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1
作者 陈松林 卢昇 +7 位作者 荣小军 刘志鸿 栾生 张红凤 廖梅杰 孙秀俊 隋娟 王逸翔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共14页
山东是我国渔业大省,肩负着打造“蓝色粮仓”,构筑“海上田园”的重要使命。山东省水产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保障我国水产品的持续、多样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了山东... 山东是我国渔业大省,肩负着打造“蓝色粮仓”,构筑“海上田园”的重要使命。山东省水产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保障我国水产品的持续、多样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了山东省水产种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山东省水产种业在顶层设计规划、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以及种业龙头企业打造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东省养殖鱼类、贝类、虾蟹、参藻种业以及种业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重点任务和行动建议,以期为山东省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产种业 遗传育种 种质资源 育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新宇 史宝 +2 位作者 程汉良 王成刚 马晓东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00-108,116,共10页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以及应对环...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在生长和品质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在抗病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促进水产动物免疫系统的发育,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在抗逆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对冷应激、低盐胁迫等环境胁迫的适应。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究益生菌、益生元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又有利于水产动物宿主肠源性益生菌的筛选与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中生长、品质、抗病以及抗逆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对肠道菌群在水产养殖相关应用做出展望,为未来水产养殖业中肠道菌群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养殖 肠道菌群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检测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3
作者 邓宇翔 吴海燕 +3 位作者 徐希震 赵辉辉 谭志军 郑关超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6,共9页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毒素,给人类健康、渔业经济及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双壳贝类是消费者摄入PSP的主要来源,随着PSP中毒事件频发,全球对双壳贝类中PSP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毒素,给人类健康、渔业经济及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双壳贝类是消费者摄入PSP的主要来源,随着PSP中毒事件频发,全球对双壳贝类中PSP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首先介绍PSP理化性质,其次从前处理提取净化、仪器条件、基质效应、方法验证方面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在双壳贝类中PSP检测中的优劣势进行总结,经对比分析发现,目前1%乙酸已成为LC-MS/MS检测技术中最常用的PSP提取试剂,石墨化炭黑填料和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分别更适用于净化、分离双壳贝类中PSP提取物,影响基质效应的因素主要为内源性干扰如磷脂、蛋白质等,外源性干扰如检测方法中有机物和聚合物残留等杂质。本文重点分析LC-MS/MS研究发展趋势,以期为双壳贝类中PSP的检测提供参考,也为贝类养殖产业绿色发展及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双壳贝类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池塘营养物质转化与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
4
作者 李健 陈钊 +1 位作者 常志强 李吉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5-2161,共7页
海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具有分布面积广、养殖品种多、经济效益高等特点。2023年我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42.2万hm^(2)、产量311.58万吨,养殖品种以虾、蟹、鱼和海珍品等经济价值高的种类为主。... 海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具有分布面积广、养殖品种多、经济效益高等特点。2023年我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42.2万hm^(2)、产量311.58万吨,养殖品种以虾、蟹、鱼和海珍品等经济价值高的种类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1],目前养殖模式呈现低位池养殖、高位池养殖、温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多态化特点。低位池一般建于潮间带区域,利用潮差直接或间接进排水,养殖环境可控性较弱,养殖密度较低[2];高位池一般建于潮间带以上,养殖池内常用混凝土硬化或铺设土工膜,进水通过管道抽水,并利用地势差排污,养殖密度大幅提升[2];温棚养殖是在面积较小的池塘(0.4—1亩)上建设塑料大棚,降低季节和天气对养殖池塘的不利影响,提升对养殖水环境的可控性,延长养殖生产时间、提高养殖效益;工厂化养殖是在养殖车间内建造水泥池、聚丙烯池、玻璃钢池等进行养殖,并配备良好的进排水、充气、排污、控温、水处理、杀菌消毒等设施设备,大幅提升养殖可控性,提高养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生态养殖 工厂化养殖 杀菌消毒 养殖密度 塑料大棚 可控性 海珍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变化研究
5
作者 卞晓东 万瑞景 +2 位作者 单秀娟 金显仕 王凯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共30页
渤海湾历史上为黄渤海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和育幼场。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补充调查,构建渤海湾鱼卵、仔稚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阐述1982年以来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渤海... 渤海湾历史上为黄渤海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和育幼场。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补充调查,构建渤海湾鱼卵、仔稚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阐述1982年以来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产卵和育幼场重心位置处于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118°30’E以西湾中底部海域一直为产卵和育幼场集中分布区。相较1980s,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已发生结构性改变,且渤海湾作为传统经济鱼类的产卵和育幼场所的功能下降明显。