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力 被引量:1
1
作者 范毅宁 廖梓龙 +1 位作者 龙胤慧 程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0,共13页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理探测器以及Pe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阐明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的变化特征,并识别植被NPP的驱动因子。【结果】2001—2022年,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年均增加2.784 gC m-2a-1,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植被NPP变化受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地形等因子共同驱动。降水增加促进了植被NPP的增长,相关系数为0.639;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植被NPP均呈轻微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0.051。【结论】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地形因子对植被NPP的驱动力不强,降水是植被NPP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与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被NPP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PP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阴山北麓草原 影响因素 降水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典型作物水分亏缺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响应 被引量:4
2
作者 汤鹏程 徐冰 +5 位作者 张晓敏 田德龙 王国帅 张琛 任杰 李泽坤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8-44,共7页
以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武川县1990—201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研究不同水文年雨养马铃薯、春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水分亏缺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马铃薯、春小麦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平均为338.4、403.6 mm;马铃薯在开花—收获期需水量最... 以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武川县1990—201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研究不同水文年雨养马铃薯、春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水分亏缺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马铃薯、春小麦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平均为338.4、403.6 mm;马铃薯在开花—收获期需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2.8%;春小麦在分蘖—开花期、开花—成熟期需水量较大,分别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2.6%和31.8%。平水年、枯水年雨养马铃薯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量分别为26~157mm和148~173 mm,丰水年雨养马铃薯生长阶段不缺水;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雨养春小麦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量分别为54~90、122~267 mm和240~285 mm。马铃薯在花序形成—开花期和开花—收获期的水分亏缺程度较大,在其他生育期基本可以满足马铃薯需水的要求;春小麦在分蘖—开花期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水分亏缺量平均为134 mm左右,其他生育阶段的降水基本可以满足春小麦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为了减少产量损失,需要在春小麦和马铃薯生长阶段中后期根据水分亏缺程度实施雨水就地富集利用和补充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需水量 降水量 缺水量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健康指数的内蒙古干旱时空特征分析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尹航 张泽中 +2 位作者 张伟杰 来和鑫 王飞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9,105,共11页
【目的】探究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方法】基于1982—2020年内蒙古植被健康指数(VHI),从时间、空间及时空耦合角度分析该区域干旱时空特征,采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 【目的】探究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方法】基于1982—2020年内蒙古植被健康指数(VHI),从时间、空间及时空耦合角度分析该区域干旱时空特征,采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太阳黑子对干旱的驱动作用。【结果】①内蒙古地区干旱总体呈增加趋势,夏季干旱化趋势最明显。内蒙古干旱呈现出一定的交替性特征,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分别为8、12 a。②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的旱情较为明显。③干旱明显加重地区主要位于内蒙古中部及东北部少许地区,南部呈干旱减轻趋势。④1982—2020年,内蒙古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分别发生了23、20、17场干旱事件。最严重的干旱事件发生于1988年12月—1990年3月。⑤大气环流因子及太阳黑子与内蒙古干旱间均存在相关关系,ENSO对干旱的影响最大,太阳黑子对干旱的影响最小。【结论】1982—2020年,内蒙古干旱表现出加重趋势,具有周期性特征,且ENSO对干旱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植被健康指数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分析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郑若男 刘艳萍 要振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就“放牧”和“草原生态系统”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性质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草原管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放牧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应多注重草原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并多关注放牧对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健 张泽中 +5 位作者 冯凯 王飞 张伟杰 王思楠 孙立新 郭恒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55-10067,共13页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NPP时空变化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NPP与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降水、气温、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太阳黑子(sunspot)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高原内陆河流域1984—2015年NPP年均值介于85.548 gC m^(-2)a^(-1)(2007年)—130.344 gC m^(-2)a^(-1)(2012年),多年均值为103.737 gC m^(-2)a^(-1),2007—2012年NPP明显增加。(2)大多数地区表现为稳定状态,NPP极显著减少、显著减少、不显著减少、不显著增加、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2%、3.2%、44.2%、37.8%、4.3%和5.3%。