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30天预后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刘忠 胡盛寿 +4 位作者 徐波 吴永健 吕锋 熊辉 李立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术后30天预后结果,探讨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01至2017-01,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治...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术后30天预后结果,探讨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01至2017-01,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治疗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共533例(一站式复合技术组)。应用倾向性评分法,筛选同期533例OPCABG患者(OPCABG组)与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患者进行1:1配对。主要终点事件为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术后住院结果,包括术后胸管总引流量,血制品使用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等。结果:与OPCABG组相比,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术后胸管总引流量[714(523,971)ml vs 965(716,1 220)ml,P<0.001]显著减少,降低了血制品使用率(19.7%vs 34.0%,P=0.024),缩短了呼吸机使用时间[12.6(9.3,15.7)h vs16.0(12.8,18.7)h,P<0.001]和ICU停留时间[21.7(19.8,42.4)h vs 41.6(23.6,70.0)h,P<0.001];术后30天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再血管化事件及总体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与OPCABG相比,创伤减少,早期治疗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再血管化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结果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明星 常谦 +6 位作者 于存涛 舒畅 钱向阳 孙晓刚 马琼 魏波 胡晓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26,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夹层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Ⅰ型患者47例(Ⅰ... 目的对比分析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夹层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Ⅰ型患者47例(Ⅰ型组),DeBakeyⅢ型患者83例(Ⅲ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术后30 d,全组死亡9例(6.9%),其中Ⅰ型组5例(10.6%),Ⅲ型组4例(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3,P=0.370)。Ⅰ型组和Ⅲ型组术后早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38.3%比51.8%;χ^2=2.199,P=0.138)、5年生存率[(81.7±5.9)%比(87.2±4.2)%;χ^2=0.483,P=0.487]和5年免于再干预结果[(84.5±6.7)%比(85.5±4.8)%;χ^2=0.010,P=0.9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和Ⅲ型夹层合并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相似,今后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DeBakeyⅠ型 DeBakeyⅢ型 胸腹主动脉瘤 外科手术 结果 生存 再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甲状腺素钠对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赵栋 吕晓东 +1 位作者 宋民 苏文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7期752-755,共4页
目的:探讨左甲状腺素对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效果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对96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冠心病患者行CABG术,其中术前服用左甲状腺素钠患者68例(... 目的:探讨左甲状腺素对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效果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对96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冠心病患者行CABG术,其中术前服用左甲状腺素钠患者68例(用药组),术前未服用左甲状腺素钠患者28例(未用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变化及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术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死亡病例。但与未用药组相比,用药组术后WBC计数恢复至正常值的时间更长[(8.3±2.7)vs.(5.1±1.6)d,P=0.021]、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时间也更长(P=0.012)、术后住院时间延长[(10.5±3.2)vs.(7.3±0.8)d,P=0.011]、术中及术后血浆用量增多[(671.4±198.3)vs.(226.1±101.1)mL,P=0.033]。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行CABG手术时,术前补充左甲状腺素钠与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值的时间延长、术后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时间延长、术中及术后血浆用量增加、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甲状腺功能减退 左甲状腺素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级注册登记研究看心力衰竭治疗改进情况 被引量:5
4
作者 唐汉韡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22-825,共4页