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种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前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又显著回升。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1980s的39种,1990s前期的31种、后期的34种,2000s—2010s初期的22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1种,2010s中后期开始逐步回升,至2020s初期已达40种。2020—2021年鱼卵种数约为1980s的80%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88%;仔稚鱼种数与1980s大致相当,资源丰度则为彼时的1.33倍。鱼卵、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呈年际和年代际剧烈波动,鱼类早期资源种类年际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产卵类型、栖息类型和适温类型亲体种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全年综合浮性卵种数比例下降,黏性卵和具卵膜丝卵种数比例升高;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降低。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渤海湾传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降低;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少鳞(鱼喜)(Sillago japonica)等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增高。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发生量主要取决于产卵场的环境条件、捕捞强度和对鱼类早期资源的损害程度,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是环境和捕捞双重扰动下鱼类群落内生态位错位交替和结构性渔业资源衰退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补充量 产卵育幼场 物种多样性 长期变化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水经济贝类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6
作者 田吉腾 吴薇 +4 位作者 李嘉伟 孙秀俊 席瑞 周丽青 吴彪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贝类产业在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沿海海域的养殖...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贝类产业在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沿海海域的养殖环境差异较大,而且不同贝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模式多样,因此,在高质新品种创制、大规格苗种培育及供应、装备机械化智能化提升、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限制了海水贝类产业的绿色发展进程。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等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海水贝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贝类 贝类养殖 绿色发展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分子性控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洋 陈松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41,共10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2001—2006年),突破期(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2013—2023),其中在突... 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2001—2006年),突破期(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黄颡鱼“全雄1号”、“全雄2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性控育种 研究历程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酸调节鱼类糖脂代谢、免疫及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周茜 张俊炜 +2 位作者 王升鹏 李超伟 陈松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602,共11页
胆汁酸(BAs)是一类两亲性甾醇化合物,按来源可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由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后进入肠道,在肠道中,初级胆汁酸在回肠末端和结肠上段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大部分肠道中的胆汁酸在回肠部位通过... 胆汁酸(BAs)是一类两亲性甾醇化合物,按来源可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由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后进入肠道,在肠道中,初级胆汁酸在回肠末端和结肠上段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大部分肠道中的胆汁酸在回肠部位通过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剩余胆汁酸随着粪便等排出体外。研究表明,胆汁酸在维持鱼类糖脂稳态、提高免疫功能、重塑肠道菌群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不同鱼类中的胆汁酸成分具有物种特异性,不同胆汁酸的有益效果也因鱼而异,但是目前对鱼类中胆汁酸的组成、分类及功能知之甚少。文章总结了胆汁酸的组成分类、主要受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鱼类上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鱼类中胆汁酸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 糖脂代谢 免疫调控 肠道菌群 鱼类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目软体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朱懿 马培振 +3 位作者 李翠 左晨霞 王海艳 张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122,共17页
贻贝目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软体动物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等多种生境中,并因重要的经济价值、极强的演化韧性和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生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贻贝目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软体动物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等多种生境中,并因重要的经济价值、极强的演化韧性和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生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贻贝目软体动物的分类研究得到进一步完善,大量物种的分类地位得以明确,并建立了更加可靠、稳健的系统演化关系。本研究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贻贝目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梳理了该类群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并总结出当前较为完整、合理的国内贻贝目分类系统,以期为贻贝目软体动物的资源开发和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目 分类 系统演化 软体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泷六线鱼胃排空规律和摄食消化酶活力变化研究
10
