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瘫康复治疗中不同拇指运动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金真 张磊 +3 位作者 曾亚伟 王彦 纽竹 张通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1期4238-4239,T00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运动时健侧仅激活了对侧初级运动区(M1)。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同侧M1区、对侧小脑、底核区;被动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底核区、小脑;阻力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同侧小脑、底核和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底核区及同侧感觉区、小脑;交替运动时双侧M1区不同程度被激活。结论: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康复作用。主动运动对于额叶高级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康复,是最好的方式,应尽早进行。被动运动方式对于相对低级的皮质下运动区(底核区、小脑),具有与主动运动相似的康复作用。阻力运动方式有助于皮质和皮质下运动区的全面功能康复。健、患侧交替运动时,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有“带领”作用,可以减低患侧肢体重新学习运动的难度,是有助于患侧功能康复的运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康复治疗 拇指运动方式 脑机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开始早晚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四种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刚 郑停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6年第2期66-69,共4页
本文将1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考分为A、B两组。A组为发病后1个月内接受康夏治疗的患者,B组为发病后2-3个月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活动能力的四个方面(Ⅰ—床上活动、Ⅱ一轮椅活动、Ⅲ一室内步行、Ⅳ一室外步行... 本文将1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考分为A、B两组。A组为发病后1个月内接受康夏治疗的患者,B组为发病后2-3个月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活动能力的四个方面(Ⅰ—床上活动、Ⅱ一轮椅活动、Ⅲ一室内步行、Ⅳ一室外步行)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活动能力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A组Ⅰ、Ⅱ级比例一降及Ⅲ、Ⅳ级比例上升的趋势明显优于B组(P<0.05),由此说明,较早地康复介入将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活动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活动能力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卒中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通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2],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我国卒中康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学者对卒中康复的治疗效果和重要意义...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2],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我国卒中康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学者对卒中康复的治疗效果和重要意义,已经达成共识[3].进入2006年,国内卒中康复领域专家同国外学者一道,对卒中的康复机制、医学管理和康复理念、康复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下面对2006年国内外有关卒中康复的最新进展做简要介绍.100068 北京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2006 康复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康复疗效分析
4
作者 张皓 张小年 乐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2期92-93,共2页
目的考察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的神经功能障碍特点和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经治的11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 目的考察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的神经功能障碍特点和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经治的11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 康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反馈及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伸腕功能康复的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周维金 陈立嘉 +1 位作者 孟申 张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5期217-218,共2页
肌电反馈及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伸腕功能康复的价值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周维金,陈立嘉,孟申,张皓80年代后期有人证实:肌电触发电刺激(EMG-Triggered-MES)有助于偏瘫所致的膝、腕、踝关节功能障碍... 肌电反馈及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伸腕功能康复的价值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周维金,陈立嘉,孟申,张皓80年代后期有人证实:肌电触发电刺激(EMG-Triggered-MES)有助于偏瘫所致的膝、腕、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至今,国内将肌电反馈与肌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伸腕功能障碍 肌电反馈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康复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何静杰 张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11-312,共2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治疗 康复训练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偏瘫合并肩手综合征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40
7
作者 曾荣洽 王瑞华 《中国康复》 1998年第1期13-15,共3页
脑血管病偏瘫合并肩手综合征20例(观察组)和脑血管病偏瘫20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理学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2组疗效表明肩手综合征对患者上肢、手指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有不利影响。通过治疗,对照组肢体功... 脑血管病偏瘫合并肩手综合征20例(观察组)和脑血管病偏瘫20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理学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2组疗效表明肩手综合征对患者上肢、手指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有不利影响。通过治疗,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观察组,但观察组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仍显著。提示:脑血管病偏瘫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使康复疗程变长,但对远期ADL能力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肩手综合征 偏瘫 并发症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损伤康复患者脑电心理评估与焦虑和抑郁情绪评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梁志锋 洪晔 +5 位作者 张晓颖 刘松怀 刘敏 宋鲁平 刘丽旭 赵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9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在脑损伤患者心理评估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由心理专业人员对52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和脑电心理活动状态10项指标评估,对脑损伤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别与脑电心理活动状态评估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在脑损伤患者心理评估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由心理专业人员对52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和脑电心理活动状态10项指标评估,对脑损伤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别与脑电心理活动状态评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脑电总体心理评估等级脑损伤患者中,焦虑水平状态有显著差异(χ2=21.843,P=0.009),但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χ2=6.622,P=0.676)。相关性分析显示焦虑状态的分级水平与总体脑电心理评估的等级呈负相关(R=-0.311,P=0.025),抑郁状态的分级与总体脑电心理评估的等级无相关性(R=0.143,P=0.310)。焦虑状态水平与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心理评估分项中的脑耗能水平(R=0.397,P<0.001)和脑疲劳水平(R=0.239,P=0.004)正相关;抑郁状态水平与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心理评估的脑耗能水平(R=0.239,P=0.004)、脑疲劳水平(R=0.173,P=0.039)、内专注水平(R=0.187,P=0.025)和困倦水平(R=0.220,P=0.008)正相关,而与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心理评估分项中的外专注水平(R=-0.165,P=0.039)负相关。结论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部分指标能反映脑损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的变化情况,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可辅助为有言语和认知功能障碍脑损伤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焦虑 抑郁 脑电评估 心理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脑卒中康复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继华 张小年 魏娜 《中国医刊》 CAS 2011年第10期51-52,共2页
