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普查的意义 被引量:85
1
作者 王贵齐 魏文强 +7 位作者 吕宁 郝长青 林冬梅 张宏图 孙耘田 乔友林 王国清 董志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7,共3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其早诊率较低。为提高食管癌的早诊率,本研究探讨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提高食管癌早诊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对3164名...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其早诊率较低。为提高食管癌的早诊率,本研究探讨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提高食管癌早诊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对3164名高危人群进行3次普查,每个普查对象均在着色区取一块活检组织,且每例可疑病例也均在食管的不着色区取活检组织作病理检查,然后将食管鳞状上皮的着色情况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早期食管癌100%碘染色阳性,染色级别多为Ⅰ级。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1.6%~4.59%,中晚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为0.29%~1.09%,食管癌的早诊率均在75%以上。(2)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95.6%碘染色阳性,其中91.3%病例碘染色级别为Ⅰ和Ⅱ级。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4.49%~7.68%。(3)中度不典型增生96.6%碘染色阳性,73.3%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4)92.3%轻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阳性,86.5%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5)而只有0.9%的炎症和0.4%的正常组织碘染色级别为Ⅰ和Ⅱ级,正常组织大多数为阴性或Ⅲ级。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碘染色 食管癌 高发区 普查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内镜普查研究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贵齐 魏文强 +7 位作者 吕宁 林冬梅 张宏图 郝长清 孙耘田 王国清 乔友林 董志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电子内镜直接碘染色检查法对高危人群共行3次内镜普查。结果:1)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即贲门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62%~1.50%。2)早期...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电子内镜直接碘染色检查法对高危人群共行3次内镜普查。结果:1)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即贲门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62%~1.50%。2)早期贲门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44%、0.68%及0.64%。中晚期贲门癌检出率分别为0.22%、0.17%及0.21%。3)91.30%~95.00%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贲门癌病变位于贲门时钟位(顺时针)10点位~2点位。大多数贲门癌前病变及早期贲门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贲门粘膜糜烂或浅溃疡。4)食管癌与贲门癌检出率之比为2.4~4.1:1。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应用内镜进行普查,除对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外,对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也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在食管癌高发区也应重视贲门癌的防治及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高发区 内镜 普查 贲门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溶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抑制肿瘤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倪晓光 赵平 《实用癌症杂志》 2007年第1期105-107,共3页
关键词 凝溶胶蛋白 肌动蛋白 抑癌基因 转移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真是基因突变的产物吗——试论肿瘤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赖少清 王国清 《医学与哲学》 2004年第4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肿瘤 基因突变 肿瘤疾病本质 细胞遗传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技术要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蕾 郝长清 +10 位作者 赵德利 周瑞雪 纪鹏 张晓华 贺舜 张月明 于桂香 鞠凤环 程荣荣 荀华英 王贵齐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1期56-57,共2页
随着内镜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检出消化道表浅、微小的肿瘤甚至是癌前病变已不再困难,对这些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目前有多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1],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 随着内镜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检出消化道表浅、微小的肿瘤甚至是癌前病变已不再困难,对这些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目前有多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1],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 癌前病变 黏膜切除 切除术 透明帽 食管癌 食管肿瘤 内镜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柏林 鞠凤环 +10 位作者 于桂香 张晓华 马跃华 张蕾 赖少清 程容容 荀华英 贺舜 周志祥 袁兴华 王贵齐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回顾性评价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诊断直肠癌T、N分期的准确率和在直肠癌术前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2MHz超声微探头进行内镜超声检查(EUS)。选择本院手术治疗的53例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接受检查。以手术探查和手术后组织病理... 目的回顾性评价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诊断直肠癌T、N分期的准确率和在直肠癌术前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2MHz超声微探头进行内镜超声检查(EUS)。选择本院手术治疗的53例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接受检查。以手术探查和手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内镜超声检查诊断直肠癌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的准确率和局部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79.2%,诊断早期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100%,诊断进展期肿瘤(T2~T4)T分期的准确率为75.0%,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不受肿瘤部位、形态、浸润直肠壁范围和患者体质指数(BMI)的影响。EUS诊断直肠癌N分期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1%、20.0%和89.3%。结论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是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方法,诊断早期直肠癌T分期的应用价值尤为突出,此方法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稳定、可靠,但其诊断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内镜超声检查 超声微探头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食管黏膜切除术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蕾 郝长清 +10 位作者 赵德利 周瑞雪 纪鹏 张晓华 贺舜 张月明 于桂香 鞠凤环 程荣荣 荀华英 王贵齐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53例早期食管癌和74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第1、4及12... 目的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53例早期食管癌和74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第1、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127例患者进行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150块。切除标本每块大小平均为(2.7±4.3)mm×(18.0±3.40)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127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96例(75.6%)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52.2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氩离子凝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超声检查术在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程贵余 苏凯 +1 位作者 张汝刚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年第5期310-312,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依据UICC1997年分期标准,对61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行EUS临床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较。结果术前EUS对T亚组的临床分期较易,其总准确率为86.9%;而N亚组的临床分...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依据UICC1997年分期标准,对61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行EUS临床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较。结果术前EUS对T亚组的临床分期较易,其总准确率为86.9%;而N亚组的临床分期较难,其总准确率为52.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及23.5%。结论 EUS能较准确的判断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对N分期的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EUS可作为术前治疗方法选择、手术可切除性预测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S 临床应用 内镜超声检查术 食管癌术 术前分期 临床分期 可切除性 准确性
