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回顾——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28
1
作者 丁国安 郑向东 +2 位作者 马建中 刘煜 颜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6-814,共19页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列为当年中国10大科技成果之一;首次把环境、生态、气候几个重要领域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状态,最终对区域气候造成影响;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机理和调控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三维立体观测基础上,提出了点-面结合与统计-动力综合分析,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分析方法及模式新技术等,获取了解决大气环境领域关键技术难点的创新成果;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即瓦里关本底台,开创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等。几十年来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当前大气化学所有重要领域及其前沿学科,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臭氧和反应性气体、气溶胶、酸雨、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和环境评价等。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是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站网建设密不可分的,广大科研人员参加了诸如大气本底站网、酸雨站网、臭氧站网、沙尘暴站网等业务站网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大气化学科研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大气环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4个国家级野外站大气CH_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立新 周凌晞 +3 位作者 温民 张芳 方双喜 姚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5期285-290,共6页
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按全球大气本底观测要求,在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国家级野外站开展每周一次空气样品flask瓶采样分析,获得了该地区为期2a的大气CH4本底浓度资料... 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按全球大气本底观测要求,在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国家级野外站开展每周一次空气样品flask瓶采样分析,获得了该地区为期2a的大气CH4本底浓度资料。结果表明,2a间瓦里关、上甸子、临安和龙凤山4站CH4浓度年均增幅分别为9.1×10-9、3.8×10-9、21.8×10-9和8.2×10-9;瓦里关站大气CH4浓度增长趋势与全球平均状况较为接近,能较好地反映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地区大气本底特征;但上甸子站年均本底值相对较低且季振幅偏小,而龙凤山和临安站季节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CH4浓度冬季高而夏季偏低且季振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H4 瓶采样 本底浓度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海滨大气PM2.5与PM10观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丹 屈文军 +1 位作者 张小曳 盛立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2007年5~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 2007年5~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呈显著反相关,可能与RH%较高时多为海风输送有关.海风输送条件下较高的RH%和细粒子吸湿增长可能导致了此时PM2.5对PM10质量载荷的贡献率(64.7%)小于在海风/陆风混合输送和陆风输送条件下的贡献率(70.9%和77.5%).PM2.5占PM10质量载荷的72.3%,表明细粒子贡献显著.整个观测期PM10未“达标”(PM10 24h均值〈150μg m^-3,空气质量“良”)的观测日仅占14.7%;但PM2.5未达到美国EPA标准(PM2.5 24h均值〈35μg m^-3)的观测日约为68.6%,表明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达标任务尚很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PMlo 地面风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中VHCs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木林 程红兵 丁国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0-607,共8页
采用Tenax TA和碳分子筛吸附富集-热脱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北京地区大气中C2~C10可挥发性烃类化合物(简称VHCs)的浓度变化.从2001年9月到2003年8月,先后采集到有效样品113个.检出55个VHCs 组分,其中烷烃26个,烯烃19个,芳香烃1... 采用Tenax TA和碳分子筛吸附富集-热脱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北京地区大气中C2~C10可挥发性烃类化合物(简称VHCs)的浓度变化.从2001年9月到2003年8月,先后采集到有效样品113个.检出55个VHCs 组分,其中烷烃26个,烯烃19个,芳香烃10个.TVHCs的平均浓度为364.3±99.3 μg/m3;11月份浓度最高,为546.9±353.5 μg/m3,8月份浓度最低,为251.8±152.4 μg/m3;采暖季比非采暖季高30%,城区比郊区高10%;有明显的日变化.初步分析发现,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天气气象条件是造成北京地区大气VHCs污染的两个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吸 毛细柱气相色谱法 挥发性烃类化合物 时空变化 北京地区 观测结果 大气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机动车尾气排放 浓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下背景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2 位作者 颜鹏 丁国安 徐晓峰 《气象科技》 2008年第6期679-685,共7页
利用2006年3~5月北京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对2006年春季上甸子本底站清洁、污染输送及典型沙尘天气下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底站在春季清洁情况下PM2.5... 利用2006年3~5月北京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对2006年春季上甸子本底站清洁、污染输送及典型沙尘天气下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底站在春季清洁情况下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日均值水平分别为:10μg/m^3、7Mm^-1和20Mm^-1左右,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71~0.78之间;此次观测到的污染输送过程中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45μg/m^-3、44.5Mm^-1、374.3Mm^-1,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84~0.94之间;沙尘影响期间,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以及单散射反照率的测量结果分布在248.2~424.1μg/m^3、10.8~44.7Mm^-1、225.4~392.5Mm^-1和0.89~0.96之间。②观测得出,沙尘影响集中的时段细粒子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和气溶胶吸收系数都成倍地上升,其中质量浓度和散射系数上升的幅度要高于吸收系数。③3种天气条件的对比结果显示,受沙尘天气影响PM2.5质量浓度明显上升,且逐时波动幅度大;吸收系数远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但比污染输送过程的测量结果偏低;散射系数同样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与污染输送情况下的测量结果接近。沙尘天气导致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其对气溶胶粒子散射作用的贡献要大于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底站 沙尘 气溶胶 消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65
