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和发震概率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熊维 谭凯 +1 位作者 刘刚 王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0,16,共6页
利用2008年汶川震前的GPS速度场,计算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断层背景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概率,然后根据密集的近场同震形变约束的精细的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分析汶川地震引起的周边断层库仑应力的变化,并对应力扰动后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变化进行... 利用2008年汶川震前的GPS速度场,计算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断层背景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概率,然后根据密集的近场同震形变约束的精细的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分析汶川地震引起的周边断层库仑应力的变化,并对应力扰动后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变化进行定量估计。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有明显的应力增加,最大应力增加值达0.67 bar;东昆仑断裂、嘉黎察隅断裂、岷江断裂南段和成都德阳断裂东北段应力增加值较小;而鲜水河断裂康定-泸定段、岷江断裂北段、成都德阳断裂西南段和虎牙断裂的应力积累则明显降低。综合震前发震概率和汶川地震应力变化影响估算的应力扰动后的发震概率表明,受汶川地震影响,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发震概率明显增加,大震发生概率接近震前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周边断层 库仑应力变化 发震概率 定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区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光亮 申重阳 +2 位作者 谈洪波 王嘉沛 吴桂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45-1156,共12页
基于云南鲁甸MS6.5地震震区的3条"工"字形剖面的重力与GPS观测数据,获得了沿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地壳密度分层结构。研究表明,会理—鲁甸—昭通、攀枝花—蒙姑—大井、舍块—汤丹—会泽剖面布格重力变化... 基于云南鲁甸MS6.5地震震区的3条"工"字形剖面的重力与GPS观测数据,获得了沿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地壳密度分层结构。研究表明,会理—鲁甸—昭通、攀枝花—蒙姑—大井、舍块—汤丹—会泽剖面布格重力变化范围分别为-278^-197×10-5ms-2、-273^-200×10-5ms-2、-280^-254×10-5ms-2,均呈"鞍"形分布,其局部低值均位于小江断裂带附近,且幅度差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小江断裂带内物质密度低于两侧,低密度体扩展至中下地壳,且其东侧物质密度低于西侧,密度异常体呈正负交迭,地壳稳定性低,鲁甸震区处于该区域内。地壳分层结构显示莫霍面以小江断裂带为中心向上抬升,莫霍面最大深度自北向南从50km抬升至41km,反映了小江断裂带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地位——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重力剖面 布格异常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乌齐-玉树-玛多剖面地壳结构与玉树7.1级地震 被引量:2
3
作者 玄松柏 申重阳 +2 位作者 谈洪波 汪健 杨光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40,共5页
基于类乌齐-玉树-玛多重力剖面测量结果,分析了密度界面起伏、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和重力均衡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地壳厚度总体趋势为南西的羌塘块体大于北东的巴颜喀拉块体;玉树西南的羌塘块体下地壳存在较大尺度的低密度异常体,东... 基于类乌齐-玉树-玛多重力剖面测量结果,分析了密度界面起伏、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和重力均衡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地壳厚度总体趋势为南西的羌塘块体大于北东的巴颜喀拉块体;玉树西南的羌塘块体下地壳存在较大尺度的低密度异常体,东北的巴颜喀拉地块清水河一带上地壳底面以下存在低密度异常体;羌塘块体与巴颜喀拉块体均衡状态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剖面 密度界面 归一化总梯度 重力均衡 玉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7月22日武汉日全食重力效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垚 李辉 +1 位作者 韦进 杨光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20-22,共3页
为研究2009年7月22日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日全食对地球重力场的影响,处理和分析了武汉九峰国家重力基准点的GWR超导重力仪和gPhone弹簧重力仪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超导重力仪的观测数据与气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3台弹簧重力仪残差时间序... 为研究2009年7月22日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日全食对地球重力场的影响,处理和分析了武汉九峰国家重力基准点的GWR超导重力仪和gPhone弹簧重力仪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超导重力仪的观测数据与气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3台弹簧重力仪残差时间序列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噪声水平在其正常精度范围之内;超导重力仪和弹簧重力仪在日全食发生期间均未观测到重力场的异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全食 重力仪 地球重力场 重力异常 负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秭归附近地区地震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魏贵春 张丽芬 +1 位作者 申学林 陈俊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68-70,75,共4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秭归附近地区2008—2011年的73个M≥1.0地震重新进行定位,得到58个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精定位后在减小残差、控制震中分布和震源深度方面均有较大改进。