原文传递
联合应用超声内镜与超声微探头在早期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月明 程贵余 +10 位作者 贺舜 苏凯 吕宁 薛丽燕 倪晓光 张蕾 赖少清 李晓燕 于桂香 鞠凤环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浅表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联合应用超声内镜和超声微探头对121例共124处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病灶行临床分期,并与术后及黏膜切除后病理分期相比较。结果 内镜超声...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浅表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联合应用超声内镜和超声微探头对121例共124处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病灶行临床分期,并与术后及黏膜切除后病理分期相比较。结果 内镜超声检查对早期食管癌术前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2.3%(102/124)。本组早期食管癌淋巴结总的转移率为5.0%(6/121),其中原位癌无一例淋巴结转移,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3%(1/78),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1.6%(5/43)。结论 联合使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癌可以进行准确的分期,可以指导早期食管癌治疗策略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超声内镜 肿瘤分期
原文传递
疱疹病毒性食管炎内镜表现特征及病因检测16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赖少清 张宏图 +6 位作者 张月明 贺舜 鞠凤环 于桂香 倪晓光 李晓燕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2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食管炎内镜和病理表现特点以及病因检测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病毒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结果16例病毒性食管炎内镜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食管溃疡,溃疡灶集中在食管胸上、中段。溃疡表浅... 目的探讨病毒性食管炎内镜和病理表现特点以及病因检测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病毒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结果16例病毒性食管炎内镜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食管溃疡,溃疡灶集中在食管胸上、中段。溃疡表浅为较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清洁,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病理学表现为特征为鳞状上皮黏膜内有退变坏死组织,伴溃疡形成,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基底细胞反应性增生。16例患者活检组织的蜡块标本单纯疱疹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巨细胞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8型均为阴性。结论毒性食管炎具有特殊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对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能够确定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单纯疱疹病毒 食管溃疡
原文传递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在纵隔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月明 程贵余 +12 位作者 张智慧 吕宁 李晓燕 邹霜梅 薛丽燕 张蕾 倪晓光 赖少清 贺舜 于桂香 鞠凤环 荀华英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2期621-625,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在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22G穿刺针对61例患者经食管行EUS.FNA,穿刺物均行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结果EUS—FNA诊断阳性率为9...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在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22G穿刺针对61例患者经食管行EUS.FNA,穿刺物均行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结果EUS—FNA诊断阳性率为93.4%(57/61),细胞学及病理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2%(52/61)和83.6%(51/61)。100.0%(26/26)临床疑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而经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提供病理或细胞学证据者均通过EUS-FNA得到诊断,其中21例诊断为肺癌、5例排除肺癌诊断为良性疾病;86.4%(19/22)纵隔不明原因占位明确定性;85.7%(6/7)有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检查疑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EUS—FNA病理及细胞学结果支持转移;6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已获得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的肺癌病例但影像学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为明确N分期行EUS—FNA,结果均为阳性,改变了原计划治疗方案。本组无一例EUS-FNA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EUS—FNA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纵隔疾病 肺肿瘤
原文传递
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7
12
作者 张月明 贺舜 +10 位作者 郝长青 张蕾 赖少清 吕宁 倪晓光 姚汉清 于桂香 鞠凤环 荀华英 程荣荣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年第6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ng imaging,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白光和 NBI 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 分级。再应用 NBI 结合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ng imaging,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白光和 NBI 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 分级。再应用 NBI 结合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形态,同时进行 IPCL 形态分型。最后应用1.2%碘液进行全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范围,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于 NBI 模式阴性而碘染色阳性的病变,再次应用 NBI 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所有 NBI 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应用白光、NBI 模式及碘染色检查72例患者中共发现104个病变。其中白光模式下,高年资和低年资内镜医师对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2.7%(86/104)和70.2%(73/104);应用 NBI 模式及碘染色后两位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同,NBI 模式均为86.5%(90/104),碘染色均为100.0%。(2)所有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阳性,其中83.0%(39/47)碘染色分级为Ⅰ级;所有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也为阳性,但其中87.2%(41/47)碘染色分级为Ⅱ、Ⅲ级。(3)91.5%(43/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 NBI 阳性,其中69.8%(30/43)NBI 分级为Ⅰ级;57.4%(27/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 NBI 阳性,其中85.2%(23/27)NBI 分级为Ⅱ、Ⅲ级。(4)93.6%(44/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 形态异常,其中88.6%(39/44)IPCL 分型为Ⅳ、Ⅴ型;76.6%(36/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 IPCL 形态异常,其中77.8%(28/36)IPCL 分型为Ⅱ、Ⅲ型。结论与白光模式相比,NBI 模式与碘染色均可增强病变的识别性,提高内镜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NBI 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诊断的符合率,效果与碘染色相当。NBI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窄带成像技术 毛细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