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荣成 赵雪梅 +8 位作者 张宇辉 周琼 姚佑楠 安涛 余怡文 黄宇辉 季诗明 黄燕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1-367,共7页
目的:观察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非重度以上肾功能不全且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1 00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血... 目的:观察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非重度以上肾功能不全且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1 00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血钾<3.5 mmol/L)、高钾血症组(血钾>5.5 mmol/L)及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应用Lown分级(Ⅰ、Ⅱ、Ⅲ、Ⅳ、Ⅴ级)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又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分析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结果:1 007例患者中,低钾血症患者38例(3.8%),高钾血症患者9例(0.9%)。随着患者血钾水平降低,Lown分级级别呈升高趋势(P<0.001)。Lown分级Ⅳ级患者中,同时出现Lown分级Ⅲ级及Ⅳ级患者的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表现为Lown分级Ⅳ级患者(P=0.04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呈负相关(r=-0.226,P<0.001)。1 007例患者中发生住院死亡63例(6.3%);死亡组患者血钾水平明显低于非死亡组(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钾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44),血钾每升高0.5 mmol/L,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降低26.8%。ROC曲线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均证实住院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控制的最佳切点为4.18 mmol/L。结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Lown分级呈负相关,可作为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钾 室性心律失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与限制性心肌病改变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韦丙奇 王运红 +3 位作者 黄燕 周琼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0-584,共5页
目的:比较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与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7-06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 目的:比较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与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7-06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76例,其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的患者112例为扩张组,呈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患者64例为限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结果:超声心动图所示,扩张组患者左心室均明显扩大,可呈单纯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和左心房均扩大或全心扩大,限制组患者左心室不大,双侧心房均扩大。与限制组比较,扩张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较大[(66.9±12.6)mm vs(44.6±10.1)mm,P<0.001],最大室壁厚度较薄[(13.1±3.1)mm vs(16.3±3.9)mm,P<0.001],最大室壁厚度变薄患者的比例较高[26.8%(30/112)vs 6.3%(4/64),P=0.00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29.7±10.1)%vs(53.0±18.2)%,P=0.006],LVEF<50%患者的比例较高[96.4%(108/112)vs 14.1%(9/64),P<0.001],合并双侧心房扩大患者的比例[42.9%(48/112)vs 100%(64/64),P<0.001]和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比例[55.4%(62/112)vs 71.9%(46/64),P=0.031]均较低。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扩张组中局限性室间隔肥厚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限制组[78.7%(48/61)vs 9.4%(3/32),P<0.001],而室间隔和部分左心室游离壁肥厚患者的比例明显少于限制组[16.4%(10/61)vs 81.2%(26/32),P<0.001]。扩张组中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延迟强化患者的比例高于限制组[90.2%(55/61)vs 65.6%(21/32),P=0.013],而局限于室间隔或心尖部延迟强化患者的比例则较限制组少[9.8%(6/61)vs 34.4%(11/32),P=0.026],最大心室壁厚度也小于限制组[(15.8±3.1)mm vs(19.8±3.4)mm,P=0.001]。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和限制性心肌病改变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存在多方面差别。心室壁肥厚部位和纤维化程度不同可能是发生扩张性心肌病改变或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肌病 肥厚型 心肌病 限制性 心肌病 扩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早期应用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邹长虹 黄燕 +4 位作者 周琼 翟玫 季诗明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价重症急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入院早期应用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区(HFCU)住院的重症急性HFrEF患者... 目的: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价重症急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入院早期应用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区(HFCU)住院的重症急性HFrEF患者700例,患者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1 000 pg/ml。将入院24 h内应用左西孟旦治疗的患者列为观察组(n=242),住院期间未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58)。连续观察住院7 d内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左西孟旦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住院4~7 d)观察组[4 905.5(2 667.8,9 908.5) pg/ml vs.2 104.0(1 184.3,3 800.5) pg/ml]与对照组[4 339.0(2 312.5,9 156.0) pg/ml vs.2 380.5(1 168.5,5 622.2) pg/ml]的血浆NT-proBNP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更低[2 380.5(1 168.5,5 622.2)pg/ml vs.2 104.0(1 184.3,3 800.5)pg/ml,P=0.029],血浆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30%的比例也更高(62.2%vs.81.0%,P<0.001)。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1±6) d vs.(13±7) d,P=0.001],院内死亡率虽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vs.3.5%,P=0.671)。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血浆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所测LVEF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使用左西孟旦后24 h内收缩压下降伴心率加快,但在结束用药后观察5 d内收缩压和心率水平保持稳定。住院7 d内观察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7%~2.5%,低于对照组的2.8%~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西孟旦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钾及血钠水平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重症急性HFrEF患者入院后早期应用左西孟旦可以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 正性肌力药 左西孟旦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科医生对心力衰竭指南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被引量:8
