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北缘西段嗷唠山地区三叠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王波 吴志雄 +3 位作者 胡俊杰 马立成 马寅生 施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8,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三叠纪有无沉积过程及其后期演化等关键地质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针对柴北缘西段嗷唠山三叠系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合岩石组合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尝试为理清柴北缘三叠纪地层框架提供依据。根据嗷唠山T... 柴达木盆地三叠纪有无沉积过程及其后期演化等关键地质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针对柴北缘西段嗷唠山三叠系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合岩石组合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尝试为理清柴北缘三叠纪地层框架提供依据。根据嗷唠山Tb段下部碎屑锆石中获得年轻锆石年龄平均值248 Ma,结合前人从下伏Ta段中获得的古生物资料,可以将嗷唠山三叠系的形成时代限定在早—中三叠世。文章所采集的嗷唠山样品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可分为5组,分布在(243~260 Ma)、(414~538 Ma)、(678~857 Ma)、(1064~1642 Ma)和(1700~2836 Ma),其主要物源分别对应于柴北缘地区分布的印支期岩浆岩、上泥盆统再旋回物质、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柳河群以及达肯达坂群。研究区与柴北缘东段怀头他拉地区三叠系具有相同的沉积特征,并且在岩性组合及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上明显区别于周缘祁连和西秦岭三叠纪地层分区,暗示柴北缘地区在三叠纪曾经发育一系列连续或断续分布的沉积地层。早三叠世,受宗务隆洋向南俯冲影响,柴北缘地区开始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在近源断陷处形成了冲/洪积相为主的沉积地层。中三叠世,周缘构造带的活动强度总体趋于稳定,柴北缘地区处于浅海陆棚-台地相沉积体系,发育厚层灰岩为主的沉积。至晚三叠世,伴随东昆仑—柴达木地体强烈的陆陆碰撞,柴达木盆地整体被迅速抬升,盆地内弱固结的三叠系被大面积剥蚀,部分向东搬运至共和盆地,仅在部分洼陷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嗷唠山 三叠系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泾县地区下三叠统殷坑组晏公堂剖面三维数字露头表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磊 冯兴强 +3 位作者 包书景 谭元隆 吴林 张林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皖南泾县地区广泛出露下三叠统殷坑组,但其油气勘探程度相对滞后。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地质调查井岩心资料、测试分析数据,综合探讨皖南地区殷坑组沉积特征、生烃条件和储层条件。基于“无人机立体摄影”采集技术,对剖面露头进行创新的... 皖南泾县地区广泛出露下三叠统殷坑组,但其油气勘探程度相对滞后。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地质调查井岩心资料、测试分析数据,综合探讨皖南地区殷坑组沉积特征、生烃条件和储层条件。基于“无人机立体摄影”采集技术,对剖面露头进行创新的数字化调查,可提取构造和沉积信息。结合人工地质考察与剖面数字化,皖南地区泾县晏公堂殷坑组可划分为16小层;殷坑组岩性组合总体上为灰色泥粉晶灰岩、砾屑灰岩、角砾灰岩,夹黑色、黑灰色泥岩。殷坑组泥岩累计厚度43.8 m,TOC(总有机碳含量)为0.38%~2.21%,镜质体反射率为0.95%~1.21%,殷坑组页岩为较好烃源岩,具有巨大生烃潜力。殷坑组灰岩层段孔隙度在0.928%~2.626%,渗透率在(0.12~3.22)×10^(-3)μm^(2),基质孔隙欠发育,渗透率低,但微裂缝和裂缝发育。因此,斜坡和开阔陆棚相带成为非典型“自生自储”有利沉积相带,殷坑组具有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油气潜力 殷坑组 皖南地区 泾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地区二叠系孤峰组页岩中高密度含甲烷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敏 王宗秀 +7 位作者 董会 张林炎 宋微 郭迎春 李小诗 冯兴强 马立成 季长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872-880,共9页
对皖南地区泾县昌桥剖面的二叠系孤峰组硅质页岩裂缝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热力学温度测定及拉曼光谱图谱解析,观测到了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拉曼散射峰v1位移2910.6~2911.2 cm-1,计算得到甲烷... 对皖南地区泾县昌桥剖面的二叠系孤峰组硅质页岩裂缝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热力学温度测定及拉曼光谱图谱解析,观测到了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拉曼散射峰v1位移2910.6~2911.2 cm-1,计算得到甲烷包裹体密度为0.2295~0.2618 g/cm3,具有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特征。含甲烷组分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216.8~242.3℃。由于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与甲烷包裹体是共生的,通过状态方程热力学计算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在共生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最小温度216.8℃的捕获压力为76~95 MPa。对甲烷流体包裹体密度和捕获压力的计算,揭示了区域内二叠系孤峰组高演化程度的硅质页岩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存在高压甲烷流体产出的证据,为开展皖南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地区 二叠系孤峰组 高密度甲烷包裹体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二叠世凝灰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佳 钱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0-300,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否存在早二叠世沉积记录依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有区域地质资料普遍认为二叠系并未沉积或已完全被剥蚀。这分歧起源于对现有的古生物化石形成年代认识的不同。