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气象衍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天气系统
1
作者 刘博文 李华宏 +3 位作者 张万诚 牛法宝 魏蕾 杨秦松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4期99-107,共9页
选取云南省2011—2020年灾害普查数据,结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云南气候年鉴,对云南气象衍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特征。滑坡灾害... 选取云南省2011—2020年灾害普查数据,结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云南气候年鉴,对云南气象衍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特征。滑坡灾害在滇西和滇西南地区为集中多发区,其次是滇东北和滇东,滇中地区为低发区。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地区。汛期引发云南地质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切变线、两高辐合、南支槽、孟湾低压、西行台风和西南涡,其中切变线和两高辐合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切变线附近有较明显的“鞍”型场环流,降水在切变线附近较为集中。两高辐合型可分为Ⅰ类和Ⅱ类,与切变线系统相比,两高辐合区内风场辐合强度稍弱,但系统影响范围更广、较稳定且移动速度慢,多造成持续性降雨,其较大的辐合区范围还导致强降水落区预报难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质灾害 时空特征 天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议题设置”在新媒体气象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赵庆 袁玉 +1 位作者 苗绍慧 达月珍 《广东气象》 2025年第1期83-86,共4页
利用2021年全国36个省(市、区)政务气象微信公众号年度最佳文章、台风“烟花”登陆期间11个气象公众号科普文章数据和信息,探索借鉴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围绕显要性话题、导向需求、反向议题设置3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以... 利用2021年全国36个省(市、区)政务气象微信公众号年度最佳文章、台风“烟花”登陆期间11个气象公众号科普文章数据和信息,探索借鉴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围绕显要性话题、导向需求、反向议题设置3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以此提升新媒体气象科普传播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程设置 新媒体 气象科普 微信公众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气候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以云南昆明大理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解明恩 姚愚 +1 位作者 段玮 彭启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选取我国低纬高原地区2个典型旅游城市——昆明和大理,进行了气候季节平均态,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气温演变分析。(1)昆明、大理是高原“无夏区”,一年仅有春、秋、冬三季,属“...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选取我国低纬高原地区2个典型旅游城市——昆明和大理,进行了气候季节平均态,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气温演变分析。(1)昆明、大理是高原“无夏区”,一年仅有春、秋、冬三季,属“春秋型”城市,春、秋季为295d和290d,占全年的80.8%和79.5%。(2)随着气候变暖,昆明、大理春、秋、冬三季比例发生了改变,春、秋季增加,冬季缩短,昆明变化幅度强于大理。(3)昆明、大理春季始于2月9日和2月10日,春季长度为117d和123d;秋季始于6月7日和6月13日,秋季长度为178d和167d;冬季始于12月1日和11月27日,冬季长度为70d和76d;昆明、大理“春常在、秋长驻、冬短暂”特征显著。(4)近60年来,昆明、大理春季开始日呈提早趋势,秋季开始日呈稍推迟趋势,冬季开始日呈推迟趋势;昆明、大理春季长度增加;昆明秋季长度略增加,大理秋季长度略减少;昆明、大理冬季长度减少。(5)昆明、大理春分节令日气温阀值为14.8℃和14.2℃,夏至为20.3℃和20.5℃,秋分为17.4℃和17.5℃,冬至均为7.9℃;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昆明、大理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令上具有“春暖、夏凉、秋爽、冬暖”特征;近60年来,四个节令日气温年际变化呈升高趋势,尤以春分、秋分增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季节 昆明 大理 节令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技术改进及应用检验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竹云 许彦艳 +5 位作者 李华宏 杨迎冬 胡瑞峰 夏龙松 刘博文 魏蕾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利用2014—2022年云南省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降水资料,开展有效降水量致灾概率研究,并结合地质灾害易发因子,分区建立了新一代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性能开展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新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提... 利用2014—2022年云南省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降水资料,开展有效降水量致灾概率研究,并结合地质灾害易发因子,分区建立了新一代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性能开展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新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提高了预警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应用效果良好。模型能提前较好地反映出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背景下的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对较难预报的局地强降水,也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监测预警产品给出风险加强的趋势,提前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能直接客观反映出极端强降水背景下的气象风险高级别预警,起到较好的预警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质灾害 预警模型 致灾概率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华东区域模式云南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技术研究
