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敖汉旗朝吐沟组的地质时代
1
作者 张德军 温升福 +1 位作者 李雨柯 张渝金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3期310-314,共5页
对采自大兴安岭南部朝吐沟组建组剖面的酸性火山岩(流纹岩)样品开展锆石U-Pb LA-ICP-MS年代学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样品具有岩浆成因的特征,加权平均年龄为374±10 Ma,指示该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泥盆世,发育该套火山岩的朝吐沟组为晚... 对采自大兴安岭南部朝吐沟组建组剖面的酸性火山岩(流纹岩)样品开展锆石U-Pb LA-ICP-MS年代学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样品具有岩浆成因的特征,加权平均年龄为374±10 Ma,指示该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泥盆世,发育该套火山岩的朝吐沟组为晚泥盆世地层.研究认为沿华北板块北缘展布的朝吐沟组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晚泥盆世一个次稳定—非稳定的被动陆缘盆地沉积环境,这对更准确地认识大兴安岭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泥盆纪—石炭纪构造演化以及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吐沟组 锆石U-PB年龄 晚泥盆世 华北板块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部WKZK01钻孔第四纪地层岩性特征及环境地质意义
2
作者 陈阳阳 杨柯 +6 位作者 于俊博 张起鹏 杨志伟 乔绍忠 刘佳城 刘学 王晨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2-964,共13页
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该区的第四纪地层研究较少,从而限制了对该区气候环境变化机理的理解。文章选择松嫩平原东部望奎WKZK01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岩性特征... 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该区的第四纪地层研究较少,从而限制了对该区气候环境变化机理的理解。文章选择松嫩平原东部望奎WKZK01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光释光、孢粉和粒度等测试方法,对比分析哈尔滨荒山剖面的相关成果,对钻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将望奎县第四纪地层由老至新划分为:中更新统荒山组、中更新统哈尔滨组、上更新统顾乡屯组,无全新统坦途组。钻孔揭露荒山组厚13.05 m,为湖泊相,孢粉带I-1记录了中更新世早期凉干气候;哈尔滨组厚24.05 m,为湖泊相,孢粉带I-2记录了中更新世晚期凉湿气候;顾乡屯组厚15.6 m,为河流相,孢粉带Ⅱ记录了晚更新世冷湿气候。望奎WKZK01钻孔岩芯记录了松嫩古大湖周边面积较小的湖泊由湖心到湖滨最后消亡形成河流的环境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古气候 光释光 粒度 孢粉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巍 许逢明 +7 位作者 吴大天 赵院冬 秦涛 马永非 臧延庆 司秋亮 付俊彧 宋维民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1,共12页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8.5±2.0)Ma(MSWD=2.8);岩石高Si、富Fe、高K、低Sr和Eu,相对富Nb和富Zr,高10000×Ga/Al(3.0~3.1);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值为805℃;综合判定该套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的εHf(t)值为+5.28~+8.0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683~832 Ma,指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扎赉特旗地区的古亚洲洋残余洋盆在二叠纪闭合并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本区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晚三叠世 A型花岗岩 古亚洲洋 扎赉特旗 大兴安岭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东北部脑明特铜矿床成矿岩体年龄、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构造背景的约束
4
作者 吴涛涛 陈聪 +4 位作者 王庆双 姚远 周永恒 柴璐 鲍庆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6-742,共17页
脑明特中型铜矿床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中部,是蒙古国东北部已知规模最大的铜矿床。为探究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在矿床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成矿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成矿岩体的锆石... 脑明特中型铜矿床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中部,是蒙古国东北部已知规模最大的铜矿床。