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转课堂结合案例中心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磊 纪培丽 +3 位作者 乐偲 赵秀丽 刘雅萍 陈丽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331-1334,共4页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和药物研发技术的进步,遗传病诊治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也对医学遗传学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医学遗传学教师,作者有幸参与了本课程近10余年来的探索改革,从遗传病网络实践活动到翻转课堂结合案例中心教学...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和药物研发技术的进步,遗传病诊治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也对医学遗传学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医学遗传学教师,作者有幸参与了本课程近10余年来的探索改革,从遗传病网络实践活动到翻转课堂结合案例中心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也对未来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案例中心教学法 医学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罗会元教授
2
作者 黄尚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9-1181,共3页
罗会元是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医学遗传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至1951年就读于Johns Hopkins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955年毅然回国,在他所钟情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 罗会元是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医学遗传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至1951年就读于Johns Hopkins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955年毅然回国,在他所钟情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半个多世纪.因在医学遗传学教学和国际交流中的杰出贡献,1999年获Johns Hopkins医学院国际教育成就奖.历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医学中心(北京)主任、卫生部优生优育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罗会元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爱国奉献、为人正直、处世谨慎、为人师表、提携俊彦,历经磨难而矢志不移,为我国的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Johns 遗传学教学 国际交流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 咨询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E3基因突变智力障碍儿童一家系遗传学研究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张平平 高志杰 +3 位作者 姬辛娜 毛莹莹 陈倩 张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47-52,共6页
目的报道1例TFE3基因突变所致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并对既往文献报道的该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总结。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表型相关致病突变,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 目的报道1例TFE3基因突变所致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并对既往文献报道的该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总结。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表型相关致病突变,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明确基因突变位点。对既往文献报道的携带TFE3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先证者TFE3基因中发现1个新发错义变异c.608T>c,p.L203P,该罕见变异影响氨基酸的高度保守区域,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SIFT、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均判断其为有害变异,确定TFE3基因为致病基因。结合国外文献报道共发现携带TFE3基因突变患者20例,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智力障碍(100%)、特殊面容(100%)和色素失禁(75%),另外癫痫(60%)和孤独症(52.6%)样行为障碍亦常见。20例患者均为杂合变异,包含2种变异类型,其中1例为剪接位点变异,其余均为错义变异,所有变异均发生在4号和3号外显子,为该基因突变热点区域。20例患者变异来源均为新生变异。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TFE3基因突变所致智力障碍患儿,发现了1种尚未报道的变异位点,扩大了该基因的表型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障碍 TFE3基因 大头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成人型多囊肾家系的遗传检测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侨 姚凤霞 +4 位作者 孟岩 王铮 彭园园 佃艳 黄尚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目的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鉴定,并对先证者妻子首次妊娠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DNA序列测定,确定基因突变;用AS-PCR对家系其他患者成员进行突变点检测... 目的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鉴定,并对先证者妻子首次妊娠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DNA序列测定,确定基因突变;用AS-PCR对家系其他患者成员进行突变点检测和筛查;联合应用突变检测和连锁分析进行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中多囊肾疾病的致病基因为PKD2,突变为外显子5中c.1249C(T(p.R417X);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显示未获得致病突变。结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为c.1249C(T(p.R417X),成功进行了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型多囊肾 PKD2基因 AS-PCR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5
作者 张学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A01期41-46,共6页
