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川南煤层气井无损智能间抽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葛静涛 姚荣昌 马继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4期97-100,共4页
延川南煤层气田经过数年的开发后,部分井已进入递减期,大部分井日产液量逐渐减少,面临间抽对产能和生产管理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煤层气渗流机理的研究,对于不同井况的低产液井采用无损智能间抽技术,综合考虑井下压力计、市电的峰谷电价、... 延川南煤层气田经过数年的开发后,部分井已进入递减期,大部分井日产液量逐渐减少,面临间抽对产能和生产管理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煤层气渗流机理的研究,对于不同井况的低产液井采用无损智能间抽技术,综合考虑井下压力计、市电的峰谷电价、井下口袋的深度、远程启动抽油机安全风险等因素,在不影响气井稳产的情况下实施无人值守的间抽,减轻了排采井管理强度,提高了精细管理的效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无损 智能 间抽 可编程控制器(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川南煤层气井合理配产及其排采控制 被引量:9
2
作者 赵兴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煤层气井合理配产及其排采控制方法,延长气井高产稳产期,通过对延川南煤层气田煤层等温吸附特征与气井生产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煤层气井合理配产方法,并在现场煤层气井排采参数及动态规律对比分析基础上,以煤储层压力... 为了深入研究煤层气井合理配产及其排采控制方法,延长气井高产稳产期,通过对延川南煤层气田煤层等温吸附特征与气井生产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煤层气井合理配产方法,并在现场煤层气井排采参数及动态规律对比分析基础上,以煤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兰氏压力、稳产压力为关键控制节点,将延川南煤层气井排采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对各阶段排采参数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川南煤层气田煤层气井井底流压在煤层兰氏压力附近时,产气量达到峰值,煤层气井的稳产气量与峰值产气量,以及稳产流压与兰氏压力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得出的拟合公式,可以计算各井合理稳产流压和稳产气量。5个排采阶段,分别是快排期、缓慢降压排水期、上产期、产量波动期和稳产期。对于延川南煤层气田,快排期日降井底流压在0.1 MPa左右较为合理,缓慢降压排水期、上产期和产量波动期排采控制非常关键,缓慢降压排水期日降井底流压在0.003 MPa左右,上产期谭坪构造带气井日降井底流压要小于0.005 MPa,万宝山构造带要小于0.01 MPa,产量波动期日降井底流压要控制在0.003 MP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川南煤层气田 煤层气 合理配产 井底流压 排采阶段 参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整体压裂及排采技术研究--以延川南煤层气田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兴龙 常昊 《中国煤炭地质》 2021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了促进煤储层改造效果,有效实现井间干扰,提升气井产气水平,通过整体压裂试验,在单井排采制度基础上,建立煤层气井整体排采制度,并进行排采参数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以储层压力(P_(c))、临界解吸压力(P_(j))和井间干扰压力(P_(r))为... 为了促进煤储层改造效果,有效实现井间干扰,提升气井产气水平,通过整体压裂试验,在单井排采制度基础上,建立煤层气井整体排采制度,并进行排采参数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以储层压力(P_(c))、临界解吸压力(P_(j))和井间干扰压力(P_(r))为井底流压关键控制节点,将整体排采制度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井底流压快速调整阶段、井底流压缓慢调整阶段、井底流压基本一致阶段、同步降压排采阶段和井间干扰阶段;其中,井底流压快速调整阶段日降流压小于0.08MPa,井底流压缓慢调整阶段小于0.02MPa,井底流压基本一致阶段小于0.01MPa,同步降压排采阶段和井间干扰阶段小于0.005MPa。经过现场试验和应用,整体压裂的两个平台15口煤层气井,通过整体排采降压,产气效果明显好于相邻平台气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整体压裂 整体排采 井间干扰 延川南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孔喉分布特征对渗吸驱油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付勇 杨坤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2,共8页
自发渗吸是致密油藏中一种重要开发机理,构建准确的渗吸驱油数学模型对明确致密油藏渗吸驱油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毛管束模型,考虑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利用二维高斯分布函数拟合从高压压汞测量得到的致密砂岩孔喉分布,构建岩心尺度... 自发渗吸是致密油藏中一种重要开发机理,构建准确的渗吸驱油数学模型对明确致密油藏渗吸驱油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毛管束模型,考虑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利用二维高斯分布函数拟合从高压压汞测量得到的致密砂岩孔喉分布,构建岩心尺度致密砂岩基质渗吸驱油数学模型,并通过致密砂岩渗吸实验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开展渗吸规律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孔喉分布、润湿角、界面张力等因素对渗吸驱油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分布在半对数图中呈二维高斯分布特征;在自发渗吸初期,渗吸驱油速率主要取决于大孔分布特征,岩心渗透率越高,渗吸驱油速率越大;在自发渗吸中后期,渗吸驱油速率主要受纳米孔喉分布影响;渗吸驱油速率随润湿角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原油黏度降低而增大。明确致密储层孔喉分布特征能够准确预测致密油藏渗吸驱油速率,对致密油藏开采制度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渗吸 孔喉分布 数学模型 二维高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