为探究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在矿床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成矿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成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66.3±2.3 Ma和162.6±1.6 Ma,表明该成矿岩体应为中侏罗世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化学组成上,成矿岩体主量元素SiO_(2)(62.81%~66.03%)>56%,Al_(2)O_(3)(15.01%~15.77%)>15%,MgO(2.06%~2.72%)<3%,K_(2)O/Na_(2)O<1,微量元素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Eu异常不明显和贫Y(含量为10.67×10^(-6)~14.05×10^(-6),<18×10^(-6))、Yb(含量为1.20×10^(-6)~1.65×10^(-6),<1.9×10^(-6)),富集Sr(含量为547.6×10^(-6)~661.8×10^(-6),>400×10^(-6))的特点,表明成矿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成矿岩体具有相对较高的Mg^(#)和Cr、Ni含量,与源自拆沉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相似。在Hf同位素组成上,该岩体具有较低的ε_(Hf)(t)正值(0.3~4.3)和中—新元古代模式年龄(T_(DM2)=1183~937 Ma),推测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了部分中—新元古代基底岩石组分。综合研究表明,脑明特铜矿床成矿岩体岩浆起源于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陆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明特铜矿床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埃达克岩 蒙古-鄂霍茨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石蕾 宗文明 +2 位作者 孙求实 李永飞 陈树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111,I0007,I0008,共14页
基于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分析指示有机质母质类型、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芳烃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以萘系列、菲系列和三芴系列为优势组分,三... 基于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分析指示有机质母质类型、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芳烃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侏罗系北票组烃源岩芳烃以萘系列、菲系列和三芴系列为优势组分,三者占芳烃总量的80%以上。普遍检测到惹烯、荧蒽、苝、联苯、1,2,5-TMN等陆源高等植物来源标志物,少量表征低等生物来源的[艹屈]等化合物及高丰度的氧芴,研究区北票组烃源岩形成于水体开阔且氧气含量充足的沉积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相松柏类高等植物,细菌藻类等低等生物也有少量贡献,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或腐泥—腐殖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上处于低成熟阶段,少部分为成熟阶段,烷基萘等成熟度参数受其他因素影响,不适用于研究区北票组成熟度评价。该结果为辽西凌源地区侏罗系北票组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芳烃 地球化学特征 北票组 侏罗系 凌源地区 辽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辽-吉造山带东部古元古代构造活动新记录:来自吉林省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的启示
6
作者 臧兴运 吕鹏 +5 位作者 王聚胜 李斌 闫冬 孙伟国 李翱鹏 王永胜 《世界地质》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为制约胶-辽-吉造山带东部的构造演化,笔者利用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对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的岩石成因、成岩构造背景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岩石类型有变辉长岩、碳酸岩... 为制约胶-辽-吉造山带东部的构造演化,笔者利用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对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的岩石成因、成岩构造背景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岩石类型有变辉长岩、碳酸岩、磁铁矿体,以变辉长岩为主。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变辉长岩w(SiO_(2))在44.23%~48.80%之间,w(Na_(2)O)在0.94%~2.86%之间,w(K_(2)O)在0.51%~1.90%之间,w(TiO_(2))在0.42%~0.93%之间,w(CaO)在8.73%~14.78%之间,Na_(2)O/K_(2)O在1.12~2.27之间,MgO/(FeO+MgO)的比值介于0.54~0.60之间,(Mg^(2+)+Ni^(2+))/(Fe^(2+)+Fe^(3+)+Mn^(2+))为1.44~2.02,Mg/(Mg+Fe^(2+))为0.60~0.68,分异指数(DI)介于11.76~31.79,岩石呈现偏碱性的富铁、钠,低钾、钛的基性-超基性岩浆特征,分异作用较弱。