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逸平 杨秀滨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10-214,共5页
左心室室壁瘤(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LVA)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常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致死风险的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对于患者而言,对室壁瘤尤其是LVA进行正确的修补显得尤为重要,对补片修补单纯线性缝合的... 左心室室壁瘤(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LVA)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常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致死风险的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对于患者而言,对室壁瘤尤其是LVA进行正确的修补显得尤为重要,对补片修补单纯线性缝合的问题成为近年来心内外科的争议热点。外科手术的最终目的是要尽量还原左心室的正确解剖几何构型、降低室壁压力及矛盾运动,提高心室收缩功能。近60年来,室壁瘤的外科手术技巧逐渐进步,然而并没有一个修复的“金标准”。为了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现做一综述性文章,试图对室壁瘤特别是LVA的外科修复术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室壁瘤 外科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术后不良事件和右房改善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帅 孙怡 +4 位作者 苑振鹏 魏以祯 韩志岩 王晓建 李巅远 《心脏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705-709,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肺动脉高压(PAH)(CHD-PAH)患者手术后不良事件、右房大小改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治79例CHD-PAH患者。初诊,右心导管检查和吸氧实验,确诊PAH、肺血管反应性,其中13例患者肺血管阻力(PVR)<10 Wood单位、...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肺动脉高压(PAH)(CHD-PAH)患者手术后不良事件、右房大小改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治79例CHD-PAH患者。初诊,右心导管检查和吸氧实验,确诊PAH、肺血管反应性,其中13例患者肺血管阻力(PVR)<10 Wood单位、体循环血流量(Qp)与肺循环血流量(Qs)的比值(Qp/Qs)≥1.5、血氧饱和度(Sa O2)≥95%,且心功能较好者直接行手术治疗,其余66例患者接受靶向药物治疗3个月后,复查右心导管进行评估手术。结果术后不良事件发生17例,其中肺高压危象11例,撤机困难需气管切开4例以及低心排综合征2例。53例患者术后右房恢复正常大小。有无不良事件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前PVR≥10 Wood单位、Qp/Qs、Sa O2、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SPAP/SBP)>0.75、SPAP、肺动脉舒张压(DPAP)是术后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 O2(OR=0.584,P=0.015)越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术后右房大小改善是否满意组间单因素分析显示:PVR≥10 Wood单位、右房压(RAP)>8 mm Hg(1 mm Hg=0.133 k Pa)、血流分流方向是其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危险因素是RAP>8 mm Hg(OR=3.398,P=0.029)。结论 CHD-PAH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是Sa O2的降低,影响右房改善的危险因素是RAP>8 mm 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肺动脉高压 外科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孙逸平 王艳艳 +1 位作者 刘现亮 王玉玖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67-370,共4页
左心室室壁瘤(Leftventricular aneurysm,LVA)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左心室室壁瘤定义为左心室部分室壁出现运动减低、不运动或反常运动,这不仅包括狭义的瘢痕组织形成的有颈薄壁的囊... 左心室室壁瘤(Leftventricular aneurysm,LVA)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左心室室壁瘤定义为左心室部分室壁出现运动减低、不运动或反常运动,这不仅包括狭义的瘢痕组织形成的有颈薄壁的囊袋性室壁瘤,还包括了无收缩功能的薄壁含有存活心肌的瘢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室壁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入口闭塞CT表现及临床处置一例
4
作者 王海苹 刘盛 +1 位作者 孙洋 吕滨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61岁,30余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伴心悸,无发热、胸痛、咳血等症状,诊断为心房颤动,未予特殊诊治。2010年、2012年、2014年在当地医院三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2015年因咳血在当地医院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2018年、2019年... 病例资料患者,女,61岁,30余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伴心悸,无发热、胸痛、咳血等症状,诊断为心房颤动,未予特殊诊治。2010年、2012年、2014年在当地医院三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2015年因咳血在当地医院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2018年、2019年因反复活动后胸闷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肺栓塞”,并行抗凝治疗。2019年5月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如下:肺动脉压力:收缩压51 mmHg,舒张压21 mmHg,平均压:36 mmHg,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2.09 L/min,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5.25 Wood,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25 mmHg,提示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特殊。因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为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故肺动脉增强CT结果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不匹配,转诊至我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导管检查 肺血管阻力 肺动脉压力 肺动脉高压 临床处置 心输出量 肺栓塞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阳 罗新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冠状动脉血流适应性和近中期通畅率。DBLCFA是下肢重要侧支血管,但其长度、走形等解剖学特点变异大,目前缺乏可靠的术前评估策略,因此在CABG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及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使DBLCFA的术前筛查、评估更加安全有效。