉 关强 +6 位作者 刘睿 孙寒松 宋云虎 王水云 许建屏 吕锋 王立清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1-388,共8页
目的比较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变化及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7月阜外医院外科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 目的比较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变化及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7月阜外医院外科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28~76(53.34±12.06)岁。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升主动脉直径,比较纵切-三明治法(纵切组,23列)和外包裹法(外包组,18例)两种成形手术后的中远期临床结果。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纵切组和外包组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7.04±3.44)mm vs.(46.67±2.83)mm,P=0.709];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为[(35.87±3.81)mm vs.(35.50±5.67)mm,P=0.804];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为[(41.26±6.54)mm vs.(38.28±4.79)mm,P=0.113],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升主动脉直径横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各自组内纵向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组41例患者术后随访23~108(57.07±28.60)个月,中位随访51.00个月。与出院前相比,全组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增长率为–1.50~6.78 mm/年,中位增长率为0.70 mm/年,仅有3例术后年增长率>3 mm/年。结论纵切-三明治法成形和外包裹成形两种术式均能有效缩小升主动脉直径,两种术式在成形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且中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术 升主动脉成形术 升主动脉扩张 三明治法成形术 外包裹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