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油藏油水倒置现象探讨——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严科 任怀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5-640,共6页
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稠油油藏储集层含油性判别方程,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对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稠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与原油性质密切相关,由于边底水的氧化及微生物降解作用... 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稠油油藏储集层含油性判别方程,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对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稠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与原油性质密切相关,由于边底水的氧化及微生物降解作用,稠油油藏中的原油在成藏后被进一步稠化,原油密度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大于或接近地层水密度,从而发生高密度稠油相对于边底水的再次运移,形成油水倒置、油水并置等油水分布模式。研究区构造高部位聚集中质油—常规稠油,其密度小于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较完全,产纯油;构造中部分布特稠油,其密度接近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差,与边底水的并置关系明显,油水同产,含水率较高;边水中存在小规模向构造低部位运移过程中的超稠油;构造底部聚集超稠油,形成典型的油水倒置,油水同产,但含水率低于油水并置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油水分布规律 油水倒置 油水并置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胜坨油田坨123断块沙四段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高建刚 赵红兵 严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7,41,共5页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测井解释与评价、图像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胜坨油田坨123断块古近系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坨123断块近岸水下扇岩性以砾状砂岩为主,兼具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测井解释与评价、图像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胜坨油田坨123断块古近系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坨123断块近岸水下扇岩性以砾状砂岩为主,兼具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中主体、扇中侧缘、扇中前缘、扇端、湖相泥和滑塌浊积砂6种微相类型。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扇中主体和扇中前缘具有不同的层内非均质特征,分别以韵律性不明显、渗透率差异大为主要特征;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扇中前缘储层的物性、含油性要好于扇中主体储层;不同沉积相带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存在差异,扇中前缘主要发育中孔中喉和细孔中喉型孔隙结构,扇中主体主要发育细孔细喉型孔隙结构,扇体边缘主要发育微孔型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坨7块沙二段9^1夹层随机建模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博 戴俊生 +1 位作者 冀国盛 冯建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4,共4页
以胜坨油田坨7断块沙二段9^1层为例,进行夹层三维空间分布随机建模研究,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综合研究区内的钻井、测井资料,共识别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夹层。通过对各种模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优... 以胜坨油田坨7断块沙二段9^1层为例,进行夹层三维空间分布随机建模研究,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综合研究区内的钻井、测井资料,共识别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夹层。通过对各种模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夹层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模型分析显示,钙质夹层分布范围最广,泥质夹层次之,物性夹层最少。泥质夹层平均厚0.6m,延伸距离50~105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5km^2,分布密度范围为0.11~0.63m/m,分布频率范围为0.52~1.24个/m;钙质夹层平均厚0.4m,延伸距离40~180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8km^2,夹层分布密度范围0.15~0.76m/m,分布频率范围为0.61~1.39个/m;物性夹层分布范围小,数量少,对剩余油产生作用小。在2-163、3-33、5-228、4-10、7-221、5-213等井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在这些井区剩余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建模 夹层 剩余油分布 沙二段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蛟 束青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3,共7页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以下断层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研究区Ng下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渤南油源型断阶输导-断层封堵成藏模式,断块油气藏和与断层伴生的逆牵引微背斜构造油气藏是该区Ng下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该成藏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孤岛油田西南缘地区Ng下油气藏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馆陶组 油源对比 断层封闭性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地层测井频谱分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严科 毕义泉 赵红兵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541-544,共4页