DBLCFA增加了CABG术中移植血管的选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降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ICU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杜娟 朱家德 +5 位作者 杨立猛 王欣霄 徐丹青 张晓倩 王新洁 刘盛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阜外医院1997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147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阜外医院1997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147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中位数为5 d,将患者分为ICU停留时间≤5 d组及ICU停留时间>5 d组,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与以下因素有关:女性(P=0.022)、术前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0 mm(P=0.003)、术前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收缩压>80 mmHg(P=0.001)、术前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40 mmHg(P=0.004)、术前肺血管阻力(PVR)>1000 dyne·s/cm^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与女性(OR=0.36,95%CI:0.15~0.87)、术前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0 mm(OR=2.28,95%CI:1.09~4.78)及术前PVR>1000 dyne·s/cm^5(OR=2.62,95%CI:1.19~5.7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性别、术前右心室扩张程度及PVR大小是影响PTE术后ICU停留时间的术前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ICU时间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眠心肌的评估对外科再血管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唐亚捷 宋云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622-626,共5页
冠心病致左心功能不全又称为缺血性心肌病(ICM),临床上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的难治性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或40%)。已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在冬眠心肌,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可恢复冬眠心肌的收缩力,... 冠心病致左心功能不全又称为缺血性心肌病(ICM),临床上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的难治性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或40%)。已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在冬眠心肌,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可恢复冬眠心肌的收缩力,一定程度上改善射血分数及心衰症状。一些临床检查方法能评估慢性缺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冬眠心肌范围、指导外科再血管化治疗。近5年的一些研究结果均提示对有冬眠心肌的患者行外科再血管化可以改善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心衰症状。在此,我们对冬眠心肌的主要临床评估方法及其对外科再血管化的临床意义作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眠心肌 左心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原文传递
反复胸痛、活动后气短、咯血一例
8
作者 李粲 赵久良 +4 位作者 何昆 吴艳 刘盛 王迁 赵岩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8年第1期37-40,共4页
本文报道1例以反复肺血栓形成起病并转为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病例,探讨APS患者出现CTEPH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 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 HYPERTENSION 反复 PULMONARY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胸痛 气短 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瓣周脓肿外科治疗162例
9
作者 叶兰心 陈帆宇 +4 位作者 陈欧迪 甘礼溪 卿洪琨 王维腾 简旭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536-541,共6页
目的总结并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瓣周脓肿的外科经验及生存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162例主动脉瓣瓣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结果男128例(79.0%), 平均年龄(47.9±15.1)岁, EURO-SCOREⅡ评分(... 目的总结并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瓣周脓肿的外科经验及生存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162例主动脉瓣瓣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结果男128例(79.0%), 平均年龄(47.9±15.1)岁, EURO-SCOREⅡ评分(10.97±13.01)%,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1例(6.8%)。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00%), 22例(13.5%)患者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围术期死亡11例(6.8%)(人工瓣膜心内膜炎2例对自体瓣膜心内膜炎9例, 18.2%对6.0%, P=0.17)。平均随访(34.00±2.19)个月(1~139个月), 随访期间死亡1例(1.2%), 3例(1.9%)患者术后(2.1±0.6)年感染复发。3年生存率为90.0%, 5年生存率为86.9%。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继发主动脉瓣瓣周脓肿可导致周围组织的进一步坏死, 积极的手术干预和手术决策并不会增加病死率, 且有良好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瓣周脓肿 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荣媛 张燕搏 +5 位作者 王水云 黄海波 常硕 蒙延海 刘子娜 史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6期547-549,共3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资料。方法 2 450例行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70岁441例为观察组,<70岁2 009例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2组术后早期临床资料,比较...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资料。方法 2 450例行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70岁441例为观察组,<70岁2 009例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2组术后早期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早期临床资料。结果 2 450例患者术后30d总体病死率为0.24%,观察组病死率为0.68%;观察组体外循环CABG患者比例(31.06%)与对照组(26.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6.2±2.6)h]和ICU治疗时间[(2.0±0.8)d]短于体外循环CABG患者[(22.3±10.9)h、(2.3±0.7)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6%)和术后30d病死率(0.32%)低于体外循环CABG患者(17.5%、1.45%)(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总体效果满意,非体外循环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老年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中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原因分析及中远期结果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彬 潘世伟 +3 位作者 许建屏 宋云虎 武恒朝 孙寒松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19-420,共2页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左心室流出道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副瓣、二尖瓣成形术后等。但在三尖瓣下移畸形中关于LVOTO的报道罕见,Hirata等报道了1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术前出现LVOTO。