4
作者 甘天翊 刘妮妮 +4 位作者 张宇辉 吕蓉 赵雪梅 黄宇晖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目的:我国内科医生对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依据《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编写问卷,问题形式包括15道不定项选择题和10道填空题。向参加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88家医院的内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正... 目的:我国内科医生对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依据《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编写问卷,问题形式包括15道不定项选择题和10道填空题。向参加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88家医院的内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正确率和分值表示医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结果:共2146名医生完成了调查问卷,平均年龄为(35.6±7.6)岁,其中女性56.2%,男性43.8%。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分别占28.2%、43.6%、20.3%、7.9%。心血管专科医师、普通内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分别占62.1%、28.8%和9.1%。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医生分别占5.4%、26.5%、68.2%。15道选择题的平均正确率仅为32.6%。关于抗心力衰竭药物目标剂量的10个填空题的平均正确率为42.5%。职称级别较高的医生对心力衰竭指南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职称相对较低者(P<0.001)。不同级别医院医师对心力衰竭指南的遵从和掌握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执业范围医生对心力衰竭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我国内科医生对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欠佳,需进一步加强心力衰竭知识的系统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问卷调查 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健 王运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07,共3页
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疗重点由改善血液动力学异常,转变为纠正神经体液机制的异常激活,延缓和逆转心室重构的策略。然而,针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目前尚... 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疗重点由改善血液动力学异常,转变为纠正神经体液机制的异常激活,延缓和逆转心室重构的策略。然而,针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目前尚未获得有效治疗药物的充分证据。近几年,一些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以下就心力衰竭指南和治疗心力衰竭相关药物的进展做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 心力衰竭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检验(POCT)检测的sST2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雨意 田鹏超 +13 位作者 冯佳禹 梁琳 吴易航 黄博平 黄丽燕 赵雪梅 赵朗 许天昱 周琼 黄燕 翟玫 齐晨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5-601,共7页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POCT)方法检测的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747例,采用POCT方法...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POCT)方法检测的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747例,采用POCT方法检测患者基线血清sST2水平。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分为病例组(n=231)和对照组(n=51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与s ST2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ROC曲线、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sST2对心衰的预后价值。结果:中位随访949 d时,231例(30.9%)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T=-2.141,P=0.033)、冠心病(T=2.180,P=0.030)、NYHA心功能分级(T=2.593,P=0.01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T=-3.034,P=0.003)、白蛋白(T=-2.653,P=0.00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4.813,P=0.000)、血钠(T=-2.796,P=0.005)、尿酸(T=2.086,P=0.037)、高敏C反应蛋白(T=2.979,P=0.003)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T=2.956,P=0.003)均是s ST2的独立预测因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s ST2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每一个单位log,校正后HR=1.36(95%CI:1.19~1.56),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sST2对心衰患者3个月、1年及3年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1、0.71及0.72),对应的基线sST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5.28 ng/ml、27.11 ng/ml及25.28 ng/ml。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基线s ST2对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预测价值比基线NT-proBNP稍低,在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sST2可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P均<0.001)。分别以25 ng/ml及35 ng/ml作为s ST2的截断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的生存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高血压、冠心病、NYHA心功能分级、LVEDD、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钠、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NT-proBNP是s ST2的独立预测因子。POCT方法检测的基线s ST2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合基线sST2可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心力衰竭 影响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纤维化程度评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琦 张荣成 +2 位作者 姚佑楠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6-802,共7页