作者 汪峰 宋嘉玲 +2 位作者 陈帅钰 王靖铭 贾玉东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为确定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最佳投喂间隔及次数,以平均体质量为(73.19±6.68)g的大泷六线鱼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摄食后不同时间的胃内容物占比,比较平方根模型、立方模型和线性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摄食后血... 为确定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最佳投喂间隔及次数,以平均体质量为(73.19±6.68)g的大泷六线鱼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摄食后不同时间的胃内容物占比,比较平方根模型、立方模型和线性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摄食后血清皮质醇、葡萄糖含量、肠道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大泷六线鱼胃排空属于典型的直线下降型;且3种模型均能拟合其胃排空数据,但立方模型拟合最佳,并得出80%胃排空约为摄食后15 h,基本排空(97.7%)约为18 h,完全排空约为19.7 h。血清皮质醇、葡萄糖含量、肠道和肝脏消化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在摄食后0~6 h显著上升,并在第6小时达到峰值(p<0.05),之后均显著下降。其中肠道淀粉酶活性在摄食后的第15小时降至最小值(p<0.05);肝脏糜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和血清皮质醇含量则在摄食后的第18小时降至最小值;瞬时排空速率与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和消化酶活性均呈正相关。综上,摄食后的第15小时为大泷六线鱼胃排空和消化的生理临界点,其最适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胃排空 消化酶 葡萄糖 皮质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历程及展望 被引量:6
11
作者 金显仕 田洪林 单秀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29,共10页
近海是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也是优良渔场,支撑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世代发生量和“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近海渔业贡献了80%~90%海洋捕捞产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近海是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也是优良渔场,支撑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世代发生量和“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近海渔业贡献了80%~90%海洋捕捞产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近海渔业资源为切入点,我国科研人员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科技问题,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支撑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养护与管理。渔业资源研究重点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渔业发展休戚相关,本文结合不同时期国家渔业发展战略,系统回顾了195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4个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重点、调查装备及平台建设情况等;梳理了我国在近海渔业资源数量变动与渔场探查、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研发、科学规范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形成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等研究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及其对我国近海渔业发展、管理与资源养护政策调整的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渔业资源研究要注重多学科研究和综合性调查,深入解析渔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机制和机理,结合经济、社会等因素研发新的渔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实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支撑资源养护型近海捕捞业实施和渔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养护 调查与评估 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虾蟹环境适应与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健 李吉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2-94,共13页
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 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池塘养殖 生态适应性 生态工程化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秋季黄海颗石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
13
作者 栾青杉 袁涌铨 +2 位作者 时永强 刘永健 韩青鹏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8,共15页
为查明秋季黄海颗石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于2021年秋季对黄海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群落进行了大范围海水膜过滤采样,使用扫描电镜方法对颗石藻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颗石藻分布与水体溶解无... 为查明秋季黄海颗石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于2021年秋季对黄海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群落进行了大范围海水膜过滤采样,使用扫描电镜方法对颗石藻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颗石藻分布与水体溶解无机营养盐含量和结构分布的关系。共记录颗石藻31种(含6种形态型),优势种主要有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条结藻(Syracosphaera delicate)、亚得理亚海麦氏藻(Michaelsarsia adriaticus)、粗壮环翼球藻(Algirosphaera robusta)及四棘针刺藻(Acanthoica quattrospina)。定量研究清晰地展示了颗石藻沿黄海50m等深线的斑块分布格局,海水表层总颗石球丰度变动在(0~178.4)×10^(3)个/L,平均37.4×10^(3)个/L,50 m以深海域的平均丰度显著高于50 m以浅水域,差异达6.43倍之多。赫氏艾密里藻主要分布于外海深水海域,对总颗石球丰度的贡献在表、底层分别达到45.5%和51.7%,大洋桥石藻则主要出现在近岸浅水区域。50 m以深水域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50 m以浅的5.03倍和3.65倍。秋季黄海颗石藻高丰度及其多样性的形成,主要与表层水体较低的氮磷比以及氮营养盐的潜在限制有关,未来应关注营养盐缺乏与限制条件下颗石藻对水体有机氮、磷营养盐的利用,以及对黄海季节性酸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颗石藻 营养盐 氮磷比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昱瑾 董宣 +3 位作者 王国浩 于永翔 芦晨阳 黄倢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7期81-87,共7页