目的考察脑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康复治疗效果,探讨OSAS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分为OSAS组(25例,均为中重度OSAS)和对照组(28例,无OSAS),所有患者均进... 目的考察脑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康复治疗效果,探讨OSAS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分为OSAS组(25例,均为中重度OSAS)和对照组(28例,无OSAS),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月的康复治疗,并进行初期和末期两次功能评定,包括LOTCA认知功能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和残疾等级量表(DRS)。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在年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上差异无显著性,但OSAS组在LOTC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上更低;经过康复治疗后,OSAS组在各项评分的改善上均较对照组差。结论合并OSAS的卒中患者由于反复发生夜间呼吸暂停和低氧事件,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对认知功能也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睡眠呼吸暂停 康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脑外伤急性期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蒲蜀湘 方定华 朱镛连 《中国康复》 1996年第2期69-70,共2页
21例严重脑外伤患者经过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后,ADL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33%提高到62%,下肢Brunnstrom分级Ⅳ~Ⅵ级比例由57%提高到86%。结果提示:治疗前Brunnstrom分级愈高改善的幅度愈小,而且上肢运动功能及... 21例严重脑外伤患者经过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后,ADL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33%提高到62%,下肢Brunnstrom分级Ⅳ~Ⅵ级比例由57%提高到86%。结果提示:治疗前Brunnstrom分级愈高改善的幅度愈小,而且上肢运动功能及手的精细动作的恢复也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运动功能障碍 Brunnstrom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沂敏 方定华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运动诱发电位 (MEP) ,验证MEP在预测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 2 9例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 ,在发病的第 1日行经颅磁刺激 (TMS)检查 ,记录其MEP ,同时进行临床评价 ,在发病的第 2 8日 ,... 目的 通过测定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运动诱发电位 (MEP) ,验证MEP在预测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 2 9例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 ,在发病的第 1日行经颅磁刺激 (TMS)检查 ,记录其MEP ,同时进行临床评价 ,在发病的第 2 8日 ,所有检查再重复一次。结果 在发病第 1日能够引出MEP的患者 ,其预后较不能够引出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好。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行MEP检查 ,是评价患者将来运动功能康复的一项客观、安全、有效的预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脑血管病 运动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缺氧性脑病恢复期临床特征及ADL康复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淑云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7期431-432,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恢复期的临床特征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的康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3 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恢复期的临床特征及ADL康复疗效。结果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受累最常见 ,多数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后 ,ADL无...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恢复期的临床特征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的康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3 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恢复期的临床特征及ADL康复疗效。结果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受累最常见 ,多数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后 ,ADL无显著性提高 (P >0 0 5 )。结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恢复期ADL康复疗效不佳 ,有效缓解强直痉挛和改善认知功能是提高ADL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性脑病 锥体外系 康复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康复
13
作者 王瑞华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353-355,共3页
对6例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格林-巴利综合征进行了正规的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肌力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提高,坐位、站立及步行能力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坚持正规的作业疗法及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将改善个人能力障碍作为恢复期及后... 对6例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格林-巴利综合征进行了正规的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肌力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提高,坐位、站立及步行能力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坚持正规的作业疗法及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将改善个人能力障碍作为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贯彻始终的康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综合征 康复 能力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0
14
作者 张通 李丽林 +13 位作者 毕胜 梅元武 谢瑞满 罗祖明 王德生 王维治 王宁华 贾建平 谭兰 丁新生 崔丽英 王得新 胡学强 钮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1948-1954,共7页
