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量范数成像条件的一阶方程弹性波逆时偏移
1
作者 蔡志成 顾汉明 曹静杰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9,共9页
弹性波逆时偏移能够充分利用地震记录数据,更接近于波传播规律,得到的多分量偏移成像结果能提供更准确、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但由于偏移过程中正反传波场各种分量混杂,基于逆时偏移框架直接采用常规互相关成像条件会造成偏移结果中干扰... 弹性波逆时偏移能够充分利用地震记录数据,更接近于波传播规律,得到的多分量偏移成像结果能提供更准确、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但由于偏移过程中正反传波场各种分量混杂,基于逆时偏移框架直接采用常规互相关成像条件会造成偏移结果中干扰噪声较多。为此,提出了用一阶速度应力弹性波方程能量范数成像条件逆时偏移方法压制成像噪声。分析了能量范数成像条件噪声压制原理。数值求解时,方程其它变量求解过程不变,引入中间应变分量,构造应变时间偏导项,应变分量与其它分量同步更新,实现能量范数成像条件偏移。多个模型数据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压制背向散射噪声的有效性。复杂模型试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比垂直、水平分量互相关成像条件偏移低频噪声得到压制,对比纵横波波场分离偏移则无需考虑转换波极性反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范数 成像条件 弹性波逆时偏移 多分量 一阶方程 噪声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Okavango裂谷及邻区三维剪切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
2
作者 王拓 王旭 +4 位作者 陈凌 喻志超 胡少乾 Stephen S.Gao Kelly H.Liu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96-3813,共18页
非洲Okavango裂谷是东非裂谷系最年轻且仍处于发育初期阶段的裂谷,研究其地下结构及变形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东非裂谷系裂解初期结构构造特征,并进一步完善对裂谷系裂解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本文收集Okavango裂谷区域内41个宽频地震台站的... 非洲Okavango裂谷是东非裂谷系最年轻且仍处于发育初期阶段的裂谷,研究其地下结构及变形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东非裂谷系裂解初期结构构造特征,并进一步完善对裂谷系裂解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本文收集Okavango裂谷区域内41个宽频地震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技术获取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数据,进一步通过直接成像技术获得研究区地下5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剪切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剪切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果显示,Okavango裂谷的中地壳具有低速和负径向各向异性(V_(SH)<V_(SV))的特征,支持裂谷地壳内存在熔融物质的观点.然而,裂谷的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呈现较高的剪切波速度,表明地壳内的熔融物质可能并非源自地幔,因而不支持幔源物质侵入地壳诱发裂谷发育的机制.裂谷的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呈现正径向各向异性(V_(SH)>V_(SV))的特征,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认为Okavango裂谷的发育可能是在先存构造薄弱带上由板内相对运动所提供的水平方向构造应力诱发的.此外,我们的结果还显示,在邻区Zimbabwe克拉通西南部,中、下地壳呈现出负径向各向异性,这一观测支持Okavango岩墙群侵入地壳导致该区域地壳增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kavango裂谷 裂谷发育机制 背景噪声 剪切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部吉安—福州剖面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祥云 毕奔腾 +4 位作者 刘国兴 韩江涛 蔡建超 彭荣华 徐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56-2766,共11页
为了研究华南东部地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对吉安一福州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并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二维反演,得到了武夷隆起带及周缘地区的岩石圈电性结构;结合区域重磁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内... 为了研究华南东部地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对吉安一福州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并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二维反演,得到了武夷隆起带及周缘地区的岩石圈电性结构;结合区域重磁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内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地质含义.结果表明:华南东部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分区性,并且壳内普遍发育不同成因的高导层,揭示出华南东部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岩浆活动具有不同的成岩构造背景.其中,东南沿海褶皱带深部热侵蚀活跃,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被强烈改造,电阻率普遍较低,软流圈上涌并伴随玄武岩浆底侵,导致岩石圈、地壳剧烈减薄;而武夷隆起带岩石圈电阻率相对较高,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变形的构造形迹明显,晚中生代岩石圈拉张伸展作用对该地区岩石圈的物质结构有一定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东部 大地电磁测深 岩石圈 电性结构 高导层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大柴旦M_w6.3级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观测及断层参数反演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洋 许才军 +1 位作者 温扬茂 何平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2-1209,共8页