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w(Rb)(4.80×10^(-6)~74.82×10^(-6)),w(Ba)(83.09×10^(-6)~430.10×10^(-6))],高场强元素Hf、Th、Ta等相对较为富集[w(Hf)(1.41×10^(-6)~6.20×10^(-6))、w(Th)(0.51×10^(-6)~28.91×10^(-6))、w(Ta)(0.47×10^(-6)~9.91×10-6)],∑REE=(29.56×10^(-6)~812.59×10^(-6)),Nb元素明显亏损[w(Nb)(2.94×10^(-6)~36.01×10^(-6))];(Na_(2)O+K_(2)O)/TiO_(2)比值为0.10~5.54,Zr/Y比值为1.93~5.67,La/Nb比值为0.54~1.73,La/Ta比值为5.53~11.13,Nb/U比值为1.51~14.23,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大陆拉斑玄武岩,同时具有板内碱性玄武岩性质。碳酸岩与变辉长岩互层出现,CaO/(CaO+MgO+Fe_(2)O_(3)+FeO+MnO)均值为0.98,w(MgO)均值为0.62,w(FeO+Fe_(2)O_(3)+MnO)均值为0.41,为钙质偏镁质碳酸岩,明显富集Sr元素[w(Sr)(1727×10^(-6)~1794×10^(-6))]。杂岩体岩浆可能来自软流圈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大陆板内深大断裂带拉张的构造背景,并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变辉长岩的锆石绝大多数具有核边结构,其核部色泽大多呈黑色,难以观察其内部结构,少数核部可见较宽的振荡环带,Th/U比值为0.23~4.19,具基性岩浆成因锆石特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098±11)Ma(MSWD=1.2,n=18),代表了辉长岩冷凝结晶年龄;其边部色泽相对较浅且均一,无环带,Th/U比值为0.03~3.22,为变质成因锆石特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92±23)Ma(MSWD=2.2,n=14),代表了辉长岩变质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胶-辽-吉造山带东部在古元古代中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体的形成可能与松江-祟善断裂带拉张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辉长岩 碳酸岩 古元古代 大兴铁矿区 胶-辽-吉造山带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中部大口钦地区杨家沟组物源分析:来自地球化学特征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7
作者 李翱鹏 王春阳 +3 位作者 吕鹏 刘万臻 王福亮 苏斌 《世界地质》 2025年第1期35-55,共21页
关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间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吉林中部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控制,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场所。笔者对吉林中部大口钦地区杨家沟组岩屑杂砂岩和粉砂质板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 关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间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吉林中部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控制,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场所。笔者对吉林中部大口钦地区杨家沟组岩屑杂砂岩和粉砂质板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杨家沟组的沉积时限和物源特征。地层最大沉积年龄采用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进行限定,杨家沟组的2个岩屑杂砂岩样品(PM001-38-TW1和PM001-135-TW1)的沉积下限年龄分别为(255±5)Ma和(251±2)Ma,与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界限年龄(251.902±0.024)Ma相符合。结合捕获自周围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235~227)Ma]锆石的年龄和侵入到杨家沟组中二长花岗岩的年龄(223±2)Ma,认为研究区杨家沟组应形成于晚二叠世。全岩主、微量元素数据表明杨家沟组岩屑杂砂岩和粉砂质板岩的w(SiO_(2))为65.13%~70.73%,w(Al_(2)O_(3))为14.75%~17.29%,w(K_(2)O)为2.43%~3.87%,w(Na_(2)O)为1.59%~3.26%,K_(2)O/Na_(2)O为0.75~2.34,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LREE/HREE=6.98~9.09,Eu/Eu*=0.56~0.70。CIA-ICV图解、物源区属性图解以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杨家沟组物源沉积物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成熟度相对较高,其物源主要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背景下。杨家沟组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划分为5组:古元古代(1819~1785 Ma)、中-新元古代(1491~561 Ma)、寒武纪-石炭纪(522~301 Ma)、早-中二叠世(295~259 Ma)和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8~238 Ma)。结合前人对区域上岩浆作用的研究表明,杨家沟组具有双向物源特征(华北板块和兴蒙造山带)。杨家沟组的源区性质及古生物学证据表明其形成于碰撞造山向构造稳定环境转化的阶段。综合研究区的岩浆作用特征,认为古亚洲洋在吉林中部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地球化学特征 锆石U-PB年代学 杨家沟组 大口钦地区 吉林省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桑树/苜蓿改良沙化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郑冬梅 王雪萌 +1 位作者 毛莹 孙帆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383-390,410,共9页
