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物科技保护 被引量:39
1
作者 黄克忠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共5页
文物保护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文物的科技保护问题。文章不仅探讨了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 ,而且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文物科技保护的对策及科技保护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 中国文物 科技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文物安丙家族墓地遗址区环境地质病害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方云 邓长青 +1 位作者 顾成权 莫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0-223,共4页
介绍了四川安丙家族墓地遗址区的地质环境 ,指出本区主要的环境地质病害是墓室主梁断裂、墓壁变形开裂、墓室渗水、石雕和壁画风化以及斜坡失稳。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病害 渗水 风化 斜坡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及铁质文物有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园 张治国 +1 位作者 沈大娲 马清林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08年第10期17-19,16,共4页
概述了钢铁有机缓蚀剂的特点、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按照胺类缓蚀剂、硫脲及其衍生物、咪唑啉类缓蚀剂、苯并三氮唑缓蚀剂和醛类缓蚀剂5个种类,着重介绍了有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有机缓蚀剂 钢铁 铁质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景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133,共3页
自然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患和水土流失与黄河中游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黄土高原古代有森林生长 ,曾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周秦时期过度的耕垦和砍伐造成了目前地表支流破碎、沟壑纵横难以治理的景观。沙漠化这... 自然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患和水土流失与黄河中游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黄土高原古代有森林生长 ,曾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周秦时期过度的耕垦和砍伐造成了目前地表支流破碎、沟壑纵横难以治理的景观。沙漠化这一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森林的人为破坏是造成降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环境史研究应立足于纵观人类与自然的角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境史 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 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乃胜 李清临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6,共6页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是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其基础理论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 文物产地 矿料来源 指纹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文物保护·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考察研究之二
6
作者 景爱 《科学决策》 2000年第6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文物保护 政府职能 博物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技术规范研究
7
作者 李宏松 《中国文化遗产》 2004年第3期103-104,共2页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技术规范研究”为国家文物局1999年度科研项目。其研究内容包括专业术语的规范定义及现状勘测、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实验及分析评价各环节的技术规程。
关键词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 勘察技术 文物保护 岩土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因素的研究
8
作者 李化元 《中国博物馆》 1994年第3期84-86,共3页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呈发展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年全国废水增长9%,烟尘增长7.6%,二氧化硫增长3.9%,工业固体废物增长5.1%。城市人均绿地从4.1m^2降到3.9m^2。全国80%的河流湖...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呈发展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年全国废水增长9%,烟尘增长7.6%,二氧化硫增长3.9%,工业固体废物增长5.1%。城市人均绿地从4.1m^2降到3.9m^2。全国80%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2800km的河段鱼虾基本绝迹,有2.5万km河流水质污染超过渔业水质标准。三分之一国土受风沙威胁,风沙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文物库房 工业固体废物 石质文物 基本建设规模 交通运输业 河流水质 直接经济损失 环境因素 酸雨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建筑材质的研究与保存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克忠 《东南文化》 2003年第9期93-96,共4页
古建筑建造中不少传统材料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也有局限性,应探讨新材料如何与传统材料相结合。
关键词 文物建筑材质 传统材料分析检测 新材料的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质文物风化病害防治的环境地质问题 被引量:32
10
作者 方云 邓长青 李宏松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石质文物的风化病害防治必须重视对地质环境的研究 ,地质环境的研究是彻底根治风化病害的前提。论述了风化病害的类型和机理 ,讨论了影响风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和环境地质问题 ,提出了风化病害防治的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 石质文物 风化病害 环境地质问题 温差作用 冰劈作用 石窟艺术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壁画制作工艺和颜料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夏寅 郭宏 +2 位作者 王金华 巴图吉日嘎拉 王伟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2期41-46,共6页
