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2011-2015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随访检测及其流动情况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韩晶 汤后林 +1 位作者 李健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2-738,共7页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动、接受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的情况,为减少流动HIV/AIDS的失访,加强流动HIV/AIDS的规范化管理,预防二代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动、接受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的情况,为减少流动HIV/AIDS的失访,加强流动HIV/AIDS的规范化管理,预防二代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下载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对2011-2015年新报告及存活的HIV/AIDS现住址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新报告跨省流动HIV/AIDS的人数和比例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5576人(10.0%,5576/55805)上升到2015年的15348人(13.3%,15348/115321)。在调整了可能的相关因素后发现,上一年接受随访及CD。检测的HIV/AIDS中,当年发生跨省流动和跨市流动的HIV/AIDS接受随访及CD。检测的比例均低于无跨省跨市流动的HIV/AIDS。结论HIV/AIDS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接受规范化的随访及CD。检测,在对HIV/AIDS的随访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各地随访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获取其工作和居住地发生变化的信息,在HIV/AIDS发生跨省或者跨市流动时,做好异地流动的转介工作,减少因HIV/AIDS流动而导致的失访、CD4检测的脱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随访 CD4^+T淋巴细胞检测 流动
原文传递
2010—2014年中国新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汤后林 许娟 +2 位作者 韩晶 李健 毛宇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1-717,共7页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中国新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时间与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的病例报告数据库中HIV/AIDS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中国内地...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中国新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时间与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的病例报告数据库中HIV/AIDS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中国内地籍病例;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新报告病例;年龄≥14岁;随访期间首次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的检测日期为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77971例病例纳入本研究.从数据库中采集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样本来源、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信息.采用χ2检验进行影响研究对象及时入组治疗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177971例患者中,男性130679例(73.4%),总治疗及时率为55.0%(97915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患者15 d之内入组治疗比例从2010年的26.4%(4319/16388)上升到2014年的39.7%(20212/50889),入组治疗比例最高的是通过非规范采血感染的患者,为38.0%(945例);30 d之内入组治疗比例从2010年的43.2%(7077/16388)上升到2014年63.0%(32070/50889),入组治疗比例最高的是通过异性传播感染的患者,为58.3%(73098例).女性、初中及以上学历、汉族、农民和已婚有配偶者及时入组治疗的可能性较高,OR值分别为1.08、1.09、1.13、1.05和1.12;25~34、35~44、45~54、≥55岁组研究对象及时入组治疗的可能性高于15~24岁者,OR值分别为1.13、1.31、1.46和1.51;经同性传播、注射吸毒和性接触+注射毒品感染的病例及时入组治疗的可能性低于经异性传播感染的病例,OR值分别为0.86、0.59和0.72;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羁押场所的病例入组治疗的可能性低于样本来源为检测咨询的病例,OR值分别为0.90和0.29;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0~99、100~199、200~350个/μl的病例及时入组治疗的可能性低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0~49个/μl病例,OR值分别为0.84、0.64和0.40.以上P值均〈0.05.结论 2010—2014年我国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HIV/AIDS入组治疗及时率逐年提高.男性、未婚或离异、低年龄、注射吸毒、来源于医疗机构和羁押场所以及高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及时入组治疗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应用贝努利过程模型拟合艾滋病病毒感染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及干预措施效果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汤后林 毛宇嵘 吴尊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5-759,共5页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风险,并通过统计学模型分析预防单阳家庭配偶阳转措施的效果。方法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河南省4个省的30个县(市、区)4 481个单阳家庭数据库,在2011年1月1...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风险,并通过统计学模型分析预防单阳家庭配偶阳转措施的效果。方法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河南省4个省的30个县(市、区)4 481个单阳家庭数据库,在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队列观察分析配偶间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和抗病毒治疗比例等影响因素,拟合配偶间性传播的贝努利过程模型(Bernoulli process model),运用Excel 2010软件编制计算公式,纳入相关参数进行模型模拟过程和敏感性分析,模拟不同干预措施的覆盖面对减少单阳家庭配偶阳转的作用。结果 在安全套坚持使用率85%和抗病毒治疗覆盖60%的情况下,年性行为频次40次,单阳家庭配偶年阳转概率为1.76%;若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90%且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90%的情况下,单阳家庭配偶年阳转累积概率仅为0.55%;在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90%水平下,如果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从50%提高到90%,可以减少80.7%配偶阳转的风险;在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90%水平下,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50%提高到90%,可以减少64.5%的配偶阳转的风险。结论 提高单阳家庭安全套坚持使用率、阳性一方及时抗病毒治疗并保持良好依从性,可以使其配偶间性传播风险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配偶 贝努利过程模型 性行为 传播
