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海洋微藻的碱性磷酸酶性质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唐洪杰 杨茹君 +3 位作者 张传松 李雁宾 祝陈坚 王修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1-64,共4页
对5种海洋微藻产生的碱性磷酸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确定了碱性磷酸酶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pH8.2的环境中,各藻产生的碱性磷酸酶最佳反应温度在40~50℃内,且存在一定差异;40℃下酶促反应恒速时间及米氏常数也有所不同,酶... 对5种海洋微藻产生的碱性磷酸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确定了碱性磷酸酶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pH8.2的环境中,各藻产生的碱性磷酸酶最佳反应温度在40~50℃内,且存在一定差异;40℃下酶促反应恒速时间及米氏常数也有所不同,酶活恒速时间顺序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rn)〈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rnarense);米氏常数大小顺序为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强壮前沟藻〈旋链角毛藻。碱性磷酸酶测定条件为:温度40℃,反应时间90min,底物浓度260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碱性磷酸酶 恒速时间 最适温度 米氏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胶州湾海水中主要化学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钱国栋 汉红燕 +3 位作者 刘静 梁生康 石晓勇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1-788,共8页
根据近30年胶州湾海域的历史监测资料和2007年5,8,10月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石油烃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化学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和平面分布的长期变化规律,并应用富营养化... 根据近30年胶州湾海域的历史监测资料和2007年5,8,10月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石油烃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化学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和平面分布的长期变化规律,并应用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对海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今,胶州湾海水中DIN年均浓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14-33.19μmol.dm-3;PO4-P、石油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32-0.92μmol.dm^-3,石油烃为28.26-79.13μg.dm^-3;COD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变化范围为0.57-1.60mg.dm^-3。从污染物平面分布看,DIN、PO4-P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海域,进入21世纪后向西部海域转移;石油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COD呈东北和西北沿岸海域浓度较高,向中部和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980年代,胶州湾海域E值〈1,未达到富营养化状态;1990年代至今,E值超过1并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2007年E值达到4.15。从E平面分布看,富营养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沿岸邻近海域,这主要是受到陆源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污染物 年均浓度 富营养化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COD入海通量估算及其分配容量优化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修林 崔正国 +3 位作者 李克强 梁生康 祝陈坚 郭全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7-500,共4页
在系统分析环渤海地区各种污染源的基础上,估算了1979~2005年渤海COD的入海通量,并基于宏观环境-经济分配容量模型,对渤海COD的环境容量进行了优化分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渤海COD入海通量总体上“M”形变化趋势,年均入... 在系统分析环渤海地区各种污染源的基础上,估算了1979~2005年渤海COD的入海通量,并基于宏观环境-经济分配容量模型,对渤海COD的环境容量进行了优化分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渤海COD入海通量总体上“M”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180.4万t/a。渤海COD排海总量主要来源于以入海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高达72.3%;环渤海13个城市中,营口排放所占比例最大高达13.6%,沧州仅为2.5%。在一类水质标准条件下,2005、2010年13城市COD排放均需不同程度的削减,平均削减15.7%和38.3%;在二类水质标准条件下,除2010年潍坊和滨州2市需削减外,其他城市COD排放均满足海洋环境容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 通量 分配容量 优化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小勇 杨茜 +1 位作者 孙耀 黄建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09-3519,共11页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磷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黄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平均含量为:Au-P(140.72μg/g)>De-P(59.23μg/g)>Or-P(32.69μg/g)>Fe-P(29.91μg/g)>Ex-P(5.92μg/g);各形态磷在沉积时间序列上分布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等因子对磷埋藏量影响的不同,其中Au-P在长江口H1-18站位含量比南黄海中部3个站位要低得多;调查区表层潜在生物有效磷为13.55%左右,仅仅占沉积磷中的一小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陆架区 沉积物 磷形态 年代序列 生物可利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与浮游植物总量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小勇 孙耀 +3 位作者 石晓勇 杨茜 黄建生 王迪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将黄海、东海陆架区沉积物氮分为转化态氮(TF-N)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4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对各形态氮的平面、垂直和...