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郑昕 李建军 +4 位作者 郭远林 慕朝伟 张朝阳 高展 戴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以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n=119)为对照,回顾性分析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n=123)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64例(52.0%),糖尿...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以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n=119)为对照,回顾性分析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n=123)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64例(52.0%),糖尿病21例(17.0%),高胆固醇血症32例(26.0%),均明显低于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组(P<0.05);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组有心肌梗死病史43例(35.0%),与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组没有显著差别。与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组相比,冠状动脉造影零支病变和单支病变多见,三支病变少见,接受药物治疗和单支血管介入治疗者多见(P均<0.05)。结论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相对较少,高血压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相对局限,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没有降低,应积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 被引量:17
2
作者 康连鸣 张健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冠心病心力衰竭 冠心病心衰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舒张功能异常 心肌收缩 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心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冬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7-398,共2页
传统观念认为绝经期前女性因有雌激素对心血管发挥保护作用而极少可能患冠心病,因而使医生降低了对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的警惕性。事实上绝经期前女性的冠心病并不罕见,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绝经期前 女性 冠心病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秦学文 李崇剑 +10 位作者 李晓东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徐波 乔树宾 姚民 刘海波 陈珏 吴永健 袁晋青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72-274,共3页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特点和长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8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84例,分为支架组45例与药物组3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特点和长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8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84例,分为支架组45例与药物组3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药物组明显高(40·0%比17·9%,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置入72枚支架,每例患者平均置入支架1·6枚;支架平均长度18·48±5·15mm,支架平均直径3·14±0·34mm。操作成功率、支架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分别为88·9%,95·6%和93·3%。平均随访时间(24·0±11·5)个月,随访率92·86%。随访期间支架组与药物组各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支架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心绞痛复发的发生时间显著迟于药物组(14·3±5·6个月比9·1±6·0个月,P<0·05);支架组随访期间无MACE和心绞痛复发的生存率显著高于药物组。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支架置入术成功率较高,与单纯的药物组比较,可提高远期无MACE和心绞痛复发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仅单支冠状动脉开放的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0
5
作者 徐燕 刘存义 宋雷 《安徽医学》 2017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仅单支冠状动脉开放的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14年7月行PCI治疗的仅单支冠状动脉开放的冠心病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造影和介入成...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仅单支冠状动脉开放的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14年7月行PCI治疗的仅单支冠状动脉开放的冠心病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造影和介入成功率,手术前后血浆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1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PCI即刻造影及介入成功率均为100%。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改善为81.81%,NYHA心功能分级由IV级提高到Ⅲ级为27例(81.82%)。与术前相比,术后BNP明显下降,而LVEF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 d未发生MACE。结论PCI治疗仅单支冠状动脉开放的冠心病心衰患者成功率高,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单支冠状动脉开放 心力衰竭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梗死区中心和周边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蒙艳斌 贺莉萍 +3 位作者 钱海燕 王岐本 邝满元 潘爱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543-4547,共5页
背景:现有治疗手段不足以补充梗死心肌,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有可能促使心肌和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和预后。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区中心和周边移植胚胎干细胞后心肌组织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 背景:现有治疗手段不足以补充梗死心肌,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有可能促使心肌和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和预后。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区中心和周边移植胚胎干细胞后心肌组织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7—03/2008—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梗死模型组、中心移植组、周边移植组,10只,组。胚胎干细胞-D3株fembryonicstemcells-D3,ES—D3)、布法罗大鼠肝细胞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提供。