6
作者 张小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6,共5页
介绍了2006年新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等。该项目预期在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和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数值模拟及大气灰霾数值预报方法、气溶胶直... 介绍了2006年新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等。该项目预期在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和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数值模拟及大气灰霾数值预报方法、气溶胶直接—间接辐射特性、气候效应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降低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气候预估的可信度。同时提高描述和预报区域大气污染的能力。不仅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做出相应的贡献,也为国家环境外交、区域大气灰霾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区域大气灰霾 辐射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站址特征及其观测资料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大江 吴艳玲 +2 位作者 宋庆利 代鑫 林伟立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2年第2期65-73,共9页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龙凤山站”)是东亚中高纬度地区少数几个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之一,也是WMO GAW的成员站之一。本文分析和总结了龙凤山站的环境、气象和气候特征,并利用2009~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后向轨迹聚类方法...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龙凤山站”)是东亚中高纬度地区少数几个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之一,也是WMO GAW的成员站之一。本文分析和总结了龙凤山站的环境、气象和气候特征,并利用2009~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后向轨迹聚类方法分析了该站的气流来源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夏季,随着西南季风的建立和向北推进,从渤海湾一带北上的气流途径辽宁、吉林等地抵达该站。冬季,由于季风环流的影响,受途经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等大型工业城市的西北及北方气流影响显著。在不同季节里龙凤山站都可受到移动速度相对较慢的源自东北平原气流的影响。自建站以来,龙凤山站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包括常规地面气象、太阳辐射、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降水化学、地基遥感等7大类30多种观测要素。一次污染物(如SO2,NOx)及降水中&#160;[NH4 +], [SO42-]&#160;和 [NO3-]离子浓度水平相比10多年前的水平有显著增加,降水pH值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凤山 区域大气本底站 大气成分 区域输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PM_(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14
8
作者 徐敬 丁国安 +6 位作者 颜鹏 王淑凤 孟昭阳 张养梅 刘玉彻 张小玲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5-654,共10页
选用2003--2004年初PM25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PM25与PM10以及PM25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春两季浓度较高。PM25与PM10比值平均为0.55,非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52,... 选用2003--2004年初PM25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PM25与PM10以及PM25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春两季浓度较高。PM25与PM10比值平均为0.55,非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52,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62;夏季该比值主要分布在0.3~0.6之间,春、秋两季该比值分布在0.3~0.8之间,冬季采暖期该比值分布在0.4~0.9之间。PM2,与PM10比值日变化与气象条件日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和交通运输高峰期扬起地面粗颗粒物会导致PM2,在PM10中的比例下降,而冬季取暖以及夏季光化学反应则会引起PM25的比例升高。PM25的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中本站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很好的的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差。SO4^2-,NO3^-和NH4^+为北京地区PM25中主要离子。PMF源解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地区5类细粒子污染源,分别是:土壤尘、煤燃烧、交通运输、海洋气溶胶以及钢铁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PM2.5 元素 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被引量:178
9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郑方成 王亚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各种农作物的主要产量等,预估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比例,为0—50%,并由此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总量厦各省市的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0.2°×0.2°的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量的分布图。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最后,提出了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秸秆 露天燃烧 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率加和性质及其在酸雨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0
作者 汤洁 徐晓斌 +2 位作者 杨志彪 巴金 王淑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大气降水中离子成分的电导率具有可加和性,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该原理对大气降水离子成分观测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即所谓的相对电导率差(conductance percent difference,CPD)方法。该文应用CPD方法对我国4个大气本底观测站的电导... 大气降水中离子成分的电导率具有可加和性,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该原理对大气降水离子成分观测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即所谓的相对电导率差(conductance percent difference,CPD)方法。该文应用CPD方法对我国4个大气本底观测站的电导率和降水离子成分数据进行了数据质量分析,针对我国的降水电导率范围偏高等特点,对国外推荐的CPD统计检验指标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指出在我国应用CPD方法时宜采取pH值分组的方式,并根据这种分组方式的统计分析,估计4个大气本底观测站的部分pH值观测数据可能存在-0.05左右的测量误差。该文还依据降水中离子成分电导率的可加和性原理,提出K-pH不等式方法,可以用于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网的pH值和电导率数据的现场校验和数据质量的分析评估。应用K-pH不等式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现场质量检验时,对pH值小于5.0范围的酸性降水效果尤其显著。应用K-pH不等式方法对1992—2005年间全国酸雨观测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部分酸雨观测站的pH值测量数据可能存在-0.1^-0.3左右的系统性负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观测 降水化学 数据质量评估 PH值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网络化观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31