5
作者 朱莉 许彦艳 +2 位作者 许迎杰 邱学兴 闵颖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64-469,共6页
为提高云南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效率和预报准确率,使用华东区域模式基础物理量数据,计算云南短时强降水发生前1 h 700 hPa相对湿度、700 hPa比湿、K指数和6 km垂直风切变,对短时强降水的历史个例进行物理量阈值训练和单物理量的敏感性实验... 为提高云南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效率和预报准确率,使用华东区域模式基础物理量数据,计算云南短时强降水发生前1 h 700 hPa相对湿度、700 hPa比湿、K指数和6 km垂直风切变,对短时强降水的历史个例进行物理量阈值训练和单物理量的敏感性实验,确定物理量阈值。使用阈值判定法,对华东区域模式实时预报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基于小时雨量和物理量的云南本地化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产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阈值判定法研发的基于华东区域模式云南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产品能较好地预报云南短时强降水的落区和走向,但是基于小时雨量的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产品漏报明显,基于物理量阈值的客观预报产品能有效降低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漏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华东区域模式 阈值判定法 云南 客观预报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WF模式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近地面2m温度的预报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诗梅 唐娜 +3 位作者 梁雨琪 欧旭阳 李海杰 陈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对比了不同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预报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ECMWF模式可合理预报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平均2 m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偏差分布与地形高度有关,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预报偏差呈增大趋势。(2)ECMWF模式很好再现了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峰值时刻出现在14:00(北京时);各时刻温度的预报偏差在不同地形高度存在差异,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下午,四川盆地南部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早晨。同时,高地形区各时刻的预报偏差均高于低地形区。(3)ECMWF模式对日内各时刻不同地形处2 m温度的空间分布均有合理预报,但偏差存在日变化特征。特别是在横断山区高地形区,其在各时刻有不同的冷暖偏差特征。(4)在环横断山区温度日较差预报偏差较大的区域(大致为昆明准静止锋线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模式对于温度日较差较大的日数,其2 m温度的预报偏差要大于日较差较小的日数,且在该区域内,温度日较差的预报偏差相对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预报偏差 环横断山区 近地面2 m温度 日变化 温度日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云南高原地区的南海西行台风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曼 许美玲 +3 位作者 段旭 张瑾文 陈新梅 李华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4-592,共9页
南海西行台风是云南高原地区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之一,研究其水汽输送特征为本地降水预报和分析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本文利用2010-2019年10年的南海西行台风样本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影响云南高原地区的南海西行台风水汽输送特... 南海西行台风是云南高原地区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之一,研究其水汽输送特征为本地降水预报和分析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本文利用2010-2019年10年的南海西行台风样本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影响云南高原地区的南海西行台风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西行登陆台风向云南水汽输送路径主要是东、南、北方三个方向,东侧面水汽输入最大,北侧面水汽输入最小,这两个方向的水汽来源自南海,南侧面水汽输入较东侧面小、比北侧面大,水汽来源自南海和孟加拉湾;(2)东面和南面是两个水汽输入主要方向,北部湾登陆西行台风对云南的影响大于海南岛以东登陆的西行台风;(3)海南岛以东登陆的西行台风东侧面水汽输入大值中心比其他类型台风偏北,南侧面水汽输入分布东西部区域各存在一个相对的大值中心;(4)东侧面北部湾登陆西行台风水汽输入登陆前后6 h达到最大,海南岛以东登陆西行台风稍有滞后,登陆后6~12 h达到最大;(5)南侧面东部区域登陆西行台风水汽输入峰值出现在登陆后12~24 h,南侧面西部区域登陆西行台风水汽输入情况比较复杂,受孟加拉湾与南海两支水汽输送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行台风 水汽输送特征 云南高原地区 登陆 水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Interim及ERA5在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的适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佳 陈艳 +1 位作者 王曼 周秀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1期95-103,共9页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桂6个省区51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实况资料,运用相关系数、泰勒图等方法对比分析了ERA-Interim和ERA5两套再分析数据在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RA5再分析数据对地面各要素(2 ...