遗传病致病基因一直是医学遗传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孟德尔病属于最经典的遗传病。1998年以来,我国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不断取得突破。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DSPP和A-1型短指症基因IHH的发现是我国学者在该领... 遗传病致病基因一直是医学遗传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孟德尔病属于最经典的遗传病。1998年以来,我国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不断取得突破。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DSPP和A-1型短指症基因IHH的发现是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里程碑性贡献。随着遗传病家系资源和基因组学新技术的有效利用,我国学者批量发现了遗传病致病基因。我们课题组以遗传性皮肤和毛发疾病为重点,发现多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和基因组结构重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病 孟德尔病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遗传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师悦 李慕聪 +3 位作者 赵久良 王迁 赵秀丽 李梦涛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0年第6期581-586,共6页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中是一类少见却致死率很高的并发症。现有针对CTD-PAH的一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显示该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目前初步研究显示遗传...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中是一类少见却致死率很高的并发症。现有针对CTD-PAH的一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显示该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目前初步研究显示遗传性PAH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的BMPR2基因与CTD-PAH的发生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然而在遗传性PAH患者家系中发现的内皮素糖蛋白基因(ENG)等TGF-β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被证明与CTD患者发生PAH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与炎症信号通路相关的SDF-1、HIF1α、CBLN2、EBF1和STAT4等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增加CTD患者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累的易感性,这些基因有望成为潜在的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本文就CTD-PAH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 遗传学 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中国罕见病相关政策和实践探索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抒扬 张学 《罕见病研究》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患病率极低的疾病的总称。由于单病种患病人数相对较少,导致罕见病的诊断治疗、药品研发、医疗保障、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不充分,表现出诊断治疗难度偏大、有效治疗药物偏少、医疗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2018年,中国... 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患病率极低的疾病的总称。由于单病种患病人数相对较少,导致罕见病的诊断治疗、药品研发、医疗保障、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不充分,表现出诊断治疗难度偏大、有效治疗药物偏少、医疗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2018年,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公布,首次明确了罕见病管理范畴,大力促进罕见病事业发展。“十三五”以来,中国针对罕见病预防诊疗、药品研发注册及生产流通、患者医疗保障、医学科学研究等方面陆续推出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提升罕见病诊疗和管理能力,更好地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权益,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罕见病相关政策和探索实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 诊疗预防 医疗保障 政策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先天性厚甲症家系的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飞跃 邢碧颖 +1 位作者 肖继芳 赵秀丽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85-988,共4页
目的在一个中国人先天性厚甲家系中进行致病基因突变鉴定.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疾病分型,并确定候选致病基因;通过候选基因编码区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NA测序,在先证者中检... 目的在一个中国人先天性厚甲家系中进行致病基因突变鉴定.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疾病分型,并确定候选致病基因;通过候选基因编码区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NA测序,在先证者中检测致病突变;通过突变区的PCR扩增和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分析;通过微卫星标记单倍型分析确定家系的突变建立者.结果先证者KRT17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杂合错义突变c.275A>G(Asn92Ser);PCR-HRM分析证明该家系所有厚甲患者均携带该致病突变,而在家系和群体中的非厚甲个体中均未发现该突变;单倍型分析和测序结果表明先证者母亲为该家系c.275A>G(Asn92Ser)突变的建立者.结论我们在一个中国人先天厚甲家系中鉴定一个KRT17基因的热点突变c.275A>G(Asn92Ser),再次证实了该突变的致病性,为该家系患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厚甲 角蛋白17 基因突变 单倍型分析 高分辨熔解曲线
原文传递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立洋 柳青 +1 位作者 刘雅萍 张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2期332-335,共4页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钙稳态失衡,以及被异常释放的线粒体DNA激活炎性反应,这些可能是造成ALS患者运动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线粒体自噬作为线粒体...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钙稳态失衡,以及被异常释放的线粒体DNA激活炎性反应,这些可能是造成ALS患者运动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线粒体自噬作为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其功能的减弱或过度增强都会促进ALS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线粒体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M2基因变异致隐眼畸形1例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10
