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的颞下颌关节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莉亚 滕利 +5 位作者 孙晓梅 徐家杰 卢建建 张超 解芳 许美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58-162,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单纯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prognathism,MP)患者的TMJ变化情况。方法 2012年至2014年,24例(男性8例,女性16例)MP伴/不...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单纯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prognathism,MP)患者的TMJ变化情况。方法 2012年至2014年,24例(男性8例,女性16例)MP伴/不伴面部不对称患者入组,面部对称及不对称的患者各12例,均行BSSRO联合术后快速正畸。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TMJ间隙及髁突和升支的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偏颌侧面部对称组与面部不对称组相比,各参数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面部对称组冠状位升支角明显大于面部不对称组(P=0.016 1)。术后偏颌侧面部对称组水平位髁突角明显小于面部不对称组(P=0.017 9),非偏颌侧两组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面部对称组中,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冠状位髁突角(P=0.035 5)及前间隙(P=0.041 2)术后明显大于术前。面部不对称组中,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冠状位升支角(P=0.017 5)及矢状位升支角(P=0.039 8)术后明显大于术前;上间隙术后明显小于术前(P=0.031 9)。结论单纯BSSRO联合术后快速正畸,面部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髁突角及前间隙出现了扩张,面部不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升支角及矢状位升支角增加,上间隙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矢装劈开截骨术 颞下颌关节间隙 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优先的BSSRO-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莉亚 李澍源 +4 位作者 滕利 孙晓梅 徐家杰 卢建建 张超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探讨手术优先的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MP)的稳定性。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18位MP伴/不伴面部不对称患者进...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探讨手术优先的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MP)的稳定性。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18位MP伴/不伴面部不对称患者进行手术优先的BSSRO-术后正畸治疗。术前(T0)、术后5天(T1)及术后1年及以上(T2)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骨骼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及相关角度的变化。结果在水平向,B点在T1较T0平均后退7.5 mm,在T2较T1平均前移2.1 mm(28.0%);Pog点在T1较T0平均后退6.6 mm,在T2较T1平均前移2.9 mm(43.9%)。在垂直向上,B点(1.3 mm)和Pog点(1.0 mm)在T1平均向下移;B点和Pog点在T2都出现了上移,分别为0.1 mm(7.7%)和0.3 mm(30.0%)。Ramus angle在T1较T0平均增加4.3°,在T2较T1平均减小1.1°(25.6%)。在水平向和垂直向,B点和Pog点的后退距离(T1-T0)与术后长期改变的距离(T2-T1)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水平向,Ramus angle、Go和Condylion的改变(T1-T0)与Pog点的改变(T2-T1)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优先的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MP在水平向、垂直向都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无论在水平向还是垂直向,B点和Pog点的复发程度与其后退幅度无显著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矢装劈开截骨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牙齿表面缺损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浩 刘静明 +1 位作者 王瑶 张振庭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本研究测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牙齿数字模型的轮廓变化,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牙体硬组织的定量变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胃食管反流病和正常人群各15名,分别制取0和6个月数字模型,比较牙齿表面形态变化。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正常人群... 目的本研究测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牙齿数字模型的轮廓变化,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牙体硬组织的定量变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胃食管反流病和正常人群各15名,分别制取0和6个月数字模型,比较牙齿表面形态变化。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正常人群各15名,其中1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失访,共580颗牙齿纳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平均牙齿表面硬组织缺损(12.07±1.85)μm高于正常人群组(3.23±0.48)μm,牙齿硬组织缺损量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t=3.193),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牙齿的咬合面、腭/舌面硬组织缺损量大于颊面。结论 6个月临床观察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牙齿表面硬组织缺损量大于正常人群。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牙齿的咬合面、舌/腭面硬组织缺损量大于颊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牙齿表面缺损 数字模型 光学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全瓷冠肩台位置对边缘适合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文浩 张振庭 +1 位作者 刘静明 王瑶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7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肩台位置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具有全瓷单冠修复体的123例纳入研究。采用直接和间接修复体评估标准对全瓷冠的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估,并且记录肩台的位...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肩台位置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具有全瓷单冠修复体的123例纳入研究。采用直接和间接修复体评估标准对全瓷冠的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估,并且记录肩台的位置。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肩台位置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结果:123例研究对象334颗全瓷冠纳入研究,其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62例(164颗全瓷冠),正常人群有61例(170颗全瓷冠)。正常人群中全瓷冠的适合性好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a OR=2.606,P=0.009),所有研究对象中全瓷冠肩台位于龈上(a OR=3.212,P=0.001)的边缘适合性好。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全瓷冠边缘适合性,龈上肩台的边缘设计全瓷冠边缘适合性好,龈上肩台设计推荐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边缘适合性 肩台位置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