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雨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郑春怡 黄菲 普贵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9-307,共9页
利用云南省126个站1961~2000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雨季降水异常2~6年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准30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准周期振荡与热带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异常分布相关,在云南雨季降水偏多(少)的年份,整个印... 利用云南省126个站1961~2000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雨季降水异常2~6年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准30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准周期振荡与热带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异常分布相关,在云南雨季降水偏多(少)的年份,整个印度洋异常偏冷(暖),西太暖地区异常偏暖(冷)而东太异常偏冷(暖)。而云南雨季前期冬季的印度洋上层热含量的异常,特别是南印度洋东西向偶极子型的热异常变化,以及中国南海深水海盆区上层海洋热状况的异常,都与未来云南雨季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因此冬季南印度洋和南海海域的热状况对于未来云南雨季的旱涝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雨季降水 年际年代际变化 热带海洋 热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模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菲 王宏 戴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1-356,共6页
使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海面10 m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联合SVD(CSVD)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的海气耦合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气耦合模的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 使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海面10 m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联合SVD(CSVD)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的海气耦合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气耦合模的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为最显著模态,模态协方差贡献比在四季均超过80%,空间上SST表现为与南海等深线相一致的海盆模态,风场上主要表现为弱的冬季风或弱的夏季风,各个季节的海-气耦合模态都主要反映了SST-蒸发-风反馈这样1种正反馈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且冬季风期间这种相互作用要更强烈些。时间系数均主要表现为一致的上升趋势和197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以及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化特征。冬、夏季弱的季风对应暖SST的特征体现了这种耦合模态隔季相关的特征,都对应夏季华南旱(涝)、江南涝(旱),华北、山东半岛旱(涝),东北涝(旱)这样1种波列状的旱涝相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气耦合模 CSVD 中国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威学派气象学家的研究工作和生平:J.皮叶克尼斯、H.索尔伯格和T.贝吉龙 被引量:7
3
作者 叶鑫欣 焦艳 傅刚 《气象科技进展》 2014年第6期35-45,共11页
气象学的挪威学派(Norwegian School,又称卑尔根学派(Bergen School of Meteorology))由挪威气象学家V.皮叶克尼斯(Vilhelm Bjerknes)创立,在20世纪大气科学发展中贡献卓著,他们创立的极锋理论和锋面气旋模型对现代气象学影响深远。本... 气象学的挪威学派(Norwegian School,又称卑尔根学派(Bergen School of Meteorology))由挪威气象学家V.皮叶克尼斯(Vilhelm Bjerknes)创立,在20世纪大气科学发展中贡献卓著,他们创立的极锋理论和锋面气旋模型对现代气象学影响深远。本文以挪威学派为线索,系统介绍了该学派的创立始末、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术成就,分别对挪威学派三位重要气象学家J.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H.索尔伯格(Halvor Solberg)及T.贝吉龙(Tor Bergeron)的生平经历、研究工作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回顾,包括锋面气旋模型和极锋理论、索尔伯格的惯性波研究、贝吉龙冷云降水过程等,并对其贡献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威学派 天气学 降水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0年中国区域气温较差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华丽娟 马柱国 罗德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0-688,共9页
利用1961~2000年的观测资料,分别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月、季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月较差、季较差和年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月平均日较差以及季平均日较差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冬季次之,... 利用1961~2000年的观测资料,分别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月、季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月较差、季较差和年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月平均日较差以及季平均日较差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冬季次之,秋季下降趋势最弱;年平均日较差也显示了较强的下降趋势.月较差显著减小趋势主要发生在冬末和春季;季较差以夏季的变化最显著,其他几个季节都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年较差有很显著的减小.从地域上看,月、季和年平均日较差以东北和新疆的下降趋势最显著,最弱的是华北地区.总体上看,月、季平均日较差北方较南方的下降趋势明显.月较差的减小趋势在北方比南方显著;季较差的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又以内蒙古到西南一带以及华北地区最显著;年较差东部比西部的下降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平均日较差 月较差 季较差 年较差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春 罗德海 +1 位作者 方之芳 周后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5-762,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中纬度高度场异常、85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与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发生频率、东亚夏季风强度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东亚夏季风 华北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北方极端干湿事件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98
