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建生 张其永 +1 位作者 郑元甲 洪万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5-575,共11页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鳓(Ilisha elongata)、灰鲳(Pampus cinere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黄海鲱(Clupea harengus pallasi)和黄鲫(Setipinna taty)等6种主要种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动,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同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 资源生物学 回顾 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207,共6页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 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 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 ~55.22)×10^4 t,年平均产量28.63×10^4 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 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 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 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用水母 利用 沙海蜇 资源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立式曲面缝翼式网板水动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健 黄洪亮 +5 位作者 吴越 饶欣 李灵智 陈帅 杨嘉樑 周斌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4,共7页
为通过调节导流翼偏角优化网板的水动力学性能,利用水槽模型试验测得2种立式曲面缝翼式网板各3种导流翼偏角状态下的升力系数(CL)、阻力系数(CD)和升阻比(K)。结果表明:1)对单缝翼立式曲面网板,冲角为20°~35°时,随着... 为通过调节导流翼偏角优化网板的水动力学性能,利用水槽模型试验测得2种立式曲面缝翼式网板各3种导流翼偏角状态下的升力系数(CL)、阻力系数(CD)和升阻比(K)。结果表明:1)对单缝翼立式曲面网板,冲角为20°~35°时,随着导流翼偏角的增大,网板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该冲角范围内,导流翼偏角为35°的网板(D1)具有较佳的水动力学性能;2)对双缝翼立式曲面V型网板,冲角为25°~35°时,前导流翼偏角为20°、中导流翼偏角为25°的网板(S3)具有较佳的水动力学性能。根据试验结果,建议D1网板最佳工作冲角范围为15°~30°,此时CL〉1.2且K〉2.0;S3网板最佳工作冲角范围为20°~30°,此时CL〉0.8且K〉3.0。导流翼偏角增加时网板升力系数的临界冲角有增加的趋势,合理调节导流翼偏角可以达到优化网板水动力学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网网板 导流翼 水动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春季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建生 胡芬 林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2008年春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丰富,出现率较高;总种类数呈现由北向南增加、优势种和重要种呈现由北向南减少的趋势;优势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 利用2008年春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丰富,出现率较高;总种类数呈现由北向南增加、优势种和重要种呈现由北向南减少的趋势;优势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较非优势种更加突出、分布范围更为集中;不同区域的种类数与表温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表盐的变化趋势一致;仔、稚鱼集中出现海域的表温变化较小(17.0~19.5℃),而表盐变化较大(25~32);优势种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表现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六丝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主要分布在吕泗和长江口近海,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主要分布在舟山近海;仔、稚鱼高密度区均位于冷暖水混合水域,浮游生物较为丰富,有利于其生长后期的饵料获取,同时也与仔、稚鱼对环境的适应性有较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长江口 邻近海域 仔、稚鱼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3 位作者 刘尊雷 林楠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3-601,共9页
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 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体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出现率较高,但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在调查的4年间,2009年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2010年最低。(2)各年度的雌雄比例均符合1∶1的关系(P>0.05)。(3)夏季渔汛期的太平样褶柔鱼个体较小。相比较而言,2012年的优势胴长组最大,2011年最小。但各年度的优势胴长均小于200 mm。(4)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指数生长曲线,年间差异极显著(P<0.001)。(5)渔获个体以性未成熟幼体为主,性腺成熟度随胴长增加而升高。各年度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均大于雄性。分析认为,2009—2012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夏季渔汛期均以秋、冬生群的性未成熟幼体为主,夏生群的性成熟大个体较少。各年度太平洋褶柔鱼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群体结构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掌握该物种资源的变动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东海 群体结构 基础生物学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预测模型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迟海 李学英 杨宪时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8-682,共5页
为了更好的了解微生物预测模型与食品微生物生长、残存、死亡的量化关系。本文简要的概述了微生物预测模型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初级、二级和三级模型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食品腐败微生物和食品致病微生物预测模型的研究... 为了更好的了解微生物预测模型与食品微生物生长、残存、死亡的量化关系。本文简要的概述了微生物预测模型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初级、二级和三级模型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食品腐败微生物和食品致病微生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广微生物预测模型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生产,提高食品工业加工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微生物 预测模型 研究发展 食品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建生 胡芬 严利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98-203,共6页