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桂6个省区51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实况资料,运用相关系数、泰勒图等方法对比分析了ERA-Interim和ERA5两套再分析数据在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RA5再分析数据对地面各要素(2 m气温、降水、10 m风速、10 m风向)的适用性均优于ERA-Interim,其在四川中部、云南东部等地对2 m气温的再现更优,在四川、重庆、贵州对降水的再现更优,在重庆、云南、广西对10 m风速的再现更优,在四川和广西对10 m风向的再现更优。而ERA-Interim仅在西藏地区对2 m气温、10 m风速的再现更优。在月适用性上,两套再分析资料在冬春季优于夏秋季,其中ERA5对夏秋季(5~10月)2 m气温和全年各月降水、10 m风速、10 m风向的适用性更优。在日适用性上,两套再分析资料对2 m气温和降水在午后到夜间优于白天,对10 m风速和10 m风向在白天的适用性优于午后到夜间,其中ERA5对多数时段2 m气温、00时降水以及各时次10 m风速、10 m风向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再分析数据 适用性 误差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何钰 朱莉 +4 位作者 李国平 谢家旭 马文倩 陶丽 张万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中高层维持暖心结构,并呈现显著的上升、下沉运动交替的分布;过程累积雨量分布表现为两条明显的与山脉走向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雨带,且具有强弱交错的分布特征,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及前半夜两个时段内,中心均位于地形边坡,并随着低涡向下游传播;南亚高压、西北辐散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滇缅高压为低涡的东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场,500 hPa正涡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指示意义;低涡降水期间存在β中尺度重力波,波动由青藏高原东坡地形激发,沿着300~200 hPa的气层传播,高空的非地转平衡运动及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力波先于低涡及降水向下游方向移动及发展,波脊处对应上升运动及辐散中心,波槽处对应下沉运动及辐合中心,强降水及波脊均位于低涡西南侧强辐合上升运动区;地形高度降低后,其机械阻挡抬升作用减弱,重力波和高原低涡消失,雨带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高原东坡地形对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原涡影响下的云南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高原涡 重力波 地形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式物理量参数的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技术研究
10
作者 陈小华 李华宏 +2 位作者 何钰 马文倩 李耀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利用2019—2021年云南125个国家站大风数据和云南省地闪资料,统计云南雷暴大风个例,并挑选对雷暴大风有重要意义的物理量参数,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云南雷暴大风个例的物理量阈值,再基于ECMWF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确定的阈值,采用二分... 利用2019—2021年云南125个国家站大风数据和云南省地闪资料,统计云南雷暴大风个例,并挑选对雷暴大风有重要意义的物理量参数,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云南雷暴大风个例的物理量阈值,再基于ECMWF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确定的阈值,采用二分法进行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结果表明:在云南三次雷暴大风过程预报检验中,8月4日云南中部及东北部雷暴大风均命中,但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出现大范围的虚警,导致此次过程虚警率较高和临界成功指数较低;8月5日云南中部、东北及西北部雷暴大风预报正确,且云南西部及南部虚警范围小,虚警率较8月4日明显降低;7月7日云南自东北向西南出现大范围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雷暴大风预报落区与实况基本吻合,呈现命中率高、虚警率较低的特征;三次过程命中率、临界成功指数、虚警率平均为0.873、0.203、0.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概率预报 命中率 虚警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窦小东 侯胜芳 +3 位作者 李蒙 吉文娟 周建琴 鲁韦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6-1086,共11页