此次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旺尕秀地区的石炭...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否存在早二叠世沉积记录依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有区域地质资料普遍认为二叠系并未沉积或已完全被剥蚀。这分歧起源于对现有的古生物化石形成年代认识的不同。此次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旺尕秀地区的石炭系克鲁克组和扎布萨尕秀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工作,在东大沟剖面扎布萨尕秀组底部鉴别出数层凝灰岩,并采集锆石U-Pb年代学样品。通过锆石LA-ICP-MS U-Pb测年,首次获得295±2 Ma(MSWD=0.035)的高质量年代学数据。此次发表的数据,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地层的存在。该研究成果为后续柴达木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支撑,并为今后开展石炭纪—二叠纪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扎布萨尕秀组 锆石定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 凝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5
作者 马立成 江万 +6 位作者 施辉 胡俊杰 张浩 陈程 董敏 彭博 方欣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9-1220,共12页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该盆地石炭系油气的赋存条件和成藏机理研究较少,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的有利成藏条件,本次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坳陷尕海南山地区开展石炭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青德参1井中发现了石炭系克鲁克组和古近系上干柴沟组两套含油气层。依据区内构造要素统计分析、叠加构造填图、地震综合解释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晚新生代发育早期北西—北西西向和晚期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叠加褶皱,北西—北西西向褶皱及断裂活动形成了石炭系晚期生烃的有利圈闭,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挤压激活了先存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并导致石炭系油气沿该断层向上运移至上干柴沟组形成次级含油气层,最终造就了尕海南山地区上下两套油气组合并存的特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石炭系 新生代 叠加褶皱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油气资源 被引量:9
6
作者 赵越 刘建民 +1 位作者 韩淑琴 韦利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0-889,共10页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天然气为主,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尤其是天然气。但是俄罗斯天然气生产的油气田80%以上已经进入北极圈。2012年,中俄合作开发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也事实上开启了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进程。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共计3289.4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605.4亿桶(84.1亿吨)油当量,仅为全球已发现石油资源的2.5%;天然气41.4万亿立方米(约合2683亿桶,372.6亿吨油当量),占全球已发现天然气资源的15.5%。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总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俄罗斯已发现的北极油气资源合计2905亿桶油当量(403.5亿吨),占88.3%;其中天然气约39.47万亿立方米,约合2557.9亿桶(355.3亿吨)油当量,占北极地区已发现天然气总资源的95%以上。北极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也非常可观,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石油资源的15%;天然气占世界待发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30%,其分布也主要在俄罗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战略博弈,俄罗斯为确保其天然气出口及财政来源,必然要加大北极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开采和开发,并通过北极航道运到中国和其他消费国。本文在概括分析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俄罗斯油气资源与北极战略及北方海航道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回顾了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诞生、发展演变及其国际博弈的背景;概括介绍了中国成功介入北极油气资源项目这一标志性事件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对北极油气资源利用战略举措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常规天然气 石油 东北航道 俄罗斯 亚马尔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油气构造保存条件分析:来自皖泾地1井的构造解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谭元隆 王宗秀 +5 位作者 冯兴强 肖伟峰 季长军 吴林 周磊 张林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1-452,共12页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岩芯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综合探讨了下扬子南部地区的有利构造保存条件。地震解释剖面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下扬子南部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重要的构造作用:第一期为印支期挤压作用造成褶皱变形和逆冲断层以及隆升剥蚀;第二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和正断层活动。皖泾地1井在二叠系页岩地层中获得页岩气显示,在下三叠统殷坑组灰岩中钻遇轻质油,表明下扬子南部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潜力。构造保存条件分析表明皖泾地1井位于褶皱冲断带内的向斜部位,印支期隆升剥蚀量小,晚白垩世以来伸展拉张幅度小,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成藏条件,是有利的构造保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区 构造解析 皖泾地1井 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白垩系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进雍 冀冬生 +2 位作者 吴见 庞志超 吴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3-582,共10页