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升降轨SAR数据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地震断层参数,然后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确定了较优断层倾角,同时基于非均匀位错... 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升降轨SAR数据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地震断层参数,然后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确定了较优断层倾角,同时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获得了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使得上盘区域沿降轨、升轨视线向分别产生最大约8.5cm、10cm的抬升;较优断层倾角为47.9°;地震滑动未延伸至地表,主要发生在地下8.2~23.7km深度范围内,最大和平均滑动量为0.5m和0.19m,平均滑动角为104.9°。反演的地震矩为3.74×1018 N·m,矩震级为Mw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Mw6.3级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反演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有限元法的大地电磁二维各向异性正反演 被引量:9
5
作者 黄一凡 胡祥云 韩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9-820,7-8,共12页
电性各向异性广泛存在于地壳和上地幔范围内,对观测电磁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地电磁法能够探测大范围深部电性结构并反映其各向异性特征,但目前关于该方法各向异性二维正反演的研究还有待加深。利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法求... 电性各向异性广泛存在于地壳和上地幔范围内,对观测电磁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地电磁法能够探测大范围深部电性结构并反映其各向异性特征,但目前关于该方法各向异性二维正反演的研究还有待加深。利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法求解对角各向异性情况下大地电磁正演控制方程,既有利于起伏地形和复杂地质构造的建模,又便于模拟包含多种尺寸结构的地电模型;网格的自动细化可避免人为网格划分导致的计算误差并可提高计算效率。反演算法则采取了经典模型空间Occam策略,使得模型的搜索过程非常稳定,能在较少迭代次数内获得合理的反演结果。对经典四层层状模型和二维各向异性块体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试算,并分别与一维准解析解、二维有限差分数值解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正演算法的准确性;最后对一复杂海底起伏各向异性模型进行了反演试算,反演结果准确反映了各向异性异常体的存在,并成功地还原了真实模型的主要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法 二维反演 电各向异性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中部南北向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曾思红 胡祥云 李建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72-2180,共9页
青藏高原内部除大规模的东西向走滑断裂以外,另一个显著的地质特征就是在藏南及高原腹地广泛发育东西向的伸展构造,形成走向近南北的断裂构造,如亚东一谷露裂谷带及双湖断裂.伸展构造已经成为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在羌塘地块... 青藏高原内部除大规模的东西向走滑断裂以外,另一个显著的地质特征就是在藏南及高原腹地广泛发育东西向的伸展构造,形成走向近南北的断裂构造,如亚东一谷露裂谷带及双湖断裂.伸展构造已经成为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在羌塘地块89°E附近存在明显的低重力、负磁、深度达300 km的低速异常及连通壳幔的高导异常,且地表伴生大规模的新生代火山岩,这些特殊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发生位置与地表双湖断裂的位置基本对应.本文通过卫星重力数据的多尺度小波分析结果发现,双湖断裂之下,存在一明显由上地壳一直向下延伸至地幔深部的低重力异常,说明双湖断裂向下延伸深度大,且上下连通性好.结合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认为由于双湖断裂的存在,使得深部幔源岩浆沿断裂构造薄弱带上涌,从而导致羌塘地块之下壳幔温度的升高及大规模部分熔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湖断裂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析 延伸深度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全方位观测系统照明 被引量:4
7
作者 雷涛 顾汉明 +4 位作者 李列 李添才 方中于 孙波 余信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93-703,共11页
全方位观测系统是目前海上一种可以实现连续环状采集的地震观测系统,它有效扩大目标层上面元的采集方位范围,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信息,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本文在波前构建法三维射线追踪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获得模拟偏移振幅强度作... 全方位观测系统是目前海上一种可以实现连续环状采集的地震观测系统,它有效扩大目标层上面元的采集方位范围,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信息,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本文在波前构建法三维射线追踪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获得模拟偏移振幅强度作为照明量,来衡量目标层对不同观测系统的照明响应,为评价和优化不同观测系统提供指导依据.测试结果表明:与平行观测系统相比,全方位观测系统在目标层上的照明能量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最好,能够有效地改善平行观测系统下照明阴影区的照明效果,是一种理想的观测系统,可以广泛适用于海上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地震采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观测系统 波前构建法 模拟偏移振幅 照明 非生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RACE及气象数据评估GLDAS水文模型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被引量:5
8
作者 许顺芳 王林松 +1 位作者 陈超 马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3,共6页
以青藏高原地区为研究背景,以评估水文模型在该区的影响因素、改善条件及其整体适应性为研究目标,利用GRACE重力卫星对比水文模型模拟的陆地水变化,以及地面气象实测数据对比降雨与温度两项重要指标,采用相关与误差分析法评价水文模型... 以青藏高原地区为研究背景,以评估水文模型在该区的影响因素、改善条件及其整体适应性为研究目标,利用GRACE重力卫星对比水文模型模拟的陆地水变化,以及地面气象实测数据对比降雨与温度两项重要指标,采用相关与误差分析法评价水文模型输入参数,将其作为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LDAS/Noah各项指标与GRACE更为相近,降雨与气温数据除夏冬两季存在幅值差异外,整体上周年幅值与相位都存在较高NSE系数,表明GLDAS模型的降雨及气温输入参数与地面观测数据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DAS GRACE 降雨与气温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媛媛 杨宇山 张玉芬 《高教学刊》 2021年第15期101-104,共4页