核酸检测技术是目前动物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具有通量高、损耗低的优势,在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研发出多种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 核酸检测技术是目前动物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具有通量高、损耗低的优势,在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研发出多种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生物芯片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高通量测序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等。由于检测原理不同,不同方法之间的检测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概述基于PCR/RT-PCR、LAMP/RT-LAMP、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建立的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全面分析其在动物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领域中的特点和具体应用策略,以期推进病原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动物疫病诊断及食品安全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检测 动物疫病 食品安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PtToll6基因克隆及其在免疫中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伟伟 吕建建 +3 位作者 李玉坤 初凡智 高保全 刘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2-1181,共10页
克隆了三疣梭子蟹TLR家族的一个新基因,将其命名为PtToll6。该基因全长为4 034 bp,预测分子量为109.078 kDa,理论等电点为6.06,共编码977个氨基酸。SMART预测显示, PtToll6具有Toll样受体典型的结构域,包括前端的序列区(LRR)、跨膜区(TM... 克隆了三疣梭子蟹TLR家族的一个新基因,将其命名为PtToll6。该基因全长为4 034 bp,预测分子量为109.078 kDa,理论等电点为6.06,共编码977个氨基酸。SMART预测显示, PtToll6具有Toll样受体典型的结构域,包括前端的序列区(LRR)、跨膜区(TM)和胞内(TIR)区,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同属节肢动物门的果蝇Dmtoll9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布结果显示,PtToll6在肝胰腺中特异性地高表达,其次表达于肠道,在鳃中的表达量最低。采用3种PAMPs进行注射刺激,发现PtToll6对脂多糖的响应最为强烈,在感染48 h后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上千倍,推测其可能为PtToll6基因主要识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tToll6在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后的12 h开始上调表达,至24 h达到峰值(上调9.02倍)。采用RNAi敲降PtToll6后, MyD88的表达量相应下调,同时发现感染副溶血弧菌后的死亡率显著提高,为阴性对照组的1.8倍。实验结果表明:PtToll6基因在抗副溶血弧菌中发挥重要功能。本实验对解析三疣梭子蟹抵御病原入侵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TOLL样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K SNP信息开展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重的ssGWAS和FarmCPU分析
16
作者 夏岩 孔杰 +12 位作者 王平 傅强 罗坤 陈宝龙 隋娟 周浩 孟宪红 代平 曹家旺 谭建 强光峰 刘绵宇 栾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50,共11页
为鉴定出与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功能基因,本研究针对来自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选育和引进品系共74个家系进行生长和存活测试,利用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K SNP)对其中39个家系个体进行高通量基因分型,通过ssGBLUP方法估... 为鉴定出与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功能基因,本研究针对来自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选育和引进品系共74个家系进行生长和存活测试,利用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K SNP)对其中39个家系个体进行高通量基因分型,通过ssGBLUP方法估计了体重性状的基因组遗传参数,并首次利用ssGWAS和FarmCPU方法解析了可能与其关联的SNP位点及功能基因。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收获体重的遗传力为0.47,表现为中高水平,表明该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ssGWAS和FarmCPU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别筛选到了2个和6个全基因组水平显著关联SNP位点(P<1.26×10^(-6)),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71%~6.76%,其中共有位点1个;分别筛选到9个和14个全基因组水平潜在显著关联的SNP位点(P<2.523×10^(-5)),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33%~6.76%;QQ图显示,FarmCPU较ss GWAS能够更好地控制分析结果的假阳性。根据7个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注释到15个候选基因,与神经系统、肌肉发育和能量代谢等功能有关。其中基于两种方法共有显著关联位点注释到2个基因LOC113809777与LOC113809778,前者为促进糖原分解的水解酶,后者作为转录调控因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研究表明,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 55K SNP信息,利用ssGWAS和FarmCPU方法,可以筛选出与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重显著关联的SNP位点,研究结果为解析生长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ssGWAS FarmCPU 体重 显著关联SNP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星康吉鳗的形态分析及重要形态性状对体重和净体重的影响效应
17
作者 陈彦 晏科文 +3 位作者 史宝 王成刚 赵新宇 马晓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
选取黄海沿岸3家养殖厂采集的90尾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作为研究对象,逐一测量其体重(BW)、净体重(NW)、全长(TL)、体长(BL)、体高(BH)、体宽(SW)、头宽(HW)等14项形态性状,进行形态性状间关联分析并构建形态... 选取黄海沿岸3家养殖厂采集的90尾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作为研究对象,逐一测量其体重(BW)、净体重(NW)、全长(TL)、体长(BL)、体高(BH)、体宽(SW)、头宽(HW)等14项形态性状,进行形态性状间关联分析并构建形态性状度量构架图;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程度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方法解析了星康吉鳗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和净体重的影响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6项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7项形态性状与净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查明,体长、体高、体宽3项形态性状与体重、净体重的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0.631、0.204、0.374和0.703、0.213、0.239;经决定程度分析发现,体长对体重、净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398和0.494;体长与体宽的组合对体重、净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162和0.116;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体长、体高、体宽与体重、净体重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BW=–642.699+1.086×BL+3.874×BH+7.917×SW和NW=–526.995+1.033×BL+3.438×BH+4.317×SW。