原文传递
2011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CD_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晶 汤后林 +1 位作者 李健 许娟 《疾病监测》 CAS 2017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2011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新报告且至少接受过2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的HIV感染者进行分析,描述并比较其末次与首次CD_4^+T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2011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新报告且至少接受过2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的HIV感染者进行分析,描述并比较其末次与首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D_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4 222例HIV感染者纳入分析,月均CD_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速率中位数为-2.00(IQR:-7.81~3.601)cell/μl,其中60.9%的HIV感染者末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低于首次,且随着首末次检测间隔时间的延长,CD_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较大和同性传播的HIV感染者CD_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结论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大部分仍处于疾病进展阶段,应加强对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尤其是高年龄组以及同性传播感染者的随访,定期进行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及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CD4+T淋巴细胞计数 自然变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2014年新报告男男性行为者中HIV感染者婚姻及配偶感染现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健 韩晶 +2 位作者 许娟 汤后淋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0-753,共4页
目的 分析我国2014年新报告MSM中HIV感染者(MSM感染者)婚姻及配偶感染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4年新报告、经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HIV、≥22周岁的MSM感染者基线和随访信息。根据确诊后180 d内配偶首次... 目的 分析我国2014年新报告MSM中HIV感染者(MSM感染者)婚姻及配偶感染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4年新报告、经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HIV、≥22周岁的MSM感染者基线和随访信息。根据确诊后180 d内配偶首次HIV检测结果,分为“检测发现前发生配偶传播”和“检测发现前未发生配偶传播”两种感染类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发现前发生配偶间传播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22 337例MSM感染者纳入分析,22.7%(5 081/22 337)为已婚有配偶者,3 715例感染者确证后180 d内其配偶进行首次检测,7.6%(282/3 715)配偶为HIV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检测发现前发生配偶传播的相关因素包括MSM感染者年龄≥60岁(OR=2.64, 95% CI:1.50~4.65)、少数民族(OR=1.93, 95% CI:1.13~3.29)、CD4+T淋巴细胞(CD4)≤500个/μl[CD4〈200个/μl: OR=2.91(95% CI: 1.82~4.65);CD4为200~349个/μl: OR=1.98(95% CI: 1.22~3.23);CD4为350~500个/μl: OR=1.69(95% CI:1.00~2.86)]、自我报告不安全性行为(OR=1.92, 95% CI: 1.44~2.58)。结论 应加强MSM感染者中的已婚有配偶者的行为干预和HIV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减少其传播给配偶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男男性行为者 配偶 传播
原文传递
2012年中国新报告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随访1年婚姻行为情况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韩晶 汤后林 +2 位作者 许娟 李健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81-984,共4页
目的 分析我国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MSM感染者)确证后婚姻及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预防二代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卡和2013年12月31日艾滋病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对2... 目的 分析我国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MSM感染者)确证后婚姻及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预防二代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卡和2013年12月31日艾滋病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对2012年新报告MSM感染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婚姻状况和高危行为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新报告MSM感染者中,66.1%(10 426/15 768)为未婚,69.6%(10 970/15 768)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12年随访到的MSM感染者中,1年后有96.0%(14 451/15 049)仍接受随访,其安全性行为比例从首次随访前的67.7%(9 779/14 451)上升到91.1%(13 277/14 451);发现感染HIV时已婚有配偶的MSM感染者中,64.1%在1年后仍维持有配偶状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1.540,95%CI:1.138~2.085)、职业为工人(OR=1.430,95%CI:1.131~1.808)、干部职员(OR=1.610,95%CI:1.236~2.098)和农民(OR=1.661,95%CI:1.214~2.271)相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和职业为商业服务的MSM感染者更易采取安全性行为。始终无配偶(OR=0.563,95%CI:0.439~0.722)、有配偶变无配偶(OR=0.624,95%CI:0.448~0.870)和无配偶变有配偶(OR=0.444,95%CI:0.288~0.687)较始终有配偶的MSM感染者更易发生危险性行为。结论 规范化的随访管理有助于MSM感染者采取安全性行为,随访过程中需针对无配偶/固定性伴、低文化程度、职业为商业服务的MSM感染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HIV的二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男男性行为 随访 性行为 婚姻情况