目的 评价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以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及其所负责的社区医疗机构组成的三级康复网 ,对初发脑卒中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持续康复 ,并对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 目的 评价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以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及其所负责的社区医疗机构组成的三级康复网 ,对初发脑卒中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持续康复 ,并对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方面进行评定。在全国共建立了 15个三级康复网 ,各三级康复网按照统一的入选标准筛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 ,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并在发病后 1周及 1、2、3、4、5、6个月末共进行 7次评价。结果 共有 10 78例患者入组 ,其中完成全部 7次评价者 90 2例 ,死亡19例 ,失访 15 7例。 90 2例中 ,康复组 4 39例 ,男性 2 6 6例 ,女性 173例 ;年龄 6 1岁± 11岁 ;脑梗死 2 78例 ;脑出血 16 1例。对照组 4 6 3例 ,男性 2 81例 ,女性 182例 ;年龄 6 0岁± 11岁 ;脑梗死 2 91例 ;脑出血172例。发病后第 2个月起 ,两组之间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定等方面的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6个月时 ,康复组患者基本达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 ,Barthel指数平均值接近 85分。对照组也有所恢复 ,但恢复的程度低于康复组。康复组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三级康复治疗 前瞻性研究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卒中患者渗透/误吸的影像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冰洁 张通 +2 位作者 李胜利 蒋贵钧 王宝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在卒中患者误吸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卒中后渗透/误吸发生率。方法对70例卒中患者(研究组)及8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进行VFSS,比较两组误吸的发生情况及... 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在卒中患者误吸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卒中后渗透/误吸发生率。方法对70例卒中患者(研究组)及8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进行VFSS,比较两组误吸的发生情况及误吸与口、咽腔滞留的关系。研究组中,VFSS检查与发病的时间间隔为(61±32)d。结果对照组无误吸发生,主要为轻度渗透。研究组各种食团吞咽均有渗透/误吸现象发生,主要为重度渗透/误吸,尤其是液体食团。其中隐匿性误吸占总误吸的24.4%。与无误吸组比较,误吸组中重度咽腔滞留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卒中后误吸在康复期较为常见,可出现在各种食团吞咽中。VFSS是确切诊断误吸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误吸 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F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刚 《中国康复》 1996年第3期106-107,共2页
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59、60~69、≥70岁3个年龄组,分别为31、35、28例。治疗前3个年龄组步行能力的功能级别整体状态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1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治疗后,结果≤59、60~69岁2个年龄组未恢复独立步行能力的... 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59、60~69、≥70岁3个年龄组,分别为31、35、28例。治疗前3个年龄组步行能力的功能级别整体状态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1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治疗后,结果≤59、60~69岁2个年龄组未恢复独立步行能力的患者比例下降,恢复独立步行能力的患者比例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70岁年龄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分析表明:年龄也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小于70岁的患者康复治疗后其步行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70岁以上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步行能力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观察(附4例报告)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平 丁岩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866-868,共3页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并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4例梅毒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①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出现与病变部位相关的多...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并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4例梅毒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①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出现与病变部位相关的多种临床症状;②腰穿检查可发现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无明显变化;③血清及脑脊液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是确诊的必要依据;④影像上病灶多变、呈游走性;⑤脑血管造影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重要诊断意义,但无特异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性血管炎的诊断应结合个人生活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尤其是无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青年卒中患者,要高度重视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梅毒 血管炎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吕文国 王刚 朱镛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97-498,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卒中 偏瘫 步行能力 影响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翟月萍 伍俊 +1 位作者 宋鲁平 刘建军 《西部医学》 2014年第12期1593-1595,1598,共4页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安慰剂组及常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氟西汀口服,安慰剂给予氟西汀空胶囊口服,对照组按常规治疗。3组患者同时给予脑血管病的常规...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安慰剂组及常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氟西汀口服,安慰剂给予氟西汀空胶囊口服,对照组按常规治疗。3组患者同时给予脑血管病的常规二级预防、口服药物及物理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氟西汀治疗组神经功能及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及常规对照组(均P<0.05)。未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对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为今后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脑卒中 抑郁 神经功能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前额叶中度损伤大鼠执行控制和空间学习与记忆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爱萍 韩梦琪 张小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6-809,共4页
目的:通过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制作双侧前额叶中度损伤模型并观察其对大鼠的执行控制功能和空间学习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控制性皮质撞击(CCI)组(n=20)。CCI组大鼠应用... 目的:通过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制作双侧前额叶中度损伤模型并观察其对大鼠的执行控制功能和空间学习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控制性皮质撞击(CCI)组(n=20)。CCI组大鼠应用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制作双侧额叶打击颅脑创伤模型,其中打击速度:3.5m/s,打击深度:1.5mm,停留时间:400ms。于CCI后第4周末及第8周末分别进行GO/NO GO任务测试及水迷宫测试。结果:造模前各组各测试均无显著差异。造模后第4周CCI组GO/NO GO任务测试可见正确率显著下降(P<0.01),造模后第8周,各组的正确率下降和造模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定位航行实验可见各组潜伏期均有下降,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CCI组无显著性差异;第4、8周,与对照组相比,CCI组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造模后第4周空间探索实验可见,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与造模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CI组则有显著下降(P<0.01);造模后第8周,假手术组和CCI组与造模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CI组则与第4周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用CCI方法进行双侧前额叶撞击制备大鼠中度颅脑创伤模型,可以造成大鼠执行控制能力的显著下降,并对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均有严重影响。在伤后一定时间内,执行控制能力可能会有部分的自然恢复,但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损害则可能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控制性皮质挫伤 前额叶 执行控制 空间学习 空间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