进一步对多元回归方程中各形态性状与体重、净体重进行曲线拟合,得出体长、体高、体宽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对数函数、幂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BW=–3542.357+608.061lnBL、BW=14.313BH0.941和BW=–1028.49+416.452lnSW;体长、体高、体宽与净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对数函数、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NW=–2983.881+516.411lnBL、NW=–22.252+11.392BH和NW=–774.583+329.017lnSW。本研究揭示了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星康吉鳗体长为影响体重与净体重的核心形态性状,体高和体宽为影响体重与净体重的重要形态性状,可为后续星康吉鳗的种质特征鉴定、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工厂化养殖模式 形态性状 体重 净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生物钟相关基因克隆及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表达特征分析
18
作者 晏科文 马晓东 +3 位作者 史宝 程汉良 王重女 赵新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6,共16页
为阐明生物钟相关基因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集性成熟半滑舌鳎不同发育期的卵巢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个核心生物钟基因Clock1a、Bmal1a、Cry1a、Cry2和Per... 为阐明生物钟相关基因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集性成熟半滑舌鳎不同发育期的卵巢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个核心生物钟基因Clock1a、Bmal1a、Cry1a、Cry2和Per2的编码区(CDS)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lock1a的CDS序列编码712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ASD1和PAS11。Bmal1a的CDS序列编码626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ASD3和PAS11。Cry1a和Cry2的CDS序列分别编码631个、669个氨基酸,序列中均有功能性结构域FAD7。Per2的CDS序列编码1415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eriodC和PAS1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5个生物钟基因mRNA在性成熟半滑舌鳎卵巢不同发育期的表达特性,发现5个生物钟基因存在性腺发育周年表达规律,且在卵巢Ⅱ期和Ⅲ期相对高表达(P<0.05),在卵巢Ⅳ、Ⅴ和Ⅵ期相对低表达,这说明生物钟基因对半滑舌鳎的卵巢发育成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生物钟基因调控半滑舌鳎卵巢发育成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提高半滑舌鳎的繁育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基因 半滑舌鳎 卵巢 周年表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功能及毒力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谢景媚 王利莹 +2 位作者 王国浩 杨倩 董宣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4期76-83,共8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S系统中的两个核心调控子,其中OpaR主要在高细胞密度(high cell density,HCD)下,AphA主要在低细胞密度(low cell density,LCD)下发挥调控作用。调控子OpaR和AphA参与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在副溶血弧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处于不同菌体密度时,副溶血弧菌QS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及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情况,及其对菌体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调控情况,同时进一步从分子层面解析了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以期为防控副溶血弧菌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群体感应系统 OpaR A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鲟精子超低温冷冻前后的蛋白组学分析
20
作者 陈张帆 丁兰清 +5 位作者 程鹏 胡谋 张婷婷 黄红涛 杜合军 陈松林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目的】研究施氏鲟精子冷冻损伤分子机理,从遗传水平分析影响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后质量的关键因子。【方法】实验采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筛选施氏鲟精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的差异蛋白。施氏鲟精子经过24 h冻存后复苏检测,以差... 【目的】研究施氏鲟精子冷冻损伤分子机理,从遗传水平分析影响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后质量的关键因子。【方法】实验采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筛选施氏鲟精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的差异蛋白。施氏鲟精子经过24 h冻存后复苏检测,以差异倍数FC>1.5,显著性差异值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蛋白质,对得到的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构域预测、GO富集分析、KEEG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得到1859个蛋白,差异1.5倍以上的蛋白200个,其中下调蛋白92个、上调蛋白108个。差异蛋白定位到6个条目上,分别为细胞质120个、细胞核100个、细胞外36个、线粒体35个、质膜29个、溶酶体2个。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胰蛋白酶、脂质运载蛋白/胞浆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醛/酮还原酶家族、微管蛋白C端结合域及Nup53/35/40-型RNA识别基序是参与精子冻融损伤应答的相关结构域。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686种生物过程、199种细胞成分以及394类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到激素结合、镁离子结合、脂质代谢、核膜等条目。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注释到6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细胞核膜运输等信号通路。【结论】施氏鲟冻精与鲜精的蛋白质组分差异明显,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对精子冷冻效果产生影响,可作为施氏鲟精子冻融的候选标志蛋白。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优化施氏鲟精子冷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精子冷冻损伤 差异蛋白 4D label-fr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