以地球物理学概论课程为例,依托雨课堂,采用OBE思想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后,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和知识点的特性,进行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精心设计,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动静结合、协调统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地球物理学概论课程为例,依托雨课堂,采用OBE思想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后,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和知识点的特性,进行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精心设计,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动静结合、协调统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融入到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堂-课后的每一环节,通过教师、学生和雨课堂共同参与的互动反馈,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形成性评价 雨课堂 OBE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石级钠沸石的振动光谱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衔宇 沈锡田 +1 位作者 卢靭 赵珊茸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86-2188,共3页
国际珠宝交易市场上最近出现了一批价值不菲的无色透明的宝石级钠沸石刻面成品,为提供快速区分其与仿制品材料的依据,文章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对三颗钠沸石样品的振动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红外光谱主要表现为:4 000~1 200cm... 国际珠宝交易市场上最近出现了一批价值不菲的无色透明的宝石级钠沸石刻面成品,为提供快速区分其与仿制品材料的依据,文章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对三颗钠沸石样品的振动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红外光谱主要表现为:4 000~1 200cm^-1的吸收峰是结构中水导致的吸收;1 200~600cm^-1的强吸收与TO4四面体的内部T—O(T为Si或Al)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有关。拉曼光谱散射峰主要分布在300~600和700~1 200cm^-1两个区间。300~360cm^-1处较弱强度的拉曼散射峰是由于结构中水分子所导致。482cm^-1处中等强度的峰归属于硅氧四面体内部由于变形导致的拉曼位移。726cm^-1处的拉曼散射峰归属于Al—O的伸缩振动;974,1 038,1 084cm^-1的三处拉曼散射峰都是Si—O的伸缩振动导致的拉曼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级钠沸石 红外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面冯·卡门撞击坑的着陆选址和科学探测目标浅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孟治国 李翠 +3 位作者 平劲松 黄倩 蔡占川 Alexander Gusev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1期3-11,共9页
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中部,是中国"嫦娥4号"计划的优先级较高的探测目标。对该撞击坑的着陆和探测,有助于揭示月球形成和演化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月球科... 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中部,是中国"嫦娥4号"计划的优先级较高的探测目标。对该撞击坑的着陆和探测,有助于揭示月球形成和演化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月球科学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论文概要总结了冯·卡门撞击坑的研究意义和科学价值:结合LRO卫星LOLA数据、Clementine UV-VIS数据、GRAIL数据、"嫦娥2号"卫星CELMS等数据,简要分析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形、成分、深部结构和亮温分布等特征及其科学意义: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和前人对冯·卡门撞击坑的研究期望,提出了3个预选着陆区和可能的科学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4号 冯·卡门撞击坑 着陆区选择 科学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匿在冯·卡门坑南部下方的月球质量瘤 被引量:1
12
作者 平劲松 黄倩 +2 位作者 鄢建国 孟治国 王明远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1期34-40,共7页
月球着陆探测的候选着陆区域的质量异常分布,预示着对应区域发生过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存在着异常丰富的物质组成。对月球的质量异常分布或重力场异常的探测是基于绕月卫星重力探测方法获取的,结合"嫦娥1号"月球探测获得的... 月球着陆探测的候选着陆区域的质量异常分布,预示着对应区域发生过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存在着异常丰富的物质组成。对月球的质量异常分布或重力场异常的探测是基于绕月卫星重力探测方法获取的,结合"嫦娥1号"月球探测获得的月球重力场异常模型与地形探测模型的数据,分析揭示存在于月球背面的质量瘤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次任务的数据首次证认了一个位于中尺度撞击区域,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的南半部和边缘的正下部的质量瘤,暂定编号CEFC04,冯·卡门撞击坑是该区域形成后,又一次大型撞击产生的。这类显著的被藏匿的中尺度月球质量瘤的发现,对探测研究月球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 质量瘤 嫦娥1号 冯·卡门撞击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岩性油藏识别方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延 顾汉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1-345,6,共5页
