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
温奉桥
李萌羽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
|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美学价值 |
柴焰
|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3
|
受众心理对新闻编排的影响 |
欧阳霞
|
《青年记者》
|
2006 |
2
|
|
4
|
论“内容策展”与地方形象传播——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达人西游”活动为例 |
王天定
阿不都热西提·日介甫
|
《网络传播》
|
2020 |
1
|
|
5
|
王蒙与《红楼梦》研究 |
温奉桥
李萌羽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4
|
|
6
|
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 |
杨自俭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7
|
后现代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小说 |
李萌羽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8
|
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结伴同行——兼论中华文化积极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
李萌羽
马斗成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9
|
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批评实践——特里·伊格尔顿对《克拉莉莎》的解读 |
柴焰
|
《山东社会科学》
|
2004 |
1
|
|
10
|
电视节目“满意度”调查的缺憾与应对策略 |
胡蕊
王毅静
|
《山东视听》
|
2006 |
5
|
|
11
|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 |
柴焰
刘佳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2
|
王蒙诗情小说刍论 |
温奉桥
李萌羽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6 |
0 |
|
13
|
何必都要“娱乐化” |
李瑗瑗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4
|
理解的美学——《真理与方法》中的美学问题 |
柴焰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5
|
机械复制与艺术革命——本雅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述评 |
柴焰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6
|
不囿成说 时出新见——评《从传统到现代: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嬗变》 |
柴焰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7
|
克拉莉莎的救赎——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批评 |
柴焰
|
《中州大学学报》
|
2004 |
0 |
|
18
|
正义、使命、责任 |
欧阳霞
|
《采写编》
|
2010 |
0 |
|
19
|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特里·伊格尔顿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
柴焰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20
|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精神 |
郭永红
李萌羽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