方法:ES-D3细胞复苏后,以(2.0~5.0)×10^7一种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布法罗大鼠肝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体外培养分化。除正常对照组外,余3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1周接受细胞移植,ES-D3细胞于移植前1d进行BrdU标记,以胚胎干细胞培养基调整密度至1×10^7L^-1。中心移植组在梗死区选3个点,每点注入10μL细胞悬液(含10^4个细胞)至心室壁内:周边移植组在梗死区周边选3个点同法注入等量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化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结果:布法罗大鼠肝细胞条件培养基体外培养的ES-D3细胞,呈相对规则的巢状集落样生长,分化8d即可见部分拟胚体出现自发的节律性收缩活动,心肌肌钙蛋白T免疫染色呈阳性,电镜下可见肌管、肌纤维等肌性结构,证实己分化为心肌细胞。周边移植组BrdU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而中心移植组呈阴性,进一步对BrdU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行双抗染色,可见心肌肌钙蛋白T呈阳性表达。移植后4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梗死模型组左室收缩、dp/dmax均减小(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上升(P〈0.01),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均升高(P〈0.01)。与梗死模型组比较,中心移植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周边移植组左室收缩压、±dp/dtmax均显著升高(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减小(P〈0.01),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梗死面积均显著减小(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于梗死周边区移植胚胎干细胞可以阻止心室重构、减少瘢痕面积、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分化 移植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心肌缺血后适应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昌琳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9-480,F0003,共3页
过去十年中,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心肌再灌注损伤在最终心肌梗死面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再灌注时的缺血后适应已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最有前景的措施之一。本文将就缺血后适应在动物心肌... 过去十年中,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心肌再灌注损伤在最终心肌梗死面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再灌注时的缺血后适应已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最有前景的措施之一。本文将就缺血后适应在动物心肌梗死模型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研究,心肌缺血后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帮助未来关于缺血后适应的研究尽快获得成功,并促使该项充满希望的技术早日广泛应用于导管室再灌注治疗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2012年美国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指南——以患者为中心是治疗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关键 被引量:5
8
作者 颜红兵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6期92-94,共3页
新版指南围绕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风险评估和适度应用药物治疗和(或)血运重建治疗以及患者随访的重要建议进行编写,总结为非常实用的流程图。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应当首先选择强化的药物治疗,如果无效,才考虑采用血运重建... 新版指南围绕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风险评估和适度应用药物治疗和(或)血运重建治疗以及患者随访的重要建议进行编写,总结为非常实用的流程图。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应当首先选择强化的药物治疗,如果无效,才考虑采用血运重建治疗改善症状。在治疗决策中,心肌缺血的程度与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阐明了血运重建治疗的价值,但是仍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 诊断治疗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预测评分
9
作者 延荣强 陈纪林 +12 位作者 高立建 杨跃进 李建军 乔树宾 徐波 姚民 秦学文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陈珏 戴军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预测评分,探讨早期鉴别高危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34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冠脉)罪犯病变介入治疗时发现有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并...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预测评分,探讨早期鉴别高危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34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冠脉)罪犯病变介入治疗时发现有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并在(10.5±7.9)月后随访造影。根据随访期间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n=86)和非介入治疗组(n=148)。探讨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治疗的危险因素预测评分。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43.0%vs 29.7%)及吸烟者所占比例(67.4%vs52.0%)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冠脉造影(冠造)的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血管最小内径小,病变长度长;10个月随访冠造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血管最小内径小、病变长度长、管腔丢失多、狭窄程度进展快。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杂病变(B2/C)、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吸烟及2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是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容易进展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危险因素预测评分为3、4和5的患者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接受支架治疗的比例分别是58.1%、93.3%和100.0%,其中68.3%危险评分≥3的患者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接受了支架介入治疗。结论:冠脉介入术中发现的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危险因素预测评分≥3的高危患者,应接受积极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介入治疗 药物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介入术后服用氯吡格雷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唐晓芳 何晨 +15 位作者 袁晋青 孟宪敏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刘海波 吴永建 姚民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李健军 戴军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7-620,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 681G〉A基因多态性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服用氯吡格雷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9年1月1日至8月31日拟行PCI,并在术后服用氯吡格雷12个月的冠心病患者267例.