根据2010年春季对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鲭产卵群体性比符合1∶1的雌雄性比关系;叉长范围212.00~271.00 mm,平均244.76 mm,优势组230.00~260.00 m... 根据2010年春季对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鲭产卵群体性比符合1∶1的雌雄性比关系;叉长范围212.00~271.00 mm,平均244.76 mm,优势组230.00~260.00 mm;雌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5.00 mm,雄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1.00 mm;体质量范围110.99~242.00 g,平均170.97 g,优势组130.00~220.00 g.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Ⅳ~Ⅴ期为主,摄食强度均较高,雌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00,雄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25;雌鱼的平均摄食强度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雄鱼正好相反;在达到完全性成熟前,雌雄鱼的性腺指数GSI都随着性腺的发育而增加,雌鱼的平均性腺指数GSI略高于雄鱼;绝对怀卵量5.283 5万~16.884 7万粒,平均10.405 0万±0.611 8万粒;叉长相对怀卵量227~625粒/mm,平均423±22粒/mm.随着叉长的增加,怀卵量也持续增加.叉长250.00 mm以上个体怀卵量相对于250.00 mm以下个体出现大幅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研究结果相比,目前该海域日本鲭的大量性成熟年龄由2龄提前为1龄,最小性成熟年龄即为大量性成熟年龄;产卵群体年龄组成由1~5龄转变为1~2龄,优势组由2~3龄下降为1龄;产卵群体平均绝对怀卵量下降了33.23%.因此,为了保护该海域日本鲭资源并提高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应该首先制定合理的最小开捕叉长,同时在其春汛产卵期采取必要的休渔措施及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台湾海峡 日本鲭 产卵群体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信息技术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婷婷 张涛 +1 位作者 侯俊利 高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2-281,共10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分析方法,空间信息技术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极富优势,并能在未来加强渔业的可持续管理水平。本文总结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模型、空间统计学)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 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分析方法,空间信息技术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极富优势,并能在未来加强渔业的可持续管理水平。本文总结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模型、空间统计学)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在渔业生态环境数据采集和监测中的应用;(2)在渔业数据库建立中的应用;(3)在渔业资源生态评价中的应用:包括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模拟、环境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生态热点区的确定(产卵场、迁移通道等)、鱼类关键生境评估、渔业资源量大小估算;(4)在渔业管理及决策中的应用: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和进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y Management,EBFM)。相较传统的方法而言,尽管空间信息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其在渔业生态监测和评价中也面临不少挑战:如数据的有效采集、海量多源数据库需要大量的调整和重构等。今后,渔业资源保护趋向运用整体生态系统方法进行监测和评价,而这需要通过利用多种空间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技术 渔业资源 生态监测 生态评价 应用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鱼生物学特征与资源数量的演变 被引量:29
9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3 位作者 张辉 凌建忠 袁兴伟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无显著变化;生长参数K随资源丰厚与衰退而相应地减缓与加速,具有可逆的表型特征.小黄鱼资源数量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动机理表明过度捕捞可导致开发性鱼类种群衰退,但鱼类种群为抗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命史特征演变,并在适宜的渔业管理措施下有望实现鱼类种群恢复;性成熟提前和繁殖力提高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演变进化程度已接近极限或达最大潜力,如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黄鱼渔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年龄结构 生长参数K 繁殖力 性成熟 资源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宋志明 刘鉴毅 +4 位作者 庄平 王妤 章龙珍 胡艳 龚盼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将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由25℃转移至14℃、15℃、16℃、17℃和18℃条件下处理96h,测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探讨了温度骤降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将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由25℃转移至14℃、15℃、16℃、17℃和18℃条件下处理96h,测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探讨了温度骤降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除14℃组外,其余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4℃组,SOD和GPX活性在3 h时达到最高值,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持续下降,在96 h时达到最低;14℃组CAT活性在处理后持续降低,在12 h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并在9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处理组中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终各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温度骤降能激活点篮子鱼幼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消除低温应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但肝脏内MD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点篮子鱼仍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在14℃时,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25℃及其余温度处理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此实验条件下鱼体不能适应14℃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篮子鱼 温度 肝脏 抗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1 位作者 胡芬 张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 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P〈0.05)。