注册登记研究是一种可以全面反映真实世界中各类患者发病、诊治及预后状况的临床研究方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注册登记研究数据为优化心力衰竭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注册登记研究更为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 注册登记研究是一种可以全面反映真实世界中各类患者发病、诊治及预后状况的临床研究方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注册登记研究数据为优化心力衰竭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注册登记研究更为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注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的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附12年单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宏艳 张永辉 +5 位作者 杜雨 曹芳芳 王冀 赵丽 聂宇 张海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6-510,共5页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寻找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12年间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IABP相关并发症将患...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寻找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12年间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行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IABP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术中及术后情况、IABP植入时间及辅助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缺血、出血、血管损伤、IABP失功)等。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IABP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年间共入选522例植入IABP患者,男性388例,女性134例;年龄(61.79±9.35)岁;发生IABP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4.79%;院内死亡87例,总体病死率为16.67%,无IABP相关死亡。与无并发症组比较,有并发症组患者女性占比大(40.00%比24.95%),年龄≥65岁者多(80.00%比38.03%),体重指数大(kg/m2:25.45±13.71比22.95±3.45),糖尿病比例高(44.00%比26.76%),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的比例高(20.00%比5.03%),IABP辅助时间长(h:134.4±90.3比109.8±89.1,均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中、术后植入IABP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0%(3/91)、5.46%(10/183)、4.84%(12/248),χ2=0.629,P=0.730〕。植入IABP后出现局部出血14例(2.68%),无严重出血需要输血的病例;出现下肢缺血9例(1.72%);1例(0.19%)严重血管损伤出现腹膜后出血,手术修复后好转;IABP球囊漏血1例(0.19%),撤除后再次植入反搏良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优势比(OR)=2.320,95%可信区间(95%CI)=1.011~1.806,P=0.047〕、糖尿病(OR=2.281,95%CI=1.016~5.120,P=0.026)、同时行ECMO辅助(OR=4.341,95%CI=1.240~15.196,P=0.040)为IABP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穿刺局部出血和肢体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高龄、糖尿病及同时应用ECMO辅助者在行IABP辅助期间应严密监测,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心脏外科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完全超声引导与放射线引导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改丽 刘倩倩 +7 位作者 欧阳文斌 张凤文 刘垚 邱旭 赵广智 邹孟轩 温彬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04-907,共4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放射线引导方法相比较,评价完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03至2016-08完全超声引导下行PBPV患者102例(超声组),同期传统放射线引导下行PBPV患者280例(放射线组)。两... 目的:通过与传统放射线引导方法相比较,评价完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03至2016-08完全超声引导下行PBPV患者102例(超声组),同期传统放射线引导下行PBPV患者280例(放射线组)。两组患者术后均以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肺动脉瓣环直径、术前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球囊直径、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组和放射线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9.0%和100%(P=0.267),超声组有1例患者因扩张后右心室流出道肌肉痉挛转为常规外科手术。放射线组术中操作时间(min)长于超声组(38.9±9.2比34.6±10.0,P<0.001),放射线组放射线时间为(3.9±1.2)min。术后门诊平均随访(25.5±13.2)个月,超声组和放射线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mm Hg,1 mm Hg=0.133 k Pa)分别为(16.2±4.3比15.3±4.5,P=0.120),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外周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完全超声引导下PBPV不仅能够完全避免放射线及对比剂,而且保持了传统经皮介入治疗微创、安全及疗效确切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狭窄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凡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及早中期结果 被引量:8
7
作者 马明星 常谦 +5 位作者 于存涛 舒畅 钱向阳 孙晓刚 魏波 胡晓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4-471,共8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FS组(n=58)和非MFS组(n=9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早期结果...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FS组(n=58)和非MFS组(n=9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早期结果和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MFS组患者较非MFS组更年轻(32比45岁,t=9.603,P=0.000),有家族史者更多(19%比0,χ^2 =19.996,P=0.000),男性和吸烟者比例更低(55.2%比80.6%,χ^2=11.489,P=0.001;13.8%比46.9%,χ^2=17.686,P=0.001)。两组在急诊手术比例、预防性脑脊液引流、手术时间、术中循环管理方式、术中用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的术后30 d死亡率明显低于非MFS组(0比9.2%,χ^2log-rank=5.616,P=0.018)。