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将黄海、东海陆架区沉积物氮分为转化态氮(TF-N)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4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对各形态氮的平面、垂直和沉积剖面年际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氮形态与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生物硅(BSi)的相关性,揭示了氮形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与浮游植物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海、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的百分比为16.81%,可转化态氮中4种形态氮的平均含量为:IMOF-N(66.65μg/g)>IEF-N(22.96μg/g)>OSF-N(17.40μg/g)>CF-N(11.26μg/g),IMOF-N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形态;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垂直分布不同,长江口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垂向变化幅度大于南黄海中部;离子交换态氮IEF-N和铁锰氧化态氮IMOF-N对浮游植物总量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陆架区 沉积物 氮形态 生物硅 浮游植物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阶导数的浮游植物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卢璐 苏荣国 +1 位作者 王修林 祝陈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307-2312,共6页
测量了分属硅藻和甲藻两个门类的六种我国东海常见赤潮藻的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以Matlab为操作平台,采用自编的光谱求导程序,对荧光激发光谱进行四阶导数处理。结果表明,四阶导数法能有效去除光谱中的细小杂峰,并将重叠的色素荧光峰分离... 测量了分属硅藻和甲藻两个门类的六种我国东海常见赤潮藻的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以Matlab为操作平台,采用自编的光谱求导程序,对荧光激发光谱进行四阶导数处理。结果表明,四阶导数法能有效去除光谱中的细小杂峰,并将重叠的色素荧光峰分离,实现主要色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四阶导数光谱在350~550nm波长范围内出现的6个极大值主要代表了活体藻液中的非色素荧光物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荧光峰。通过原始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和四阶导数光谱的对比分析,表明四阶导数光谱法能够凸显硅藻和甲藻之间的光谱差异,增强光谱识别硅藻和甲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光谱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 四阶导数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营养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金花 唐洪杰 +1 位作者 王修林 祝陈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0-623,共4页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结构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养组藻细胞在接种后d2即进入指数生长期,但受氮、磷浓度及结构的影响,各培养组的比生长率和藻密度存在一定的差...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结构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养组藻细胞在接种后d2即进入指数生长期,但受氮、磷浓度及结构的影响,各培养组的比生长率和藻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东海原甲藻的生长类似,藻细胞的NRA也受氮、磷浓度及结构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发现,东海原甲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最大值(NRAmax)都出现在指数生长期,与最大比生长率出现时间基本一致,且当N/P=16时,酶活力有最大值,表明东海原甲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一定阈值.此外,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的同化速率并不一致,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硝酸还原酶 硝酸还原酶活性 比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域柱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小勇 杨茜 +2 位作者 孙耀 石晓勇 江双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4,共9页
以桑沟湾扇贝和海带两个养殖海区的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为交换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r-P),并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 以桑沟湾扇贝和海带两个养殖海区的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为交换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r-P),并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结合桑沟湾水产养殖历史,探讨了近200年来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含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生物有效磷。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中上层各形态磷的含量高于底层,表明养殖活动使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增大。各形态磷的含量在贝壳沉积区内变化幅度均较大,Or-P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扇贝养殖区沉积物中的总磷(TP)、Or-P和海带养殖区沉积物中的TP、Or-P在沉积时间序列上分布基本一致,其含量变化与各时期工业生产和海水养殖活动密切相关;两个区域柱状沉积物中潜在生物有效性磷占总磷的百分比为61.2%和71.0%。沉积物中Ex-P的含量对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柱状沉积物 磷形态 年代序列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赤潮频发区石油烃的季节分布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唐洪杰 杨茹君 +3 位作者 张传松 陆金仁 石晓勇 王修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6-449,共4页
根据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石油烃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受到了石油烃的轻度污染,表层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石油烃的平均浓度... 根据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石油烃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受到了石油烃的轻度污染,表层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石油烃的平均浓度夏季最高(0.124mg/L),春、秋季居中(约0.08mg/L),冬季最低(0.032mg/L)。并根据调查区域油类污染物排海量及水文情况,对各季节石油烃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赤潮 石油烃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家林 石晓勇 +3 位作者 李克强 梁生康 王海荣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50-156,共7页