随着准南前陆中生界油气勘探持续突破,构造解析与储层评价越来越重要,与二者密切相关的岩石力学参数研究却鲜有涉及。针对准南前陆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白垩系岩芯、测井、地震资料现状,结合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和三维岩石力学反演方法,明确... 随着准南前陆中生界油气勘探持续突破,构造解析与储层评价越来越重要,与二者密切相关的岩石力学参数研究却鲜有涉及。针对准南前陆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白垩系岩芯、测井、地震资料现状,结合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和三维岩石力学反演方法,明确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动、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均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岩石力学参数受岩性变化控制,白垩系清水河组下部与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八道湾组杨氏模量较高、泊松比较低,白垩系清水河组上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杨氏模量较低、泊松比较高;随着杨氏模量增加、泊松比降低,岩石抗压强度增加。基于高泉地区岩石力学参数反演结果表明,杨氏模量越大、泊松比越小,裂缝发育指数越高,越容易形成裂缝。白垩系清水河组上部、侏罗系三工河组裂缝发育指数小于0.4,裂缝不发育、油气显示差;白垩系清水河组下部、侏罗系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裂缝发育指数大于0.4,裂缝发育、油气显示好,因此此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裂缝 侏罗系 白垩系 准噶尔盆地 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构造演化和油气远景浅析
9
作者 李春麟 张凯逊 +5 位作者 郭振华 韩淑琴 Bakhtier NURTAEV Pulatjon SULTONOV Shukhrat SHUKUROV 陶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0-495,共16页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并且出口潜力巨大,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可以增加我国能源安全的系数。本文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构造变形的解析,发现盆缘发育典型的无序型逆冲断层。以此为基础,结合盆地的沉积环境更替...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并且出口潜力巨大,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可以增加我国能源安全的系数。本文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构造变形的解析,发现盆缘发育典型的无序型逆冲断层。以此为基础,结合盆地的沉积环境更替,讨论了费尔干纳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费尔干纳盆地的基底形成于晚古生代,与石炭纪末期南天山洋的关闭有关。三叠纪至侏罗纪,费尔干纳盆地进入了陆内坳陷阶段,沉积了一套河湖相碎屑岩。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的早期,受中特提斯洋关闭的影响,费尔干纳盆地进入挤压阶段。白垩纪至古近纪,天山造山带以南地区受新特提斯洋扩张的影响,发生了区域性海侵事件,生物繁盛,沉积了优质的烃源岩。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随着阿拉伯地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新特提斯洋最终关闭,盆地再次进入挤压阶段。新近纪至第四纪时期,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近系之上。受印度与欧亚大陆持续汇聚作用影响,费尔干纳盆地在第四纪进入了前陆盆地演化阶段。通过南天山板块缝合带南、北两侧含油气盆地生储盖组合及构造演化的对比,发现费尔干纳盆地上古生界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我们的研究扩展了费尔干纳盆地的油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序型逆冲断层 构造演化 石炭系—二叠系 油气前景 费尔干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有利动力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冲 陈程 +4 位作者 李梦瑶 张磊 朱涛 许涛 邹贤利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9-697,共9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发育异常高压,异常高压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动力条件,目前已经在超压带上发现大量高压油气藏。为了揭示现今地层压力特征,恢复成藏期古压力演化特征。利用测井方法和2D盆地模拟技术,得到超压的分布和演化特征,并讨论...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发育异常高压,异常高压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动力条件,目前已经在超压带上发现大量高压油气藏。为了揭示现今地层压力特征,恢复成藏期古压力演化特征。利用测井方法和2D盆地模拟技术,得到超压的分布和演化特征,并讨论了超压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井地层压力结构可以分为三类;由古至今,各地层超压逐渐变大,超压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逐渐变大;各时期平面上超压分布呈规律性变化,整体上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大;超压的分布和演化成为油气垂向运移有利动力条件,对研究区高压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的演化 超压的分布 地层压力结构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地区盆地分类与油气资源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凯逊 韩淑琴 +2 位作者 孟秋含 胡靖靖 颜春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901-910,共10页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大,且油气勘探开发尚处于初期,是未来国内外油气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文中综合运用全球领先信息服务公司埃信华迈(IH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最新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北极地区的盆地类型和油气资源分布规...