6
作者 马柱国 华丽娟 任小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69-74,共6页
利用中国1951~2000年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构造了一个适合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地表湿润指数,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指出: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近10年极端干旱频率显著增加,是近百... 利用中国1951~2000年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构造了一个适合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地表湿润指数,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指出: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近10年极端干旱频率显著增加,是近百年少有的大范围高强度的极端干旱频发期,而这些地区极端湿润发生的频率相对减少。和温度变化趋势比较发现,极端干旱的频发区往往对应增温明显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 极端干旱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春季青岛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气溶胶指数、能见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静静 盛立芳 郑元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由多波段天空辐射计观测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计算得到2006年春季22个晴天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利用OMI(臭氧监测仪)的气溶胶指数(AI)线性插值得到相应22 d的气溶胶指数,说明AOD与AI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拟合出两者的线性关... 由多波段天空辐射计观测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计算得到2006年春季22个晴天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利用OMI(臭氧监测仪)的气溶胶指数(AI)线性插值得到相应22 d的气溶胶指数,说明AOD与AI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拟合出两者的线性关系式。分析AOD与实测水平能见度的关系,说明春季在少云或无云天气,大气中气溶胶含量高是导致能见度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2个不同的能见度公式,分别由浑浊度系数和消光系数来计算22 d的水平能见度,并与实际观测值做相关,得到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0.760。当气溶胶标高取1.3 km时,由消光系数计算得到的水平能见度整体小于实测水平能见度;由浑浊度系数计算得到的能见度有11 d大于实测水平能见度,另外11 d小于s实测水平能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厚度 天空辐射计 气溶胶指数 水平能见度 浑浊度系数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春 康建鹏 吴芃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8-454,共7页
本文利用 1979~ 2 0 0 1年中国 16 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包括OLR资料、5 0 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及 85 0hPa风场 ,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热... 本文利用 1979~ 2 0 0 1年中国 16 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包括OLR资料、5 0 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及 85 0hPa风场 ,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热带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即夏季热带对流活动强 (弱 ) ,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 (多 ) ,易出现干旱 (洪涝 )。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引起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 ,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向中、高纬度传播 ,引起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 ,构成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 ,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对流 长江中下游降水 大气环流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航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甦 郝丽萍 +1 位作者 李子良 梁燕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年第3期69-72,共4页
基于民航广汉机场1986~1995年每日逐时气象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利用相关性分析,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机场能见度的变化与机场相对湿度和低云量... 基于民航广汉机场1986~1995年每日逐时气象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利用相关性分析,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机场能见度的变化与机场相对湿度和低云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机场地面温度和地面风速呈正相关特征。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变化明显具有10—20d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和30~50d准周期性季节内振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功率谱分析 带通滤波 小波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阻塞环流与NAO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万寒 罗德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5-620,共6页
首先根据Oman关于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冬季平均值的年际变化挑选出强NAO年,然后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在强NAO年北半球冬季阻塞发生频率和生命期的统计特征,最后通过对强NAO年大气斜压性进行冬季气候平均,合成得到了三... 首先根据Oman关于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冬季平均值的年际变化挑选出强NAO年,然后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在强NAO年北半球冬季阻塞发生频率和生命期的统计特征,最后通过对强NAO年大气斜压性进行冬季气候平均,合成得到了三个区域(北大西洋、欧洲和北太平洋)对流层平均大气斜压性随纬度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北大西洋在NAO负位相时下游阻塞发生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NAO正位相则有利于欧洲长生命阻塞的发生和维持;北太平洋阻塞在NAO负位相发生频率明显更高,在NAO正位相阻塞的平均持续时间更长。大气斜压性随纬度的分布与阻塞的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过强的大气斜压性会抑制阻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环流 北大西洋涛动 大气斜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 被引量:63