11
作者 周凌晞 刘立新 +5 位作者 张晓春 张芳 姚波 温民 许林 方双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1-645,共5页
CO2和CH4是《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主要温室气体。自1990年以来的长期观测表明,我国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大气CO2和CH4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其他一些本底站的同期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观测数据已成为WMO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及国内外有关评... CO2和CH4是《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主要温室气体。自1990年以来的长期观测表明,我国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大气CO2和CH4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其他一些本底站的同期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观测数据已成为WMO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及国内外有关评估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4个区域本底站过去一年来的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湖北金沙大气CO2和CH4浓度明显高于同期瓦里关站的观测值,表明4个区域站大气CO2和CH4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迄今为止,国内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温室气体浓度长期观测或短期科研,各具优势和特点,但力量相对分散、观测站稀少、侧重点和目标各异。为了全面掌握我国温室气体本底浓度时空变化,了解不同区域大气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程度,亟需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尽快推进我国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的网络化观测分析和源汇反演模式系统建设,进而测算、验证不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动态变化,分析、评估各区域之间的输送和影响,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本底浓度 网络化观测 时空变化 地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5 位作者 徐晓斌 丁国安 颜鹏 于晓岚 程红兵 周怀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1006,共6页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4^2-、NO3^-、NH4^+、Ca^2+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4^2-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 降水 源解析 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被引量:42
13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2 位作者 王亚强 车惠正 陈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6期259-264,F0003,共7页
通过汇总基础数据,计算了中国大陆200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黑碳排放源清单。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绝大部分为县级水平。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也在计算中被使用,计算出... 通过汇总基础数据,计算了中国大陆200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黑碳排放源清单。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绝大部分为县级水平。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也在计算中被使用,计算出的全国和各地区的排放量使用了0.2°×0.2°经纬度网格来显示。计算的黑碳总排放量为149.94万t,主要由燃煤和燃烧生物质所致。这一排放结果比以前的清单要高,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燃煤的排放量以前被低估了。东部地区的排放量比西部地区要大。黑碳的排放具有较强的季节性,1月和12月的排放量最大,7月和8月排放量较小;排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居民采暖的季节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中国大陆 排放清单 季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安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季节变化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养梅 颜鹏 +4 位作者 杨东贞 王淑凤 汤洁 俞向明 马千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分别利用碳成分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获取浙江省I临安地区大气气溶胶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质量浓度、离子与碳成分特性,并对不同粒径气溶胶成分分布特点作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质量浓度、可溶性离子浓度... 分别利用碳成分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获取浙江省I临安地区大气气溶胶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质量浓度、离子与碳成分特性,并对不同粒径气溶胶成分分布特点作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质量浓度、可溶性离子浓度以及碳成分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整个尺度范围内,气溶胶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点为春季浓度最高,达到534μg/m^2;冬季次之,质量浓度为117.21μg/m^3;夏季浓度最低,平均为65.7μg/m^3;秋季质量浓度98.6μg/m^3。可溶性离子成分在气溶胶中所占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夏季最高为49.4%,春季最低为11.3%。硫酸根离子SO4^2-和氨根离子NH4^+和硝酸根离子NO3^-3种离子浓度之和约占离子总量的75%~83%。受温度影响,硝酸根离子NO3^-浓度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夏季平均浓度为1.7μg/m^3,冬季平均浓度为11.5μg/m^3,是夏季浓度的6.8倍。碳浓度分布特点显示,气溶胶中元素碳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有机碳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气溶胶粒度分布特点也非常明显。四季中粒径小于11μm(PM11)的气溶胶均占气溶胶总量的90%以上,粒径小于2.1μm(PM21)的气溶胶占到气溶胶总量的53%以上。可溶性离子在粒径小于2.1μm气溶胶颗粒中,以硫酸根离子、氨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为主。碳成分尺度分布特征为颗粒越小,有机碳及元素碳浓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质量浓度 离子 尺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CO_2和CH_4通量观测的质控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顾帅 周凌晞 +2 位作者 刘立新 王木林 温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7-91,共5页