GSI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台渔场日本鲭的主要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时间段的雌鱼和雄鱼GSI均总体表现为雌鱼大于雄鱼(P〈0.05)。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摄食强度总体表现为雄鱼大于雌鱼。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雌性和雄性的肝指数均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5)。绝对繁殖力范围为44017~734684粒/尾,平均值为(173867±15719)粒/尾,优势组为(10~30)×10^4粒/尾,占70.37%;相对繁殖力范围为187~1403粒/g,平均值为(538±31)粒/g,优势组为(390~700)粒/g,占66.67%。卵径范围为0.27~1.22 mm,平均值为(0.86±0.01) mm,优势组为0.7~1.1 mm。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绝对繁殖力低于黄海北部而高于台湾海峡,相对繁殖力高于历史水平,平均卵径小于20世纪80年代,雌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叉长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以上结果都说明日本鲭为应对高强度捕捞和环境胁迫压力而采取增加相对繁殖力、减小卵径、提早性成熟等繁殖策略来维持种群数量和保证种群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台渔场 日本鲭 繁殖群体 GSI 繁殖力 卵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宋超 庄平 +1 位作者 章龙珍 张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9-246,共8页
实验所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为全人工繁殖所得的幼鱼,其初始体长为(7.04±0.32) cm,初始体重为(4.54±1.80)g,实验周期35 d.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处理组,水温分别为12℃、17℃、22℃、27℃和32℃.实验结果表明,不... 实验所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为全人工繁殖所得的幼鱼,其初始体长为(7.04±0.32) cm,初始体重为(4.54±1.80)g,实验周期35 d.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处理组,水温分别为12℃、17℃、22℃、27℃和3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的幼鱼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用指数方程[W=b×exp (ad)]分别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西伯利亚鲟的体重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重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037、0.057、0.061、0.050、0.020,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大,而32℃温度条件下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小.采用直线方程(L=a d+b)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体长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长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104、0.188、0.248、0.186、0.068,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32℃温度条件下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小.水温对西伯利亚鲟的体重增长率(BWGR)、体长增长率(BLGR)、日增重(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地影响,用二次回归曲线分别对上述生长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其中体重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BWGR=-1 391.5 +185.9T+(-4.347)T2(R2=0.991),体长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BLGR=-174.4 +25.46T+(-0.583)T2(R2 =0.978),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8.642+1.378T+(-0.032)T2(R2 =0.962),日增重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DWG=-2.511+0.312T+(-0.007)T2(R2 =0.909).根据回归方程,求得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体重、体长增长水温分别为21.38℃和21.84℃,最适特定生长水温为21.53℃,最适日增重水温为22.29℃,可见,21 ~23℃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综合来看,西伯利亚鲟幼鱼在相对宽广的温度范围(12~32℃)内均可生长,在22℃时生长最快,其次为17℃和27℃,在12℃和32℃时生长最慢,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西伯利亚鲟的生长,尤其是在高温时生长最慢,故在西伯利亚鲟养殖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低温调控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幼鱼 温度 体重增长率 体长增长率 特定生长率 日增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温度和pH对2种篮子鱼精子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鉴毅 黄晓荣 +4 位作者 章龙珍 庄平 赵峰 张涛 冯广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3-528,共6页