作者 陈弘大 李闪 +3 位作者 高劲松 崔歌平 杨涛 赵秀丽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1例经超声检出的隐眼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以2017年1月因超声提示面部发育异常行药物引产的1例无双侧眼裂胎儿(先证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妇的临床资料。采集引产胎儿的脐带血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 目的探讨1例经超声检出的隐眼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以2017年1月因超声提示面部发育异常行药物引产的1例无双侧眼裂胎儿(先证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妇的临床资料。采集引产胎儿的脐带血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确定致病性候选变异,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结构模拟进行致病性分析。根据结果为该家系进行进一步的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母亲既往曾有4次不良妊娠史。本次引产胎儿为第5胎,其双侧上下眼睑融合,切开后可见发育不良的眼球,角膜与上眼睑粘附,低位耳,足底前部纹理异常,拟诊为隐眼畸形,尚无文献报道这2个变异与隐眼畸形的关联。基因测序结果提示胎儿存在FREM2基因c.4537G>A(p.D1513N)和c.7292C>T(p.T2431M)复合杂合变异。蛋白结构模拟显示二者均可造成蛋白氨基酸之间氢键的改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二者均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_Supporting+PM2_Supporting+PM5+PP3+PP4;PM2_Supporting+PM3+PP3+PP4)。孕妇第6次妊娠时接受了针对性的基因检测,并娩出一表型正常的胎儿。结论FREM2:c.4537G>A和c.7292C>T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隐眼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该2个新变异的检出扩展了FREMI的致病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畸形 FREM2基因 隐眼畸形 复合杂合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13个白化病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基因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玉姣 茅彬 +3 位作者 王琼 雷曙槟 张瑞轩 赵秀丽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对13个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变异鉴定,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收集13例临床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白化病患者,并根据患者皮肤和眼睛的临床表现确定疾病分型;采... 目的对13个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变异鉴定,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收集13例临床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白化病患者,并根据患者皮肤和眼睛的临床表现确定疾病分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各3〜5 mL;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候选基因进行外显子靶向测序(panel sequencing),通过PCR和Sanger测序鉴定致病变异;针对先证者致病基因型对其母所妊娠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在13例OCA先证者中均鉴定出致病变异,其中10例为TYR复合杂合或纯合变异致病,3例为OCA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病;在鉴定的15个变异中,发现2个新变异(TYR:c.650G>C p.Arg217Pro;OCA2:c.516-2 A>T),并针对错义变异TYR:c.650G>C(p.Arg217Pro)进行致病性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对上述家系中的6例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4例胎儿为致病变异携带者,1例胎儿未携带致病变异,1例胎儿具有与先证者相同的致病基因型。结论在13例OCA先证者中成功完成致病基因型鉴定,发现2种新致病变异,拓展了该病的致病变异谱;为患者家庭提供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有效地预防了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病 TYR基因 OCA2基因 产前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短肋胸廓发育不良3型两个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12
作者 管鑫 米欢 +4 位作者 李闪 曹一璇 高劲松 朱小辉 赵秀丽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350-1355,共6页
目的对2例疑似短肋胸廓发育不良的胎儿进行致病变异鉴定和临床分型。方法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对引产胎儿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其临床表型。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胎儿皮肤组织及其父母外周血样的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其进行检测... 目的对2例疑似短肋胸廓发育不良的胎儿进行致病变异鉴定和临床分型。方法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对引产胎儿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其临床表型。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胎儿皮肤组织及其父母外周血样的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其进行检测,对候选致病性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用VarCards在线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结合Swiss-PdbViewer预测变异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两例胎儿均携带DYNC2H1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胎儿1为c.515C>A(p.Pro172Gln)和c.5983G>A(p.Ala1995Thr),胎儿2为c.5920G>T(p.Gly1974*)和c.9908T>C(p.Ile3303Thr)。两例胎儿的亲代均携带杂合变异。结论DYNC2H1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很可能是两例胎儿的遗传学病因,二者均被确诊为SRTD3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肋胸廓发育不良 DYNC2H1基因 变异分析
原文传递
突变体p53的翻译后修饰与“功能获得”
13
作者 吴德轩 吴臻 王冬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3-1056,共14页