(3)高原内陆河流域NPP的重心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的交界处,即高原内陆河流域偏东部地区,NPP重心在东北地区较多,占比为75%,这表明NPP在东北地区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4)降水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大,而气温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小。大气环流因子以及太阳黑子与内陆河流域植被NPP均存在相关关系,ENSO对植被NPP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高原内陆河流域 CASA模型 重心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塔布河流域产水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鑫建 龙胤慧 +1 位作者 廖梓龙 索梅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7,共10页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定量评价退耕还草工程对研究区水源涵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塔布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向草地转变为主,退耕还草显著促进产水量的增加;塔布河流域产水量年际呈波动减少趋势,多年平均产水总量为7752万m^(3),多年平均产水深度为8.63 mm;在空间上产水量整体为南多北少,山丘区产水量显著大于山间盆地平原区和一般平原区,产水量显著增加的类型是草地;流域产水量受降水变化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在月季尺度上与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存在较为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产水量 土地利用 降水量 塔布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与适宜灌溉定额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和祥 曹雪松 +1 位作者 畅利毛 曾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5,102,共6页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育期内的灌水均匀度差异,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产量等参数的影响。滴灌带滴头流量对滴灌灌水均匀性的影响相对较大。在相同的滴灌带滴头流量下,滴灌带埋设深度10 cm与20 cm对滴灌灌水均匀系数影响不显著。当耗水量为456.69 mm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大,为12847.78 kg/hm-2。基于节水效果、产量和高效等多生产因素的综合考虑,建议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地区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定额为25 mm,灌水12~1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均匀性 紫花苜蓿 耗水量 灌溉定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风况与输沙势研究——以希拉穆仁草原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苗恒录 王健 +2 位作者 张瑞强 李锦荣 高天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以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6年-2020年UGT自动风蚀监测系统采集的风速、风向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起沙风速为6.35 m/s,年平均起沙风... 以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6年-2020年UGT自动风蚀监测系统采集的风速、风向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起沙风速为6.35 m/s,年平均起沙风频率为8.33%,以偏西风(W、WNW、NW)为主风向。2)起沙风平均风速的日内变化14时达到最大,23时最小。起沙风频率的日内变化呈单峰曲线,15时达到最大。3)年均输沙势为144.87VU,合成输沙势为111.31VU,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77,合成输沙势方向RDD为98.33°。其中,春季输沙势最大,占全年输沙势的48.31%,偏西风(W、WNW、NW)最强。4)随着起沙风平均风速增大,输沙势也呈增大趋势,二者的拟合曲线为y=31.936x^(2)-380.55x+1137.2,R^(2)=0.8252;随着起沙风频率的增大,输沙势也呈增大趋势,二者的拟合曲线为y=0.0591x^(2)+1.0573x-2.5096,R^(2)=0.9738。根据风况和输沙势分析,建议从垂直于输沙势方向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从而减轻内蒙古阴山北麓-希拉穆仁荒漠草原的风力侵蚀,减缓荒漠草原沙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起沙风 输沙势 希拉穆仁 内蒙古阴山北麓
原文传递
拉萨河谷喷灌双季饲草作物系数与土壤蒸发研究
9
作者 徐冰 李想 +2 位作者 张紫森 任杰 李泽坤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1-40,共10页
【目的】探究作物指标与作物系数、土壤蒸发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拉萨河谷喷灌蒸散发计算精度,制定适时适量的双季饲草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微型蒸渗仪实测蒸散量与PM法计算参考作物的比值实测作物系数对PM法修正的单作物系... 【目的】探究作物指标与作物系数、土壤蒸发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拉萨河谷喷灌蒸散发计算精度,制定适时适量的双季饲草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微型蒸渗仪实测蒸散量与PM法计算参考作物的比值实测作物系数对PM法修正的单作物系数进行评价,分析误差水平及原因;基于自制株间土壤蒸发仪,获得株间土壤蒸发(E)与蒸散量(ET)的分摊比例(E/ET),建立实测Kc及E/ET与LAI、SPAD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FAO-56推荐单作物系数修正法,对拉萨河谷小黑麦、燕麦单作物系数进行修正,小黑麦和燕麦初始生长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作物系数分别为0.45和0.94,1.22和1.16,0.49和0.31。小黑麦全生育期土壤蒸发占蒸散量的44.8%,苗期-越冬期、越冬-返青期、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刈割期土壤蒸发占蒸散量比例分别为93.4%、94.8%、61.8%、22.2%和13.8%;燕麦苗期-分蘖期、分蘖-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刈割期土壤蒸发占蒸散量比例分别为98.9%、79.1%、31.7%和16.8%。土壤蒸发在双季饲草种植过程中占蒸散量比例超过44%,减少土壤蒸发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较大。【结论】双季饲草实测作物系数、土壤蒸发占蒸散量比例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显著相关且呈线性或非线性函数关系。在单作物系数法基础上增加作物指标可以修正双季饲草蒸散的计算精度,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使作物指标能直接模拟该地区作物土壤蒸发、间接模拟蒸散发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喷灌 双季饲草 作物系数 土壤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凌汛和伏汛引水对库布其沙漠北缘生态格局及其耗水变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军 李建昆 苗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1-553,共13页