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大,且油气勘探开发尚处于初期,是未来国内外油气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文中综合运用全球领先信息服务公司埃信华迈(IH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最新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北极地区的盆地类型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地区至少发育35个沉积盆地,具体划分为裂谷盆地(5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6个)、克拉通盆地(5个)、前陆盆地(5个)和大洋盆地(4个)。裂谷盆地是北极地区油气最富集的盆地类型,发现油气探明和控制可采储量(简称2P储量)441.12×108 t油当量,占北极地区油气总储量的74.6%,其次为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北极地区大部分油气储于白垩系、侏罗系和二叠系的碎屑岩储集层,仅有小部分油气储于石炭系和泥盆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且不同国家、不同含油气盆地的主力储集层存在明显差异。北极地区的油气主要源自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烃源岩,三叠系和泥盆系烃源岩次之。此外,复合圈闭是北极地区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其次是构造圈闭。北极地区盆地类型和油气宏观分布规律的研究将为中国石油公司在北极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盆地类型 油气资源分布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模拟及潜力区优选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兴强 宋海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892-900,共9页
为了系统研究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过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特征,文章采用流径和逾渗综合方法进行油气运聚模拟分析。该方法基于断裂-砂体输导格架来开展油气运聚模拟,首先通过断层的分级、分期研究,结合实际资料形成了断层开启... 为了系统研究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过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特征,文章采用流径和逾渗综合方法进行油气运聚模拟分析。该方法基于断裂-砂体输导格架来开展油气运聚模拟,首先通过断层的分级、分期研究,结合实际资料形成了断层开启性判别标准,进而建立断层输导格架模型;综合使用压实曲线和孔渗关系,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砂体输导格架模型。在断裂-砂体输导格架基础上开展了油气运聚模拟,模拟结果与现有的油气藏吻合较好,表明流径与逾渗综合法是一种模拟研究区目的层油气运聚过程的有效方法。同时,利用模拟结果,明确了主要目的层的潜力区域,对研究区碎屑岩的勘探部署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格架 油气运聚 数值模拟 碎屑岩 塔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射数据Q值估计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浩 付昌 +3 位作者 满红霞 陈程 方欣欣 李宗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0-560,共11页
油气地震勘探中,地震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明显的吸收衰减现象,导致地震信号中的主频向低频移动,频带宽度变窄,相位发生畸变,制约了地震勘探识别薄层的分辨能力。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成像,文章介绍了一种在地震反射数据成像... 油气地震勘探中,地震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明显的吸收衰减现象,导致地震信号中的主频向低频移动,频带宽度变窄,相位发生畸变,制约了地震勘探识别薄层的分辨能力。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成像,文章介绍了一种在地震反射数据成像域进行Q值估计建模的方法与流程,并利用估计出的Q值通过偏移成像对数据进行衰减补偿,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该方法在时间域引入等效Q值的概念,首先在初步黏弹性时间偏移成像域的时窗内,通过数据在时窗内的补偿效果来确定时间域的等效Q值参数,接着通过在深度域层速度上计算成像射线获得时深转换关系,进而对转换到时间域层Q值的等效参数进行时深转换,完成最终深度域Q值建模,最后将该关键参数作为黏弹性叠前深度偏移的输入,进行复杂构造的黏弹性补偿成像。同时使用中国东部某实际地震数据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发展的流程和方法可较好实现深度域负责构造Q值建模和成像域补偿,实现复杂构造高分辨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介质 Q值 吸收衰减补偿 时深转换 高分辨率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重要发现的历程
14
作者 马立成(文/图) 李宗星(文/图) 彭博(文/图) 《地球》 2022年第5期24-29,共6页
柴达木盆地——中国的四大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属高原型盆地,其平均海拔也是四大盆地中最高的。柴达木盆地因其“幽深”的地理位置、古老的岩画石刻以及未知的外星文明而显得“神秘”,更因其丰富的石油、煤... 柴达木盆地——中国的四大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属高原型盆地,其平均海拔也是四大盆地中最高的。柴达木盆地因其“幽深”的地理位置、古老的岩画石刻以及未知的外星文明而显得“神秘”,更因其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而得“聚宝盆”的美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内陆盆地 原型盆地 外星文明 青藏高原东北部 石炭系 青海省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下石炭统物源和构造背景:来自碎屑岩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俊杰 施辉 +3 位作者 马立成 马寅生 王嘉琦 钟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6-1067,共12页