为了解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制作工艺和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分析、剖面分析,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对6个洞窟的23个样品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阿尔寨石窟壁画颜料,还通过偏光显微法对其他地区和年代的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 为了解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制作工艺和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分析、剖面分析,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对6个洞窟的23个样品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阿尔寨石窟壁画颜料,还通过偏光显微法对其他地区和年代的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绘制方法是先用加有麦秸的粘土将洞窟壁面抹平,然后用石灰涂白。再施以彩绘。所使用的颜料为矿物质颜料,多为绿、白、红、蓝色等。其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白色颜料为碳酸钙,红色颜料为朱砂和铅丹,蓝色颜料为石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寨 石窟壁画 偏光显微镜 X射线衍射 颜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防腐剂氨溶烷基铜铵的制备和防腐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峰 郭锦棠 +1 位作者 王博 刘意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2-536,共5页
利用二甲基二癸基氯化铵(DDAC)、五水合硫酸铜、氨水或乙醇胺合成3种不同的氨溶烷基铜铵(ACQ,包括A型、B型、D型)。以樟子松和三倍体毛白杨为试材, ACQ为防腐剂对绿色木霉进行防腐性能研究, 通过比较试样经绿霉菌腐蚀后的质量损失率来... 利用二甲基二癸基氯化铵(DDAC)、五水合硫酸铜、氨水或乙醇胺合成3种不同的氨溶烷基铜铵(ACQ,包括A型、B型、D型)。以樟子松和三倍体毛白杨为试材, ACQ为防腐剂对绿色木霉进行防腐性能研究, 通过比较试样经绿霉菌腐蚀后的质量损失率来分析ACQ类型、浓度、树种类别对ACQ防腐性能的影响; 并比较试样经抽提后质量损失率来分析酸碱度, 助剂对ACQ抗流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相同处理条件下, 3 种ACQ在较低浓度(0 5%)下均能达到强耐腐等级, 耐腐性能满足要求; ACQ在浓度高于0 5%时, 防腐效果较好; ACQ在碱性环境中固着率高于酸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溶烷基铜铵 木材 防腐剂 防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霉防腐剂的抗流失性及防霉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桂芳 孙延忠 +2 位作者 马箐毓 刘秀英 陈允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为筛选适合木质文物使用的防霉防腐剂,对ML 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 4种防霉防腐剂进行了抗流失性和抑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4种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抗流失性,其抗流失性顺序为ML 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MV+OP-10... 为筛选适合木质文物使用的防霉防腐剂,对ML 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 4种防霉防腐剂进行了抗流失性和抑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4种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抗流失性,其抗流失性顺序为ML 208>咪鲜胺>戊唑醇>MV+OP-10;MV+OP-10的抗流失性虽较差,但雨水冲刷后仍具有较好的防霉效果;ML 208的抗流失性虽较强,但对霉菌的抗菌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霉防腐剂 MV+OP-10 ML-208 戊唑醇 咪鲜胺 抗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损检测及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4
作者 田兴玲 周霄 高峰 《无损检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8-182,共5页
综述了文物保护领域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类对照了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的常见无损检测分析技术的特点,展望了无损检测分析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文物保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垣曲商城出土含砷渣块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梁宏刚 李延祥 +1 位作者 孙淑云 佟伟华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7-130,共4页
采用偏光矿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1993年垣曲商城出土的一块炉渣样品.该渣块含有砷铜合金颗粒、钴(镍铁)氧化物、钴的硅酸盐、含钴砷氧等物相.砷铜合金颗粒平均含砷7%~8%,有Cu2As和高银相及Cu2S相存在,砷铜合金颗粒周... 采用偏光矿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1993年垣曲商城出土的一块炉渣样品.该渣块含有砷铜合金颗粒、钴(镍铁)氧化物、钴的硅酸盐、含钴砷氧等物相.砷铜合金颗粒平均含砷7%~8%,有Cu2As和高银相及Cu2S相存在,砷铜合金颗粒周围有氧化亚铜和铜的硅酸盐等物相.能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含钴砷氧的物相中钴和砷的原子比为1:1,由此推断该物相为钴的砷酸或亚砷酸盐(CoAsO4或CoAsO3).渣块中的钴(镍铁)氧化物、钴的硅酸盐则是由完全脱去砷的钴氧化及氧化后造渣而形成.因此这一渣块应是使用砷钴(镍)矿物点炼砷铜合金的残留物,代表着一种人工添加含砷矿物配制砷铜合金技术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砷铜 冶金考古 炉渣 垣曲商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古迹的价值评估(一)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秀清 李宏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32-139,共8页