为揭示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以烤烟在云南省的实测分布数据以及相关环境变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研究历史时期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变化... 为揭示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以烤烟在云南省的实测分布数据以及相关环境变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研究历史时期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按环境变量对云南烤烟种植的贡献率大小排序,影响云南烤烟种植的主导环境变量依次为5月平均降水量、最热季节平均温度、土壤质地分类、土壤碳酸盐含量,4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9%,且总体上气候变量对云南烤烟种植的影响高于土壤变量。(2)历史时期,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曲靖、昆明、楚雄、昭通、大理、保山、临沧、玉溪东部、红河中北部、文山西北部等地区,其余丽江南部、普洱中部亦有零星分布,适宜种植区的总面积达23.82×10^(6)hm^(2),占全省面积的60.44%。(3)在RCP4.5和RCP8.5排放路径下,烤烟适宜种植区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分别增加到28.28×10^(6)hm^(2)和26.09×10^(6)h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1.76%和66.19%,总适宜种植区的质心(几何中心)沿偏东偏北方向迁移,且这种迁移主要是由高适宜种植区质心的迁移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烤烟 适宜种植区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两侧夏季降水差异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连钰 许彦艳 +1 位作者 李华宏 蔡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6-1038,共13页
运用国家站观测资料、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数据,对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及其影响云南省夏季气候的主要季风系统-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哀牢山主脉西侧夏季总降水量明显大于主脉... 运用国家站观测资料、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数据,对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及其影响云南省夏季气候的主要季风系统-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哀牢山主脉西侧夏季总降水量明显大于主脉东侧。比较哀牢山主脉两侧的5组国家站观测数据显示,哀牢山主脉南部夏季总降水量差异高于北部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并且哀牢山主脉北部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与主脉南部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5组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整体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印度夏季风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哀牢山两侧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与季风交界面指数的相关性要高于其与单一东亚夏季风或印度夏季风的相关性。通过分别选取季风交界面指数正负异常年,并交换风场或水汽边界条件设计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定量探究两支季风的相对强弱对于哀牢山两侧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两支季风共同控制的异常风场是造成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季风带来的水汽条件差异对于哀牢山两侧的夏季总降水量有着相近的影响,对于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变化的贡献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降水 数值模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4月云南罕见寒潮天气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
13
作者 连钰 杨素雨 +3 位作者 马文倩 赵宁坤 张秀年 晏红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3,共12页
2022年3月31日—4月2日,云南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通过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 FNL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2022年3月31日—4月2日,云南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通过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 FNL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的形势场及最低气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发生在北极涛动负位相期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欧亚中高纬形成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东亚大槽后侧强劲的偏北风引导低层冷空气南移,南支槽向东移动为云南省输送暖湿气流,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南侵,共同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发生;此次寒潮过程的强降温是由过程中近地层强冷平流的作用,冷锋后部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引起绝热膨胀冷却作用,加剧了局地气温的下降;通过定量分析导致昆明局地气温变化的各项因子发现,昆明的降温主要受温度平流项的影响,其次是非绝热项的影响. ECMWF模式能较好地预报此次寒潮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及降温的范围,但对降温强度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云南 成因分析 北极涛动 预报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对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特征探讨
14