11
作者 傅刚 王菁茜 +3 位作者 张美根 郭敬天 郭明克 郭可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0-726,i001,共8页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模式 4.4版对 2 0 0 4年 4月 11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事件进行了研究。利用GOES(GeostationaryOperationalEnvironmentalSatellite) 9和NOAA(NationalO ceanicandAtm...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模式 4.4版对 2 0 0 4年 4月 11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事件进行了研究。利用GOES(GeostationaryOperationalEnvironmentalSatellite) 9和NOAA(NationalO 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 14可见光卫星云图对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描述 ,并对海雾发生前的大气背景场和气海温差场进行了分析 ;利用青岛和韩国济州岛 2个站的探空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稳定度进行了分析 ;利用RAMS模式对本次海雾事件进行了模拟 ,并计算了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分布。计算结果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分布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雾事件 三维数值模拟 水平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能见度研究 被引量:63
12
作者 傅刚 李晓岚 魏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5-862,共8页
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气能见度的理论研究、仪器观测和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大气能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消光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几种白天大气能见度探测仪的使用原理及优缺点;介绍测量夜间大气能见度和数字摄像法探... 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气能见度的理论研究、仪器观测和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大气能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消光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几种白天大气能见度探测仪的使用原理及优缺点;介绍测量夜间大气能见度和数字摄像法探测大气能见度的方法;并着重介绍4种计算与雾有关的大气能见度的经验公式,基于2004年4月11日黄海海雾个例的RAMS模式数值模拟结果,采用4种方法分别计算了大气能见度的分布并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大气能见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并针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理论研究 Koschmieder定律 仪器观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海山 朱伟军 +1 位作者 邓自旺 李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江苏冬季气温异常表现出整体偏冷或偏暖的趋势;(2)近40a,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1—1985年为偏冷期,而1986—1999年为偏暖期;(3)江苏冬季冷、暖期的大气环流、SSTA背景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亚冬季风及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SSTA的年代际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在年代际尺度上,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与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异常升温与全球气温的明显增暖是同步的,可以认为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全球增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冬季气温异常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异常 全球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海滨大气PM2.5与PM10观测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丹 屈文军 +1 位作者 张小曳 盛立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2007年5~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 2007年5~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呈显著反相关,可能与RH%较高时多为海风输送有关.海风输送条件下较高的RH%和细粒子吸湿增长可能导致了此时PM2.5对PM10质量载荷的贡献率(64.7%)小于在海风/陆风混合输送和陆风输送条件下的贡献率(70.9%和77.5%).PM2.5占PM10质量载荷的72.3%,表明细粒子贡献显著.整个观测期PM10未“达标”(PM10 24h均值〈150μg m^-3,空气质量“良”)的观测日仅占14.7%;但PM2.5未达到美国EPA标准(PM2.5 24h均值〈35μg m^-3)的观测日约为68.6%,表明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达标任务尚很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PMlo 地面风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春季一次黄海海雾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帅 傅聃 +2 位作者 陈德林 李鹏远 傅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94,共13页
利用5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对2009年5月2-5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所取个例的整个生命过程受同一高压系统影响,该高压在海雾过程后期的形变... 利用5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对2009年5月2-5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所取个例的整个生命过程受同一高压系统影响,该高压在海雾过程后期的形变促使海雾消散,这在以往的黄海海雾中较为罕见。2)黄海北部形似"7"的雾区形态的出现和演化与1~3℃气海温差的变化吻合,气海温差对海雾形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得到再次验证。3)RAMS模式具有一定的海雾数值模拟能力,得到的雾顶高度分布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形态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黄海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资料反演海上能见度的经验模型 被引量:9
16
