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3
1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119,共8页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出现和写实性病相描写,赋予这种病症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本质性内涵,隐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压抑、黑暗、寒冷的社会精神状态;疯癫是一种精神畸变和异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疯颠”,主要有两类:被现存文化秩序“命名”的疯癫和自我“命名”的疯癫即“佯狂”。疯癫作为一种精神畸变,隐喻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封建文化的非人道本质和20世纪中国启蒙思想的悲剧性历史境遇;性与政治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呈现为复杂的逆向关系,大量“阳痿”形象的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极“左”时期专制主义文化中,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乌托邦”政治的同构语。肺结核、疯癫、阳痿,作为“身体政治”,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价值走向,以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某种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中国文学 肺结核 疯癫 阳痿 政治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美学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柴焰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电视新闻 现场直播 新闻事件 传播符号 大传统 报道方式 播出方式 发展 中国 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众心理对新闻编排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欧阳霞 《青年记者》 2006年第12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受众心理 新闻编排 新闻从业者 新闻选择 心理影响 市场力量 传播活动 盲目性 媒体 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内容策展”与地方形象传播——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达人西游”活动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天定 阿不都热西提·日介甫 《网络传播》 2020年第3期86-88,共3页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形象传播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很多地方已经把地方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上升到地方发展战略层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推动旅游业发展,从2018年8月开始,连续推出8季"达人西游"网络主题传播活动,推介新疆...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形象传播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很多地方已经把地方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上升到地方发展战略层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推动旅游业发展,从2018年8月开始,连续推出8季"达人西游"网络主题传播活动,推介新疆旅游新产品、新路线、新业态、新产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迅速实现了活动的品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传播 主题传播 新业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旅游新产品 品牌化 达人 战略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与《红楼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3-19,共7页
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具有当代性、人生性和体验性特点。它拓展了《红楼梦》研究视域,重构了《红楼梦》的释义系统,展示了《红楼梦》研究新的可能,是当代“红学”研究的新收获。
关键词 王蒙 《红楼梦》 当代性 人生性 体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自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4,共3页
翻译批评已成为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批评家不仅研究译者及其行为、翻译过程与结果以及译文影响,而且研究翻译研究者(包括教师、理论家、批评家等)及其行为、研究过程与结果以及成果的影响。为了推动翻译批评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们必须壮... 翻译批评已成为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批评家不仅研究译者及其行为、翻译过程与结果以及译文影响,而且研究翻译研究者(包括教师、理论家、批评家等)及其行为、研究过程与结果以及成果的影响。为了推动翻译批评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们必须壮大批评家队伍和深入研究各类翻译批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元翻译批评 批评家 批评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小说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萌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9-83,共5页
“后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体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转向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之工具性,反对本质主义、中心主义和决定论,而倡导非本质主义、不确定性和边缘的重要性。正是在这样一种后现代视野中,我们看到了沈... “后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体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转向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之工具性,反对本质主义、中心主义和决定论,而倡导非本质主义、不确定性和边缘的重要性。正是在这样一种后现代视野中,我们看到了沈从文与福克纳作品中所共同呈现出来的批判现代性之失蔽,关注边缘文化,以及凸现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等后现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性 沈从文 福克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结伴同行——兼论中华文化积极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萌羽 马斗成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10,共6页
全球化与区域化矛盾并举的情形, 构成了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复杂状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既注重全球文化共识的建立又绝不忽视本土文化应有的作用,是更为科学、客观的学理态度。全球现代文化与中华文化处于一种资源互补的状态,这对中... 全球化与区域化矛盾并举的情形, 构成了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复杂状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既注重全球文化共识的建立又绝不忽视本土文化应有的作用,是更为科学、客观的学理态度。全球现代文化与中华文化处于一种资源互补的状态,这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既全面实现现代性之转型,又以自己的特色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区域化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批评实践——特里·伊格尔顿对《克拉莉莎》的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柴焰 《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9期85-88,共4页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实践方面成绩斐然 ,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中是少有的。《克拉莉莎强暴 :塞缪尔·理查逊小说里的书写、性欲和阶级斗争》是伊格尔顿的一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批评...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实践方面成绩斐然 ,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中是少有的。《克拉莉莎强暴 :塞缪尔·理查逊小说里的书写、性欲和阶级斗争》是伊格尔顿的一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批评实践文本。他对理查逊小说《克拉莉莎》的解读有力印证了其“政治批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 批评实践 《克拉莉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节目“满意度”调查的缺憾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蕊 王毅静 《山东视听》 2006年第4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电视节目 观众满意度 收视率调查 电视观众 电视台节目 电台节目 收视行为 收视调查 广播听众 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