引入归一化处理方案改进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可使通过HHT获得的瞬时属性更能体现信号的本质变化特征。文中首先介绍了改进的HHT法的基本原理和分解过程,在此基础上计算地震信号的"三瞬"参数;其次,分析对比了改进HHT法、常... 引入归一化处理方案改进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可使通过HHT获得的瞬时属性更能体现信号的本质变化特征。文中首先介绍了改进的HHT法的基本原理和分解过程,在此基础上计算地震信号的"三瞬"参数;其次,分析对比了改进HHT法、常规HHT法重构的瞬时振幅和从原始信号提取的瞬时振幅,得知改进HHT法重构的瞬时振幅对油层反应最敏感;然后,利用改进HHT法从春光油田实际三维叠后地震数据中提取瞬时振幅属性,该属性值的纵横向分辨率更高,可更清晰地刻画岩性油藏边界,且与研究区已知钻井、测井、试气等资料相吻合。因此,本文的改进HHT法能更有效地体现岩性油藏储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储层预测 希尔伯特—黄变换 瞬时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hone重力仪监测三峡库区蓄水的重力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险 王林松 +1 位作者 陈超 柳一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0-424,共5页
根据三峡秭归gPhone101~#重力台站2012-06~2014-08重力观测资料,经处理改正得到的重力残差主要反映了库区蓄水变化的重力响应。不同的蓄水阶段,重力残差与库区水位变化响应特征不同,高差30m的水位波动能够引起70μGal的重力响应。利用gP... 根据三峡秭归gPhone101~#重力台站2012-06~2014-08重力观测资料,经处理改正得到的重力残差主要反映了库区蓄水变化的重力响应。不同的蓄水阶段,重力残差与库区水位变化响应特征不同,高差30m的水位波动能够引起70μGal的重力响应。利用gPhone重力仪能够有效监测三峡库区蓄水的重力响应,但局部及周边地区降水等水文效应也是连续重力观测结果的主要贡献之一,在监测库区蓄水对重力响应的影响时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HONE 时变重力 重力响应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异常特征点的等轴状场源中心埋深自动化估计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攀 杜劲松 邱峰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0年第6期743-751,共9页
在重力勘探中,特征点法是针对规则形体场源的一种简单、快速与比较可靠的反演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特征点法与自动化算法相结合,自动挑选出重力数据中的(似)等轴状异常,并且进行中心埋深及其边界位置估计,通过理... 在重力勘探中,特征点法是针对规则形体场源的一种简单、快速与比较可靠的反演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特征点法与自动化算法相结合,自动挑选出重力数据中的(似)等轴状异常,并且进行中心埋深及其边界位置估计,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和实测资料应用,均表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特征点 中心埋深 等轴状场源 自动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oval of the airwave effect by main-part decomposition of the anomalous field of MCSEM data 被引量:1
16
作者 Wang Shu-Ming Di Qing-Yun +3 位作者 Wang Ruo Wang Xue-Mei Su Xiao-Lu and Wang Peng-Fei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3-10,147,共9页
The airwave effect greatly influences the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exploration in shallow seas, which obscures the abnormal effects generated by exploration targets and, hence, affects ... The airwave effect greatly influences the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exploration in shallow seas, which obscures the abnormal effects generated by exploration targets and, hence, affects the accuracy of the late exploration data interpretation.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 method to separate the main part from the anomalous field of marine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 (MCSEM) data based on Stratton-Chu integral transforms to eliminate the airwave effect, which dominates observed electromagnetic (EM) response in shallow seawater. This method of separating the main part from the anomalous field is a type of 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lter based on a discrete data set. Theoretical analysis proved that the method is stable and able to effectively depress noise. A numerical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method could successfully eliminate the airwave effect from the observed EM signals generated by an air water interface and a seawater layer. This technique is applicable for seawater models with either flat or rough sea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EM airwave integral transform anomalous field separation of the main pa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4号”月球背面着陆区月壳及深部结构特征
17
作者 黄倩 王太茂 +1 位作者 赵健楠 孟治国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1期41-49,共9页