两组在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呼吸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114个月),5年生存率(89.2±4.6)%,非MFS组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0~111个月),5年生存率(83.8±4.1)%,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log-rank=2.719,P=0.099)。MFS组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72.7±8.4)%,非MFS组为(95.2±2.3)%,MFS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组(χ^2log-rank=5.034,P=0.025)。结论 MFS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于非MFS患者,中期生存情况与非MFS患者相似,但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患者,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胸腹主动脉瘤 生存 再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心脏外科手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单中心分析
8
作者 秦浩凯 谢恩泽华 +3 位作者 周晓铮 彭战 华琨 杨秀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56-961,共6页
目的探讨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感染成人患者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特征及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6—31日于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或... 目的探讨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感染成人患者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特征及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6—31日于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或瓣膜手术并术前曾确诊新冠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08例患者,其中男81例、女27例,平均年龄(60.73±8.66)岁。除2例(1.9%)患者行急诊手术外,其余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86.1%的患者既往接种疫苗,新冠感染病程5.0(4.0,7.0)d,从确诊新冠至手术的时间为15.0(12.0,17.8)d。89例患者行CABG,其中以非体外循环CABG为主(92.1%),19例患者行瓣膜手术。全组患者术后呼吸机延迟拔管率为17.6%,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21.0(17.3,24.0)h,术后住院时间7.0(6.0,8.0)d。3例(2.8%)患者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1例(0.9%)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1例(0.9%)患者术后因急性肾功能不全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3例(2.8%)患者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治疗,1例(0.9%)患者术后再次开胸手术探查。术后并发症方面:脑血管意外、急性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败血症的发生率均为0.9%,急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为1.9%。全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无院内死亡发生。结论既往新冠感染成人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临时起搏器使用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成人心脏外科手术 围术期 短期疗效
原文传递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十年(2001~2012年)的变化趋势——单中心报告 被引量:7
9
作者 高华炜 李守军 +5 位作者 闫军 沈向东 胡盛寿 王旭 晏馥霞 刘晋萍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7期638-641,共4页
目的考察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术前因素以及住院死亡率1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1~2012年连续473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6组(每2年1组),首... 目的考察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术前因素以及住院死亡率1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1~2012年连续473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6组(每2年1组),首先使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患者的术前因素及住院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危险因素调整的方法,再次分析了住院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全组共有29例住院死亡,总体住院死亡率6.1%。所有术前因素包括年龄(P=0.13)、性别(P=0.94)、身高(P=0.29)、体重(P=0.21)、合并肺动脉高压(P=0.59)、行左心室训练(P=0.14)、冠状动脉异常分型(P=0.27)及合并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P=0.14)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未经调整的住院死亡率在这10年间明显下降[17.4%(第1组)vs.4.1%(第6组),P<0.001]。经过术前因素调整后,住院死亡率亦表现出了明显下降(以第1组为参照,第6组的比值比:0.098,95%可信区间0.018-0.550,P=0.01)。结论在2001~2012年间,在术前因素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住院死亡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调转术 趋势
原文传递
Staufen家族蛋白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功能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邵泽华 唐颢 郭宏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年第2期179-183,共5页