通量观测与大气本底浓度观测采用统一的分析—质控—标校流程和方法对准确评估大气温室气体源汇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对存储样品的气袋进行检测与处理,包括剖析... 通量观测与大气本底浓度观测采用统一的分析—质控—标校流程和方法对准确评估大气温室气体源汇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对存储样品的气袋进行检测与处理,包括剖析气袋结构,测试气袋在一定时间内对气样中CO_2及CH_4浓度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对采样、运输流程进行优化,确保样品尽量减少污染;其次,采用与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分析—质控—标校相一致的流程和方法,以保证两种观测方法所获取数据的准确可比;最后,将本研究中优化的流程和方法应用于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青海瓦里关自由放牧地和围栏草地开展的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实验,获取了较高质量的CO_2及CH_4通量观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气袋测试 分析标校 质量控制 草地温室气体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在线观测12种卤代温室气体 被引量:17
16
作者 姚波 周凌晞 +2 位作者 张芳 张晓春 许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8-1162,共5页
利用自组装的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系统(GC-ECD)测定大气中12种卤代温室气体,空气样品采样的时间分辨率80min,分析精度0.16%—4.87%,准确度-1.64%—3.05%.对2007年4月6日—2007年4月16日在北京上甸子站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获得12... 利用自组装的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系统(GC-ECD)测定大气中12种卤代温室气体,空气样品采样的时间分辨率80min,分析精度0.16%—4.87%,准确度-1.64%—3.05%.对2007年4月6日—2007年4月16日在北京上甸子站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获得12种卤代温室气体的本底和非本底浓度,表明该系统适用于大气中卤代温室气体浓度在线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温室气体 大气 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 在线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9
17
作者 李杨 曹军骥 +1 位作者 张小曳 车慧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数(API)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64),表明BC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常天气下,BC小时平均浓度呈三峰分布,这与机动车污染、居民活动和农村秸秆燃烧等来源相关联。通过降水天气下BC的浓度分布和BC浓度频次分布法,获得了西安大气中BC的本底浓度为4.5μg·m-3,以此估算了西安大气BC中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其中周边源对BC的贡献超过了1/3。这表明了该季节内城市周边农村秸秆燃烧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贡献,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测量仪 黑碳气溶胶 时间序列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酸雨观测网未知水样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汤洁 程红兵 +5 位作者 于晓岚 王淑凤 姚萍 吕波 徐晓斌 丁国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5-82,共8页
应用客观统计方法,整理分析了1992年以来全国酸雨观测站网的11次pH未知水样和2次电导率未知水样的考核结果。分析显示,采用稀释和pH调制的标准缓冲溶液作为pH未知水样,其测量偏差随pH标准值的变化不显著,历年的测量标准差均小于0.2pH单... 应用客观统计方法,整理分析了1992年以来全国酸雨观测站网的11次pH未知水样和2次电导率未知水样的考核结果。分析显示,采用稀释和pH调制的标准缓冲溶液作为pH未知水样,其测量偏差随pH标准值的变化不显著,历年的测量标准差均小于0.2pH单位。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波动状况指示出观测台站仪器和人员的技术状态变化,对仪器更新、人员培训以及新业务规范的执行等业务建设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显著的正面响应。对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统计还显示,2001年后pH平均测量偏差出现负偏态分布特征,该特征在总体偏差较大时尤为明显,说明部分技术状态不良的台站往往容易出现较大的系统性负偏差。根据考核结果,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方法,计算除1992年外各次考核的pH值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0.03~0.10pH单位,1992年和2006年电导率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4%~5%。修正绝对中值偏差的逐年波动情况反映了全国酸雨观测网pH测量的总体偏差也明显地受台站技术状态波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观测 质量 未知样品 总体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温江黑碳气溶胶浓度观测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秦世广 汤洁 +1 位作者 石广玉 温玉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70-1376,共7页
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四川温江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十分剧烈,日平均浓度在1200~20000 ng·m-3之间.其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1月最... 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四川温江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十分剧烈,日平均浓度在1200~20000 ng·m-3之间.其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1月最大,中值接近8000ng·m-3,5月也存在一个浓度高值.黑碳浓度及其变化特征与该地盆地性气候、降水湿清除和局地人为活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由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出现频数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本底浓度约为2850 n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气溶胶 观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中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7
20
作者 赵艳霞 侯青 +2 位作者 徐晓斌 丁国安 王淑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5期242-245,共4页
根据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均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和各省酸雨总体变化趋势;将2005年全国酸雨状况与2004年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认为,2005... 根据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均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和各省酸雨总体变化趋势;将2005年全国酸雨状况与2004年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认为,2005年全国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另外,对近3a来部分台站降水的pH值明显降低的趋势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酸度 PH值 酸雨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