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后合并症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燕搏 常硕 +5 位作者 王水云 于钦军 黄海波 史晨 蒙延海 杨秋蓝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总结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后主要合并症,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至2014-07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由单一术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139例,男性87例、女性52例,年龄10... 目的:总结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后主要合并症,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至2014-07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由单一术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139例,男性87例、女性52例,年龄10~67(43.45±14.65)岁,体重26~105(66.46±13.94) kg,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4.48±44.75)mmHg(1 mmHg=0.133 kPa)。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根据术前已知的心脏合并疾病,必要时同期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随访1~24个月。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本组单纯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73例(73/139,53%),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合并其他手术66例(66/139,47.5%),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经胸心脏射频改良迷宫术3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2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全组机械通气时间8~396(24.05±36.74)h,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27(2.85±3.18)d,术后住院时间5~35(10.11±4.57)d,术后心律失常108例,胸腔积液25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二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3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基本消失。重症监护病房延时的主要因素为年龄≥55岁,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合并心律失常以及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Ⅰ~Ⅱ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HOCM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及近远期生存率,同期实施其他手术并未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难治性心律失常以及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围术期采取有效措施尽早纠正心律失常及预防并改善右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科外科两种途径拔除感染性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德 熊辉 +2 位作者 华伟 陈柯萍 刘志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装置 感染 外科 经静脉 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B型利钠肽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昌伟 宋云虎 +4 位作者 刘赟 李浩杰 然鋆 高歌 李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66例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测量血浆BNP浓度,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6)和...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66例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测量血浆BNP浓度,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6)和非心房颤动组(n=140),比较两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差别,分析BNP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结果:与非心房颤动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内径较大[(46.2±9.1)mm vs(41.2±6.8)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70.5±9.7)%vs(73.9±6.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LogB NP水平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ogB NP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B型利钠肽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立猛 郑哲 +1 位作者 杜娟 陈祖君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7期392-394,共3页
心脏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adiac sugery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肾脏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CSA-AKI在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5%-30%,CSA-AKI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15%-3... 心脏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adiac sugery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肾脏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CSA-AKI在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5%-30%,CSA-AKI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15%-30%,2%的CSA-AKI患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其病死率高达6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心脏手术 Replacement 肾脏替代治疗 肾功能 CRRT 心外科 肾小球滤过率 脉压差 高容量血液滤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解衍博 吴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0-713,共4页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疾病,为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动脉弹性蛋白异常从而表现升主动脉局限型或者弥漫型的狭窄,引起血流动力障碍,往往合并伴有其他的解剖畸形,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瓣二瓣化、主动脉...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疾病,为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动脉弹性蛋白异常从而表现升主动脉局限型或者弥漫型的狭窄,引起血流动力障碍,往往合并伴有其他的解剖畸形,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瓣二瓣化、主动脉缩窄、冠状动脉狭窄等。该种疾病一类特殊类型为Williams-Beuren综合征。本文从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外科治疗方法以及术后结果对该类疾病进行综述,对多种术式的早期以及晚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探讨手术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上狭窄 Williams-Beuren综合征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和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晓建 黄毕 +7 位作者 樊晓寒 苏文君 张良 路天怡 田力 杨艳敏 惠汝太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新的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诊断标志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 RNAs)。方法:入选4例A型AAD患者的升主动脉病变组织标本(AAD1组)和4例无心血管疾病的器官捐赠者的升主动脉组织标本(NC1组);入选20例A型AAD患者(AAD2组)...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新的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诊断标志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 RNAs)。方法:入选4例A型AAD患者的升主动脉病变组织标本(AAD1组)和4例无心血管疾病的器官捐赠者的升主动脉组织标本(NC1组);入选20例A型AAD患者(AAD2组)和20例无心血管疾病正常对照者(NC2组)并分别采集血浆,两组病例对照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利用mi RNA芯片技术,检测四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组织和血浆mi RNAs表达谱,整合两组分析结果,确定AAD患者组织和血浆均差异表达的mi RNAs。结果:主动脉组织miR NA芯片结果显示,AAD患者中30个miR NAs表达显著改变,其中13个表达上调,17个表达下调。血浆miR NA芯片分析显示,AAD患者有93个miR NA差异表达,其中33个表达上调,60个表达下调。整合两个表达谱,共有4个miR NAs(miR-4313、-933、-1281和-1238)在血浆和组织均显著升高。其中,AAD1组较NC1组、AAD2组较NC2组miR-4313分别上调1.5倍和42.4倍,miR-933分别上调10.4倍和26.8倍,miR-1281分别上调1.7倍和17.8倍,miR-1238分别上调1.3倍和13.8倍。