11
作者 柴焰 刘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6-69,共4页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终结论 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诗情小说刍论
12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31-36,52,共7页
诗情小说构成了王蒙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诗化小说的当代发展和衍化形态。王蒙诗情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审美品格上,它们是“梦”与“诗”的产物,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艺术形式上,则呈现出“心灵故... 诗情小说构成了王蒙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诗化小说的当代发展和衍化形态。王蒙诗情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审美品格上,它们是“梦”与“诗”的产物,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艺术形式上,则呈现出“心灵故事”和“复调”小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诗情小说 审美品格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必都要“娱乐化”
13
作者 李瑗瑗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娱乐化 航天飞机 农村问题 主持人 “钱” “药” 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的美学——《真理与方法》中的美学问题
14
作者 柴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57-59,共3页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是其“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 ,他对艺术真理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真理发生的方式。艺术作为精神科学 ,具有真理 ,但这种真理却是不能证明的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是其“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 ,他对艺术真理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真理发生的方式。艺术作为精神科学 ,具有真理 ,但这种真理却是不能证明的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理解现象去使我们承认艺术真理的合法性。因而 ,他的美学理论也是围绕着“理解如何可能”来进行的。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以及对“游戏”、“象征”、“节日”等概念的考察 ,突出和阐明了艺术的理解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 解释学美学 艺术真理 艺术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复制与艺术革命——本雅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述评
15
作者 柴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3-65,共3页
德国美学家本雅明的思想浸透着强烈的现代精神。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启发,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从它与技术的关系来发掘其政治功能。本雅明以政治和革命之名来赞美复制艺术,它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开启了艺术民... 德国美学家本雅明的思想浸透着强烈的现代精神。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启发,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从它与技术的关系来发掘其政治功能。本雅明以政治和革命之名来赞美复制艺术,它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开启了艺术民主化的进程,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制技术 艺术革命 本雅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囿成说 时出新见——评《从传统到现代: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嬗变》
16
作者 柴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美学思想史 梁启超 中国古典美学 嬗变 传统 出新 现代美学 西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莉莎的救赎——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批评
17
作者 柴焰 《中州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21-23,共3页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实践方面成绩斐然 ,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中是少有的。《克拉莉莎被强暴 :塞缪尔·理查逊小说里的书写、性欲和阶级斗争》是伊格尔顿一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批评...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实践方面成绩斐然 ,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中是少有的。《克拉莉莎被强暴 :塞缪尔·理查逊小说里的书写、性欲和阶级斗争》是伊格尔顿一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批评实践文本。他对理查逊小说《克拉莉莎》的解读有力印证了其“政治批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 批评实践 《克拉莉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使命、责任
18
作者 欧阳霞 《采写编》 2010年第6期5-5,共1页
明朝忠臣杨绁盛一生为反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置之度外。据说,在他第二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十分敬佩杨继盛的气节,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改为“铁肩担... 明朝忠臣杨绁盛一生为反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置之度外。据说,在他第二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十分敬佩杨继盛的气节,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早在1913年主编《晨报》副刊时,李大钊就在创刊号上选刊了“铁肩担道义”一句作为本期警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责任 《晨报》副刊 李大钊 道义 文章 杨继盛 创刊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特里·伊格尔顿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19
作者 柴焰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他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深受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威廉斯的影响,他把"文化"放在历史和政治的视野中加以思考,对共同文化、文化观念的演变、文化的价值以及文... 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他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深受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威廉斯的影响,他把"文化"放在历史和政治的视野中加以思考,对共同文化、文化观念的演变、文化的价值以及文化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伊格尔顿十分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问题,并对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中肯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资本主义 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精神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永红 李萌羽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2期91-95,共5页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渗透着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工具理性的后现代精神,他的作品敏锐洞察了现代性之失蔽,对以现代性为特征的现代商业文明持一种批判和质疑的姿态;解构了美国南方社会贵族文化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尤为关注...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渗透着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工具理性的后现代精神,他的作品敏锐洞察了现代性之失蔽,对以现代性为特征的现代商业文明持一种批判和质疑的姿态;解构了美国南方社会贵族文化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尤为关注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弱势群体;其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也表现了对现代性所确立的绝对性和统一性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后现代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