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启动降尿酸治疗初期不采用预防措施及采用不同药物预防痛风发作的成本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决策树模型,基于日本FORTUNE-1临床试验和美国IQVIA~(TM)健康计划索赔数据库开展回顾性研究,以3个月为研究时长,选取卫生体系视角,评估...目的比较启动降尿酸治疗初期不采用预防措施及采用不同药物预防痛风发作的成本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决策树模型,基于日本FORTUNE-1临床试验和美国IQVIA~(TM)健康计划索赔数据库开展回顾性研究,以3个月为研究时长,选取卫生体系视角,评估在降尿酸治疗初期不采用预防措施,以及采用小剂量秋水仙碱、小剂量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以萘普生为例)预防痛风发作的成本效果,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和增量净货币效益(incremental net monetary benefit,INMB)为结果指标。结果基础分析显示,秋水仙碱以55.29元获得0.2480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ment of life year,QALY),NSAID以196.96元获得0.2482 QALY,无预防措施以82.41元获得0.2451 QALY。与无预防措施相比,秋水仙碱、NSAID的ICER分别为-9197.73元/QALY(绝对优势)、36514.08元/QALY;秋水仙碱、NSAID的INMB分别为785.35元、691.97元。情境分析结果证实了模型的稳健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秋水仙碱/NSAID较无预防措施在各参数变化范围内始终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在两种预防措施的比较中,NSAID的价格、秋水仙碱引起腹泻的概率对结果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则表明,在当前支付意愿阈值(257094元/QALY),秋水仙碱预防、NSAID、无预防措施可被接受的概率分别为67.6%、3.1%、29.3%。结论在当前经济水平下,降尿酸药物治疗初期,同时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痛风急性发作最具经济学效益。展开更多
子宫内膜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2022年全球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42万例,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1];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8万例,预计2020—2030年发病率将从6.90/10万上升至11.72/10万,死亡...子宫内膜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2022年全球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42万例,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1];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8万例,预计2020—2030年发病率将从6.90/10万上升至11.72/10万,死亡率也将小幅增高[2]。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于多组学研究提出一种全面的分子分型,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不同类别:DNA聚合酶ε(polymerase epsilon,POLE)超突变型(POLEmut)、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mismatch repair-deficient,MMRd)、体细胞低拷贝数(copy number low,CNL)或非特异性分子谱型(no 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NSMP)、体细胞高拷贝数(copy number high,CNH)或p53异常型(p53abn)。4个类别对应不同的预后与结局,POLEmut型通常预后最好,p53abn型预后最差,余两类预后中等[3]。作为传统的分类标准,组织学类型是重要的独立预后标志物;然而,组织病理学分类鉴别难度大且重复性差,相同组织学类型的基因谱存在异质性,利用分子分型能够简洁明确地进一步行风险分层,具有重要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启动降尿酸治疗初期不采用预防措施及采用不同药物预防痛风发作的成本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决策树模型,基于日本FORTUNE-1临床试验和美国IQVIA~(TM)健康计划索赔数据库开展回顾性研究,以3个月为研究时长,选取卫生体系视角,评估在降尿酸治疗初期不采用预防措施,以及采用小剂量秋水仙碱、小剂量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以萘普生为例)预防痛风发作的成本效果,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和增量净货币效益(incremental net monetary benefit,INMB)为结果指标。结果基础分析显示,秋水仙碱以55.29元获得0.2480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ment of life year,QALY),NSAID以196.96元获得0.2482 QALY,无预防措施以82.41元获得0.2451 QALY。与无预防措施相比,秋水仙碱、NSAID的ICER分别为-9197.73元/QALY(绝对优势)、36514.08元/QALY;秋水仙碱、NSAID的INMB分别为785.35元、691.97元。情境分析结果证实了模型的稳健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秋水仙碱/NSAID较无预防措施在各参数变化范围内始终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在两种预防措施的比较中,NSAID的价格、秋水仙碱引起腹泻的概率对结果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则表明,在当前支付意愿阈值(257094元/QALY),秋水仙碱预防、NSAID、无预防措施可被接受的概率分别为67.6%、3.1%、29.3%。结论在当前经济水平下,降尿酸药物治疗初期,同时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痛风急性发作最具经济学效益。
文摘子宫内膜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2022年全球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42万例,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1];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8万例,预计2020—2030年发病率将从6.90/10万上升至11.72/10万,死亡率也将小幅增高[2]。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于多组学研究提出一种全面的分子分型,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不同类别:DNA聚合酶ε(polymerase epsilon,POLE)超突变型(POLEmut)、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mismatch repair-deficient,MMRd)、体细胞低拷贝数(copy number low,CNL)或非特异性分子谱型(no 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NSMP)、体细胞高拷贝数(copy number high,CNH)或p53异常型(p53abn)。4个类别对应不同的预后与结局,POLEmut型通常预后最好,p53abn型预后最差,余两类预后中等[3]。作为传统的分类标准,组织学类型是重要的独立预后标志物;然而,组织病理学分类鉴别难度大且重复性差,相同组织学类型的基因谱存在异质性,利用分子分型能够简洁明确地进一步行风险分层,具有重要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