p53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超过50%的人类肿瘤存在以错义突变为主的p53基因变异,导致肿瘤细胞中突变体p53蛋白的产生和积累。除了丧失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并通过显性负效应抑制野生型p53的转录活性和肿瘤抑制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 p53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超过50%的人类肿瘤存在以错义突变为主的p53基因变异,导致肿瘤细胞中突变体p53蛋白的产生和积累。除了丧失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并通过显性负效应抑制野生型p53的转录活性和肿瘤抑制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变体p53的“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是其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的重要途径。翻译后修饰是调节p53分子功能的关键方式,对野生型p53及不同类型突变体p53的调控表现出普遍性和特异性的双重特征,是靶向突变体p53进而逆转肿瘤的新兴潜在靶点。本文以突变体p53的翻译后修饰为切入点,对突变体p53通过“功能获得”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翻译后修饰对突变体p53的调控机制,以及靶向突变体p53及其翻译后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此外,我们还讨论了突变体p53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旨在系统概括翻译后修饰对突变体p53“功能获得”的调控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为开发基于靶向突变体p53翻译后修饰的肿瘤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突变 功能获得 翻译后修饰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家系致病基因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彦山 黄颖之 +3 位作者 高劲松 李闪 赵秀丽 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乳光牙本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shieldstype Ⅱ ,DGI-Ⅱ)家系进行DSPP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或胎儿绒毛组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乳光牙本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shieldstype Ⅱ ,DGI-Ⅱ)家系进行DSPP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或胎儿绒毛组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Sanger测序方法鉴定先证者DSPP基因第2~5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衔接区序列,并进行突变分析;针对突变位点设计错配引物引入AluI酶切位点,通过限制性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在该家系正常人及60名无关正常个体中进行致病突变验证;构建含微型DSPP基因的pcDNA3.1基因表达载体,在体外培养细胞中验证突变致病性。结果该家系3例患者和一名胎儿均携带DSPP基因内C.52—1G〉A的杂合突变,突变造成该基因第3外显子5’端剪接点变异;60名对照者和家系正常个体均未携带该突变;微小基因(Minigene)体外表达显示e.52—1G〉A导致DSPP基因转录产物第3外显子的跳跃剪接。结论本研究在一个DGI-Ⅱ家系中发现了DSPP基因内一个新的致病剪接突变(c.52—1G〉A),并在此基础上为先证者提供了产前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光牙 DSPP基因 剪接点突变 微小基因
原文传递
一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15
作者 佃艳 孟岩 +4 位作者 姚凤霞 王铮 彭园园 李晓侨 黄尚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研究1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对该患者家庭做定制的产前诊断。方法采集该家系中患者及正常人血样,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WASP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确定突变位点。患儿母亲再... 目的研究1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对该患者家庭做定制的产前诊断。方法采集该家系中患者及正常人血样,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WASP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确定突变位点。患儿母亲再次妊娠12周时,取胎儿绒毛组织,进行定制的产前诊断。结果患儿存在WASP基因c.107-108delTT突变,其母亲为杂合子,胎儿不存在该位点的异常。结论该患儿发病是由WASP基因突变所致,胎儿不存在此位点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WASP基因 突变 定制的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Fabry病的基因突变鉴定和家系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嫣 孙洋 +9 位作者 张莹 田涛 赵然旭 张迪 孟旭 范鹏 刘亚欣 王林平 卢超霞 周宪梁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356-3360,共5页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汉族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Fabry病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家系筛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导体靶向二代测序平台筛查在阜外医院诊断为HCM的217例患者,应用Sanger测...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汉族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Fabry病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家系筛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导体靶向二代测序平台筛查在阜外医院诊断为HCM的217例患者,应用Sanger测序验证先证者和家系内成员的GLA基因突变位点,收集GLA突变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分析。结果发现2例男性Fabry病先证者(在HCM中占比0.93%)。1例携带GLA基因错义突变c.887T>C(p.M296T),表现为迟发心脏型Fabry病;对其一家四代中的25个家庭成员进行家系突变筛查,结果发现有4个女性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中1个确诊为HCM。另1例携带GLA基因错义突变c.758T>C(p.I253T),表现为经典型Fabry病,累及肾和神经系统。对其一家四代中的32个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发现2个女性杂合突变携带者和2个男性早发心脏性猝死。两例先证者经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梗阻解除,后者应用分子伴侣药物Migalastat治疗后肾功能稳定于31 ml/min。结论首次发现Fabry病在汉族HCM中并不少见,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及筛查家系内突变携带者。GLA c.758T>C为恶性基因型,男性突变携带者猝死风险高危,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Migalastat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Y病 肥厚型心肌病 GLA 基因检测 Migalastat
原文传递
两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致病变异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尤祎 李闪 +1 位作者 杨波 赵秀丽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8期757-760,共4页
