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鲂营养需求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缪凌鸿 王文喜 +2 位作者 戈贤平 刘波 朱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3-216,共4页
采用多因素正交(4因素3水平)试验法,以粗蛋白(29%、32%、35%)、粗脂肪(4%、5%、6%)、可消化糖(20%、25%、30%)、维生素E(75、125、175 mg/kg)为影响因素,设计9种三角鲂试验日粮。通过10周的饲养,对三角鲂的生长性能、鱼体生理代谢和机... 采用多因素正交(4因素3水平)试验法,以粗蛋白(29%、32%、35%)、粗脂肪(4%、5%、6%)、可消化糖(20%、25%、30%)、维生素E(75、125、175 mg/kg)为影响因素,设计9种三角鲂试验日粮。通过10周的饲养,对三角鲂的生长性能、鱼体生理代谢和机体免疫机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可能适用于三角鲂日粮的营养水平为:32%~35%粗蛋白、4%~5%粗脂肪、20%~25%可消化糖、175 mg/kg维生素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鲂 营养需求 生长性能 血液生理生化 消化和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性别调控基因cyp19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宋卓 强俊 +2 位作者 朱昊俊 陶易凡 徐跑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29,共5页
研究鱼类性别对培育优良性状、控制养殖鱼类繁殖、提高养殖鱼群体生长速度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经济学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复杂,cyp19a(cytochrome P450 family 19 subfamily amember 1)基因是控制鱼类性别分化的关键基因,它编码... 研究鱼类性别对培育优良性状、控制养殖鱼类繁殖、提高养殖鱼群体生长速度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经济学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复杂,cyp19a(cytochrome P450 family 19 subfamily amember 1)基因是控制鱼类性别分化的关键基因,它编码合成的芳香化酶通过改变鱼体雄激素和雌激素的比例来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cyp19a基因的表达受多种调控因子的影响,文章对影响cyp19a基因调控性别分化的环境因子、转录调控因子及非编码RNA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系统研究各调控因子对cyp19a基因调控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提供参考,为研究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 性别决定 性别分化 调控因子
原文传递
团头鲂养殖池塘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及在不同生态位间的差异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光 谢骏 +2 位作者 周群兰 习丙文 徐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196,共5页
从江苏省常州市团头鲂养殖池塘鱼体内、外环境(内环境包括鱼体肠道、体表黏液、鳃、腹腔、肝脏、肾脏等,外环境包括水体、底泥、浮游生物等)分离鉴定了56株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分析56株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毒力基因及... 从江苏省常州市团头鲂养殖池塘鱼体内、外环境(内环境包括鱼体肠道、体表黏液、鳃、腹腔、肝脏、肾脏等,外环境包括水体、底泥、浮游生物等)分离鉴定了56株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分析56株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并比较了不同生态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维氏气单胞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56株维氏气单胞菌中使团头鲂的48 h死亡率在40%以上的菌株有26株,为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的病原菌之一。(2)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alt、溶血素基因hly的检出率分别为26.8%、48.2%,具有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占19.6%;(alt+、hly+)、(alt+、hly-)、(alt-、hly+)、(alt-、hly-)4种毒力基因菌株型48 h致死率分别为41.8%、35%、32.3%、29.2%,表明死亡率与这2种毒力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3)维氏气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洛美沙星的耐药率也分别高达94.6%、94.6%、91.1%,只对多黏菌素、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64.3%、48.2%。(4)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毒力基因比较结果显示,鱼体上菌株2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 30.4%、hly 47.8%)大于外界环境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 10%、hly 40%);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抗药性呈现出一个特点,即鱼体上分离到的菌株耐药率(67.2%)要明显大于外环境中菌株对药物的耐药率(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毒力基因 致病性 药敏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鲤新品系G3代选育进展——饲喂高糖类饲料对其生长性能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苏胜彦 张成锋 +5 位作者 董在杰 李治勋 杨兴丽 孙阿君 徐跑 袁新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3,共5页
为评价黄河鲤新品系G3代选育进展情况,从80个家系中随机挑选48个黄河鲤新品系家系,其中对照系9个和选育系39个,每个家系5尾鱼,个体标记后将试验鱼混合,等量分为8个组,其中4个组为养殖对照组,另4个组为处理组,分别饲喂未添加和添加高糖... 为评价黄河鲤新品系G3代选育进展情况,从80个家系中随机挑选48个黄河鲤新品系家系,其中对照系9个和选育系39个,每个家系5尾鱼,个体标记后将试验鱼混合,等量分为8个组,其中4个组为养殖对照组,另4个组为处理组,分别饲喂未添加和添加高糖类饲料,8周后比较黄河鲤新品系G3代选育效果。结果表明:是否添加高糖类饲料对黄河鲤新品系无显著影响;相对于对照系,选育系体重增加20.84%。选育系比对照系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且不改变肌肉脂肪酸组分。选育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增加幅度达8.9%。不同家系对饲喂高糖类饲料的利用率不同,提示对糖类饲料的利用水平可作为未来黄河鲤新品系的选育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鲤新品系 高糖类饲料 选育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线粒体基因在鲤所属国家种质鉴定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苏胜彦 董在杰 朱文彬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1,共7页
近年来,mtDNA条形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鱼类种质鉴定研究。为探讨该技术在鲤种质鉴定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及如何有效应用于地域种群等鉴定分析,从NCBI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搜集鲤COⅠ、COⅡ、Cytb和D-loop4个mtDNA序列,并尝试... 近年来,mtDNA条形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鱼类种质鉴定研究。为探讨该技术在鲤种质鉴定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及如何有效应用于地域种群等鉴定分析,从NCBI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搜集鲤COⅠ、COⅡ、Cytb和D-loop4个mtDNA序列,并尝试基于DNA条形码技术来进行鲤所属国家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Cytb相对其他3个线粒体序列存在较大的DNA条形码间隙,COⅡ基因最佳匹配的准确率最高(准确率82.97%),基于4个mtDNA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鲤所属国家按照临近区域聚类。综合条形码间隙及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的评价,研究认为,相比其他3个mtDNA序列,Cytb基因用于鉴定鲤所属国家更具优势,但其鉴定效率仍不理想。综上所述,mtDNA序列用于鉴定鲤不同地域的技术依然需要改进,以降低这一技术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亚种 MTDNA序列 鲤所属国家 DNA条形码间隙
原文传递
基于美洲和中国大鲵转录组序列的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军 苏胜彦 +7 位作者 张希昭 纪垠竹 王辉微 朱丽雅 张晏江 薛浩鑫 孙阿君 华风雷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55,共6页
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展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基于高通量第2代测序技术获得了美洲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转录组数据,以近缘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利用MITObim软件对其组装,并进行环化、注释和分析,采用邻接法(NJ... 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展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基于高通量第2代测序技术获得了美洲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转录组数据,以近缘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利用MITObim软件对其组装,并进行环化、注释和分析,采用邻接法(NJ法)构建美洲大鲵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美洲大鲵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6 358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同时利用该项技术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转录组数据也提取线粒体组数据,并构建大鲵属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us)亲缘性较近,获取的美洲大鲵与参考的美洲大鲵(Gen Bank登录号GQ368662)聚为一类。这一研究提示中国大鲵和美洲大鲵起源不同,遗传距离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鲵 线粒体基因组 转录组测序 系统进化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