目的:探讨肝脏纤维化程度评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年3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582例,根据2018年3月随访截止日期是否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81例和死亡... 目的:探讨肝脏纤维化程度评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年3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582例,根据2018年3月随访截止日期是否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81例和死亡组247例。比较Fibrosis-4指数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评分(NFS)对研究终点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存活组比,死亡组患者的Fibrosis-4指数和NFS均较高(P均<0.05)。根据Fibrosis-4指数分为三等分组,Fibrosis-4指数<1.27组患者176例,Fibrosis-4指数1.27~1.99组患者176例,Fibrosis-4指数≥2.00组患者176例,在校正了性别,肾功能不全,收缩压,直接胆红素等混杂因素后发现,Fibrosis-4指数≥2.00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Fibrosis-4指数<1.27组患者的1.958倍(95%CI:1.338~2.866,P=0.001)。根据NFS进行三等分组,NFS<-1.93组患者175例,NFS-1.93^-0.67组患者177例,NFS≥-0.68组患者176例,调整上述混杂因素后发现,NFS≥-0.68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NFS<-1.93组患者的2.160倍(95%CI:1.475~3.165,P<0.001)。ROC曲线比较后发现,Fibrosis-4指数的AUC与NFS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4vs0.697,P=0.277)。结论:Fibrosis-4指数和NFS两种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评分,可以作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工具,且具有相似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肝功能试验 预后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检验检测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雨意 田鹏超 +12 位作者 吴易航 冯佳禹 黄丽燕 黄博平 梁琳 齐晨 周琼 翟玫 黄燕 庄晓峰 刘慧慧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5-901,共7页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POCT)检测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864例,采用POCT检...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POCT)检测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864例,采用POCT检测患者基线血清NGAL水平。根据基线NGAL水平三分位数分为低NGAL组(NGAL≤75.41ng/ml,n=288)、中NGAL组(75.41 ng/ml<NGAL<135.33 ng/ml,n=288)及高NGAL组(NGAL≥135.33 ng/ml,n=288),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NGAL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基线NGAL水平对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低NGAL组、中NGAL组相比,高NGAL组患者年龄较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钠水平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低,白细胞计数、血钾、血肌酐、尿素氮、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钾(β=0.152,P=0.017)及血肌酐(β=0.337,P<0.001)是NGAL的独立预测因子。共117例(13.5%)患者失访,中位随访949 d时,231例(30.9%)患者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GAL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对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校正后HR=1.22,95%CI:1.03~1.44,P=0.024)。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显示,当基线NGAL>102 ng/ml时,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的风险随着NGAL水平升高而增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在基础模型+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NGAL水平可为心力衰竭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C指数(基础模型+NTproBNP+NGAL)0.7983 vs.C指数(基础模型+NT-proBNP)0.7973,P=0.02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三组间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血钾及血肌酐是NGAL的独立预测因子。POCT检测的基线NGAL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基线NT-proBNP基础上,基线NGAL水平可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血栓面积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丽燕 翟玫 +8 位作者 赵雪梅 黄燕 周琼 梁琳 田鹏超 赵朗 冯佳禹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究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血栓面积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心力衰竭中心重症监护病区住院,且诊断为心力衰竭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根据平方根变换后的血栓面积中位数将整体人... 目的:探究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血栓面积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心力衰竭中心重症监护病区住院,且诊断为心力衰竭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根据平方根变换后的血栓面积中位数将整体人群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比较两组基线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均值比较研究左心室血栓面积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左心室血栓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322例患者,大面积组161例、小面积组161例。大面积组的体重指数、血浆大内皮素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高于小面积组(P均<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0.110,P=0.048)、体重指数(r=0.113,P=0.051)、高敏C反应蛋白(r=0.153,P=0.007)、血清氯(r=0.098,P=0.07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0.125,P=0.02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0.107,P=0.056)、大内皮素(r=0.132,P=0.032)、血糖(r=0.112,P=0.044),血清肌酐(r=0.123,P=0.027)、内生肌酐清除率(r=-0.119,P=0.032)、促甲状腺素(r=-0.118,P=0.043)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0.094,P=0.094)与左心室血栓面积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β=0.067,P=0.02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β=0.084,P=0.032)和高敏C反应蛋白(β=0.211,P=0.022)与左心室血栓面积相关。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前提下,没有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血栓面积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左心室血栓面积相关。此结论有待在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血栓 心力衰竭 高敏C反应蛋白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液超滤治疗现状 被引量:9
10
作者 芦秀燕 吕蓉 +1 位作者 梁涛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4-936,共3页
心力衰竭血液超滤这种新兴治疗方法,对有明显淤血症状、液体潴留和(或)对利尿药抵抗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有效,是利尿药治疗无效后的重要补充替代疗法。但超滤治疗的规范应用尚无明确界定,影响超滤治疗效果。本文就心力衰竭患者超滤治疗... 心力衰竭血液超滤这种新兴治疗方法,对有明显淤血症状、液体潴留和(或)对利尿药抵抗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有效,是利尿药治疗无效后的重要补充替代疗法。但超滤治疗的规范应用尚无明确界定,影响超滤治疗效果。本文就心力衰竭患者超滤治疗背景、适用人群、效果及超滤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液超滤 治疗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糖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琦 张荣成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38-1141,共4页