关键词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三尖瓣下移畸形 畸形矫治术 远期结果 原因分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二尖瓣成形 流出道狭窄
原文传递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患儿行不同心室内修复手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邢云超 李守军 +6 位作者 闫军 王旭 晏馥霞 亦桐 蒋显超 马志岭 王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索行两种不同的心室内修复术的患儿临床特征和预后水平及其术后不良事件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我院24例行心室内修复术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 目的探索行两种不同的心室内修复术的患儿临床特征和预后水平及其术后不良事件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我院24例行心室内修复术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左室流出道狭窄(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TGA/LVOTO)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REV组和Rastelli组。REV组13例,男9例、女4例,中位月龄25.2(6,72)个月;Rastelli组11例,男10例、女1例,中位月龄47.9(14,144)个月。结果 REV组和Rastelli组患儿手术时的年龄(P=0.041)、肺动脉瓣环内径的标准Z值(P=0.002)和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P=0.004)、多期手术比例(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时间为17.3个月,随访期间有1例患儿发生了术后早期死亡,术后早期再干预2例,7例患儿发生了右室流出道狭窄(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RVOTO),且行Rastelli手术(P=0.028),室间隔缺损内径较大(P=0.029)的患儿术后更易发生RVOTO。结论作为TGA/LVOTO的传统手术方式,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率很低,早期再干预也较少,改良REV术后易出现新构建肺动脉瓣反流,行Rastelli手术和室间隔缺损较大的患儿易出现术后的RVOTO,但在平均17个月的随访中因术后环肺静脉隔离(PVI)和RVOTO造成的远期再干预率很低,故总体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左室流出道狭窄 心室内修复术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心脏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舒雅 郭宏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06-610,共5页
心脏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心脏良性肿瘤,大多数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于死亡后的尸解及病理检查得以确诊。其症状主要取决于脂肪瘤的位置及大小,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外科手术干预通常获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心脏... 心脏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心脏良性肿瘤,大多数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于死亡后的尸解及病理检查得以确诊。其症状主要取决于脂肪瘤的位置及大小,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外科手术干预通常获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心脏脂肪瘤的发病率低,目前尚无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相关的治疗指南,手术指征通常取决于临床表现及肿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外科手术达到缓解症状及预防进展的目的。因此,早期发现心脏脂肪瘤并定期随诊,有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本文旨在总结心脏脂肪瘤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中的特征及优势,以期达到更好的诊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瘤 心脏超声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心脏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病因及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皓祥 潘世伟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949-2952,共4页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三尖瓣返流(primary TR)和继发性三尖瓣反流(secondary or functional TR),其中继发性三尖瓣远比原发性三尖瓣返流更为多见,多与右心形态学...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三尖瓣返流(primary TR)和继发性三尖瓣反流(secondary or functional TR),其中继发性三尖瓣远比原发性三尖瓣返流更为多见,多与右心形态学变化、瓣环的扩张、右心室的功能下降相关,亦或是继发于左心的瓣膜性疾病、房颤或者肺动脉高压。基于以上原因,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缩小扩张的瓣环以及修复其原有的结构形态尽可能恢复三尖瓣的功能。本文针对各大指南及临床研究分析了如下两个问题:在二尖瓣手术时是否应该同时行三尖瓣手术?在不同患者中,应该选择什么手术方式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三尖瓣反流 病因学 瓣环成形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通 沈刘忠 胡盛寿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3-869,共7页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HCR)结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旁路的远期通畅率优势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微创优势,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再血管化治疗选择。绝大部分文...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HCR)结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旁路的远期通畅率优势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微创优势,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再血管化治疗选择。绝大部分文献报道提示HCR可显著减小围术期创伤,在符合指征的患者中,可获得不亚于传统再血管化技术的中远期结果。本文基于该领域近10年来的国内外主要文献报道,总结了HCR技术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