深部月壳和月幔物质结构是月球科学探测的关键问题之一。"嫦娥4号"初步将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内的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作为着陆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结合月球重力、地... 深部月壳和月幔物质结构是月球科学探测的关键问题之一。"嫦娥4号"初步将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内的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作为着陆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结合月球重力、地形、布格重力、月壳厚度等地球物理数据,综合对冯·卡门撞击坑的月壳及其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冯·卡门撞击坑重复撞击到南部的冯·卡门M撞击坑上,后者的中央峰具有明显的布格正重力异常和线性的布格重力梯度特征,显示出高密度的幔部物质向上涌起;冯·卡门撞击坑极有可能穿透了该区域的整个月壳,并挖掘出了深部月幔的物质;该区域南部月壳厚度较薄小于5 km,北部平均月壳厚度在15~20 km,月壳平均密度为2 630 kg·m^(-3),比背面高地月壳密度高,且平均孔隙度为9%,低于月球的平均孔隙度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嫦娥4号 冯·卡门撞击坑 月壳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岩石物理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杰 刘江平 +4 位作者 程飞 王京 邓小虎 刘肖肖 金聪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8-1018,共11页
为了获得青藏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物性特征,采用岩石物理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对青藏高原冻土区DK-1、DK-3和DK-4三个井孔制作了速度密度交会图,并比较了不同岩性水合物地层的差异.其次,基于DK-1和DK-4含水合物粉砂岩层段的测井... 为了获得青藏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物性特征,采用岩石物理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对青藏高原冻土区DK-1、DK-3和DK-4三个井孔制作了速度密度交会图,并比较了不同岩性水合物地层的差异.其次,基于DK-1和DK-4含水合物粉砂岩层段的测井数据,提取了水合物地层骨架的物性参数,包括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最后,依据水合物地层各主要成分的物性参数,建立了基于K-T方程的岩石物理模型和区分填充模式的岩石物理模型,将两类模型的速度曲线分别与实际地层数据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模型与实际地层的近似程度,发现填充模式Ⅱ的水合物岩石物理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冻土区水合物地层具有速度大、密度小的特征,砂岩水合物地层相比泥岩地层在速度和密度方面更具规律性,DK-4井孔165.80~166.35 m层段中水合物作为岩石骨架的一部分更能反映其物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地层 物性参数 岩石物理模型 填充模式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的岩石圈大尺度热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支剑丽 杜劲松 陈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103-118,共16页
岩石圈热结构是生热元素及深部热状态和构造-热活动的综合反映,同时又会对岩石圈的演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利用S2.9EA地幔三维横波速度模型,基于深部岩石温度与地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反演得到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上地幔顶部75~250 km深度... 岩石圈热结构是生热元素及深部热状态和构造-热活动的综合反映,同时又会对岩石圈的演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利用S2.9EA地幔三维横波速度模型,基于深部岩石温度与地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反演得到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上地幔顶部75~250 km深度范围内的温度分布与"热学"岩石圈厚度分布;将反演得到的75 km深度处的温度分布作为底面约束、地表温度作为顶面约束,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推算了地壳温度场与地表热流分布;预测与实测地表热流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反演方法与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热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与垂向不均匀分布特征;浅层温度分布与盆山构造特征一致,且与150 km深度以下温度分布呈现立交特征.基于岩石圈上地幔高、低温异常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盆地热结构性质、盆山接触关系、天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拆沉、盆山的构造-热演化过程以及印度-青藏高原碰撞对研究区岩石圈上地幔温度结构的远程影响,为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与深部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 岩石圈热状态 温度结构 大地热流 “热学”岩石圈厚度 岩石学
原文传递
2022年芦山MS6.1地震应力触发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20
作者 肖阳 单斌 +1 位作者 刘成利 周万里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79-2991,共13页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县地区发生了Ms6.1地震,造成4死14伤以及周围地区多县经济损失.考虑到地区丰富的断层背景、历史地震以及地震空区,对该地区重要历史地震序列的回溯研究以及未来危险性评估对防震御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性位错理...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县地区发生了Ms6.1地震,造成4死14伤以及周围地区多县经济损失.考虑到地区丰富的断层背景、历史地震以及地震空区,对该地区重要历史地震序列的回溯研究以及未来危险性评估对防震御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以及地区岩石圈分层模型,计算了Mw7.9汶川地震以及Ms7.0芦山地震对本次地震在不同深度上的同震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影响,讨论历史地震对本次地震发生的影响.同时,对未来十年该地区及周边活跃断层的应力积累进行计算,圈定未来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区域.结果表明:(1)Mw7.9汶川地震导致2022年Ms6.1芦山地震震中的同震应力增量为0.014MPa,可能有效的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而Ms7.0芦山地震的发生导致其应力释放0.174 MPa,起到抑制作用.考虑到震后粘弹松弛的影响,本次地震震中发震前应力积累为0.086 MPa,已恢复到较高应力水平,具备发震背景;(2)大邑地震空区中段、抚边河断裂带未来库仑应力增量进一步提升,地震危险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地震应力触发 地震危险性 库仑应力 地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