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1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东平原M_(S)5.5地震余震检测及发震构造研究
1
作者 戴宗辉 郑建常 +3 位作者 周连庆 曲均浩 王鹏 尹迪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5-937,共13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序列进行余震检测,并结合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孕震动力学机制.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大致沿NE向展布,且表现出由主震震源位置向NE和地表方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在17~22 km深度还存在“双破裂”现象.震源机制解的NE走向节面与陵县—冠县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认为陵县—冠县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震源区受控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在该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发生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单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态网络GPS连续站观测到的中国及周边地区2011-2015年MW6.0以上地震同震位移研究
2
作者 王作钰 赵国强 王宇凡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3,共11页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中国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连续站观测数据,获得GPS连续站观测到的2011—2015年共14次M_(W)6.0以上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场,结合震源区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等,对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中国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连续站观测数据,获得GPS连续站观测到的2011—2015年共14次M_(W)6.0以上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场,结合震源区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等,对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距越近,GPS连续站观测到的同震位移越显著。对于浅源地震,M_(W)6.0~6.5地震可观测到同震形变的范围在50 km以内,M_(W)6.5~7.0地震的同震形变在100 km以内,M_(W)7.0以上地震可观测到的同震形变则超过2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GPS连续站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金平 姜立新 +1 位作者 杨天青 刘钦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7,共13页
为快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尝试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回归算法,以1993—2017年震害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年份经济数据与抗震设计数据,经特征选择与参数优化后,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模型输入特征... 为快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尝试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回归算法,以1993—2017年震害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年份经济数据与抗震设计数据,经特征选择与参数优化后,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模型输入特征的情况下,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得到更优的评估结果。通过删除含有缺失特征样本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评估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6,优于中值补齐缺失特征数据预处理下的评估模型,更适用于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经济损失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随机森林 特征选择 超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统计物理研究的新视角:“龙王”理论及“龙王”地震事件
4
作者 李佳威 宋笛牒 +1 位作者 吴忠良 李杭威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3期225-242,共18页
系统地定量考察大地震发震机理是否特殊,不仅能够深化对断层破裂和地震活动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望促进大地震可预测性研究和提升防灾减灾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作者之一于2009年提出的“龙王”理论,旨在为那些内源性极端离群值(即“龙王”事件... 系统地定量考察大地震发震机理是否特殊,不仅能够深化对断层破裂和地震活动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望促进大地震可预测性研究和提升防灾减灾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作者之一于2009年提出的“龙王”理论,旨在为那些内源性极端离群值(即“龙王”事件)提供一个量化的识别和检验框架.该理论为解释、预测和管控这些罕见但影响巨大的事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工具.本文讨论了将其应用于地震学的可行性,提出用古登堡-里克特定律的离群值作为识别“龙王”地震事件的标志,并结合断层耦合强度、有限断层破裂、破裂几何复杂性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呈现的失稳破裂探讨了可能导致这些特殊事件产生的四个地震学机制.尽管“龙王”理论在地震学的具体应用还面临诸多实际挑战,但仍有望显著丰富统计地震学的研究内容.通过从统计物理研究的视角重新系统性审视地震破裂类型的分类,并将这些认识与其背后的物理机制相结合,本文呈现的内容将可以极大提升地震统计物理研究领域的分析手段和研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统计物理 “龙王”事件 “龙王”理论 地震发震机制 统计地震学 离群值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在中国大陆的地震预测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5
作者 江在森 武艳强 +4 位作者 邹镇宇 方颖 魏文薪 刘晓霞 赵静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3-707,共15页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过程识别、潜在震源危险程度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典型震例总结了GNSS资料在长、中、短临不同的地震预测阶段的应用。针对地震中长期预测,基于构造动力过程给出了强震危险性时空逼近的科学思路,即"板块边界动力作用—大-中尺度动态形变场—应力应变增强/集中区—孕震危险段中短期危险性的时空逼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GNSS监测能力提升、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信息获取、GNSS多参量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产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发展展望。总体而言,GNSS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我国地震预测的地壳形变观测基础支撑,丰富了对大陆地震孕育发生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推动了大陆地震预测科学思路和预测方法的发展,并促进了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变形过程 GNSS应变率场 断层闭锁程度 强震孕育晚期 强震物理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方法的华北2019年以来3次M_(S)≥5.0地震回溯性预测研究