为探究生物炭对桑树/苜蓿改良沙化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室内盆栽实验,分别测定风沙土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质量分数及土壤酶活性,进而分析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能够... 为探究生物炭对桑树/苜蓿改良沙化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室内盆栽实验,分别测定风沙土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质量分数及土壤酶活性,进而分析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桑树单独种植时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优于桑树/苜蓿混种;桑树单独种植时生物炭添加量为2%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桑树/苜蓿混种时,生物炭添加量为0.5%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earson分析表明土壤磷酸酶的活性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变化;RDA分析进一步表明速效钾是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生物炭对桑树/苜蓿改良沙化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风沙土改良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五台县发现天然矿泉水开发潜力区
9
作者 孙岐发 王宏利 +10 位作者 凌昕 卢兵 国林 胡宸 孙靖尧 周龙 李昌 赵剑 刘昌吉 王旭 崔大鹏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利用调查、取样、化验、物探和钻探等方法手段,对山西五台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质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地区水质状态良好,部分区域锌(Zn)、锶(Sr)含量达到矿泉水标准,Zn最大值2.3 mg/L、Sr最大值1.17 mg/L,富Zn面积73.71 km^(2)... 利用调查、取样、化验、物探和钻探等方法手段,对山西五台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质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地区水质状态良好,部分区域锌(Zn)、锶(Sr)含量达到矿泉水标准,Zn最大值2.3 mg/L、Sr最大值1.17 mg/L,富Zn面积73.71 km^(2),富含Sr面积134.25 km^(2),实施探采结合井最终钻获高品质的水资源,在五台县实现了天然矿泉水潜力区的新突破,有力支撑了地方的健康饮水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矿泉水 富锌 富锶 五台县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黄色籽粒基因Yellow Seed 2的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10
作者 高梽鑫 刚爽 +4 位作者 陆晓春 王平 李政君 王艺威 李金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5-1572,共8页
高粱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酿酒行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籽粒颜色是高粱重要的性状之一,但有关高粱籽粒颜色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高粱黄色籽粒材料GLB41的籽粒发育过程,花后1~16 d为快速生长期,17~24 d进入缓慢膨大期,第25天开始进... 高粱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酿酒行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籽粒颜色是高粱重要的性状之一,但有关高粱籽粒颜色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高粱黄色籽粒材料GLB41的籽粒发育过程,花后1~16 d为快速生长期,17~24 d进入缓慢膨大期,第25天开始进入转色期,绿色逐渐褪去,籽粒颜色由乳白色或苍白色逐渐变成浅黄色,随后颜色加深,40 d后籽粒颜色变为深黄色。利用黄色籽粒GLB41和白色籽粒6E16两个材料构建的群体,使用重测序BSA方法,将控制黄色籽粒性状的基因初定位在1号染色体15.6 Mb区间内,利用3215株分离个体将该基因定位在BR13和P2两个标记之间,区间内有7个候选基因,对这些基因的功能注释进行分析并测序,结果表明GLB41、6E16两个材料中未被报道过的基因Yellow Seed 2(Sobic.001G397900)的编码区内第619~621位插入CTG 3个碱基,导致增加了1个Leu(亮氨酸),第819位C突变为G,导致Cys(半胱氨酸)突变为Trp(色氨酸);第912位C突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无变化。因此推测Yellow Seed 2可能参与这两份亲本材料籽粒颜色的形成。本研究为高粱籽粒颜色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籽粒颜色 精细定位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赤泥堆场安全评价研究
11