作者 高志伟 刘佳 +1 位作者 陈艳 钟爱华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中国降水之间的关系对提升我国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的逐月海温指数,采用一种新的滞后累积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中国降水之间的关系对提升我国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的逐月海温指数,采用一种新的滞后累积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降水对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该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揭示前期海温异常累积效应对降水的影响,进而为筛选最优预测因子提供依据;(2)在Niño1+2、Ni?o3、Ni?o4和Ni?o3.4等海温指数中,前期Niño1+2指数与中国降水的相关性最显著,尤其是Niño1+2海温序列与滞后4个月的中国降水呈现最显著正相关,而Niño1+2累积2个月海温序列与滞后9个月的中国降水呈最显著负相关;(3)Niño1+2海温序列对中国季风区降水影响明显,其正反馈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云南地区;(4)Niño1+2海温序列与滞后4个月的中国平均降水量的线性拟合分析显示,拟合得到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实测降水量一致,冬春季拟合误差较小,夏秋季拟合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热带太平洋海温 滞后累积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勒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15
作者 赵红珍 周秀美 张万诚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100,共10页
利用弥勒市2017—2022年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数据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气象数据,综合分析弥勒市大气中SO_(2)、CO、PM_(2.5)、PM_(10)、NO_(2)和O_(3)污染物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并用聚类方法、引... 利用弥勒市2017—2022年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数据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气象数据,综合分析弥勒市大气中SO_(2)、CO、PM_(2.5)、PM_(10)、NO_(2)和O_(3)污染物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并用聚类方法、引入权重因子后的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研究不同区域对弥勒市大气PM_(2.5)、PM_(10)、O_(3)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①弥勒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为O_(3)、PM_(10)、PM_(2.5),1—5月是污染物的集中时段,雨季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冬春季是明显污染时段,O_(3)质量浓度在每年4月及8月份出现波峰;②污染物的逐日变化特征明显,O_(3)质量浓度在16:00—18:00达到最大,NO_(2)与O_(3)变化相反.SO_(2)、NO_(2)和O_(3)质量浓度日变化为单峰型,CO、PM_(2.5)、PM_(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多峰型;③来自西南、南、东南、东北、东方向的污染气团对弥勒市环境空气污染物贡献较大,主导输送方向为西南方.缅甸、老挝和越南北部是弥勒春季和冬季的大气细颗粒物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 弥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及周边地区闪电活动和其他干扰因素对NO_(2)的协同影响
16
作者 赵平伟 李立印 +3 位作者 王佳妮 任菊章 陈静 张云秋 《气象科技》 2024年第5期733-742,共10页
以2018年9月至2022年8月为研究时段,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滇西南及周边生物质燃烧高发区(A区)、滇中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城市群区(B区)2—4月和6—8月闪电活动及其他干扰因素对NO_(2)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4月A、B区NO_(2)柱... 以2018年9月至2022年8月为研究时段,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滇西南及周边生物质燃烧高发区(A区)、滇中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城市群区(B区)2—4月和6—8月闪电活动及其他干扰因素对NO_(2)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4月A、B区NO_(2)柱浓度分别与火点数和人为CO_(2)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闪电次数呈显著负相关。②闪电活动多伴有明显降雨(R≥1 mm),闪电活动较弱时,降雨对地面NO_(2)的湿沉降作用明显,较强的闪电活动下降雨的湿沉降仍无法完全抵消闪电对地面NO_(2)浓度增长的贡献。③6—8月初次出现闪电时A、B区地面NO_(2)浓度前6 h逐时增加,之后3 h则逐时缓慢减小。④闪电日A、B区地面NO_(2)浓度整体高于无闪电日,生物质燃烧强度、降雨强度和大气边界层高度等变化均会对其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NO_(2) 生物质燃烧 雨量 协同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航空高影响的寒潮过程分析
17
作者 陈艳 刘佳 +6 位作者 朱莉 舒斌 赵尔旭 万云霞 赵德显 王静 任菊章 《高原气象》 2025年第2期521-534,共14页
2022年2月19-22日,云南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8个机场多架次航班出现取消、延误、返航和颠簸等情况。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环流成因、锋面活动特征及其对航空的... 2022年2月19-22日,云南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8个机场多架次航班出现取消、延误、返航和颠簸等情况。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环流成因、锋面活动特征及其对航空的影响。结果表明:(1)此次低温雨雪天气是在冷锋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大范围寒潮过程。21日前,主要受冷锋影响,气温骤降,降水偏弱,对航空的影响主要是风切变和层结不稳定导致的飞机颠簸;此后受南支槽影响,降水增大,机场积雪、低云、雷雨、风切变等天气对航班影响明显。(2)冷锋主体位于700 hPa以下,寒潮爆发时,锋后冷空气在低层偏东风引导下向西推进,冷空气前端有鼻状凸起,偏东风的强度和厚度与冷气团的强度和厚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冷空气入侵导致暖空被迫抬升,同时锋前温暖的西南风沿锋面爬升,在冷气团上形成明显的逆温层。