6
作者 宋程 张永仙 +4 位作者 夏彩韵 毕金孟 张小涛 吴永加 徐小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4,共15页
本文应用图像信息(PI)方法对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2021年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和2020年河北古冶M_(S)5.1地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测研究。以华北局部(32°N~42°N,114°E~122°E)为研究区域,在网格尺度分别为0.5... 本文应用图像信息(PI)方法对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2021年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和2020年河北古冶M_(S)5.1地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测研究。以华北局部(32°N~42°N,114°E~122°E)为研究区域,在网格尺度分别为0.5°×0.5°和1.0°×1.0°且预测窗长为5 a的两组参数模型下,获取2019—2027年逐年滑动的预测窗热点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当网格尺度为1.0°×1.0°时,PI热点效果优于0.5°×0.5°网格,且对平原地震和大丰海域地震的发震位置指示作用较好。当时间窗长和归一化阈值绝对值同时增大,个别窗口存在古冶地震的有效热点,但未找到热点能同时覆盖3个地震震中所在网格的参数模型。不同参数模型下的PI热点显示,未来3~4 a郯庐断裂带渤海段存在发生M_(S)≥5.0地震的风险。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华北局部地区M_(S)≥5.0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平原M_(S)5.5地震 2021年大丰海域MS5.0地震 2020年古冶MS5.1地震 图像信息方法 热点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频次和最大震级预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傅征祥 丁香 王晓青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9,共5页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研究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研究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0.67,或者说其间肯定会发生7级大地震,而发生10次7.0~7.9级和1次7.5~7.9级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若按超过概率水平0.10而论,发生7.0~7.9级地震最少发生8次,最多发生12次;发生7.5~7.9级地震为l~4次,发生1~2次8.0~8.9级大地震可能性最大。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最大地震的震级可能为7.5~7.9级。不排除发生8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2020年前 强震频次 最大震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地震风险评估的中国大陆区县级人口总量时空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丁玲 王晓青 +3 位作者 王书民 窦爱霞 袁小祥 丁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68,共11页
以中国大陆区县级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研究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并综合运用阻滞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线性模型等拟合方法,得到相当精度的拟合预测模型,获得了经验证较可靠的中国大陆未来区县级总人口预测结果... 以中国大陆区县级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研究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并综合运用阻滞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线性模型等拟合方法,得到相当精度的拟合预测模型,获得了经验证较可靠的中国大陆未来区县级总人口预测结果。同时,以2020年预测人口为例,定量分析了2010—202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各区县未来人口增减变化情况,其能够较准确的表达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本研究旨在为地震风险评估对人口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未来预测需求提供可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风险 人口预测 人口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泉水化学变化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天娇 朱瑞杰 +2 位作者 琚长辉 田雷 周晓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15,共19页
温泉水因具有循环深度深、升流速度快且受人为影响小等特征,其化学与同位素组成携带深部地质环境变化的信息,正在成为地震前兆观测热点。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强调了温泉水观测在强震活跃的青藏高原、新疆等自然条件艰苦,人口稀疏地... 温泉水因具有循环深度深、升流速度快且受人为影响小等特征,其化学与同位素组成携带深部地质环境变化的信息,正在成为地震前兆观测热点。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强调了温泉水观测在强震活跃的青藏高原、新疆等自然条件艰苦,人口稀疏地区的地震预测优越性;总结了温泉水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响应机理;提出了识别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温泉中的水及溶质来源变化情况,因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及地震异常信号是回答温泉水如何产生地震响应的关键问题;认识到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的地震预测研究可以在温泉水化学与同位素监测数据的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了青藏高原东缘是深入研究温泉水文化学对地震异常响应机制的优选研究区。本文旨在推进温泉水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测领域的发展,为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水化学 同位素 地震监测 异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0年中国地震危险区与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项目成果介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晓青 张国民 +1 位作者 傅征祥 刘桂萍 《国际地震动态》 2006年第9期88-93,共6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2006-2020年中国地震危险区与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项目的立项背景、目标、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果、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对该领域研究未来工作的展望。
关键词 2006-2020 地震危险区 地震灾害 损失预测 项目 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低活动异常及其在中期预测中的效能研究
11