采用MassARRAY时...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 681G〉A基因多态性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服用氯吡格雷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9年1月1日至8月31日拟行PCI,并在术后服用氯吡格雷12个月的冠心病患者267例.采用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检测入选患者CYP2C19 681G〉A位点.按基因型不同,将患者分为CYP2C19*1/*1组 (n=130)和CYP2C19*2携带组(n=137).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紧急血运重建术、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年,CYP2C19*2携带组紧急血运重建术和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CYP2C19*1/*1组 (分别为7.3%比1.5%和8.0%比2.3%,P均〈0.05).两组患者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YP2C19*2携带组随访1年的累积联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是CYP2C19*1/*1组的3.59倍(HR=3.59,95%CI:1.02~12.87,P〈0.05).结论 CYP2C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原文传递
1404例冠心病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对照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黄静涵 陈纪林 +7 位作者 杨跃进 乔树宾 姚民 秦学文 徐波 刘海波 吴永建 高润霖 《临床医学》 CAS 2007年第11期17-18,共2页
目的对照分析冠心病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对照分析2004年4月至2004年12月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70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DM组)和702例冠心病不合并糖尿病患者(NDM组)的临床资料。冠心病... 目的对照分析冠心病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对照分析2004年4月至2004年12月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70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DM组)和702例冠心病不合并糖尿病患者(NDM组)的临床资料。冠心病定义为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用冠状动脉病变总记分(CLS)评价病变。结果①DM组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比例显著高于NDM组,DM组EF值显著低于NDM组(P均<0.05)。②DM组冠状动脉病变总记分明显高于NDM组,多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比例显著高于NDM组,单支病变比例显著低于NDM组(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弥漫性病变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糖尿病 冠状动脉造影
原文传递
佐他莫司和西罗莫司支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展 杨跃进 +11 位作者 陈纪林 乔树宾 徐波 秦学文 姚民 刘海波 吴永建 袁晋青 陈珏 尤士杰 李建军 高润霖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72-975,共4页
目的比较佐他莫司支架和西罗莫司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5月我院对6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连续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植入佐他莫司(佐他莫司组)支架334例,西罗莫司(西罗莫司组)支架30... 目的比较佐他莫司支架和西罗莫司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5月我院对6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连续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植入佐他莫司(佐他莫司组)支架334例,西罗莫司(西罗莫司组)支架301例。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等临床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基线临床特点佐他莫司组高脂血症和左主干病变少于西罗莫司组,佐他莫司组再狭窄病变、支架长度、支架最大释放压和后扩张比率均小于西罗莫司组。两组介入成功率均为100%。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佐他莫司组比较[分别为4.5%(15例)与4.3%(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佐他莫司组和西罗莫司组分别为0.3%(1例)和0.7%(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个月随访,佐他莫司组和西罗莫司组支架内和血管段再狭窄率[分别为5.9%(4/68)和3.5%(3/36),7.4%(5/65)和4.7%(4/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架内和血管段的晚期丢失佐他莫司组均大于西罗莫司组,分别为(0.48±0.12)mm与(0.24±0.09)mm和(0.44±0.13)mm与(0.26±0.09)mm,均P〈0.01。结论7个月随访结果证实,佐他莫司和西罗莫司支架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相似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原文传递
冠心病介入治疗常见问题解答
13
作者 吴永健 《糖尿病之友》 2013年第1期58-59,共2页
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后,病情仍然不能稳定;或虽然心绞痛症状较轻,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明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或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以内。以上情况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般... 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后,病情仍然不能稳定;或虽然心绞痛症状较轻,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明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或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以内。以上情况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般需要做介入(放支架)治疗,如果病变比较复杂或者闭塞了,就要搭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 问题解答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绞痛症状 冠状动脉管腔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搭桥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14
作者 吴永健 《糖尿病之友》 2013年第1期56-57,共2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辉煌贡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有人称支架治疗是“全球性”的,这里有两个方面含义,一个是全世界、全球性地在做支架治疗,另外,一个人从头到脚都可以做支架治疗。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支架治疗 现代医学史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血管反应