原文传递
中国5省份2011-2014年新发现HIV感染者检测阳性前配偶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健 汤后林 +7 位作者 韩晶 许娟 沈智勇 赖文红 施玉华 孙定勇 倪明健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7-1502,共6页
目的 分析检测发现前配偶之间HIV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1-2014年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和新疆5省份新报告已婚有配偶的HIV感染者的信息,其中HIV双阳性夫妻中选择研究确定的先感染者。应用... 目的 分析检测发现前配偶之间HIV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1-2014年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和新疆5省份新报告已婚有配偶的HIV感染者的信息,其中HIV双阳性夫妻中选择研究确定的先感染者。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发现前配偶之间HIV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份HIV双阳性夫妻构成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新报告病例48 931人,其中24.6%(12 051/48 931)在首次检测阳性前将HIV传给了配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或民工职业、注射吸毒或异性传播途径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自我报告非安全性行为者检测发现前发生HIV配偶间传播的比例较高。经异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例在检测发现前将HIV传给配偶的比例从2011年的28.9%(2 631/9 102)降至2014年的25.5%(3 009/11 787),传播比例缓慢降低。结论 不同特征的艾滋病感染者在检测发现前将HIV传给配偶的比例不同,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传播,重点是加强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促进艾滋病早检测,尽早将HIV感染者纳入随访管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传播 配偶
原文传递
中国2008-2015年新报告男男性行为HIV/AIDS未接受随访干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许娟 韩晶 +3 位作者 汤启林 李健 臧春鹏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499,共5页
目的 分析我国2008-2015年新报告的男男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MSM感染者)未接受随访干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该人群随访干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分析2008-2015年新报告的MSM感染者未接受... 目的 分析我国2008-2015年新报告的男男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MSM感染者)未接受随访干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该人群随访干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分析2008-2015年新报告的MSM感染者未接受随访干预情况,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2008-2015年新报告MSM感染者的未随访干预的比例为5.06%(6 037/119 358),由2008年的37.57%(1 261/3 356))下降到2015年的0.84%(267/31 935),呈逐年递减趋势(趋势χ2=103.43,P〈0.01)。年龄〈20(OR=1.30,95% CI:1.11~1.52)、20^(OR=1.52,95% CI:1.36^1.69)、30^(OR=1.22,95% CI:1.12^1.34)和40^(OR=1.10,95% CI:1.01^1.20)岁组未随访干预的比例均比50~岁组高;初中及以下(OR=1.52,95% CI:1.37~1.69)、高中或中专(OR=1.35,95% CI:1.23~1.49)文化程度者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大专及以上者高;职业为不详者(OR=2.06,95% CI:1.49~2.87)、家政家务及待业(OR=1.54,95% CI:1.30~1.83)、商业服务(OR=1.31,95% CI:1.15~1.49)及学生(OR=1.34,95% CI:1.18~1.52)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干部职员高;样本来源于羁押场所(OR=2.99,95% CI:2.26~3.95)和专题调查(OR=1.43,95% CI:1.29~1.59)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来源于检测咨询点高;流动人口(OR=1.46,95% CI:1.28~1.66)未随访干预的比例比常住人口高。结论 新报告MSM感染者未随访干预比例逐年降低。年龄〈50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职业不详、家政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及学生、源于羁押场所及专题调查、流动人口的未随访干预比例高,要加强这些特征的MSM感染者的随访干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男男性行为者 随访 干预
原文传递
中国2014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与配偶离异或分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健 许娟 +2 位作者 汤后林 韩晶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1-225,共5页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与配偶离异或分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4年新报告、年满18周岁且已婚有配偶的HIV感染者的信息,根据确证阳性后1年内配偶变化情况分为“离异或分居”和“已婚有配偶”。应用logis...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与配偶离异或分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4年新报告、年满18周岁且已婚有配偶的HIV感染者的信息,根据确证阳性后1年内配偶变化情况分为“离异或分居”和“已婚有配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者与配偶离异或分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31 708个已婚有配偶HIV感染者纳入分析,有22.5%(7 134/31 708)确证阳性后1年内离异或分居。81.6%(25 864/31 708)感染者的配偶1年内进行了HIV抗体检测,其中10.0%(2 599/25 864)离异或分居;18.4%(5 844/31 708)感染者的配偶1年内未进行HIV抗体检测,其中有77.6%(4 535/5 844)离异或分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配偶未检测的感染者中,≥46岁(46~岁:OR=1.28,95%CI:1.03~1.58;61~岁:OR=1.83,95%CI: 1.41~2.37)、汉族(OR=1.56,95%CI:1.34~1.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1.55,95%CI:1.27~1.90)、非农民或民工(OR=1.34,95%CI:1.17~1.54)、注射吸毒(OR=1.33,95%CI:1.03~1.71)和同性传播途径感染(OR=1.49,95%CI:1.20~1.86)、无子女(OR=2.35,95%CI:1.78~3.09),离异或分居的比例较高。配偶已检测的感染者中,≥61岁(OR=1.32,95%CI:1.12~1.56)、汉族(OR=1.27,95%CI:1.13~1.4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1.26,95%CI:1.11~1.43)、非农民或民工(OR=1.37,95%CI:1.25~1.51)、同性传播途径感染(OR=1.38,95%CI:1.25~1.54)、无子女(OR=1.48,95%CI:1.27~1.71),离异或分居的比例较高。结论 我国已婚有配偶HIV感染者确证阳性后存在一定比例的离异或分居,不同特征的感染者确证阳性后离异或分居的比例不同,为减少已发现感染者的传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配偶离异/分居