作者 张国民 尹晓菲 +1 位作者 王芃 邵志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共10页
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在某些大地震发生前的一、两年中,中国大陆往往出现地震活动显著平静的低活动异常。本文应用最近100 a(1918—2017年)间5级以上地震资料,分析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 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在某些大地震发生前的一、两年中,中国大陆往往出现地震活动显著平静的低活动异常。本文应用最近100 a(1918—2017年)间5级以上地震资料,分析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从M≥5.0地震的年频度、年度最大地震震级、 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等方面建立了地震低活动异常的判据指标,并从概率增益指数β、预测效能比α、地震预测R值评分等方面对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大震关系作了多参数检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其与8级左右(M≥7.8)巨大地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关联度较低,概率增益指数β与预测效能比α为3左右,R值评分为0.2左右。对于M<7.5的地震,地震低活动异常未显示,其概率增益β,R值评分接近于0,似呈现为近于随机关系。M7.5是开始显示地震低活动异常与其有一定相关性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中期预测 地震低活动异常 多参数检验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徽合肥M_(S)4.7地震快速估计本地区M_(S)6.0设定地震加速度时程及其破坏能力
12
作者 李宗超 纪志伟 +2 位作者 孙吉泽 陈鲲 谢俊举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3期338-351,共14页
2024年9月18日,安徽省合肥市发生M_(S)4.7地震,造成了一定的建筑损坏和社会恐慌,这是2024年合肥地区发生的最大震级的地震.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东部沿海地区发生轻微破坏性地震引起的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尤其是该地震发生在郯庐地... 2024年9月18日,安徽省合肥市发生M_(S)4.7地震,造成了一定的建筑损坏和社会恐慌,这是2024年合肥地区发生的最大震级的地震.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东部沿海地区发生轻微破坏性地震引起的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尤其是该地震发生在郯庐地震带南段,2024年以来发生过多次3级左右的小地震.如果这次地震的震级不是M_(S)4.7而是M_(S)6.0会怎样呢?随着中国地震监测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比较完整地记录此次M_(S)4.7地震的波形数据.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可以利用小震波形作为格林函数合成大地震的地震动,而这个M_(S)4.7的地震恰好比较符合该方法选择小震作为格林函数的标准.本文拟采用本次M_(S)4.7地震作为格林函数,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作为模拟工具,从地震应急角度快速估计一次M_(S)6.0设定地震在合肥地区的7个台站处的加速度波形,并分析本次设定地震在确定的建筑模型中的震害响应及破坏能力.结果表明:如果本次地震的震级是M_(S)6.0,将会在肥东地区展示出较强的破坏能力,PGA值在震中距30 km内会出现0.25~0.6 g幅值,建筑物存在严重破坏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当地的老旧建筑和高层建筑.本研究是一次从地震应急角度进行的强震地面运动特征估计和建筑震害分析的尝试,相关结果也可以为当地的抗震设计及地震应急产品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地震 格林函数 地震应急 设定地震 破坏能力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震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中等地震破裂方向性:以2008年攀枝花M_(S)6.1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艳 赵里 朱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以及破裂速度,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的破裂方向为几乎正南的184°,破裂长度8.05 km,破裂速度3.35 km·s^(-1),进一步确认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沿南北向的节面是地震实际发震面,主震在水平方向沿着南北向元谋断裂从北往南破裂.攀枝花地震震源破裂速度接近地壳剪切波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破坏性严重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分析主震的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以及构造应力背景等信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以及灾害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破裂方向性 经验格林函数 2008年攀枝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跨断层形变特征与地震预测效能回溯性分析
14
作者 李惠玲 曹建玲 +2 位作者 洪敏 张晶 李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40-1249,共10页
基于华北北部区域跨断层水准和基线观测资料,利用前兆异常定量识别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技术,结合区域历史震例(M≥5.0),开展跨断层垂直及水平变形前兆特征研究。根据垂直、水平形变速率合成结果,利用R值评分标准,采用速率差分方法对统计... 基于华北北部区域跨断层水准和基线观测资料,利用前兆异常定量识别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技术,结合区域历史震例(M≥5.0),开展跨断层垂直及水平变形前兆特征研究。根据垂直、水平形变速率合成结果,利用R值评分标准,采用速率差分方法对统计检验和分步检验结果进行地震预测效能回溯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北部,特别是首都圈及山西北部地区,断层运动在多次地震前出现不同程度速率变化特征。从预报效能来看,12个月窗长速率差分策略显示的预报效能较好,对潜在地震危险性判定具有更强的指示意义。在大同6.1级和张北6.2级地震前,至少出现17项通过预测效能检验的跨断层异常,异常集中分布在距离震中100~300 km范围,且多为持续超过1 a的趋势异常。大同6.1级地震前,首都圈及山西北部跨断层水准异常以逆断变化为主,区域断层变形表现出协同增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跨断层形变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传播影响的研究回顾
15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2 位作者 姚琪 王力维 朱亚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9,共19页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走滑断裂带上广泛存在的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可能会终止地震破裂的传播。前人基于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给出了走滑断裂带上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与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不仅从动力学角度展示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断层动态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还表明初始应力、岩石介质性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断层动态破裂的传播。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基于断层探测、地球物理场密集观测和高性能计算的3D动力学模拟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复杂断层系统中破裂行为的认识,并为判定区域最大潜在震级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走滑断裂带 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 野外调查 动态破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116