为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沉积物来源和构造背景,本次研究采集小赛什腾山怀头他拉组沉积岩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测试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富Th、U、Hf,贫Co、Sc、Ni、V元素;... 为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沉积物来源和构造背景,本次研究采集小赛什腾山怀头他拉组沉积岩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测试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富Th、U、Hf,贫Co、Sc、Ni、V元素;砂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有中等负Eu异常;Cr/Zr、Sm/Nd、Th/Sc及Th/U等微量元素比值和判别图版显示研究区怀头他拉组为上地壳长英质物源区。沉积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比值显示,研究区样品与大陆弧环境砂岩具有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相关构造环境投图同样表明怀头他拉组沉积环境以大陆弧为主,兼有主动大陆边缘特征。怀头他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划分出3个年龄区间,480~402 Ma,1493~900 Ma和1908~1803 Ma。年龄谱呈早古生代单峰值特征,峰值年龄为414 Ma,反映物源区与柴北缘加里东期构造带内早古生代晚期的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区域上古地理、古水流证据,综合分析认为小赛什腾山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物源主要来自于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赛什腾山 怀头他拉组 地球化学特征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胜利河地区布曲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程 吴珍汉 +5 位作者 赵为永 王利 季长军 赵珍 张浩 龚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0-543,共14页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主力烃源岩一直认识不清。本文以胜利河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布曲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有机...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主力烃源岩一直认识不清。本文以胜利河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布曲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制,为预测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胜利河地区布曲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优质烃源岩。布曲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旱炎热,研究区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弱局限盆地,具有浅水、高盐度、贫氧—缺氧的沉积环境。布曲组沉积时期,羌塘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研究区邻近中央隆起,陆源输入和热液活动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磷、铁等进入海洋,导致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是北羌塘坳陷布曲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区位于北羌塘坳陷的最小含氧带区域,有利于大量浮游生物在此缺氧死亡埋藏保存。通过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分析,北羌塘坳陷的近岸陆棚斜坡带可能是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优质烃源岩 古生产力 胜利河 北羌塘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东地区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及沉积展布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程 王利 +4 位作者 赵为永 唐建超 魏小洁 方欣欣 张浩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8-418,共11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欧南凹陷石炭系是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重点区域,钻井和露头揭示平面上上石炭统沉积特征差异大,沉积相展布特征认识不清,影响着柴东地区上石炭统油气勘探的部署。文章利用欧南凹陷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其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 柴达木盆地东部欧南凹陷石炭系是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重点区域,钻井和露头揭示平面上上石炭统沉积特征差异大,沉积相展布特征认识不清,影响着柴东地区上石炭统油气勘探的部署。文章利用欧南凹陷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其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特征,在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内共识别出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楔状地震相、斜交前积地震相和杂乱状地震相6种,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建立了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的平面组合图;综合区域地质资料、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在地震沉积学和大陆架沉积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联系,并预测了其沉积相的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石炭世欧南凹陷由东向西依次发育河流−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和前三角洲−深水陆棚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沉积相 欧南凹陷 上石炭统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裂缝网络复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圣鑫 付汇琪 +2 位作者 冯兴强 韩晓祥 王炳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3-578,共16页