(3)当锋面强烈发展西进时,800 hPa锋生函数大值带可较好反映锋线的位置及强度,锋后偏东风与锋前西南风辐合可在锋生区形成明显的上升气流,同时锋前650 hPa以下垂直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以及锋后的近地面层理查孙数(Ri)数值偏小,易出现湍流和飞机颠簸。(4)风廓线雷达资料显示,低层偏东风维持期间,2 km以上西风增强对降水具有一定的指示性意义,当低层系统性的偏东风减弱消失,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 航空高影响天气 寒潮 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不同降水型地质灾害的降水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竹云 许彦艳 +2 位作者 许迎杰 李华宏 刘博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4-641,共8页
利用2014—2020年云南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有效降水量法筛选出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并分析灾害发生时次前的降水特征.结果显示:云南降水型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和崩塌;诱发3类地质灾害的降水类型都... 利用2014—2020年云南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有效降水量法筛选出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并分析灾害发生时次前的降水特征.结果显示:云南降水型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和崩塌;诱发3类地质灾害的降水类型都有短时强降水、短期降水和长历时降水.由短期降水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样本分别占78%、83%和75%,其中超过75%灾害发生前3 d出现强降水事件,泥石流更是高达96%;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前12 h,其中滑坡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4 h,泥石流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 h;云南大部地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主要由短期降水引起,特别是怒江地区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崩塌 降水类型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一次极端暴雨成因分析及成功预警
19
作者 郭萍 段绍玲 +3 位作者 郑建萌 张万诚 陈静 杨宏庆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1,共10页
2022年10月8日,临沧市双江县忙懦乡遭遇历史性极端暴雨,最大小时雨量达到57.2 mm。该文通过高空、区域自动站雨量、ERA5再分析、FY-2G、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此次暴雨的成因:①此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在强盛的副高控制下... 2022年10月8日,临沧市双江县忙懦乡遭遇历史性极端暴雨,最大小时雨量达到57.2 mm。该文通过高空、区域自动站雨量、ERA5再分析、FY-2G、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此次暴雨的成因:①此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在强盛的副高控制下,由中尺度系统触发产生的强降雨。②强降雨期间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暖湿底层与干冷高层,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强降雨发生与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大值区相对应,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且与强垂直上升运动区配合。③两个强降雨时段对应不同的雷达回波特征,初时段无大范围的降雨回波,局地出现中-γ尺度对流回波;次时段降雨回波范围扩大,形成列车效应。④忙懦乡的地形和低层东偏南气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与维持起到关键作用。⑤“1262”服务模式提前发出警报,夜间强降雨得以有效预警,避免了人员伤亡,成为预警联动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中尺度系统 临沧市 递进式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振荡对2015年春季云南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艳 张万诚 +2 位作者 陶云 任菊章 段长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5-816,共12页
以往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是导致云南春季干旱的重要原因。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云南省逐日观... 以往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是导致云南春季干旱的重要原因。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云南省逐日观测降水、全球测站均一化逐日格点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研究了2015年春季10~30 d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云南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分析显示,3月中旬至4月下旬,100°E以东地区10~30 d大气低频振荡异常活跃,是造成云南东部地区降水偏多的重要原因。在低频振荡影响下,云南东部先后出现了3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每一次过程都与欧亚型低频波列上低频冷位相的南压密切相关。即当低频冷位相向南移动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随之南压,当其入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支移至云南上空,并与南下冷高压西南侧有利的回流水汽相互作用时即形成了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春季降水 雨季开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