根据2006年6~7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6.07~2 204.17μg.L-1,平均浓度为147.15μg.L-1。POC整体上呈现近岸浓... 根据2006年6~7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6.07~2 204.17μg.L-1,平均浓度为147.15μg.L-1。POC整体上呈现近岸浓度较高、远岸浓度较低,北部浓度较高,南部浓较低的分布特点;在长江口外及浙江近岸海区存在POC的高值区,特别是长江口外,表层和底层POC浓度很高,这主要是受到长江陆源输入的重要影响。在垂直分布上,南黄海区POC的浓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上层水体浓度较低,下层水体浓度较高的特点,这主要是受底质再悬浮的影响。而东海区呈现近岸POC浓度较高,离岸POC浓度较低的特点,这主要是受长江冲淡水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分布特征 来源 黄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中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克强 王修林 +2 位作者 石晓勇 汉红燕 陈虎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分析石油烃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主要包括大气挥发、浮游植物富集、微生物降解、悬浮颗粒物吸附和水动力交换5... 在分析石油烃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主要包括大气挥发、浮游植物富集、微生物降解、悬浮颗粒物吸附和水动力交换5个迁移-转化过程。通过模型模拟与验证表明,该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基本合理,而且所确定的模型参数也基本能够反应胶州湾海域的地域化特征。结合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主要决定于大气挥发、微生物降解和水动力交换等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石油烃 迁移-转化模型 多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氨醇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组成及絮凝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单宝田 周爱华 +1 位作者 梁生康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4-808,共5页
首次发现从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产生絮凝剂,研究了该菌株所产絮凝剂的理化性质和絮凝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絮凝剂MBFQ-7是1种酸性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 首次发现从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产生絮凝剂,研究了该菌株所产絮凝剂的理化性质和絮凝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絮凝剂MBFQ-7是1种酸性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组成。絮凝实验表明,当微生物絮凝剂用量为7~8mg/L,pH=3~7,温度20~80℃时,MBFQ-7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嗜温鞘氨醇杆菌 絮凝活性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中部分脂类标记物的分布与来源 被引量:8
13
作者 褚宏大 苏荣国 +3 位作者 王修林 王江涛 曹芳 卢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8-76,共9页
通过对2005年和2006年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部分脂类标记物(正构烷烃、脂肪酸等)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物的来源。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I_(CP)值及姥鲛烷/植烷的质量比(Pr/ Ph)普遍较低,而n-C_(16),n-C_(18)的质... 通过对2005年和2006年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部分脂类标记物(正构烷烃、脂肪酸等)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物的来源。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I_(CP)值及姥鲛烷/植烷的质量比(Pr/ Ph)普遍较低,而n-C_(16),n-C_(18)的质量分数较高。分析表明,石油烃是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脂肪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细菌、海洋微藻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脂肪酸如直链饱和脂肪酸、支链饱和脂肪酸、不(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在2005~2006年间的组成和分布比较稳定:直链脂肪酸含量普遍较高,其次为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少。利用生物标记物分析表明,海洋自生生物源(细菌、海洋微藻等)是沉积物中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陆源脂肪酸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高发区 表层沉积物 脂类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玉庭 梁生康 +1 位作者 石晓勇 商荣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4,共7页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POC分布都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其中,北黄海POC的高值区南部近岸水体,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北黄海POC的低值区主要位于其中部表层水体,主要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南黄海POC高值区主要位于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苏北沿岸,底层高值主要与浮游植物碎屑沉降和沉积物再悬浮有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海域,亦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PN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与POC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POC) 分布特征 黄海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在胶州湾多介质中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俊龙 李克强 +4 位作者 王修林 梁生康 汉红燕 石晓勇 祝陈坚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6-521,共6页
在分析重金属污染物Pb(Ⅱ)在胶州湾中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Pb(Ⅱ)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逻辑上主要包括水动力交换、生物富集、有机络合和... 在分析重金属污染物Pb(Ⅱ)在胶州湾中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Pb(Ⅱ)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逻辑上主要包括水动力交换、生物富集、有机络合和悬浮颗粒物吸附、沉积等迁移-转化过程。利用1997年和2000年~2004年胶州湾Pb(Ⅱ)海上监测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验证,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吻合较好,这表明该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基本合理,同时也说明,模型中所采用的参数基本能够反映胶州湾海域的地域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估算了Pb(Ⅱ)在胶州湾的海洋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Ⅱ) 胶州湾 迁移-转化模型 海洋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斯分解法研究浮游植物荧光激发光谱 被引量:15