裂缝网络分析在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着重要作用,致密砂岩裂缝网络复杂性分析对水力压裂优化、裂缝网络预测、裂缝建模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致密砂岩复杂的裂缝网络动态演化的实验研究,明确了裂缝网络的分形和多重分形谱特征... 裂缝网络分析在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着重要作用,致密砂岩裂缝网络复杂性分析对水力压裂优化、裂缝网络预测、裂缝建模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致密砂岩复杂的裂缝网络动态演化的实验研究,明确了裂缝网络的分形和多重分形谱特征,深入分析了裂缝网络的复杂性及其主控因素。通过岩石力学和X射线CT扫描实验确定了岩石力学和裂缝网络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裂缝网络的分形分析定量化表征了致密砂岩微观组构和裂缝网络的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的石英含量为28.08~52.88%,黏土含量为11.54~25.45%,粒度为61.18~184.55μm,孔隙度为8.125%~10.296%;单轴抗压强度介于69.09~188.33 MPa,弹性模量介于31.69~92.76 GPa;分形维数(DB)为1.28~2.35,谱宽(Δα)平均值为1.0851~1.3638。裂缝的萌生、扩展贯穿于应力–应变的全过程,裂缝网络的复杂性主要受控于致密砂岩的微观组构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围压和尺度效应。三维裂缝网络的分形维数、多重分形谱的谱宽平均值可分别表征裂缝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两者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砂岩中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越高、储层孔隙度越大、砂岩组成粒度越小裂缝网络分形维数越大,谱宽平均值越小;无围压情况下,样品裂缝网络的复杂性主要受控于微观组构特征,且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围压的情况下,围压起主导作用,围压越大分形维数越小,谱宽平均值越大。而黏土矿物不利于复杂裂缝的形成;小尺度样品的分形维数和谱宽平均值大于尺度大样品的分形维数和谱宽平均值。砂岩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与分形维数和谱宽平均值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裂缝网络 分形维数 多重分形谱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盆地秦南凹陷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史
19
作者 高玉飞 唐晓音 +2 位作者 杨树春 赵欣妍 胡圣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构造-热演化史是认识盆地形成及其动力学机制的重要窗口,也是烃源岩成熟生烃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地油气发现难度的增加,海域逐渐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与国家能源战略研究的重要领域。秦南凹陷位于渤海海... 构造-热演化史是认识盆地形成及其动力学机制的重要窗口,也是烃源岩成熟生烃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地油气发现难度的增加,海域逐渐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与国家能源战略研究的重要领域。秦南凹陷位于渤海海域西北部,勘探前景良好,但勘探程度低,构造-热演化研究尚属空白。文章选取秦南凹陷3条地震剖面,建立25口人工井,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和热史模拟,恢复了秦南凹陷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秦南凹陷新生代以来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65~42 Ma)、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42~38 Ma)以及东营组三段沉积时期(32.8~30.3 Ma)分别经历了3期裂陷拉张,总拉张系数为1.27~2.05;对应这3期拉张作用,秦南凹陷基底热流经历3期升高,在东营组三段沉积末期(30.3 Ma)基底热流达到峰值64.0~89.0 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今;秦南凹陷构造-热演化过程与断裂活动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研究获得的拉张系数、基底热流等参数对于了解渤海盆地构造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指导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盆地 秦南凹陷 构造沉降 热史演化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古岩溶缝洞单元测井响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彭博 张浩 +5 位作者 杨晟颢 王帅 杨元元 施辉 胡俊杰 方欣欣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923-931,共9页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多发育致密化储层,后期成岩改造尤为重要。目前在盆地东部多口钻井中发现石炭系存在孔洞、溶缝以及溶蚀残丘等不同尺度的岩溶改造迹象,且个别钻井在该段有明显气测异常。因此,岩溶缝洞特征、缝洞测井响应是该区石炭系...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多发育致密化储层,后期成岩改造尤为重要。目前在盆地东部多口钻井中发现石炭系存在孔洞、溶缝以及溶蚀残丘等不同尺度的岩溶改造迹象,且个别钻井在该段有明显气测异常。因此,岩溶缝洞特征、缝洞测井响应是该区石炭系储层的基础问题。鉴于此,以柴东钻井资料为基础,岩石学-测井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开展古岩溶缝洞单元测井响应研究。研究表明,石炭系岩溶缝洞可划分为风化壳型岩溶和沿构造断裂有关的岩溶缝洞两种类型。岩溶多见于克鲁克1~2段、扎布萨尕秀组以及怀头他拉与上覆层界限处。缝洞横向可对比,往往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马中低值(20.5~35.0 API),声波时差异常增高,中子(13.9%)、密度(2.50 g/cm3)有一定镜像特征,电阻率(215.2~1100.0Ω·m)低于围岩(>1100.0Ω·m)。该区成熟的风化壳型岩溶缝洞在测井上表现为五个结构单元,上覆层、渣状层、溶洞层、裂隙-溶缝层、致密层。岩溶风化壳缝洞为该区主要岩溶缝洞类型,改造强度大于裂缝型,且共生。二者改造机制各异,但改造时间近似,推测为印支期的构造响应,时间持续到早中侏罗世甚至到早白垩世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石炭系 测井响应 岩溶储层 风化壳型岩溶 大气水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