选取健康成熟的雄性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亲鱼进行人工采精,设定不同的盐度、温度和p H梯度,观察其对精子活力及激烈运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度、温度和p H的升高,2种篮子鱼精子的活力... 选取健康成熟的雄性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亲鱼进行人工采精,设定不同的盐度、温度和p H梯度,观察其对精子活力及激烈运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度、温度和p H的升高,2种篮子鱼精子的活力都先增强后减弱;随盐度和p H的升高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均先延长后缩短,但随温度的升高,2种篮子鱼精子激烈运动时间都呈现下降的趋势。2种篮子鱼精子的最适盐度范围均为30~35,精子活力和激烈运动都较高。长鳍篮子鱼精子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点篮子鱼精子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在25℃时,2种篮子鱼精子的活力都最高,分别为(90±2.67)%和(95±1.5)%。在p H为7~8范围内,2种篮子鱼精子活力较高,激烈运动时间也相对较长;p H为8时,长鳍篮子鱼和点篮子鱼精子活力都最高,分别为(95±4.67)%和(95±3.67)%,精子激烈运动时间也最长,分别为(44±3.89)s和(34±3.67)s。比较而言,长鳍篮子鱼精子对盐度、温度和p H的耐受性均高于点篮子鱼精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子鱼 盐度 温度 PH 精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胁迫对云纹石斑鱼肝脏抗氧化和鳃Na+-K+ATPase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孙鹏 尹飞 +2 位作者 王建建 高权新 钟幼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研究了操作胁迫(惊扰)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肝脏抗氧化能力和鳃中钠-钾ATP酶(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在胁迫处理后,鱼体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研究了操作胁迫(惊扰)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肝脏抗氧化能力和鳃中钠-钾ATP酶(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在胁迫处理后,鱼体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在处理后快速达到活力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到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也在处理后升高,但一直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中VC含量在处理后显著增高,并最终恢复到处理前水平;而Na+-K+ATPase活力一直显著低于处理前水平(P>0.05)。研究表明,操作胁迫会通过氧化应激对云纹石斑鱼体造成损伤,而在胁迫应激反应中,SOD和CAT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指示剂用于胁迫状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操作胁迫 抗氧化酶 钠-钾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生长、营养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艳亮 彭士明 +2 位作者 高权新 张晨捷 施兆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63,共8页
以初始体重(15.58±0.22)g的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维生素E水平(11.09 mg·kg-1、47.52 mg·kg-1、91.38 mg·kg-1、134.57 mg·kg-1、178.9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 以初始体重(15.58±0.22)g的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维生素E水平(11.09 mg·kg-1、47.52 mg·kg-1、91.38 mg·kg-1、134.57 mg·kg-1、178.9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云纹石斑鱼进行56 d的饲育实验,探讨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该鱼生长、营养性能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作用明显,饲料维生素E在149.59 mg·kg-1左右时云纹石斑鱼的增重率较高;云纹石斑鱼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呈正比,但饲料维生素E水平超过91.38 mg·kg-1时鱼体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不随饲料维生素E水平添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水平在139.68 mg·kg-1时云纹石斑鱼具有较高的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显著。综合增重率、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云纹石斑鱼饲料维生素E适宜添加水平为139.68~149.59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云纹石斑鱼 生长性能 营养组成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抱卵蟹生境适宜度初步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蒋金鹏 冯广朋 +3 位作者 章龙珍 侯俊利 杨刚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238,共7页
采用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抱卵蟹空间分布和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抱卵蟹主要栖息在盐度9~15、水体流速1.3 ~1.5m·s-1、水深3~6m、透明度10~ 23 cm水域,平均适合度均达0.... 采用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抱卵蟹空间分布和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抱卵蟹主要栖息在盐度9~15、水体流速1.3 ~1.5m·s-1、水深3~6m、透明度10~ 23 cm水域,平均适合度均达0.6以上.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分布显示,长江口23个调查站点中,南支北港和九段沙水域Z6、Z7、Z11、Z22、Z23的HSI较高,均在0.5以上.其中Z6的HSI值最大,为0.669 2.初步推测抱卵蟹主要适宜分布范围是横沙以东20 n mile及九段沙下游5 n mile海域,中华绒螯蟹的繁育场范围为121 °58′~122°12′E、31°05′~31°22′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绒螯蟹 抱卵 栖息地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日本鲭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7-573,共7页
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 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和性腺重这4项基本生物学指标的范围和平均值均明显大于2010年,年龄结构从1986年由1+~7+龄组成,2+龄和3+龄为优势组,改变为2010年由1+~3+龄组成,2+龄为优势组。在性腺成熟度组成和性腺指数(GSI)方面,2次采样均发现日本鲭雌鱼性腺成熟度以Ⅳ期和Ⅴ期为主;开始排卵前, GSI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叉长组而言,2010年平均GSI较1986年呈现增加趋势。相同叉长组的繁殖力分析表明,相对于1986年,2010年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升高了11.93%,而绝对繁殖力则下降了18.45%。这些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日本鲭群体年龄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生长速度加快等原因造成的。为了今后更好地保护并可持续利用日本鲭资源,在现有的围网休渔制度的基础上,建议在东黄海日本鲭各主要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制定其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限制其他捕捞网具对该物种产卵群体的过度捕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黄海北部 性腺成熟度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与多样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春雷 杨胜龙 +4 位作者 张衡 崔雪森 周斌 范秀梅 黄洪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9-495,共7页