Staufen(STAU)家族蛋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关键的RNA结合蛋白,主要包括STAU1和STAU2两个成员。STAU蛋白含有多个双链RNA结合结构域,在mRNA运输、定位、翻译及降解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内STAU1主要通过STAU介导的mRNA降解通路... Staufen(STAU)家族蛋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关键的RNA结合蛋白,主要包括STAU1和STAU2两个成员。STAU蛋白含有多个双链RNA结合结构域,在mRNA运输、定位、翻译及降解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内STAU1主要通过STAU介导的mRNA降解通路影响mRNA稳定性及大范围运输,STAU2则在神经元树突及突触局部翻译、神经发育及突触可塑性中扮演关键角色。二者在不同类型细胞及生理病理条件下呈现出特异、协同互补或竞争拮抗的作用特征,对胚胎发育、神经元功能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重要影响。本文就STAU家族蛋白的结构、功能、调控机制、互作关系及在生理和病理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ufen家族蛋白 RNA结合蛋白 双链RNA结合结构域 转录后调控 真核生物
原文传递
婴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外科治疗
11
作者 顿耀军 孙海宁 +4 位作者 闫军 杨克明 花中东 王强 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3-329,共7页
目的总结本中心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y, IMCA)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婴儿患者的手术经验,并分析其早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12月于阜外... 目的总结本中心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y, IMCA)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婴儿患者的手术经验,并分析其早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12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384例TGA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记录,21例(5.5%)婴儿合并有IMCA,其中20例(95.2%)为男性,中位手术年龄为33(9~319)d。所有患者均采用壁内冠状动脉去顶及双纽扣法冠状动脉再植进行ASO。结果合并IMCA的患者与正常冠状动脉解剖的患者相比,ASO术后早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vs. 3.0%,P=0.15)。IMCA组2例死亡患者首次开放循环后均出现冠状动脉灌注不良。此外,还有1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行体外膜肺支持治疗。19例存活出院的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9.0~120.0(74.8±27.3)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症状,且未出现死亡、二次手术及冠状动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出现肺动脉瓣中度反流,另1例患者出现右肺动脉远端狭窄。结论对合并IMCA的TGA婴儿患者,采用壁内冠状动脉去顶及双纽扣法冠状动脉再植进行ASO安全可靠,早期及中期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调转术 冠状动脉壁内走行 冠状动脉再植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主动脉根部处理技术的近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丘俊涛 于存涛 +4 位作者 罗新锦 刘燊 姜文翔 吴进林 张良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949-955,共7页
目的比较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的各种处理方式的早期和远期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阜外医院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并累及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患者673例的临床资料,男512例、女161例,平均年龄(48.80±1... 目的比较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的各种处理方式的早期和远期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阜外医院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并累及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患者673例的临床资料,男512例、女161例,平均年龄(48.80±11.22)岁。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共403例,其中男287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0.61±9.95)岁。单纯升主动脉置换组95例,男7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83±12.21)岁。主动脉根部置换组175例,男14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4.07±11.99)岁。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前主动脉瓣反流、术中指标、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等指标差异。结果 591例(87.8%)患者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交界受累,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升主动脉置换组,主动脉根部置换组的交界轻度、中度、重度受累的比例分别为31.7%、52.4%、15.9%,87.4%、12.6%、0.0%,23.4%、56.0%、20.6%,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主动脉窦直径分别为(39.06±5.11)mm、(38.27±4.41)mm和(50.39±6.22)m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vs. 13.7%vs. 9.7%,P=0.58)。三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06%vs. 81.27%vs.83.05%,P=0.85),三组5年免于中量及以上主动脉瓣反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 98.6%vs. 100%,P=0.07)。三组均无再次行主动脉根部干预。结论本中心主动脉瓣交界悬吊、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根部置换术近远期结果满意。但是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主动脉瓣中量反流的发生率较高,若要评价其超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根部 主动脉瓣 死亡率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可变剪接图谱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自强 卜德超 +6 位作者 张策 吴桂鑫 邹玉宝 王水云 宋雷 赵屹 王继征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249-3254,共6页