作者 刘宇 刘晓 刘席君 《轻金属》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赤泥堆场的安全性不仅影响运营期的生产,而且还威胁下游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目前赤泥堆场安全评价研究较少。为改善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多因素变化对赤泥堆场安全的影响,构建了赤泥堆场安全评价模型。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可拓理论,分... 赤泥堆场的安全性不仅影响运营期的生产,而且还威胁下游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目前赤泥堆场安全评价研究较少。为改善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多因素变化对赤泥堆场安全的影响,构建了赤泥堆场安全评价模型。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可拓理论,分析了各评价指标对赤泥堆场的影响程度。根据不同的赤泥特性,从坝体安全、库区防洪安全及人为因素三方面确定了9个评价指标的状况值,利用多级评价原理建立安全评价层次体系;随后,量化各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及等级综合关联度,实现赤泥堆场安全等级评估。利用该方法对山西某赤泥库进行了安全等级评价,得出等级为3级,属于一般安全状态。通过与现场检测结果对比,证明该模型可以有效评估赤泥堆场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堆场 层次分析法 可拓理论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部巴彦黄土的粒度特征及成因探讨
12
作者 宋昊南 王恩宝 +6 位作者 刘沐筱 段明新 马中雨 陈卓 辛有涛 张海成 刘涛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8-1758,共11页
巴彦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黄土堆积区。通过对巴彦钻孔0~51.85 m岩心的沉积特征、OSL、ESR、磁化率、粒度特征的系统分析,探讨巴彦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巴彦黄土粒度频率曲线以弱三峰态分布为主,主众数粒组为细粉砂粒组(4~16μm);... 巴彦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黄土堆积区。通过对巴彦钻孔0~51.85 m岩心的沉积特征、OSL、ESR、磁化率、粒度特征的系统分析,探讨巴彦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巴彦黄土粒度频率曲线以弱三峰态分布为主,主众数粒组为细粉砂粒组(4~16μm);各粒度参数平均值如下:平均粒径M_(z)=6.34φ,中值粒径M_(d)=6.12φ,标准偏差σ=1.66,偏度Sk=-0.23,峰态K_(G)=0.99,K_(d)=1.96;判别函数Y<0;在岩性三角图及粒度像(C-M图、L-M图、A-M图)投影图上符合风成沉积物特征。巴彦黄土与哈尔滨荒山黄土、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等进行对比,判断其具有以风成成因为主,少量流水参与的特点。对巴彦黄土成因的分析为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黄土成因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对探讨松嫩平原东部黄土的物质来源与形成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巴彦黄土 第四纪 粒度特征 风成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岫岩地区两类古元古代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岩 张朋 +4 位作者 毕中伟 杨中柱 寇林林 顾玉超 杨凤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72-4090,共19页
辽东半岛岫岩一带出露大面积的辽河岩群变质地层与花岗岩类,是研究胶-辽-吉造山带早期演化的良好场所.通过系统采集岫岩地区大房身钾长花岗岩岩体与牧牛、松树沟二长花岗岩岩体和四门子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与锆石... 辽东半岛岫岩一带出露大面积的辽河岩群变质地层与花岗岩类,是研究胶-辽-吉造山带早期演化的良好场所.通过系统采集岫岩地区大房身钾长花岗岩岩体与牧牛、松树沟二长花岗岩岩体和四门子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大房身与牧牛、松树沟岩体具有相近的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特征,SiO2含量介于70.56%~74.52%,Al2O3含量在11.85%~14.03%,K2O/Na2O高;岩石富集Ga、Zr、REE等元素,Sr、P、Ti等含量低;四门子岩体样品则具有较高的CaO含量(0.50%~3.76%),K2O/Na2O比值和A/CNK值均较低,相对更为亏损Nb、Ta、Hf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LA-ICP-MS测试显示钾长花岗岩样品U-Pb年龄为2198±11 Ma,二长花岗岩U-Pb年龄在~2171~2167 Ma,花岗闪长岩U-Pb测试结果为2166±11 Ma,几类花岗岩结晶年龄基本在误差范围内一致.I型花岗岩可能来自古元古代中期(~2.2~2.1 Ga)俯冲作用导致的弧岩浆活动,而A型花岗岩可能来自中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的低压高温环境.结合辽吉地区报道的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年龄资料,认为在岫岩地区及周边采集的两类古元古代花岗岩均产出在弧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胶辽吉造山带在古元古代中期演化接近"弧陆碰撞"模式,洋壳俯冲可能由西向东(现今方向)发生,并持续了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造山带 花岗岩类 锆石U-PB年龄 弧陆碰撞 华北克拉通 岫岩地区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吉林省长春莲花山地区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岐发 孙茁桉 +6 位作者 贾林刚 田辉 郭晓东 都基众 李旭光 李霄 贾立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研究目的】长春莲花山地区地下水中富含Sr和偏硅酸,查明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Piper三线图法及对研究区矿泉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长春莲... 