震中平均误差为:南北向0.42 km,东西...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秭归附近地区2008—2011年的73个M≥1.0地震重新进行定位,得到58个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精定位后在减小残差、控制震中分布和震源深度方面均有较大改进。震中平均误差为:南北向0.42 km,东西向0.63 km,垂直向1.53 km。精定位后显示,74%的地震事件深度分布在7 km左右,平均深度6.8 km。结合秭归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附近地区 地震事件 双差定位法 蓄水 地震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馈地震计低频扩展方法研究
6
作者 吕永清 周云耀 +3 位作者 马鑫 吴欢 齐军伟 杜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9-431,435,共4页
根据反馈地震计的反馈模型推导传递函数,并将其频率特征分解为低频端和高频端两部分。基于反馈模型中低频端频率特性的二阶高通滤波器传递函数,提出低频截止频率扩展的方法,包括降低机械固有角频率ω0、增加摆的质量m、降低灵敏度Sv、... 根据反馈地震计的反馈模型推导传递函数,并将其频率特征分解为低频端和高频端两部分。基于反馈模型中低频端频率特性的二阶高通滤波器传递函数,提出低频截止频率扩展的方法,包括降低机械固有角频率ω0、增加摆的质量m、降低灵敏度Sv、增大反馈线圈阻值或减少线径、选用更高电阻率的线圈材料、使用更弱的磁场。通过井下反馈地震计实验,验证了其低频端扩展与理论推导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地震计 传递函数 低频端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峡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冯光钰 秦小军 王秋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4,共6页
采用有限元法,研究水库峡谷地形在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反应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地形特征中的高度、坡度和高宽比的变化对计算模型地表的地震动峰值和频谱的影响特征明显;2)水库峡谷地形迎水面水位上升一般会抑制其山体部分的地震动... 采用有限元法,研究水库峡谷地形在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反应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地形特征中的高度、坡度和高宽比的变化对计算模型地表的地震动峰值和频谱的影响特征明显;2)水库峡谷地形迎水面水位上升一般会抑制其山体部分的地震动,减小加速度峰值,其对输入地震动中高频部分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3)水库峡谷地形场地地表运动对输入地震波的频率很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不规则地形 地形效应 地震波 高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加速度监测中事件检测策略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昌珑 廖成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165-169,共5页
地震加速度监测中,实时、准确的事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事件检测的常用方法是STA/LTA算法,使用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考虑将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进行带通滤波和加速度速度数据转换,再使用STA/LTA算法。研究表明,带通滤波和速度数据都能优... 地震加速度监测中,实时、准确的事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事件检测的常用方法是STA/LTA算法,使用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考虑将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进行带通滤波和加速度速度数据转换,再使用STA/LTA算法。研究表明,带通滤波和速度数据都能优化事件检测的效果;二阶同四阶带通滤波效果差别不大;同时使用二阶带通滤波和速度数据的策略检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加速度 事件检测 P波 STA/LTA算法 带通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hone重力仪记录的汶川8.0地震高频信号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磊 申重阳 +1 位作者 韦进 任政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6-19,共4页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时我国6台gPhone重力仪记录的高频同震数字信号,结果表明:1)gPhone重力仪记录的同震信号包括地震波初动和衰减过程,通过与宽频带地震计记录数据比较,可知其为地震破裂过程的真实记录;2)利用重力仪记录信号提取震源...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时我国6台gPhone重力仪记录的高频同震数字信号,结果表明:1)gPhone重力仪记录的同震信号包括地震波初动和衰减过程,通过与宽频带地震计记录数据比较,可知其为地震破裂过程的真实记录;2)利用重力仪记录信号提取震源时间函数,再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对其进行理论地震波图合成,并与他人利用地震计记录的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结果进行比较,证明gPhone重力仪记录的高频信号可用于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hone重力仪 汶川地震 高频地震信号 加速度积分 经验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重力固体潮参数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雅 申重阳 +2 位作者 韦进 吴桂桔 谈洪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69,197,共6页
