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rgo数据的中西太平洋鲣渔获量与水温、表层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胜龙 周甦芳 +2 位作者 周为峰 伍玉梅 张忭忭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0,共7页
根据上海金汇远洋渔业公司2007年度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鲣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的生产数据以及Argo剖面浮标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按1°×1°的格式绘制了各月产量、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以及50 m和200 m... 根据上海金汇远洋渔业公司2007年度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鲣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的生产数据以及Argo剖面浮标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按1°×1°的格式绘制了各月产量、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以及50 m和200 m水层温度等,并对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鲣的高渔获量区域主要分布于150°~153°E、160°~161°E,0°~2°S的水域;2007年最高月产量和最高单网平均日产量(CPUE)的月份分别为8月和2月;通过K-S检验,2007年最适表层温度为29.3~30.1℃,最适表层盐度为34.0~35.2;0~200 m、50~200 m水层的垂直温差为11℃时,渔获量达到最大。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渔获量与0~200 m、50~200 m水层的垂直温差服从正态分布关系。上述结论符合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情况,表明Argo数据可以应用于渔业生产和科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ARGO 水温 表层盐度 K—S检验 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方法Argo数据重构太平洋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杨胜龙 马军杰 +1 位作者 伍玉梅 周为峰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1期13-18,共6页
采用Kriging算法,将2007年1~12月份期间获得的太平洋海域的Argo剖面浮标资料重新构成3°×3°的月平均海温场。重构的温度场能较好地揭示太平洋暖流区、西边界流系的季节性变化和西边界流系强温度锋面。将插值数据与同一... 采用Kriging算法,将2007年1~12月份期间获得的太平洋海域的Argo剖面浮标资料重新构成3°×3°的月平均海温场。重构的温度场能较好地揭示太平洋暖流区、西边界流系的季节性变化和西边界流系强温度锋面。将插值数据与同一时期的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riging算法得到的海表温度最大误差0.7℃,平均误差0.3℃,平均相对误差0.7%,平均标准误差0.06℃,计算结果令人满意。进一步利用重构的太平洋表层及水下4个断面的温度场分析了太平洋海域的温度分布格局及季节变化,赤道海区表层暖水占主体,随着水深增加,东部冷水迅速往东扩展,在200m时冷水基本把北上的太平洋暖水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浮标数据 太平洋 温度场 KRIGING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go数据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胜龙 周甦芳 +2 位作者 崔雪森 伍玉梅 张晶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4期355-359,共5页
关键词 Argo浮标数据 温度场 流场 海洋资料同化 业务化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唐峰华 史赟荣 +3 位作者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6-1043,共8页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叶绿素 a 浓度呈一般显著外,海表温度和空间因子在 CPUE 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符合统计意义。4年间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所差异,推断主要是日本海海域对马暖流、东朝鲜暖流与里曼寒流相互交汇的强弱作用力引起的,也有不同年份季风的强弱不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每一年的渔场海洋环境因子稍有差别,对其资源量的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叶绿素A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水温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胜龙 马军杰 +3 位作者 伍玉梅 唐峰华 张衡 周甦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7-103,共7页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采用2007~2010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采用2007~2010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研究认为,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10~200 m温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9月在15°~25°S纬向区域存在一块季节性较深的温跃层上界深度区域;在20°S以南海域,12月至次年4月份温跃层上界深度非常浅;在15°S至赤道纬向区域,尤其是在西部,常年存在一块温跃层较浅的区域。总体而言,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在2~5月期间,在阿拉伯海东南和孟加拉湾西南形成一块大面积的暖水区;7~9月期间,在15°~25°S,纬向区域因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从表层至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温跃层上界温度显著较低。在20°S以南,温跃层上界温度常年都很低。10°S经线方向将水下10~200 m垂直温度分成南北两部分,10°S以南部及以北部海区的垂直温差分别大于和小于10℃。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分布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 印度洋 渔场 温跃层 垂直温差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建立与模块开发 被引量:9
6
作者 杨胜龙 周为峰 +2 位作者 伍玉梅 崔雪森 张衡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6-672,共7页
根据1990—2003年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历史环境数据,应用环境因子叠加方法,构建了西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用于金枪鱼渔场预报。分析得出各月适宜海表温度、叶绿... 根据1990—2003年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历史环境数据,应用环境因子叠加方法,构建了西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用于金枪鱼渔场预报。分析得出各月适宜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范围和历史高产区空间位置;导入实时海表温度、叶绿素-a等遥感栅格数据,分别提取适宜海表温度、适宜叶绿素-a浓度和历史高产区的空间栅格数据集,最后在空间上对3种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并取交集。交集所指空间区域即为大眼金枪鱼潜在渔场位置。通过精度检验,表明该模型渔场预报精度为60.5%。并以VC++6.0工具为开发平台,对此模型进行了设计开发,实现了模块预报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叠加 渔场预报 大眼金枪鱼 西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