16
作者 赵翠萍 陈章立 +3 位作者 华卫 王勤彩 李志雄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8-1489,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近几年积累的大量M_L≥2.5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在分别反演得到13个不同构造研究区域的介质衰减模型、348个台站的场地效应的基础上,自0.1~20 Hz的SH观测波形数据中逐步消除了仪器、噪声、儿何扩散、...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近几年积累的大量M_L≥2.5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在分别反演得到13个不同构造研究区域的介质衰减模型、348个台站的场地效应的基础上,自0.1~20 Hz的SH观测波形数据中逐步消除了仪器、噪声、儿何扩散、传播路径的介质衰减、台站场地效应等影响后,恢复了2573次3.0≤M_L≤6.0地震的震源谱,采用ω平方震源模型拟合震源谱后,利用Brune的圆盘模型计算了它们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中国大陆中小地震的震源特征,比较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应力降释放水平,综合讨论了地震应力降与震源深度、机制解类型、地震大小等各种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在0.1~20 MPa之间,绝大多数在10 MPa以下.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青藏块体东北缘及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缘是高应力降地震集中的区域,表明这里的断层受到相对较强的构造剪应力作用.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应力降△σ∝M_0^(3.14),不遵循常数应力降模型.在深度20 km以内,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对深度的依赖不显著,但在20 km以上深度显示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没有表现出与震源机制类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实现了震源参数的准实时计算,丰富了大陆块体内部地震震源定标率关系研究的样本.可以预见,随着中小地震数据的大量产出和积累,这些震源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将会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有实际物理意义的依据,得到的介质衰减模型及场地效应等也将对台网日常震级M_L测定所需的量规函数、台站校正值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谱 震源参数 应力降 介质衰减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第一期观测资料的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39
17
作者 太龄雪 高原 +1 位作者 刘庚 肖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79-4091,共13页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67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复杂的构造、应力环境和纵横交错的断裂分布的影响,该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整体上显示出NNE向和NE向的优势取向,但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复杂,虽然大部分台站的PAZ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但部分断裂附近台站的PAZ受到断裂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PAZ有一定差异性.本研究划分了5个子区,西部3个不同区域的PAZ从北到南分别为NNW向、近N-S向和NE向,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东部的2个区域PAZ分别为NEE向和NNW向.研究证实,青藏东南缘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空间分布虽然非常复杂,但大体上与区域内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和断裂分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δt) 主压应力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电磁现象的岩石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继军 赵国泽 +4 位作者 詹艳 卓贤军 汤吉 关华平 万战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8,共7页
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岩石电磁辐射实验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关键词 地震 电磁现象 岩石实验 电磁辐射 同步性 电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被引量:59
19
作者 陈颙 陈运泰 +3 位作者 张国民 高建国 吴忠良 申旭辉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1期1-14,共14页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灾害预测 震灾预防 抗震防灾对策 物资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辉 张国民 +2 位作者 江在森 马宏生 王新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8,共10页
地壳应变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以往文献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地壳形变的测量和研究上, 包括大面积水准测量和GPS观测等。文中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利用哈佛CMT目录和现代中国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 地壳应变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以往文献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地壳形变的测量和研究上, 包括大面积水准测量和GPS观测等。文中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利用哈佛CMT目录和现代中国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大陆不同区域面波震级与标量地震矩的统计关系, 进而采用中国大陆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给出地震最大剪切应变率场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最大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 帕米尔和阿萨姆地区的应变率值最大。与GPS得到的应变场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的结果存在一致趋势。利用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中国大陆的地震视应变分布, 显示地震的视应变分布与地壳应变水平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且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的视应变水平较高。这些研究结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场 视应变 历史地震 中国 地壳应变场 应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