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糖代谢紊乱,且血糖控制不佳及不适当的降糖治疗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使临床结局恶化。因此,优化血糖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这类患者特殊的糖代谢特点,血糖控制目标及药物选择也具有一定的特殊... 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糖代谢紊乱,且血糖控制不佳及不适当的降糖治疗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使临床结局恶化。因此,优化血糖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这类患者特殊的糖代谢特点,血糖控制目标及药物选择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患者糖代谢水平及预后相关研究的深入,血糖管理已成为新的干预靶点。并且随着指南的更新及新型降糖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也给此类患者的血糖管理中药物选择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优化血糖管理,改善患者的预后,特别是新型降糖药物的出现也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糖管理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糖尿病 预后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心血管病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森 安涛 +8 位作者 刘卫平 季新强 方健 刘江美 殷鹏 王黎君 周脉耕 张宇辉 朱军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19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 了解导致淋巴瘤患者死亡的心血管病特点,探讨心血管病对淋巴瘤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00例淋巴瘤患者的基本资料,筛选出已经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的患者.收集该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 了解导致淋巴瘤患者死亡的心血管病特点,探讨心血管病对淋巴瘤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00例淋巴瘤患者的基本资料,筛选出已经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的患者.收集该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和死亡信息.依据根本死因判定,分析其中死于心血管病的患者特点.结果 在1173例死亡的淋巴瘤患者中,死于淋巴瘤原发疾病935例(79.7%),死于第二原发肿瘤94例(8.0%),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死于呼吸系统疾病32例(2.7%),死于其他疾病37例(3.2%).75例死于心血管病患者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原性猝死5例,肺栓塞4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心血管病4例.生存期超过5年患者中,心血管病占全部死因构成比的16.1%(35/217例).结论 心血管病是影响淋巴瘤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冠心病和脑卒中最常见.随着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心血管病所致死亡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生存期 心血管疾病 肿瘤心脏病学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961-963,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在近20年来已发生重大转变,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抑制剂是...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在近20年来已发生重大转变,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抑制剂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金三角"药物。近年来临床上已进行或即将开展一些心衰新型药物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药物疗法 述评
原文传递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雨意 田鹏超 +14 位作者 邹长虹 冯佳禹 黄燕 周琼 翟玫 庄晓峰 吴易航 黄博平 关敬元 王静 李心晴 赵雪梅 许天昱 张宇辉 张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68-976,共9页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87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患者基线血清...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87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患者基线血清中的H-FABP浓度。根据H-FABP水平三分位数值分为低H-FABP组(H-FABP≤4.04 ng/ml,n=292)、中H-FABP组(H-FABP 4.04~7.02 ng/ml,n=292)和高H-FABP组(H-FABP≥7.02 ng/ml,n=293),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此外,根据患者心衰是否为冠心病所引起分为缺血性心衰和非缺血性心衰亚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H-FABP独立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基线H-FABP对心衰的预后价值。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H-FABP呈正相关(β=0.012、0.238、0.001、0.345、0.063,P均<0.05),女性、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钠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H-FABP呈负相关(β=-0.184、-0.006、-0.016、-0.034、-0.006,P均<0.05)。共有119例(13.6%)患者出现失访,在随访931(412~1185)d时,246例(32.5%)患者发生了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log2H-FABP)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HR=1.39,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对心衰患者3个月、1年及2年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69及0.71),对应的基线H-FABP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85、6.54和6.54 ng/ml。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在基础模型和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H-FABP可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P<0.001)。H-FABP分别以6.54 ng/ml(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及其水平三分位数作为截断值分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log2H-FABP)是缺血性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HR=1.74,P<0.001),也是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HR=1.28,P=0.027)。结论年龄、性别、冠心病、血红蛋白、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钠、eGFR、尿酸及NT-proBNP与H-FABP相关。基线H-FABP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基础模型和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H-FABP可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影响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许天昱 张宇辉 张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前,心力衰竭(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仍然很高。在过去的10年中,人们对心衰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心衰的治疗需从“神经-体液抑制”向“神经-体液-免疫等多靶点调节”转变。肠道菌群在从食物中提取能量、控制局部... 目前,心力衰竭(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仍然很高。在过去的10年中,人们对心衰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心衰的治疗需从“神经-体液抑制”向“神经-体液-免疫等多靶点调节”转变。肠道菌群在从食物中提取能量、控制局部和全身免疫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发生相关,如肥胖、糖尿病、胃肠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心力衰竭 神经-体液 全身免疫 心血管疾病 再住院率 疾病发生 胃肠疾病
原文传递
肺动脉高压的抗凝治疗:必要性与困境
16