文物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固有的……依据三峡工程淹没区内文物古迹的特定地位,阐明了其文物价值,不应仅从现定文物级别下定论,还应立足于三峡地区本身的历史、文化及地理背景,从历史、艺术、科学等各方面去识别、评价。由于三... 文物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固有的……依据三峡工程淹没区内文物古迹的特定地位,阐明了其文物价值,不应仅从现定文物级别下定论,还应立足于三峡地区本身的历史、文化及地理背景,从历史、艺术、科学等各方面去识别、评价。由于三峡工程淹没区内文物包罗万象,在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价值评估时,其出发点、侧重点乃至整个价值评估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根据淹没区内建筑、石刻、古遗址以及古墓葬四大类分别进行了论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文物古迹 价值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明花山岩画区危岩体稳定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方云 刘建辉 +2 位作者 王金华 彭鹏程 朱秋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4期37-40,共4页
花山岩画区的危岩体的存在严重危及古岩画的保存和游客的安全,使得旅游业遭到重创。为了对区内危岩体状态做出评价,并为其后期治理工程提供依据,通过对岩画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病害成因的调查,结合危岩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分析得出了区... 花山岩画区的危岩体的存在严重危及古岩画的保存和游客的安全,使得旅游业遭到重创。为了对区内危岩体状态做出评价,并为其后期治理工程提供依据,通过对岩画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病害成因的调查,结合危岩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分析得出了区内危岩体崩塌破坏的三种模式为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和拉裂式崩塌,并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的力学模型。应用极限平衡法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得出区内危岩体大部分处于欠稳定状态,须进行治理。最后提出了危岩体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崩塌破坏模式 稳定性分析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最早的道教炼丹实物——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金汞合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志国 孙淑云 梁宏刚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50,共7页
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西汉墓出土一块银白色膏状金属,据检测,它主要由液态汞和金汞合金颗粒组成,即所谓的金汞齐;结合文献分析,可知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士的炼丹实物;同墓出土的银缕玉衣、木璧、人体经脉漆雕、陶质丹丸等文物... 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西汉墓出土一块银白色膏状金属,据检测,它主要由液态汞和金汞合金颗粒组成,即所谓的金汞齐;结合文献分析,可知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士的炼丹实物;同墓出土的银缕玉衣、木璧、人体经脉漆雕、陶质丹丸等文物是炼丹实物的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金汞齐 炼丹实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巫山县大昌古镇拟选搬迁新址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宏松 李秀清 张晓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8,共7页
大昌古镇始建于西晋太康年初,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建于明代。镇内目前保存完好的东、西、南三条街道,沿街多为具川东地区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是重庆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古镇又是三峡工程库区重庆段保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 大昌古镇始建于西晋太康年初,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建于明代。镇内目前保存完好的东、西、南三条街道,沿街多为具川东地区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是重庆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古镇又是三峡工程库区重庆段保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了更好地再现三峡库区古老的历史文化风貌,国家文物局经过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将其确定为“整体搬迁”项目。因此,对于大昌古镇搬迁新址的选择就成为本次保护工程的首要问题。对巫山县大昌古镇拟选的五处搬迁新址,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基础上,综合环境、人文及地质等因素,建立了综合评估体系,并尝试性地对拟选的几处新址进行了客观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为建设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了城市建设的适宜程度、工程建设投资的合理性、文物环境风貌的再生性及资源开发效益的合理性四方面影响单元,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量化影响因子,建立了分层定量取值标准,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在单元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了综合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镇 巫山县 搬迁 适宜性评价 建设部门 工程建设投资 项目 元评价 国家文物局 综合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龙泉务窑辽金代黑瓷的制作工艺和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尧成 张筱薇 +2 位作者 黄秀纯 刘兰华 齐鸿浩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8-42,共5页
龙泉务窑黑瓷粗、细胎用原料分别与白瓷粗、细胎相同,故可以认为当时该窑在制作瓷坯时是不分黑瓷白瓷的,只是涂釉不同。样品外观分为茶叶末釉、酱色釉、油滴黑釉和普通黑色釉,它们釉的含铁量在3 .3 - 7 .8 % 。釉滴黑釉组成... 龙泉务窑黑瓷粗、细胎用原料分别与白瓷粗、细胎相同,故可以认为当时该窑在制作瓷坯时是不分黑瓷白瓷的,只是涂釉不同。样品外观分为茶叶末釉、酱色釉、油滴黑釉和普通黑色釉,它们釉的含铁量在3 .3 - 7 .8 % 。釉滴黑釉组成特征是含高硅(74 .1 % ) 、低铝(12 .1 % ) 和低铁(3 .3 % ) ,其釉属钙碱釉,釉较厚,釉表面有磁铁矿微晶,使外观呈银色小油滴。茶叶末釉属钙质釉,釉中生长较多的钙长石和普通辉石晶体,还有残留石英和磁铁矿结晶,所以形成茶叶末釉的外观。酱色釉是由部分含铁量较高(6 .6 - 7 .8 % ) ,钙镁氧化物含量较低的黑釉在较高的烧成温度和较强的氧化气氛下烧成,釉面生成赤铁矿晶体层,故外观表面呈酱红色,面下仍为黑色。样品烧成温度1200 - 130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务窑 辽金代黑瓷 制作工艺 陶瓷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