目的在两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HME)家系中进行致病候选基因EXT1和EXT2的变异鉴定,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先证者及其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通过PCR-Sanger测序对2个家... 目的在两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HME)家系中进行致病候选基因EXT1和EXT2的变异鉴定,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先证者及其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通过PCR-Sanger测序对2个家系先证者的EXT1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衔接区进行序列分析,并在患者家系中进行变异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存在EXT1基因第1外显子c.812A>G(p.Tyr271Cys)杂合错义变异;家系2先证者存在EXT1基因第6外显子c.1431dup(p.Ser478Leufs*43)杂合移码变异。两种变异均为已知致病变异。家系变异验证存在基因型和表现型共分离。结论EXT1基因第1外显子c.812A>G(p.Tyr271Cys)错义变异和第6外显子c.1431dup(p.Ser478Leufs*43)移码变异分别为这2个家系的致病原因,致病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 EXT1基因 错义变异 移码变异
原文传递
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Wilson病致病基因突变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静 刘彦山 +1 位作者 赵秀丽 张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在一个肝豆状核变性(WD)家系中进行致病突变鉴定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酚-氯仿法提取外周全血或妊娠13周胎儿绒毛组织基因组DNA;利用PCR-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ATP7B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衔接区序列进行突变分析;针对先证者携... 目的在一个肝豆状核变性(WD)家系中进行致病突变鉴定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酚-氯仿法提取外周全血或妊娠13周胎儿绒毛组织基因组DNA;利用PCR-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ATP7B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衔接区序列进行突变分析;针对先证者携带的突变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高分辨熔解曲线(HRM)方法对先证者家系4名成员进行突变鉴定,并在此基础上为患儿母亲提供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ATP7B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纯合致病突变c.2333G>T(p.R778L);该家系5名成员和4名群体正常样本分属于3种不同熔解曲线。HRM分析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即:患儿本人为R778L的纯合子,其父母、姐姐和母亲产前诊断的胎儿均为突变杂合子,4名群体正常对照为纯合野生型。结论在一个WD家系中检测到ATP7B基因热点突变c.2333G>T(p.R778L),并针对该突变建立了一种基于PCR-HRM技术的快速突变鉴定方法,成功为家系提供产前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产前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技术构建MMACHC基因c.80A>G(p.Q27R)纯合突变甲基丙二酸血症小鼠模型
19
作者 王薇 毛莹莹 +6 位作者 郑萍 程沛迪 张文超 吴小兵 马文豪 陈倩 张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6期34-39,共6页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MMACHC基因c.80A>G(p.Q27R)纯合突变的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小鼠模型。方法利用CRIPS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小鼠MMACHC基因第80位碱基由碱基A突变为碱基G,在靶位点区域设计单链导向R...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MMACHC基因c.80A>G(p.Q27R)纯合突变的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小鼠模型。方法利用CRIPS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小鼠MMACHC基因第80位碱基由碱基A突变为碱基G,在靶位点区域设计单链导向RNA(single-guide RNA,sgRNA),构建打靶载体,将Cas9/sgRNA及打靶载体显微注射到小鼠受精卵中,培育获得F0代小鼠,以小鼠鼠尾鉴定基因型,将点突变阳性F0代小鼠与野生型小鼠交配获得具有稳定基因型的F1代小鼠,F1代小鼠交配繁育获得MMACHC基因c.80A>G纯合突变型小鼠,对纯合型小鼠、杂合型小鼠、野生型小鼠进行血代谢产物甲基丙二酸和总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获得12只MMACHC基因c.80A>G点突变阳性的F1代小鼠,并进行培育繁殖扩大种群,获得纯合突变型小鼠,纯合型小鼠无早期死亡,其血甲基丙二酸、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杂合型和野生型小鼠(P<0.05),杂合型和野生型小鼠血甲基丙二酸、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MMACHC基因c.80A>G(p.Q27R)纯合突变的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 MMACHC基因 CRISPR/Cas9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蛋白p53乙酰化修饰的调控网络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晓俊 文佳 王冬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71-980,共10页
p53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抑癌蛋白质之一;细胞对p53分子功能的调控主要通过一系列翻译后修饰(PTMs)完成。其中,乙酰化修饰既可在总体水平调控p53的转录活性,又可位点特异性地调控p53依赖的转录选择性,进而精确控制p53在细胞周期阻滞、凋亡... p53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抑癌蛋白质之一;细胞对p53分子功能的调控主要通过一系列翻译后修饰(PTMs)完成。其中,乙酰化修饰既可在总体水平调控p53的转录活性,又可位点特异性地调控p53依赖的转录选择性,进而精确控制p53在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衰老、自噬和代谢等关键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本综述以p53乙酰化修饰研究的时间脉络为轴,首先总结了发生在p53各结构域内乙酰化修饰的建立机制,包括催化p53位点特异性乙酰化发生的乙酰基转移酶,以及各位点乙酰化修饰对p53分子功能调节的机制。其次,本综述总结了参与去除p53乙酰化修饰的关键去乙酰基酶家族,以及这些因子参与调控p53分子功能的生物学意义。同时,本文综述了能够特异性读取p53乙酰化修饰状态的识别蛋白质,以及这些识别蛋白质与p53互作,进而协同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的分子调控网络。此外,本文概述了p53乙酰化修饰与其它类型翻译后修饰之间的“交谈”,以及这些修饰之间通过时空特异互作方式影响p53功能的分子机制。最后,本文基于p53乙酰化修饰,对肿瘤分子医学的研究前景进行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癌蛋白p53 乙酰化 翻译后修饰 交谈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