【研究目的】长春莲花山地区地下水中富含Sr和偏硅酸,查明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Piper三线图法及对研究区矿泉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长春莲花山地区发育的松散岩、碎屑岩、火成岩是该地区地下水中锶及偏硅酸的富集的物质基础;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入渗补给等为地下水长期与周围岩石(矿物)发生水解和溶滤作用、为地下水最终富锶及偏硅酸创造了条件。【结论】区域地层中存在16.3~80 m巨厚的基岩风化带,使富锶及富含偏硅酸的地下水呈面状分布,部分区域两种地下水同时存在,这一点不同与以往在基岩构造带上发现的线状分布的矿泉水源;前人在此区域上没有发现富含锶及偏硅酸的矿泉水,这一发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富锶矿泉水 水岩相互作用 锶和偏硅酸 地质调查工程 长春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幸福之路组新认识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月娟 张德军 +3 位作者 苏飞 张海华 张健 陈树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野外观察及前人资料,提出对幸福之路组沉积序列的新认识:幸福之路组为以红层出现作为划分标志的一套砂泥岩夹火山岩沉积,原划为幸福之路组一段的砾岩时代晚于原二段、三段,时代不老于中三叠世,不宜划入幸福之路组。研究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为连续沉积,晚二叠世晚期盆地边缘开始出现红层沉积(幸福之路组),同时期盆地中心仍为灰黑色、灰绿色砂泥岩沉积(林西组上部),林西组上部与幸福之路组下部为同时异相沉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整体隆升阶段,古亚洲洋应闭合于早三叠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大兴安岭 幸福之路组 沉积序列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拉木伦构造带克德河砂砾岩的时代及构造意义
16
作者 郑月娟 张德军 +3 位作者 张海华 张健 陈树旺 甄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59-2475,共17页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例尺剖面测量,对取自剖面下、中、上(1、25、86层)三个部分的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3个样品具有类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多数测年值集中分布在485~405Ma、463~401 Ma、520~363 Ma区间,其峰值年龄分别为427 Ma、445 Ma、440 Ma,锆石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8.0%、52.5%和38.8%,其次为大于1000 Ma的年龄,锆石数量分别占30.7%、22.5%、45.0%,且均具有1800Ma和2500Ma左右的峰值年龄,明显具有华北板块基底年龄信息。自下而上3个测年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312Ma、376Ma,282Ma,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304Ma、244Ma和245 Ma。在第85层杂色复成分砾岩的灰岩砾石中发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和珊瑚化石,在41及43层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依据碎屑锆石测年数据及生物化石鉴定结果,结合其被晚三叠世岩体侵入接触的地质现象,判断克德河砂砾岩的沉积时代可能为中三叠世。推测西拉木伦构造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从中二叠世开始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克德河砂砾岩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山体遭受强烈剥蚀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造山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才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构造带 克德河砂砾岩 碎屑锆石U-PB年龄 生物化石 中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要素空间分析及发生风险评估:以巴彦县北部为例
17
作者 陈卓 李蕴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5年第9期3945-3958,共14页
为获取巴彦县侵蚀沟分布、分析各要素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评估侵蚀沟发生风险,为侵蚀沟治理、防治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多光谱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土壤和降水量等多源数据,获得了侵蚀沟空间分布,构建了地貌、土壤、水... 为获取巴彦县侵蚀沟分布、分析各要素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评估侵蚀沟发生风险,为侵蚀沟治理、防治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多光谱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土壤和降水量等多源数据,获得了侵蚀沟空间分布,构建了地貌、土壤、水文、气象特征信息并与侵蚀沟开展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评估了侵蚀沟发生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洼兴镇、德祥乡、兴隆镇可作为侵蚀沟治理的重点区,高差、坡度、坡度因子、坡长因子、汇水线密度、距汇水线距离与侵蚀沟空间关系较为显著,侵蚀沟会对土壤养分产生再分配;坡向、地形曲率、汇水量、降水侵蚀因子、土壤容重、土壤可蚀因子由于自然规律或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原因而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不明显。