15
作者 罗勤 秦春常 +3 位作者 柳志红 赵智慧 张洪亮 杨跃进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这一生理和心理应激原的心血管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5年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并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患者83例,比较合并(OSA组)和不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No-OSA组)在冠状动脉...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这一生理和心理应激原的心血管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5年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并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患者83例,比较合并(OSA组)和不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No-OSA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前、造影中和造影后血压和心率的改变。结果共74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患者入选,其中OSA组56例和No-OSA组18例。OSA组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收缩压升高幅度明显高于No-OSA组(CAG过程中血压升高的百分数,分别为17.6±2.5%和6.7±4.6%,P=0.047),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舒张压恢复延迟(P=0.018)。两组患者心率对冠状动脉造影的反应没有明显差别。应激时收缩压的升高幅度与夜间血氧饱和度小于90%持续的时间呈负相关(r=-0.222,P=0.031),与嗜睡评分呈正相关(r=0.257,P=0.028)。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这一应激原的心血管反应,收缩压过度增加,舒张压恢复延迟,与夜间低氧及睡眠片段化相关,可能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心血管疾病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应激 冠状动脉造影 血压 心率
原文传递
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黄静涵 乔树宾 +17 位作者 吴永健 刘海波 陈珏 秦学文 杨跃进 袁晋青 徐波 姚民 胡奉环 杨伟宪 吴元 戴军 尤士杰 马卫华 李建军 陈纪林 陈在嘉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女性和男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04至2008-12于我院行急诊PCI的STEMI女性患者118例(女性组),另选同期男性患者319例作为对照(... 目的: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女性和男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04至2008-12于我院行急诊PCI的STEMI女性患者118例(女性组),另选同期男性患者319例作为对照(男性组)。两组术后6个月后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所有患者完成1年临床随访。结果:女性组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均高于男性组(P均<0.05);吸烟比例低于男性组(P<0.05);三支病变、分叉病变比例女性组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靶病变血管直径、靶病变长度均少于男性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的冠脉造影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住院期心脏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亚急性血栓发生率、院内靶病变血运重建及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女性患者和307例男性患者完成1年临床随访,随访结果显示女性组心脏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晚期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IABP和心源性休克为住院期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和女性为随访期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STEMI患者年龄较高,合并危险因素比例多,女性组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脏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两者有统计学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特点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4
17
作者 裴汉军 俞梦越 +11 位作者 吴永健 杨跃进 乔树宾 陈纪林 秦学文 陈珏 姚民 刘海波 尤士杰 袁晋青 戴军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06-01至2008-12连续入院并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1 9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两组:左主干病变组(n=693)和非左主干病变组(n=11 263),比较两组患者间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06-01至2008-12连续入院并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1 9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两组:左主干病变组(n=693)和非左主干病变组(n=11 263),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以及优势冠状动脉。结果:全部患者平均年龄(55±10)岁,其中9 767例(81.70%)为男性,心肌梗死史5 383例(45.02%),不稳定性心绞痛5 624例(47.04%),合并瓣膜病819例(6.85%)。单因素分析表明左主干病变组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合并糖尿病史患者均高于非左主干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年龄(OR 1.047 95%CI 1.038-1.056;P<0.001)、性别(OR 2.061 95%CI 1.613-2.633;P<0.001)、糖尿病史(OR1.309 95%CI 1.024-1.675;P<0.05)、高胆固醇血症(OR 1.303 95%CI 1.007-1.686;P<0.05)和冠状动脉右优势型(OR0.454 95%CI 0.333-0.620;P<0.001)为左主干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为复杂高危病变,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及优势冠状动脉可能在左主干病变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主干病变 冠心病 糖尿病 优势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40
18