为减轻黄河几字弯防凌防汛压力,内蒙古将凌汛和伏汛现水引入了库布其沙漠北缘,使下垫面生态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区域水文循环过程也受到影响,尤其是下垫面耗水过程。为深入明晰库布其沙漠北缘生态格局及其耗水变化的驱动内因,本文利用... 为减轻黄河几字弯防凌防汛压力,内蒙古将凌汛和伏汛现水引入了库布其沙漠北缘,使下垫面生态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区域水文循环过程也受到影响,尤其是下垫面耗水过程。为深入明晰库布其沙漠北缘生态格局及其耗水变化的驱动内因,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了引水前后生态格局演变特征,基于遥感蒸散发理论详细阐明区域耗水时空变化机制,并评价变化背景下气象因子(气温、降水、湿度与风速)与区域耗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①黄河凌汛和伏汛水显著影响了库布其沙漠北缘生态格局,引水后沙地面积占比由72.5%缩至15.8%,湖泊、湿地占比从零增至27.5%、4.5%;②基于METRIC模型与Dalton蒸发理论计算陆面蒸散发和水面蒸发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2%、9.3%,区域耗水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引水前(2013年)、引水初(2016年)、引水后(2020年)作物生长季(4—10月)蒸散发为156.22、231.12和528.58 mm,凌汛和伏汛引水对区域耗水影响持续增强;③黄河凌汛和伏汛引水改变了蒸散发与气象因子(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相关关系,蒸散发与气温、湿度的正相关性持续增大,呈正相关关系的区域占比由引水前73%、28%分别增至95%、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生态格局 气象因子 库布其沙漠 凌汛和伏汛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典型作物水分供需平衡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国帅 徐冰 +4 位作者 汤鹏程 田德龙 张琛 任杰 李泽坤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2-37,共6页
探明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典型作物水分供需平衡关系,以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为研究对象,以198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对不同水分年型进行划分,基于水量平衡理论分析了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在各生育期的需水特征及作物需水量和降水量... 探明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典型作物水分供需平衡关系,以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为研究对象,以198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对不同水分年型进行划分,基于水量平衡理论分析了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在各生育期的需水特征及作物需水量和降水量的耦合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为499.6mm;其耗水强度平均为3.42mm/d,三叶—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是玉米的耗水高峰期。玉米在三叶—拔节期、拔节—抽雄期的需水量最大;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降水量均小于需水量,丰水年玉米播种—三叶期、三叶—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成熟期的水分盈亏量分别为9.10、-67.5、30.10、-16.8 mm,平水年分别为-2.30、-107.60、-42.2、-22.3 mm;枯水年分别为-18.8、-142.9、-88.7、-37.9mm,无法满足玉米关键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需采取补水措施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文年型 玉米 需水量 盈亏量 耗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隶属函数法的草原区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物筛选
12
作者 珊丹 郭建英 +2 位作者 荣浩 张铁钢 张菲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8,共11页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筛选适宜植物种为目的,从乡土植物、引进物种中选取了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种进行野外栽植对比试验,分析了植物主要生物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筛选适宜植物种为目的,从乡土植物、引进物种中选取了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种进行野外栽植对比试验,分析了植物主要生物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3.217%,能够代表变量信息,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植物光合能力的强弱,第二、第三主成分反映出植物抗逆性与渗透调解物质和细胞膜透性之间的关系。通过隶属函数法获得综合评价值(D)较高的植物为柠条、燕麦、沙蒿、沙打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说明这几种植物对于项目区的气候状况、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较强,研究区可选择以一、二年生的燕麦、草木樨作为先锋植物,采用柠条搭配多年生豆科植物(紫花苜蓿、沙打旺)、禾本科植物(无芒雀麦、扁穗冰草)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恢复与重建。研究结果为典型草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的种质资源,并为进一步的植物种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品种 抗逆性 隶属函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uacrop模型、智慧灌溉决策和用水精准管理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育超 徐冰 +3 位作者 李仙岳 王国帅 田德龙 徐凌云 《乡村科技》 2024年第17期148-152,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正处于向智慧化农业发展阶段。研究者利用数据模型解决实际生产中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构建智慧灌溉系统和用水管理技术来提升规模化种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粮食(作物)增产提质水平。探讨了作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正处于向智慧化农业发展阶段。研究者利用数据模型解决实际生产中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构建智慧灌溉系统和用水管理技术来提升规模化种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粮食(作物)增产提质水平。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Aquacrop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对智慧灌溉决策系统以及用水精准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通过研究分析有助于智慧灌溉决策系统的构建和用水精准管理技术研发,对农业领域向智慧化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智慧灌溉决策系统 用水精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典型植被丰枯遭遇研究
14
作者 李红芳 崔崴 +3 位作者 刘虎 周慧 苗恒录 王健 《内蒙古水利》 2024年第S01期13-16,共4页
文章对达茂旗荒漠草原优势种丰枯遭遇频率进行定量分析,为评价荒漠草原的干旱风险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关键词 降水量 参考作物腾发量 COPULA函数 联合风险概率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间歇性河流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15
