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京地区PM_(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
214
1
作者
徐敬
丁国安
+6 位作者
颜鹏
王淑凤
孟昭阳
张养梅
刘玉彻
张小玲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5-654,共10页
选用2003--2004年初PM25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PM25与PM10以及PM25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春两季浓度较高。PM25与PM10比值平均为0.55,非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52,...
选用2003--2004年初PM25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PM25与PM10以及PM25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春两季浓度较高。PM25与PM10比值平均为0.55,非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52,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62;夏季该比值主要分布在0.3~0.6之间,春、秋两季该比值分布在0.3~0.8之间,冬季采暖期该比值分布在0.4~0.9之间。PM2,与PM10比值日变化与气象条件日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和交通运输高峰期扬起地面粗颗粒物会导致PM2,在PM10中的比例下降,而冬季取暖以及夏季光化学反应则会引起PM25的比例升高。PM25的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中本站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很好的的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差。SO4^2-,NO3^-和NH4^+为北京地区PM25中主要离子。PMF源解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地区5类细粒子污染源,分别是:土壤尘、煤燃烧、交通运输、海洋气溶胶以及钢铁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PM2.5
元素
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下背景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
16
2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2 位作者
颜鹏
丁国安
徐晓峰
《气象科技》
2008年第6期679-685,共7页
利用2006年3~5月北京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对2006年春季上甸子本底站清洁、污染输送及典型沙尘天气下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底站在春季清洁情况下PM2.5...
利用2006年3~5月北京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对2006年春季上甸子本底站清洁、污染输送及典型沙尘天气下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底站在春季清洁情况下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日均值水平分别为:10μg/m^3、7Mm^-1和20Mm^-1左右,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71~0.78之间;此次观测到的污染输送过程中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45μg/m^-3、44.5Mm^-1、374.3Mm^-1,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84~0.94之间;沙尘影响期间,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以及单散射反照率的测量结果分布在248.2~424.1μg/m^3、10.8~44.7Mm^-1、225.4~392.5Mm^-1和0.89~0.96之间。②观测得出,沙尘影响集中的时段细粒子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和气溶胶吸收系数都成倍地上升,其中质量浓度和散射系数上升的幅度要高于吸收系数。③3种天气条件的对比结果显示,受沙尘天气影响PM2.5质量浓度明显上升,且逐时波动幅度大;吸收系数远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但比污染输送过程的测量结果偏低;散射系数同样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与污染输送情况下的测量结果接近。沙尘天气导致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其对气溶胶粒子散射作用的贡献要大于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底站
沙尘
气溶胶
消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
32
3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5 位作者
徐晓斌
丁国安
颜鹏
于晓岚
程红兵
周怀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1006,共6页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4^2-、NO3^-、NH4^+、Ca^2+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4^2-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
降水
源解析
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地区PM_(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
214
1
作者
徐敬
丁国安
颜鹏
王淑凤
孟昭阳
张养梅
刘玉彻
张小玲
徐祥德
机构
中国
气象
科学
研究
院
中国气象局
大气
成分
观测与
服务
中心
中国气象局
大气
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5-654,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TG1999045700)
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04DFA06100)
+1 种基金
科技部公益性重点研究项目(2001DIA10009)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5-3-DH13)共同资助
文摘
选用2003--2004年初PM25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PM25与PM10以及PM25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春两季浓度较高。PM25与PM10比值平均为0.55,非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52,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62;夏季该比值主要分布在0.3~0.6之间,春、秋两季该比值分布在0.3~0.8之间,冬季采暖期该比值分布在0.4~0.9之间。PM2,与PM10比值日变化与气象条件日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和交通运输高峰期扬起地面粗颗粒物会导致PM2,在PM10中的比例下降,而冬季取暖以及夏季光化学反应则会引起PM25的比例升高。PM25的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中本站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很好的的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差。SO4^2-,NO3^-和NH4^+为北京地区PM25中主要离子。PMF源解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地区5类细粒子污染源,分别是:土壤尘、煤燃烧、交通运输、海洋气溶胶以及钢铁工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PM2.5
元素
PMF
Keywords
Beijing area
PM2.5
element
PMF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P402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下背景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
16
2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颜鹏
丁国安
徐晓峰
机构
中国气象局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北京
上甸子
大气
成分
本底国家野外站
中国
气象
科学
研究
院
出处
《气象科技》
2008年第6期679-68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5006)
北京区域气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BRMCCJ2007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703)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2006年3~5月北京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对2006年春季上甸子本底站清洁、污染输送及典型沙尘天气下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底站在春季清洁情况下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日均值水平分别为:10μg/m^3、7Mm^-1和20Mm^-1左右,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71~0.78之间;此次观测到的污染输送过程中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45μg/m^-3、44.5Mm^-1、374.3Mm^-1,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84~0.94之间;沙尘影响期间,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以及单散射反照率的测量结果分布在248.2~424.1μg/m^3、10.8~44.7Mm^-1、225.4~392.5Mm^-1和0.89~0.96之间。②观测得出,沙尘影响集中的时段细粒子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和气溶胶吸收系数都成倍地上升,其中质量浓度和散射系数上升的幅度要高于吸收系数。③3种天气条件的对比结果显示,受沙尘天气影响PM2.5质量浓度明显上升,且逐时波动幅度大;吸收系数远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但比污染输送过程的测量结果偏低;散射系数同样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与污染输送情况下的测量结果接近。沙尘天气导致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其对气溶胶粒子散射作用的贡献要大于吸收作用。
关键词
本底站
沙尘
气溶胶
消光特性
Keywords
dust weather, aerosol, optical property, background station
分类号
P445.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
32
3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徐晓斌
丁国安
颜鹏
于晓岚
程红兵
周怀刚
机构
中国气象局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中国
气象
科学
研究
院
北京
上甸子
大气
成分
本底国家野外站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1006,共6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北京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创新基金项目(No.BRMCCX2006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05CB422202)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No.CCSF2005-3-DH13)~~
文摘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4^2-、NO3^-、NH4^+、Ca^2+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4^2-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关键词
上甸子
降水
源解析
PMF
Keywords
Shangdianzi
precipitation
source identification
PMF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京地区PM_(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徐敬
丁国安
颜鹏
王淑凤
孟昭阳
张养梅
刘玉彻
张小玲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
2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下背景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
徐敬
张小玲
颜鹏
丁国安
徐晓峰
《气象科技》
2008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徐敬
张小玲
徐晓斌
丁国安
颜鹏
于晓岚
程红兵
周怀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