作者 胡崧 华潞 张健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062-1067,共6页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类罕见的致死性疾病。在过去二十余年里,得益于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两大类PH群体,即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类罕见的致死性疾病。在过去二十余年里,得益于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两大类PH群体,即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考虑到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的基础病理特征,既往把抗凝作为PAH的支持治疗,以期改善预后,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目前指南中不再将其作为一般性推荐;基于血栓栓塞的病因,终生抗凝被推荐用于CTEPH患者,以防止血栓复发和原位血栓形成。此外,随着直接口服抗凝剂的推广,PH的抗凝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由于PH病因的复杂性和治疗方式的异质性,患者的抗凝管理仍存在一些挑战。本文旨在对抗凝治疗在PH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抗凝 靶向药 药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闫丽荣 段福建 +7 位作者 安硕研 杭霏 王莉 庞会敏 赵世华 张宇辉 樊朝美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匹配的300例ASHCM患者(ASH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原性死亡率、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不明原因晕厥、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ASHCM组左心室室壁厚度≥30 mm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pHCM组(14.0%vs 3.7%,P<0.01)。ApHCM组和ASHCM组中分别有156例(52.0%)和168例(56.0%)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ApHCM组中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率显著低于ASHCM组(26.9%vs 76.2%,P<0.01)。ApHCM组和ASHCM组分别平均随访(7.5±4.0)年和(6.6±5.4)年,与ASHCM组相比,ApHCM组心原性死亡率(1.0%vs 5.7%)、心原性猝死发生率(0.33%vs 3.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8.3%vs 40.3%)显著较低(P均<0.01);不明原因晕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ASHCM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HR=4.62,95%CI:2.28~68.0,P=0.02)和不明原因晕厥(HR=8.56,95%CI:2.1~16.6,P<0.01)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明原因晕厥是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HR=4.40,95%CI:1.5~15.2,P=0.02)。结论:排除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ApHCM患者预后较ASHCM患者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非对称室间隔肥厚 预后 钆对比剂延迟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闫丽荣 樊朝美 +4 位作者 安硕研 杭霏 王莉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并进一步验证欧洲研究提出的"肥厚型心肌病血栓栓塞风险预测模型(HCM Risk-CVA)"在中国人群的适用性。方法:连续纳入2005-01至2015...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并进一步验证欧洲研究提出的"肥厚型心肌病血栓栓塞风险预测模型(HCM Risk-CVA)"在中国人群的适用性。方法:连续纳入2005-01至2015-06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HCM合并房颤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血栓栓塞事件及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331例(93.0%)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5.0±2.6)年,271例(81.9%)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其中39例(14.4%)患者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5%/年;60例(18.1%)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抗凝治疗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P<0.01)。33例(10.0%)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心血管死亡,心血管死亡率为1.9%/年。根据HCM Risk-CVA模型计算结果,将271例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低-中危组(n=192)和血栓栓塞高危组(n=79);高危组血栓栓塞事件年发生率显著高于低-中危组(5.2%/年vs 1.6%/年,P<0.01)。HCM Risk-CVA模型评估血栓栓塞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5%CI:0.54~0.76,P<0.01)。结论:HCM合并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均较高。本研究人群中,HCM Risk-CVA模型可识别出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对HCM合并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闫丽荣 段福建 +4 位作者 安硕研 杭霏 张宇辉 樊朝美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79-883,共5页
目的:研究重度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SRV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对43例SRVHCM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SRVHCM的诊断标准:舒张末期右心室游离壁、前壁或右心室心尖处室壁厚度≥10 ... 目的:研究重度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SRV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对43例SRVHCM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SRVHCM的诊断标准:舒张末期右心室游离壁、前壁或右心室心尖处室壁厚度≥10 mm,并除外肺原性心脏病、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其他可能导致右心室心肌肥厚的疾病。结果:43例SRVHCM患者占同期3 308例HCM患者的1.29%,女性患者(60.5%)多于男性患者(39.5%),诊断时平均年龄(32.0±17.2)岁,其中合并右心室梗阻者13例(30.2%)。平均随访(7.66±6.04)年,SRVHCM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为16.3%,诊断时年龄≤18岁(HR=4.50,95%CI:1.24~20.40,P=0.03)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28例(65.1%)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发生率最高的心血管事件是进展性心力衰竭,右心室梗阻是心血管事件(HR=1.75,95%CI:1.12~5.76,P=0.04)和进展性心力衰竭(HR=2.84,95%CI:1.30~8.12,P=0.03)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中国人群中SRVHCM患病率较低,约1/3合并右心室梗阻,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右心室肥厚 右心室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DIGM-HF研究设计解读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宇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2,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依那普利是目前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依那普利是目前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 EF)患者中能降低死亡率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PARADIGM-HF研究结果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与依那普利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或心力衰竭住院风险。PARADIGM-HF研究也是迄今HFr EF患者中规模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种族最多的死亡率-发病率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DIGM-HF研究 心力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