目的绘制人心脏组织mRNA可变剪接图谱,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中可变剪接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HCM患者和正常人心肌组织,提取RNA并进行链特异性RNA深度测序,检测可变剪接变化,并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初步了解HCM中受可变剪接调控的信号通路... 目的绘制人心脏组织mRNA可变剪接图谱,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中可变剪接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HCM患者和正常人心肌组织,提取RNA并进行链特异性RNA深度测序,检测可变剪接变化,并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初步了解HCM中受可变剪接调控的信号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可变剪接导致的不同转录本的表达变化,并在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中验证。结果在人类心肌组织中共发现11604个基因的94990个可变剪接事件,其中124个基因的可变剪接在HCM心肌组织中发生显著改变;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可变剪接主要影响肌丝滑动、心肌收缩、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钙离子信号通路等功能或通路。RNA测序和定量PCR均显示虽然CAMK2δ表达总量不变,但是它的两个外显子互斥转录本,CAMK2δ3和CAMK2δ9,表达量发生了相反的改变;小鼠肥厚心肌模型也验证了这一发现。结论本研究首次绘制了人类心脏可变剪接图谱,明确HCM中多个基因发生可变剪接改变,发现即使基因表达总量没有变化,但基因不同转录本却可能通过可变剪接发生显著改变。提示可变剪接在HCM心肌肥厚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变剪接图谱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识别疾病相关的基因和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可变剪接 图谱 CAMK2δ
原文传递
同种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在Ross手术和非Ross手术后的远期耐久性
14
作者 顿耀军 赵栋 +3 位作者 花中东 闫军 李守军 杨克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4-889,共6页
目的比较同种带瓣管道(valved homograft conduit,VHC)重建右室流出道在Ross手术和非Ross手术后的远期耐久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20年10月阜外医院使用VHC重建右室流出道的患者,Ross手术患者为Ross组,非Ross手术患者为非Ross... 目的比较同种带瓣管道(valved homograft conduit,VHC)重建右室流出道在Ross手术和非Ross手术后的远期耐久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20年10月阜外医院使用VHC重建右室流出道的患者,Ross手术患者为Ross组,非Ross手术患者为非Ross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免于VHC再干预率。对两组完成超声随访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免于VHC功能障碍率。结果共纳入患者243例,其中男142例、女101例,中位手术年龄6岁(4个月至56岁)。Ross组77例,非Ross组166例(共168例手术)。Ross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短于非Ross组[(175.4±45.6)min vs.(200.1±83.5)min,P=0.003]。非Ross组5例早期死亡患者。231例(93.1%)患者得到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7±44.4)个月。随访期间,非Ross组5例患者死亡;Ross组和非Ross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3.2%(log-rank,P=0.026)。随访期间,Ross组1例和非Ross组7例患者行VHC再干预;两组患者免于VHC再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96)。Ross组73例和非Ross组147例患者出院后得到超声随访,其中45例(20.5%)患者出现VHC功能障碍。倾向性评分匹配前,Ross组VHC远期耐久性优于非Ross组(10年免于VHC功能障碍率:66.6%vs.37.1%,log-rank,P=0.025)。匹配后,Ross组和非Ross组各64例患者,匹配后两组VHC耐久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年免于VHC功能障碍率:76.3%vs.43.0%,log-rank,P=0.065)。亚组分析发现,在手术年龄<6岁的患者中,Ross组10年免于VHC功能障碍率高于非Ross组(71.0%vs.20.0%,log-rank,P=0.032);在手术年龄≥6岁的患者中,两组10年免于VHC功能障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7%vs.56.7%,log-rank,P=0.218)。结论倾向性评分匹配后,VHC的远期耐久性在Ross组和非Ross组无明显差异;在手术年龄<6岁的患者中,Ross手术后VHC的远期耐久性优于非Ross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带瓣管道 右室流出道 ROSS手术 非Ross手术 远期耐久性
原文传递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表达
15
作者 李世杰 朱昌盛 +3 位作者 王水云 惠汝太 王继征 宋雷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601-1604,共4页
目的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心肌组织基因表达异常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微矩阵分析比较正常人与HCM心肌组织的m RNA表达谱,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表达差异... 目的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心肌组织基因表达异常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微矩阵分析比较正常人与HCM心肌组织的m RNA表达谱,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表达差异。SPSS22.0统计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表型间的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微矩阵比较6例HCM患者和5例正常对照心肌的m RNA表达谱,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FGF-12)表达显著降低。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39例患者和8例对照中进行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心肌组织中FGF-12的m RNA水平降低了66%(P<0.05)。患者心肌组织中FGF-12蛋白水平也相应减少。同时,FGF-12的m RNA表达水平与术前是否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显著相关(P<0.05)。结论 FGF-12在HCM患者心肌组织中显著下调,提示可能参与了心肌功能调节和HCM病理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 表达谱 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