作者 钱峻屏 黄菲 +3 位作者 王国复 刘万侠 崔祖强 郑志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5-360,共6页
利用2002年10月~2003年8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和华南沿海及海上能见度观测数据,对华南海域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能见度遥感监测和定量反演进行了试验。将MODIS影像分为:... 利用2002年10月~2003年8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和华南沿海及海上能见度观测数据,对华南海域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能见度遥感监测和定量反演进行了试验。将MODIS影像分为:晴空(Ⅰ);雾和低云(Ⅱ);有降水积云(Ⅲ)和其它(Ⅳ)4类,并按照通道间相关性最小和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相关最大的原则进行通道筛选。初步分析表明,水平能见度确实与MODIS卫星表观反照率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通道筛选和特征因子提取,建立分类的反演经验模型进行大气水平能见度的遥感反演。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Ⅰ和Ⅲ类大气状况条件下,能见度的反演结果较好(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和0.9,远大于95%信度检验水平),而大气状况较为复杂的Ⅱ类反演精度较低,相关系数只有0.5(仅达94.2%显著性检验水平)。由此可见,对于海上下垫面均一、而大气状况复杂的遥感反演问题,根据大气状况分类简化的统计反演是较为有效的1种方法。同时,对大气的辐射消光特性的了解和MODIS通道特性的分析,也是决定反演结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平能见度 MODIS 气溶胶 成像光谱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能见度经验公式在青岛沿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盛立芳 申莉莉 +1 位作者 李秀镇 刘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7-882,共6页
利用青岛4 a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资料检验了4种能见度经验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发现Koschmieder公式和乘幂公式能更好地刻画能见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间变化趋势上的相关性,但是由于能见度观测的不确定性和气溶胶光学... 利用青岛4 a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资料检验了4种能见度经验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发现Koschmieder公式和乘幂公式能更好地刻画能见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间变化趋势上的相关性,但是由于能见度观测的不确定性和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的不准确性导致的数据离散性,需要确定更有代表性的经验参数。利用最大发生频率原则确定不同光学厚度对应的能见度值,据此确定适合青岛的各经验公式的经验参数,最后利用MODIS光学厚度资料将乘幂经验公式应用到青岛附近沿海地区能见度的计算,发现春季和夏季的能见度低于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能见度 经验公式 气溶胶光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黄海海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傅刚 张涛 周发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59-867,共9页
本文利用 1个考虑了地形效应、植被影响、长波辐射、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子的三维海雾模式 ,模拟了 1995 - 0 6 - 0 1发生在黄海的 1次实际海雾过程 ,分析了海雾生长、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液态水含... 本文利用 1个考虑了地形效应、植被影响、长波辐射、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子的三维海雾模式 ,模拟了 1995 - 0 6 - 0 1发生在黄海的 1次实际海雾过程 ,分析了海雾生长、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液态水含量和其它物理量的三维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黄海海域实际的海雾生消过程 ,对海雾的三维结构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雾 三维数值模拟 地形效应 植被 长波辐射 液态水 重力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和卫星反演大气能见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傅刚 徐杰 张树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对2004年4月11日、2005年3月9日和2005年3月27日发生在黄渤海海域3个典型海雾个例数值模拟得到的大气能见度与可见光卫星云图的反照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不同时刻大气能见度与反照率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数学拟合,得到新的适合白昼的大气... 对2004年4月11日、2005年3月9日和2005年3月27日发生在黄渤海海域3个典型海雾个例数值模拟得到的大气能见度与可见光卫星云图的反照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不同时刻大气能见度与反照率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数学拟合,得到新的适合白昼的大气能见度反演公式。利用该公式反演了几次显著海雾过程的大气能见度分布,发现海雾预报系统对大气能见度<200 m的海上浓雾的面积预报准确率约90%左右。对发生在2009年3月1日到2010年5月21日期间的46次较强海雾进行了初步统计,从判别海雾有无的角度来看该海雾预报系统对海雾的预报准确率为9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大气能见度 数值模拟 可见光卫星云图 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沿海夏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8
20
作者 王鑫 黄菲 周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4,共9页
采用合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夏季(7月)海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海面条件(SST)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海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结果表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了黄海夏季海雾的多寡,海雾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的,而... 采用合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夏季(7月)海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海面条件(SST)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海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结果表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了黄海夏季海雾的多寡,海雾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的,而是靠低空急流从热带大气输送过来.与大气环流条件相配合,海温场对海雾的形成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夏季海雾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