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调查最新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宗星 彭博 +6 位作者 马寅生 胡俊杰 魏小洁 马立成 方欣欣 杨元元 刘奎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4期79-87,共9页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海相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调查,评价其资源潜力,为该区寻找油气战略接替区提供科学依据。以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为主要目标,通过调查和研究,首次获得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流,在柴达...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海相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调查,评价其资源潜力,为该区寻找油气战略接替区提供科学依据。以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为主要目标,通过调查和研究,首次获得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流,在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新层系油气方面取得重要发现;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埋深较大,但未发生变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埋藏史主要表现为快速埋藏期、稳定期与强烈抬升剥蚀期,新生代以来沉降史与抬升剥蚀史存在着差异;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表现为“存在二次生烃,晚期生烃为主”的特点,主要受该区构造运动控制;柴达木盆地热演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降低的趋势,主要受控于柴达木盆地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活动。调查分析表明,新层系石炭系油气条件良好,资源前景广阔,是柴达木盆地下一步勘探的接替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构造演化期次 埋藏史 油气重要发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拉曼光谱和裂变径迹法对关中盆地氦气成藏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敏 王宗秀 +2 位作者 董会 马立成 张林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7-12,共6页
为了获得关中盆地氦气成藏特征,通过拉曼光谱对关中盆地的华山、宝鸡和牧护关花岗岩岩体中石英裂隙的5个包裹体样品的10个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烃类包裹体的岩石学特征,均一温度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石英裂隙中发生过两次氦气充注事... 为了获得关中盆地氦气成藏特征,通过拉曼光谱对关中盆地的华山、宝鸡和牧护关花岗岩岩体中石英裂隙的5个包裹体样品的10个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烃类包裹体的岩石学特征,均一温度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石英裂隙中发生过两次氦气充注事件。早期包裹体主要成分为CO_2和N_2,均一温度为330~370℃,晚期次生包裹体具有明显的甲烷拉曼峰的特征,有CH_4充注,均一温度为170~230℃。在7个裂变径迹数据的约束下,中新世以来关中盆地晚期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时期为氦气成藏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拉曼光谱特征 裂变径迹 氦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形变与油气圈闭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宗秀 张进 +3 位作者 关会梅 汤良杰 肖伟峰 鄢犀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12-1825,共14页
滑脱构造广泛存在于地壳形变过程中,也是盆山结合带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变形机制。雪峰山西侧地区发育的一系列"隔档-隔槽式"褶皱为多层次滑脱控制下变形的结果,双冲构造是本区的重要变形方式,也是区别典型滑脱褶皱构造的重要特... 滑脱构造广泛存在于地壳形变过程中,也是盆山结合带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变形机制。雪峰山西侧地区发育的一系列"隔档-隔槽式"褶皱为多层次滑脱控制下变形的结果,双冲构造是本区的重要变形方式,也是区别典型滑脱褶皱构造的重要特征。由于滑脱系统变形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各个滑脱层在剪切运动过程中变形量、变形规模、变形强度、缩短量等的不同,必定造成地貌高点与深部构造高点之间不一定存在吻合的对应关系。通过系统的变形构造解析,结合油气勘探实例,提出雪峰山西侧地区存在滑脱冲断圈闭、滑脱褶皱圈闭、断坡遮挡圈闭、滑脱层圈闭4种可能的油气构造圈闭形式。雪峰山西侧深部滑脱层变形、展布等的精细研究,应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和优选区圈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多层次滑脱 变形 滑脱-冲断 构造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特征与页岩气潜力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高莉 王宗秀 +4 位作者 梁明亮 张林炎 李会军 李春麟 高万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7-418,共12页