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探讨重力固体潮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收集分析芦山震区附近17个台站震前2 a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采用VAV调和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日波和半日波潮汐参数,主要研究半日波M 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变化... 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探讨重力固体潮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收集分析芦山震区附近17个台站震前2 a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采用VAV调和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日波和半日波潮汐参数,主要研究半日波M 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M 2波潮汐因子趋势变化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上升与下降趋势的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中心部位,可能是由震前存在的“闭锁剪力”引起的区域介质变形或密度扰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重力固体潮 潮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明辉 申重阳 +4 位作者 吴桂桔 孙凯 王嘉沛 谈洪波 杨光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2-1117,共6页
为研究三河-平谷地震区浅层构造背景、地震孕育机理及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利用高精度重力异常数据,采用基于块体生长模式的重力三维反演算法对地震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进行反演,并通过模拟试算验证基于块体生长模式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 为研究三河-平谷地震区浅层构造背景、地震孕育机理及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利用高精度重力异常数据,采用基于块体生长模式的重力三维反演算法对地震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进行反演,并通过模拟试算验证基于块体生长模式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显示,三河-平谷8.0级地震位于大兴重力局部高、三河-马坊重力局部高与大厂重力低之间的交汇过渡低值区域。研究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明显受NE向夏垫断裂控制,断裂两侧密度差异明显且向下延伸约10 km,推测发震部位深约1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数据 重力反演 异常密度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长期GPS数据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形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贺克锋 赵斌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6,共5页
采用2008年汶川M_W7.9地震震后7a的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基于粘弹性松弛模型,利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汶川震后形变,反演巴颜喀拉块体下的粘弹性参数。其中分层模型考虑巴颜喀拉块体下存在低速带,最优拟合的粘弹性松弛模型... 采用2008年汶川M_W7.9地震震后7a的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基于粘弹性松弛模型,利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汶川震后形变,反演巴颜喀拉块体下的粘弹性参数。其中分层模型考虑巴颜喀拉块体下存在低速带,最优拟合的粘弹性松弛模型显示该低速带粘弹性参数为2.51×10^(18) Pa·s,而中下地壳粘弹性参数为3.98×10^(18) 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后形变 粘弹性松弛 低速层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orward-Modeling方法的黑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吴云龙 李辉 +2 位作者 邹正波 康开轩 刘子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07-3516,共10页
黑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对流域下游等周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GRACE RL05数据反演了黑河流域陆地水储量长时间序列的变化,并针对重力场模型和数据处理中产生的信... 黑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对流域下游等周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GRACE RL05数据反演了黑河流域陆地水储量长时间序列的变化,并针对重力场模型和数据处理中产生的信号泄漏问题,采用Forward-Modeling方法进行了改正并恢复泄漏信号;将GRACE获得的泄漏信号恢复前后的黑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结果与全球水文模型GLDAS和CPC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泄漏信号改正后的结果与水文模型结果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均有明显提高,从其空间分布结果可以看出Forward-Modeling方法有效地恢复初始信号、增强被湮没的信号,泄漏信号误差减小;通过分析黑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长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即2003—2006年呈明显下降趋势,约为-0.86cm·a-1,在2007—2010年趋于平衡状态,而2011—2013年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约为0.14cm·a-1;联合GRACE数据和GLDAS数据反演了黑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并与全球降雨数据GPCC进行了比较分析,两者相关性可达到0.8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黑河流域 水储量变化 Forward-Modeling方法 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芦山—犍为剖面重力异常和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光亮 申重阳 +5 位作者 吴桂桔 谈洪波 石磊 汪健 张品 王嘉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24-2435,共12页