作者 贺慧芳 左合君 +2 位作者 郭建英 刘心宇 吉腾飞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5期81-86,共6页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升高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CO_(2)和CH_(4)是对全球变暖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河流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其中,间歇性河流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征、发展规律及形成机理,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升高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CO_(2)和CH_(4)是对全球变暖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河流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其中,间歇性河流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征、发展规律及形成机理,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其碳排放的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目前,间歇性河流碳排放研究主要集中于间歇性河流排放的特征和间歇性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因此,本研究对间歇性河流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间歇性河流碳循环的全面理解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河流 CO_(2)排放 CH_(4)排放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生态恢复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铁军 郭建英 +2 位作者 唐国栋 杨振奇 杜云旺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2年第3期1-5,70,共5页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为了恢复腾格里沙漠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及研究人员在腾格里沙漠进行了大量的生态修复试验与治理技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生态修复经验,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文章通过...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为了恢复腾格里沙漠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及研究人员在腾格里沙漠进行了大量的生态修复试验与治理技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生态修复经验,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文章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腾格里沙漠生态修复治理的历史经验,发现目前腾格里沙漠的生态修复机制研究还存在不足,现有生态治理技术治理效果不明显,生态恢复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领域。基于此,文章综合分析了目前腾格里沙漠生态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腾格里沙漠生态恢复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恢复机制 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布的草原化荒漠地区红砂种群水分利用策略研究
17
作者 王茹 李锦荣 +4 位作者 董雷 张志杰 罗祥英 李映坤 韩兆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0-278,共9页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下,红砂种群在<3 m尺度内均匀分布,在>32 m尺度内聚集分布,种群内部生态关系由竞争向促进转变;消除生境异质性后,种群在>30 m尺度下呈现随机分布,种内生态关系呈现减弱的趋势。红砂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生境异质性在大尺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水分利用深度由0—20 cm加深到60—100 cm;红砂种群的密度与多年降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样地的植被盖度变化主要受草本盖度影响,红砂植被盖度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分布格局受环境异质性影响。通过增加植株密度,红砂可以利用更深层的土壤水分适应环境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点格局 氢氧同位素 空间分布格局 水分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排土场疏干水灌溉中草药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天明 张瑞强 +1 位作者 冯秀 王丽霞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1期80-86,共7页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排土场灌溉疏干水种植中草药的可行性问题,采用室内发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鄂尔多斯市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以疏干水为灌溉水源种植黄芪和甘草,开展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药材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 为了探究露天煤矿排土场灌溉疏干水种植中草药的可行性问题,采用室内发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鄂尔多斯市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以疏干水为灌溉水源种植黄芪和甘草,开展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药材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煤矿疏干水不存在有毒物和重金属超标,但总盐分含量超标25%。随着浇灌疏干水次数的增加,黄芪和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当浇水超过3次,使盐浓度超过0.75%时,会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采用少量灌溉+施用保水剂的方法可以保障大田试验区黄芪和甘草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露天煤矿排土场地块孤立、干燥多风的环境抑制了病虫害的传播。黄芪和甘草药用根品质符合标准,可以作为药材安全使用。露天煤矿排土场利用疏干水灌溉黄芪和甘草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为矿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 疏干水 中草药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谷子的防风固沙潜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天明 郭建英 +1 位作者 白寅祯 刘虎 《中国水利》 2022年第14期38-41,共4页
研究了草谷子生物学特性和防风固沙作用,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田和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草谷子速生性、抗旱性、耐盐碱性与防风固沙效益和留茬保护播种效益。
关键词 草谷子 出苗速度 防风固沙 留茬保护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洞试验的风沙区光伏阵列近地表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国栋 蒙仲举 +3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郭建英 邢恩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和180°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表形态剖面特征。[结果]夹角为±90°时,迎风侧前两排电板区域地表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轻度为主。第3—5排电板区域在前两排电板的遮蔽作用下风沙活动强度大幅降低。夹角为±45°时所有电板区域蚀积变化规律较为相似;45°时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小范围出现重度堆积现象;-45°时风蚀和堆积均表现为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以8m/s风速条件为例,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强度表现为:45°>90°>-45°>-90°>0°。夹角为0°时最小,蚀积变化极差仅为1.265cm。夹角为45°时最大,蚀积变化极差可达5.429cm。夹角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风况条件下,夹角为正值相较负值时光伏阵列地表风沙活动更为强烈。夹角为45°时蚀积强度是夹角为-45°时的1.566倍,夹角为90°时则是夹角为-90°时的1.269倍。[结论]沙区光伏阵列次生风沙危害的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主害风向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洞试验 风向 地表形态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