为了研究湘西北龙山—永顺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利用野外典型露头地质剖面资料,通过对典型剖面页岩样品的系统观测、采样、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评价研究区目标地层页岩的成烃成藏... 为了研究湘西北龙山—永顺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利用野外典型露头地质剖面资料,通过对典型剖面页岩样品的系统观测、采样、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评价研究区目标地层页岩的成烃成藏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普遍具有有机碳含量高、残留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低、生烃潜能S1+S2指数略低。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受一定程度的微生物降解影响,多表现为双峰型(C_(18)/C_(25)),∑C_(21-)/∑C_(22+)值为0.45~1.11,显示轻烃组分缺失,重烃组分占绝对优势;Pr/Ph值范围在0.27~0.44,具有植烷优势,显示原始有机质发育于较强还原沉积环境。烃源岩样品饱和烃组成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三环萜烷中C_(21)、C_(23)、C_(24)呈倒V字形分布,Ts/Tm为0.39~0.66。C_(27)规则甾烷含量略大于C_(29)规则甾烷,显示沉积母质以浮游生物及海洋型自养菌为主,亦含有部分藻类为主的有机质输入。镜质组反射率Ro均在2.57%~3.01%,普遍小于3%,已经达到了过成熟阶段。全岩矿物组成成分分析显示,页岩中脆性矿物为主要组成成分,其次为黏土矿物。综合页岩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分析结果,提出研究区湘西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具备页岩气成烃成藏的物质条件基础,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脆性和吸附性较好,为深入开展页岩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奠定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北 下古生界 五峰-龙马溪组 物质组成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中固体沥青裂解过程硫元素赋存状态模拟实验
5
作者 罗厚勇 张大勇 +2 位作者 梁明亮 刘文汇 胡文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228,共6页
为查明碳酸盐岩储集层固体沥青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过程中硫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采集川西北矿山梁地区下寒武统含硫低成熟固体沥青,通过半开放实验体系,模拟了固体沥青的生排烃演化;并利用同步辐射分析技术,对固体产物中硫元素... 为查明碳酸盐岩储集层固体沥青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过程中硫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采集川西北矿山梁地区下寒武统含硫低成熟固体沥青,通过半开放实验体系,模拟了固体沥青的生排烃演化;并利用同步辐射分析技术,对固体产物中硫元素的化学赋存状态进行精确检测。结果表明,固体沥青直接裂解过程中,主要发生了还原态硫化物的氧化反应;在有溶解硫酸盐存在的条件下,形成了H_2S和大量的CO_2,反映该过程发生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伴随实验温度和压力的升高,H_2S产率和硫酸盐相对含量的增加,反映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还原态硫化物的氧化反应和氧化态硫酸盐的还原反应。硫酸钙矿物的生成和富集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过程伴随的酸性流体可以对白云岩储集层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可能会生成次生膏盐,高含硫储集层中的膏盐可能是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反应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集层 固体沥青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 硫化氢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现今大地热流与晚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宗星 高俊 +3 位作者 郑策 刘成林 马寅生 赵为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87-3705,共19页
依据钻孔系统稳态测温、静井温度资料与实测热导率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建立了柴达木盆地热导率柱,新增了17个大地热流数据.柴达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7.1~38.6℃·km^-1,平均为28.6±4.6℃·km^-1,大地... 依据钻孔系统稳态测温、静井温度资料与实测热导率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建立了柴达木盆地热导率柱,新增了17个大地热流数据.柴达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7.1~38.6℃·km^-1,平均为28.6±4.6℃·km^-1,大地热流介于32.9~70.4mW·m^-2,平均55.1±7.9mW·m^-2.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温场存在差异,昆北逆冲带、一里坪坳陷属于"高温区",祁南逆冲带属于"中温区",三湖坳陷、德令哈坳陷及欧龙布鲁克隆起属于"低温区",盆地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受控于地壳深部结构、盆地构造等因素.以现今地温场为基础,采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埋藏、抬升剥蚀和热演化史,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六期(254.0—199 Ma,177—148.6 Ma,87—62 Ma,41.1—33.6 Ma,9.6—7.1 Ma,2.9—1.8 Ma)构造运动,六期构造事件与研究区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相吻合.其中白垩纪末期(87—62 Ma)的构造事件导致了柴达木盆地东部隆升并遭受剥蚀,欧龙布鲁克隆起形成雏形,柴达木盆地北缘在弱挤压环境下形成坳陷盆地;中新世末的两期构造事件(9.6—7.1 Ma和2.9—1.8 Ma)使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盆地快速隆升,构造变形强烈,基本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