原文传递
2010-2014年我国HIV感染病例的晚发现隋况分析 被引量:184
10
作者 金霞 熊燃 +1 位作者 王丽艳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我国新发现艾滋病病例的晚发现情况。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2010-2014年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按照目前我国使用的晚发现定义标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晚发现比例。结果 2010-2014年全国新发现的HIV...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我国新发现艾滋病病例的晚发现情况。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2010-2014年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按照目前我国使用的晚发现定义标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晚发现比例。结果 2010-2014年全国新发现的HIV/AIDS例数分别为64 338、74 517、82 434、90 119和103 501例,晚发现比例依次为41.8%、42.1%、38.1%、36.8%和35.5%。其中,医疗机构晚发现病例所占比例高(≥45%)(χ^2=5 174,P〈0.000 1);异性传播途径感染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均在40%以上,明显高于同性和注射吸毒途径感染病例(χ^2=3 066,P〈0.000 1);常住人口晚发现比例均〉39%,高于流动人口(低于30%)(χ^2=5 265,P〈 0.000 1)。结论 随着我国艾滋病检测覆盖面不断扩大,发现病例数逐年增多,晚发现病例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医疗机构晚发现更为严重,亟需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促进高危行为人群早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新发现病例 晚发现 医疗机构
原文传递
2010年全国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例生存时间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汤后林 李健 +2 位作者 韩晶 许娟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6-660,共5页
目的分析全国201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例(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HIV/AIDS并整理出随访结局数据,以... 目的分析全国201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例(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HIV/AIDS并整理出随访结局数据,以寿命表法计算其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拟合不同状态下的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40335例HIV/AIDS中,11975例因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死亡;截至观察终点时,中位生存时间为63.1(95%CI:63.0-63.2)个月,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2%和69.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死亡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34、35~44、45~54和≥55岁组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分别是15~24岁组的1.41倍(95%CI:1.29~1.54)、1.90倍(95%CI:1.74~2.07)、2.24倍(95%CI:2.04~2.46)和2.81倍(95%CI:2.57—3.08);HIV/AIDS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CD。)值〉/500个仙是CD。值〈200个似的0.12倍(95%CI:0.11一O.13);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是未接受治疗者的0.11倍(95%CI:0.10~0.12)。结论确诊时年龄、确诊时CD。值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及早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生存分析 相关因素 新报告
原文传递
2010年全国新报告HIV/AIDS病例接受规范化随访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汤后林 韩晶 +2 位作者 李健 许娟 毛宇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2-1607,共6页
目的 分析2010年全国新报告HIV/AIDS病例(HIV/AIDS)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效果。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的病例,对其在2010-2015年期间接受规范... 目的 分析2010年全国新报告HIV/AIDS病例(HIV/AIDS)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效果。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的病例,对其在2010-2015年期间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安全性行为比例、成功转介抗病毒治疗比例以及死亡情况等指标的变化评估随访效果。结果 2010年新报告、年龄≥14周岁的HIV/AIDS共40 335例,其中,男性占70.4%,汉族占72.0%,25~44岁年龄组占56.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2.3%,未婚者占53.9%;异性传播、注射吸毒和同性传播分别占65.8%、15.0%和11.7%。40 335例HIV/AIDS每年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比例逐年上升,趋势 χ2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749.77,P〈0.01);接受随访干预后,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例明显下降,2011-2015年安全性行为比例均〉90%(趋势 χ2=16 971.98,P〈0.01),但从同一病例角度,其接受全程规范化随访期间安全性行为比例为86.1%;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病例当年成功转介治疗的比例从2010年的56.5%上升到2015年的83.2%,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 χ2=2 504.86,P〈0.01),注射毒品感染的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低(2015年为64.7%);HIV/AIDS病死率从2010年新报告时的12.4%下降到2015年的2.4%(趋势 χ2=4 935.89,P〈0.01)。结论 实施规范化随访后,HIV/AIDS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比例和及时转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逐年上升,病死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随访 性行为 抗病毒治疗 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