结论:通过miR NA芯片分析,我们筛选到4个在AAD患者主动脉组织和血浆中均升高的miR NAs。这些miR NA可能是诊断AAD的生物标志物,但需大样本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芯片 急性主动脉夹层 miRNA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明霞 冯正义 +5 位作者 赵举 胡金晓 崔永丽 龙村 刘晋萍 胡盛寿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3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8 kg以上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首次矫正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佳乐施、万汶和血浆预充。胶体总量(预充量+转中用量)最高达20ml/kg。分时点观察胶... 目的探讨8 kg以上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首次矫正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佳乐施、万汶和血浆预充。胶体总量(预充量+转中用量)最高达20ml/kg。分时点观察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BUN)、肌酐(Cr)、超滤量、尿量、胸液量、气管插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佳乐施组和万汶组在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肾功能(BUN、Cr)、超滤量、各时点的胸液量及尿量、乳酸方面与血浆组无差异(P>0.05)。佳乐施组、万汶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三组患儿转前、转中、转后与术后24 h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差异(P>0.05)。万汶组和佳乐施组在气管插管时间与ICU时间上稍短于血浆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8 kg以上患儿可应用万汶或佳乐施代替血浆预充,整个体外循环中胶体用量在20 ml/kg以下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婴幼儿 人工胶体 预充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龚嘉淼 然鋆 +4 位作者 宋云虎 刘赟 唐亚捷 邓隆 刘小希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233-1238,共6页
目的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手术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7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5.6±7.5)岁。全部患者接... 目的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手术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7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5.6±7.5)岁。全部患者接受同期改良扩大Morrow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或成形术。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记录患者超声心动图数据和主要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及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25.6±28.2)个月,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所有患者人工瓣膜启闭良好,左室流出道通畅。患者症状及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同期行改良扩大Morrow术和主动脉瓣手术是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主动脉瓣狭窄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巨细胞心肌炎三例的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及其临床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洋 赵红 +4 位作者 宋来凤 王清峙 褚雁 黄洁 胡盛寿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巨细胞心肌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微结构改变,评价心脏移植及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移植的3例巨细胞心肌炎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心脏离体后立即进行肉眼检查、测量和摄像记录,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巨细胞心肌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微结构改变,评价心脏移植及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移植的3例巨细胞心肌炎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心脏离体后立即进行肉眼检查、测量和摄像记录,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并对特异性蛋白进行定位标记及半定量检测,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特点;移植术后心内膜心肌活检评价排斥反应程度。结果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3岁(34~47岁),患者自出现临床症状至心脏移植时间为4—9个月,均有严重的心律失常(3/3),其中2例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移植术后均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术后4个月出现急性细胞性排异反应(2R级),治疗后消失。1例术后2周心肌中查见多核巨细胞。巨细胞心肌炎组织学以多核巨细胞肉芽肿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多核巨细胞CD68(+)、CD11b(+)、CD163(-),肉芽肿病灶中的淋巴细胞以CD8+T细胞为主。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为细胞融合形成,并与淋巴细胞及含有分泌颗粒的细胞相黏附。结论巨细胞心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易发猝死的罕见病。组织学呈巨细胞肉芽肿性心肌炎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证实多核巨细胞系多个巨噬细胞融合而成,并参与免疫反应。心内膜心肌活检有助本病诊断。心脏移植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巨细胞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心脏移植
原文传递
深低温停循环围手术期高血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红 常谦 +1 位作者 张海涛 胡盛寿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1期16-19,共4页
目的描述深低温停循环围手术期血糖状况,分析影响术中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集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549例患者的术中峰值血糖。单因素分析影响术中峰值血糖的各个因素,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 目的描述深低温停循环围手术期血糖状况,分析影响术中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集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549例患者的术中峰值血糖。单因素分析影响术中峰值血糖的各个因素,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术前基线、体外循环前、停循环前、停循环后、复温后、停机后、入ICU血糖值及术后第1天至第6天晨的空腹血糖值。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1.066,95%CI:1.007~1.129,P=0.027)、急性主动脉夹层(OR=4.705,95%CI:2.702~8.193,P=0.000)、糖尿病(OR=11.295,95%CI:3.383~37.709,P=0.000)、停循环时间(OR=1.063,95%CI:1.030~1.097,P=0.000)和术中峰值血糖相关。血糖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升高,复温后上升明显,入ICU时血糖值仍较高,术后第2天明显下降,术后第6天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术前存在胰岛素抵抗、较严重的炎性反应预示着术中较高的血糖水平,通过减少停循环时间或许能减轻术中高血糖。应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复温后及术后24h内加强血糖监测,采取更积极的血糖控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循环 深低温诱导 高血糖症
原文传递
急性主动脉夹层与正常对照主动脉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晓建 黄毕 +7 位作者 张良 苏文君 路天怡 田力 杨艳敏 张澍 樊晓寒 惠汝太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812-815,共4页
目的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及健康对照(各4例)的主动脉组织,通过组织芯片筛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健康对照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生物... 目的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及健康对照(各4例)的主动脉组织,通过组织芯片筛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健康对照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实主动脉组织芯片分析结果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对照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基因有129个,其中83个基因表达下调,46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编码与细胞、细胞外基质粘附相关的蛋白。信号通路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中受影响最大的两条通路是粘附斑和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相关通路。结论通过组织芯片分析筛选到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芯片 急性主动脉夹层 基因差异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