重力剖面金川—芦山—犍穿越芦山震区,近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长约300km,测点距平均2.5km,采用高精度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与同址GPS三维坐标测量,获得了沿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并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剩余密... 重力剖面金川—芦山—犍穿越芦山震区,近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长约300km,测点距平均2.5km,采用高精度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与同址GPS三维坐标测量,获得了沿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并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密度分层结构正反演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存在垂直断裂走向的宽广的巨型重力梯级带,重力变化达252×10^-5 m·s^-2以上(龙泉山以西),反映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陡变(约14.5km)性质;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过渡区(龙门山断裂带与新津—成都—德阳断裂之间)存在(30~50)×10^-5 m·s^-2的剩余异常"凹陷",可能与上地壳低密度体、山前剥蚀与松散堆积和推覆体前缘较为破碎有关;剩余密度相关成像显示地壳密度呈现分段性特征,在芦山地震位置出现高低密度变化;地壳呈现三层结构,四川盆地上、中、下地壳底界面平缓,反映其稳定阻挡作用,而松潘—甘孜块体上、中、下地壳底界面明显往盆地逐步抬升,反映出青藏高原往东的强烈挤压作用;松潘—甘孜块体往东推覆变形主要集中在上地壳范围内,推覆深度随离龙门山断裂带愈近而越浅.本文通过对密度分布及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芦山地震及龙门山地区地壳构造背景和当前活动性的深部动力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重力剖面 布格重力异常 地壳结构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变形与应变率场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伟 杨少敏 +4 位作者 谭凯 赵斌 黄勇 张彩红 王迪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0,共6页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1)天山地区现今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天山以近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为主要特征,主压应变率由其西段(77°E附近)的约45×10-9/a,逐渐降至东段(86°E附近)的约10×10-9/a;2)天山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北缘逆冲断裂带及其北侧的阿莱山脉附近为面压缩区,主压应变率约为(50-60)×10-9/a,面膨胀率约为(40-50)×10-9/a,与已有GPS剖面观测到的该区域(10-15)mm/a的地壳缩短速率十分一致;3)与塔里木盆地相邻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38°N附近),其现今地壳活动、应变率场分布与该地区目前处于拉张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一致性,主应变率和面膨胀率显示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张变形,拉张应变率约为(10-20)×10-9/a,方向为近东西向;4)最大剪应变率结果显示天山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剪切变形,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对应于西南天山的帕米尔北缘逆冲断裂带附近,幅度最大值约为40×10-9/a;5)另一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位于天山西部(78°E附近),幅度约为30×10-9/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GPS 地壳运动 速度场 应变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Ms5.1地震——一种新的水库地震类型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蜀俊 姚运生 +2 位作者 吴建超 陈俊华 蔡永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为探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成因,模拟计算了不同蓄水工况下上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变化。地震发生在蓄水引起的巴东与牛口等效应力差值区的梯度带上,表明地震与蓄水有关。震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也有沿构造面发育大规模条带状岩... 为探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成因,模拟计算了不同蓄水工况下上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变化。地震发生在蓄水引起的巴东与牛口等效应力差值区的梯度带上,表明地震与蓄水有关。震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也有沿构造面发育大规模条带状岩溶的条件,测震学资料显示地震既有构造机制又有塌陷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巴东Ms5.1地震可能以构造机制为先导,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蓄水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状态调整,可能在沿构造面发育的岩溶区形成应力集中造成塌陷,继而触发构造失稳倾滑,两种机制互馈、交替、叠加而成震。据此提出一种新的水库地震类型——构造塌陷型水库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类型 水库地震 区域构造应力场 浅部构造 构造机制 应力场变化 地震成因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孟庆筱 王太松 +2 位作者 吕健 董彦知 郭宝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2,共5页