根据2009年3~6月和2012年3~5月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39°42'S^46°42'S;79°30'W^97°30'W)的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的月份和昼夜差异及其物种多... 根据2009年3~6月和2012年3~5月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39°42'S^46°42'S;79°30'W^97°30'W)的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的月份和昼夜差异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鱼类13科20种和未定种鱼类1种,其中鲭科4种、乌鲂科3种、头足类3种,均隶属于柔鱼科。从数量分布来看,2009和2012年均是以智利竹鱼比例最高,分别为92.55%和92.38%;其次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分别为4.99%和0.15%;在头足类中,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数量比例最高,分别为1.17%和1.12%。从出现频次来看,智利竹鱼、日本鲭、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茎柔鱼出现频次较高,其它种类出现频次很低;约88%的种类幼鱼比例低于10%。2012年白天渔获种类有13种,低于夜间的17种;智利竹鱼白天的数量比例比夜晚要高约11%,日本乌鲂、灯笼鱼科、茎柔鱼等种类则是夜间的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高于白天。2009年智利竹鱼渔场拖网渔获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2~3.7,2012年为2.1~3.0;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3~6月均很低,Shannon-weaver指数(H')在2009和2012年各个月份均低于0.8,反映了该渔业渔获物群落多样性较低。综合来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渔获的种类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较为单一,该作业对当地海域幼鱼资源的影响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太平洋 智利竹荚鱼渔场 种类组成 数量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鲟烟熏鱼片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龚洋洋 黄艳青 +4 位作者 陆建学 高露姣 夏永涛 郑汉丰 王鲁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71,共7页
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为原料,制备并分析了烟熏鱼片(冷熏和热熏鱼片)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物理特性,并对两者的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熏鱼片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含量59.73% ~69.44%,粗蛋白43.9... 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为原料,制备并分析了烟熏鱼片(冷熏和热熏鱼片)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物理特性,并对两者的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熏鱼片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含量59.73% ~69.44%,粗蛋白43.98% ~50.51%,脂肪含量33.50% ~36.54%,灰分含量1.68% ~2.14%,且两种熏鱼片一般营养成分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上,两种熏鱼片均检测出19种氨基酸,其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3.75% ~ 24.25%和23.41% ~ 23.79%,总体上氨基酸营养价值两者间没有差别,仅EAAI冷熏鲟鱼片的略高于热熏鲟鱼片.在熏鱼片中检测到18种脂肪酸,热熏鲟鱼片的饱和脂肪酸要高于冷熏鲟鱼片,而不饱和脂肪酸则略低于冷熏鲟鱼片,其中DHA含量显著低于冷熏鲟鱼片(P<0.05),其它脂肪酸均无显著性差异.(3)在质构特性方面,热熏鲟鱼片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都要高于冷熏鲟鱼片,表明热熏鱼片更有嚼劲.(4)在颜色上,热熏鱼片的亮度(L)和色度角(H*)值要显著低于冷熏鱼片,而饱和度(C*)显著高于冷熏鲟鱼片,即热熏鲟鱼片的颜色较暗,同时肉质偏红,冷熏鱼片的肉质偏黄,且比热熏鱼片颜色淡.质构特性和颜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冷熏和热熏过程中不同的干燥和烟熏温度有关.综合分析表明,烟熏鲟鱼片营养价值较高,综合感官评价好,具有较高的市场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鱼片 熏制 营养成分 物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比南极磷虾粉饲料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及氟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龚洋洋 黄艳青 +5 位作者 陆建学 黄洪亮 高露姣 夏永涛 张涛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70,共7页
配制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比例分别为0%、10%、20%、30%的4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200 d后,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部分鱼粉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鱼体组织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比... 配制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比例分别为0%、10%、20%、30%的4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200 d后,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部分鱼粉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鱼体组织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比例的升高,俄罗斯鲟的末重、增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先上升后下降,饲料系数先降低后升高,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2)实验结束时,俄罗斯鲟肌肉、肝脏和鱼鳔的氟浓度低于检测限,但鳃、皮、脊骨和背骨呈现剂量浓度效应,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在俄罗斯鲟饲料中加入10%比例的南极磷虾粉时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较低的组织氟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南极磷虾粉 生长 氟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