侵蚀沟发生风险区主要位于坡度为1.5°~6°的坡耕地区域,地貌和水文要素与侵蚀沟关系密切,斜坡起垄是相对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川漫岗 黑土区 侵蚀沟 空间分析 风险评估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榆树沟铌—钽—稀土矿床成矿岩石成因及对成矿的指示作用
18
作者 刘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9-170,共2页
关键金属因其特性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国防、信息、材料等领域,铌—钽—稀土金属作为关键金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辽宁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辽西的建平—阜蒙地区和辽东的桓仁—凤城带,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 关键金属因其特性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国防、信息、材料等领域,铌—钽—稀土金属作为关键金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辽宁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辽西的建平—阜蒙地区和辽东的桓仁—凤城带,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榆树沟即本次研究区域位于辽宁省建平县西10 km,新发现的铌钽、稀土矿主要赋存于正长岩、正长花岗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钽—稀土矿 同位素定年 锶钕铅同位素 壳幔混染 古大陆伸展—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构造属性:来自内蒙古扎鲁特旗北部寿山沟组变沉积岩及其安山岩透镜体的制约 被引量:2
19
作者 施璐 唐振 +2 位作者 钱程 张渝金 杜继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29-2847,共19页
本文选择扎鲁特旗北部达巴艾勒地区出露的一套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变沉积岩及其安山岩透镜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下... 本文选择扎鲁特旗北部达巴艾勒地区出露的一套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变沉积岩及其安山岩透镜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变质沉积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最小峰值年龄为282.3±4.2Ma和285.9±5.6Ma,限定了沉积下限为早二叠世,另外还含有少量400~500Ma以及个别700~800Ma、1700Ma的单颗粒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其物源区主要来自于北侧的锡林浩特岩浆弧。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反映其沉积背景为汇聚背景下的弧前盆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寿山沟组变质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中酸性岩浆岩源区,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该套沉积岩中的晚石炭世安山岩透镜体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04.9±4.7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高镁安山岩特征,为俯冲洋壳释放含水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大陆边缘弧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处于洋内俯冲向洋陆俯冲过渡的转换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伦-林西缝合带北缘 寿山沟组 安山岩透镜体 洋陆俯冲 扎鲁特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兴安盟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孢粉组合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
20
作者 施璐 唐振 +4 位作者 张渝金 杨涛 杜玉春 于海涛 杜继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3.99%,蕨类植物的孢子略低于裸子植物花粉。孢粉组合以Cyclogranisporites-Protopinus-Pristinuspollenites为代表,推断索伦地区万宝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孢粉母体植物的生态环境研究表明,中侏罗统万宝组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和灌木丛构成,属于湿润的暖温带气候环境,为该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及古植被的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万宝组 中侏罗世 古气候 松辽盆地西缘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