基于跨唐山断裂带两条深地震物探剖面,建立精细的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及地应力观测结果进行约束;与区域M≥5.0地震震源机制解比对,以检验有限元模拟结果可靠性。对唐山断裂带等效应力场及XY平面剪切应力场的分... 基于跨唐山断裂带两条深地震物探剖面,建立精细的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及地应力观测结果进行约束;与区域M≥5.0地震震源机制解比对,以检验有限元模拟结果可靠性。对唐山断裂带等效应力场及XY平面剪切应力场的分析认为,唐山断裂带的深部断裂存在孕育较强地震的可能性,唐山断裂带北东段可能继续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带 三维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数值模拟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M8.1地震震前卫星重力场时变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邹正波 李辉 +2 位作者 吴云龙 吴桂桔 康开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7-551,共5页
利用多年GRACE卫星重力变化资料,给出尼泊尔及周缘地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以探索2015-04-25尼泊尔M8.1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特征;并基于球形位错理论,利用断层模型数据模拟同震重力场变化。研究表明,区域重力场变化以2008年为界存在明显的分... 利用多年GRACE卫星重力变化资料,给出尼泊尔及周缘地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以探索2015-04-25尼泊尔M8.1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特征;并基于球形位错理论,利用断层模型数据模拟同震重力场变化。研究表明,区域重力场变化以2008年为界存在明显的分时段特征,2003--2008年以重力增加为主,而2009--2014年以重力减少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分区性,区域重力场在尼泊尔地震震中四周呈正负相间分布;震前局部重力场变化在压缩区重力增加,拉张区重力减少,与理论同震重力变化结果一致。总结研究区域近年来M7.0以上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特征发现,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过渡带及重力变化零值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 断层模型 重力变化 尼泊尔地震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震流动重力监测网建设与映震能力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青华 郝洪涛 +3 位作者 汪健 刘少明 李忠亚 胡敏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7-324,共8页
总结云南地区流动重力测网建设,根据分形几何原理,计算云南及周边地区现行测网的空间格网距和空间分辨率,给出最佳格网距为69 km,空间分辨率为61 km。结合近年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观测成果,绘制重力场变化图像,分析2014-08-03鲁甸6.... 总结云南地区流动重力测网建设,根据分形几何原理,计算云南及周边地区现行测网的空间格网距和空间分辨率,给出最佳格网距为69 km,空间分辨率为61 km。结合近年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观测成果,绘制重力场变化图像,分析2014-08-03鲁甸6.5级地震、2014-10-07景谷6.6级地震以及2015年以后大理-保山一带部分5级以上地震相关重力场变化。综合分析认为,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监测网能识别5级以上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但个别地区监测能力仍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地震监测 分形几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巴东Ms5.1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少明 孙少安 +1 位作者 郝洪涛 申重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4,共4页
对2010年以来三峡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拟稳平差,获得6幅2013-12-16巴东5.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图,并绘制了点值变化曲线。对重力变化演化特征与巴东地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进行重力资料处理时,应进行一次项格值系数检验,并对发... 对2010年以来三峡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拟稳平差,获得6幅2013-12-16巴东5.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图,并绘制了点值变化曲线。对重力变化演化特征与巴东地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进行重力资料处理时,应进行一次项格值系数检验,并对发生变化的一次项格值系数进行修正;2)2010年以来的重力点值变化曲线表明,水位变化对长江边和支流附近的重力变化影响明显,在没有合适荷载模型对负荷重力效应进行改正的情况下,在进行重力变化分析时应将这些点去掉;3)巴东地震前三峡库首区重力场经历了一个反复升降的变化过程,但巴东地震震中区大多处于正负重力变化转换的梯度带上,而且地震前一年的重力变化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此认为震中区震前存在持续挤压的构造活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巴东地震 库水荷载 重力变化 拟稳平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