作者 何晨 唐晓芳 +13 位作者 袁晋青 杨跃进 陈纪林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李建军 刘海波 吴永健 姚民 秦学文 戴军 乔树宾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测定其血浆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以探讨LP-PLA2与各型冠心病的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程度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收住本院的患者分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5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测定其血浆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以探讨LP-PLA2与各型冠心病的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程度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收住本院的患者分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5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4例,冠脉造影正常者44例为对照组。入选冠心病患者的确诊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的相关指南。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同时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测定四组患者LP-PLA2浓度。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三组中的男性,高血压和吸烟史的比例较对照组高,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急性心肌梗死组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1MP-1)以及新喋呤均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在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中LP-PLA2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组内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LP-PLA2的水平有逐步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支数相同时,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病变支数相同的患者合并结果显示:随着病变支数增加,LP-PLA2水平逐步升高,多支病变明显高于单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脉病变的支数增加,LP-PLA2水平及Gensini积分呈现逐步升高趋势,3支病变与单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LP-PLA2的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R=0.02,P=0.82)、新喋呤(R=-0.11,P=0.14)、MMP-9(R=-0.15、P=0.40)以及TIMP-1(R=0.12,P=0.11)皆无相关性。结论:LP-PLA2的水平与冠脉的病变支数有着密切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冠脉的狭窄程度。LP-PLA2与冠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稳定与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实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炎症因子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文广 裴汉军 +11 位作者 吴永健 杨跃进 乔树宾 陈纪林 秦学文 陈珏 姚民 刘海波 尤士杰 袁晋青 戴军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糖尿病患者,再次实施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次PCI术后的患者经临床无创检查(常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或心肌核素显像检查)证实为复发性心肌缺血;经冠状...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糖尿病患者,再次实施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次PCI术后的患者经临床无创检查(常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或心肌核素显像检查)证实为复发性心肌缺血;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既往置入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狭窄≥50%)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共入选684例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169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患者515例(非糖尿病组)。随访观察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远期疗效。结果:半年随访结果显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再次实施血管重建术均为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9.2±10.4)月,发现糖尿病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3%,再次血运重建率为7.3%,死亡率为2%。非糖尿病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7%;再次血运重建率为7.9%;死亡率为0.9%。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再狭窄糖尿病患者再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是治疗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狭窄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初发高血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振燕 吴永健 +6 位作者 吴元 王倩倩 宋光远 裴汉军 杨跃进 陈兰英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初发高血糖的临床研究即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AMI患者发病早期血糖变化规律,及高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关系,以明确反应性高血糖变化规律并及早发现合并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以指导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初发高血糖的临床研究即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AMI患者发病早期血糖变化规律,及高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关系,以明确反应性高血糖变化规律并及早发现合并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以指导治疗。方法:从2009-02到2009-09,连续入选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在发病48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2~7天连续6天清晨6点采集患者空腹血液,化验血糖浓度,在出院前进行OGTT,共纳入有效病例158例,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OGTT分类标准分为糖代谢正常者、糖调节受损者和新诊断糖尿病者;非糖尿病患者包括糖代谢正常者和糖调节受损者,评价血糖水平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变化规律。以入院第2天空腹血糖≥7.0 mmol/L为高血糖,评价高血糖与OGTT阳性的关系。结果:158例患者中糖代谢正常者占27.8%(44/158)、糖调节受损者占41.1%(65/158)、新诊断糖尿病者占31.0%(49/158)。所有患者平均血糖在入院后第4天降至正常水平,糖代谢正常者平均血糖在入院后第2天降至正常水平,非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在第3天降至正常水平。空腹高血糖与OGTT阳性一致性检验Kappa=0.338,P=0.000,在校正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第2天空腹血糖≥7.0 mmol/L都是糖尿病(OGTT阳性)的预测因素(风险比=4.75,95%可信区间2.304~9.79,P=0.000)。结论: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AMI患者绝大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需要进一步通过OGTT及时发现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以指导临床治疗;AMI患者反应性高血糖一般持续2~3天,如果存在持续高血糖提示患有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的可能性大。高血糖是患有糖尿病的一个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葡萄糖耐量试验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