16
作者 卢璐 苏荣国 +3 位作者 胡序朋 王卫国 王修林 祝陈坚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15-1119,共5页
研究了甲藻和硅藻两个门类的六种浮游植物在发射波长为675 nm处的活体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对其作四阶导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导数光谱中出现的极大值位置和数量,对甲藻门和硅藻门的激发光谱分别设定统一的初始中心波长。以初始波长为中... 研究了甲藻和硅藻两个门类的六种浮游植物在发射波长为675 nm处的活体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对其作四阶导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导数光谱中出现的极大值位置和数量,对甲藻门和硅藻门的激发光谱分别设定统一的初始中心波长。以初始波长为中心对激发光谱做高斯分解及多峰拟合,建立门类水平上统一的高斯基库。研究发现,在波长为350~550 nm内,甲藻和硅藻的高斯基库特征差异显著,而同门类的高斯基库特征相似,表明高斯分解法为甲藻和硅藻的分类识别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利用高斯基库的参数拟合原光谱,拟合曲线与原光谱能较好地吻合,误差小。高斯分解法可再现活体激发光谱中重叠的色素荧光峰,也为光合色素的活体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高斯基库 四阶导数 高斯分解 浮游植物 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
原文传递
春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程君 石晓勇 +3 位作者 张传松 王丽莎 黄爽 刘东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05-2511,共7页
根据2009年4~5月对黄东海大面积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a)和C/N摩尔比值探讨了POC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春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 根据2009年4~5月对黄东海大面积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a)和C/N摩尔比值探讨了POC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春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24.33~2 817.29μg/L,平均值为230.76μg/L.POC整体上呈现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特点.在苏北近岸、长江口外以及闽浙沿岸均存在POC高值区,尤其是苏北近岸,表层和底层POC浓度非常高,最高浓度达到2 817.29μg/L,这主要是受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垂直分布上,近岸浅水区POC浓度高,水体上下分布均匀,POC的主要来源是陆源输入和再悬浮作用;远岸深水区,POC浓度小于75μg/L,并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出大洋海水的性质,POC的来源是海洋自生.周日变化上,东海中部海域,除底层外,各层POC浓度整体上表现出半日周期变化,在午后和深夜出现高值,傍晚出现低值,这主要是受现场生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分布特征 周日变化 来源 黄东海
原文传递
春季黄渤海溶解有机碳的平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雁雁 张传松 +1 位作者 石晓勇 商荣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1,共5页
依据2010年4~5月对黄渤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渤海DOC的浓度范围为0.96~4.71 mg.L-1,平均浓度为2.27 m... 依据2010年4~5月对黄渤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渤海DOC的浓度范围为0.96~4.71 mg.L-1,平均浓度为2.27 mg.L-1.平面分布上,DOC整体呈现南北近岸浓度高、中部外海浓度低的特点.在渤海西部近岸、山东半岛东部及长江口东北部均存在高值,尤其是渤海西部近岸,DOC浓度最高达到4.71 mg.L-1,这主要是受河流输入和沿岸流的影响;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外海,DOC浓度普遍低于1.50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DOC) 分布特征 渤海 黄海 春季
原文传递
东海无机氮排海通量年际变化估算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家林 方倩 +3 位作者 石晓勇 李克强 张传松 王修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44-3351,共8页
通过系统收集和推算1980~2005年东海几种入海污染源的无机氮数据(河流、排污口、陆源面源、大气沉降和海水养殖)基础上,研究估算了东海无机氮的入海年际通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东海无机氮入海通量总体呈现... 通过系统收集和推算1980~2005年东海几种入海污染源的无机氮数据(河流、排污口、陆源面源、大气沉降和海水养殖)基础上,研究估算了东海无机氮的入海年际通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东海无机氮入海通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8×105t.a-1左右逐渐增加到本世纪初的2.6×106t.a-1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4.3%.长江作为东海最大入海河流,其无机氮排海通量占河流排海海通量的76.5%,排放量由80年代初的4.0×105t.a-1上升到80年代中期的6.2×105t.a-1,后保持在此值上下浮动,然后从90年代开始快速上升到本世纪初的1.8×106t.a-1.东海无机氮主要来源是以入海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大约为总量的79%,其中河流、排污口和陆源面源分别为73%、4%和2%.除陆源外,大气沉降约为18%,海水养殖约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污染源 无机氮 估算通量 年际变化
原文传递
冬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君 张传松 +3 位作者 王海荣 吴家林 丁雁雁 石晓勇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29,共5页
根据2007年1~2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2.49~1 658.96μg/L,平均浓度为125.88μg/L。在垂直方向上,POC由上而下随着水深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到... 根据2007年1~2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2.49~1 658.96μg/L,平均浓度为125.88μg/L。在垂直方向上,POC由上而下随着水深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到底层后浓度又升高。在平面分布上,POC整体上呈现西部近岸浓度较高、东部离岸浓度较低的特点;POC的高值区集中在浙江近岸海区,特别是浙江舟山群岛南部近海,POC浓度非常高,这是受陆源输入和沉积物再悬浮的共同作用。在周日变化上,受潮汐作用和海区生物活动的影响,东海陆架中部海域除底层以外,其它各层POC在午后、傍晚、凌晨出现浓度的高峰值,而西南海域,除了底层外,其它各层均表现出全日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分布特征 周日变化 黄东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