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为例,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法和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法,揭示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测井频谱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周期是控制三角洲前缘地层旋回形成的重要因素,测井频谱特征表现为米... 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为例,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法和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法,揭示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测井频谱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周期是控制三角洲前缘地层旋回形成的重要因素,测井频谱特征表现为米氏旋回与非米氏旋回叠加。米氏旋回在三角洲前缘地层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于同一期次的沉积地层中,反映沉积环境相近或渐变,沉积连续性好。非米氏旋回对应的层段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存在于2期三角洲前缘地层的分界处,反映沉积不连续或沉积环境突变,可以作为沉积界面的解释依据。利用频谱趋势曲线,将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划分为2个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合理揭示了地层的成因及沉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分析 米氏旋回 沉积环境 基准面旋回 三角洲前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蛟 杨东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8-243,共6页
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录井、测井、古生物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指出馆陶组上段不仅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还发育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氧化型浅水湖泊... 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录井、测井、古生物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指出馆陶组上段不仅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还发育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氧化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分析了浅水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特征和微相划分,并将湖相沉积模式应用于孤岛油田馆上段小层对比和寻找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馆陶组 浅水三角洲 浅水湖泊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非稳态实验
7
作者 陈挺 吕琦 +3 位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王硕桢 高云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岩渗透率,测试时间可缩短约90%;由于气液两相间基础物性的巨大差异,液测渗透率约为气测渗透率的0.47%~2.83%;结合数值仿真和压力衰竭测试,可获得页岩液测启动压力梯度(101~102 MPa/m),其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呈幂指数递减;层理贯穿缝发育可显著降低页岩的启动压力梯度;相较于稳态法测试,非稳态压力衰竭法测试启动压力梯度数值略小。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储层渗流参数的高效实验测试及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稳态测试 渗流特征 裂缝发育 启动压力梯度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道集剩余曲率分析的层析速度建模 被引量:16
8
作者 秦宁 王延光 +3 位作者 杨晓东 王常波 梁鸿贤 关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6,15,共6页
中深层地下构造由于地震波场复杂、覆盖次数不足、信噪比低及有效反射较弱等原因造成速度建模精度低,进而影响了深度偏移质量。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中深层层析方法:利用角道集作为速度分析道集,推导了基于剩余曲率的层析建模方程,并将角... 中深层地下构造由于地震波场复杂、覆盖次数不足、信噪比低及有效反射较弱等原因造成速度建模精度低,进而影响了深度偏移质量。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中深层层析方法:利用角道集作为速度分析道集,推导了基于剩余曲率的层析建模方程,并将角道集的剩余曲率沿射线路径反投影进行速度更新。该方法既避免了常规反射层析在低信噪比叠前数据上同相轴拾取困难的问题,又无须在射线追踪中进行试射以拟合炮检点坐标,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模型试算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均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道集 剩余曲率 层析 速度建模 中深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方位电磁波仪器补偿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震 杨锦舟 杨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69,共8页
基于层状各向异性电磁场的解析解,对带有横向天线的方位电磁波仪器进行快速响应数值模拟。以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的多频方位电阻率(AMR)仪器和贝克休斯方位电磁波电阻率(APR)仪器为例,对采用轴向发射、横向接收的测量单元分别进行单发单... 基于层状各向异性电磁场的解析解,对带有横向天线的方位电磁波仪器进行快速响应数值模拟。以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的多频方位电阻率(AMR)仪器和贝克休斯方位电磁波电阻率(APR)仪器为例,对采用轴向发射、横向接收的测量单元分别进行单发单收、单发双收、双发单收以及双发双收的测量组合响应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补偿测量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单发单收测量单元能实现基本的方位电磁波的测量功能,但易受到地层环境的影响,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通过发射或接收补偿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仪器偏心、相对倾斜角以及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影响,使方位电磁波测量资料更好地应用于地质导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天线 方位电磁波 补偿测量 各向异性 地质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界面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精细地层对比方法 被引量:16
10
作者 严科 毕义泉 赵红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40,190-191,共6页
针对三角洲前缘岩性变化大,旋回性对比易产生多解性的问题,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为例,提出了以沉积界面为约束的精细地层对比方法。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沉积界面按规模大小划分为五级,采用沉积界面逐级识别和界面... 针对三角洲前缘岩性变化大,旋回性对比易产生多解性的问题,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为例,提出了以沉积界面为约束的精细地层对比方法。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沉积界面按规模大小划分为五级,采用沉积界面逐级识别和界面趋势逐级借鉴的原则,通过五级界面的识别与对比建立复合成因砂体格架,通过四级、三级界面的识别和对比建立单一成因砂体及增生体格架。研究表明:三角洲前缘地层中各级沉积界面的分布主要受古地形控制,且具有继承性,在古地形平坦条件下以近水平产状为主,在坡折带则以倾斜产状为主。受沉积界面控制,三角洲前缘复合成因砂体、单一成因砂体以及增生体总体上表现为低角度前积特征,但在坡折带具有高角度前积特征。利用沉积界面逐级对比方法建立的地层格架具有沉积学的意义,能够客观反映三角洲前缘对湖盆的充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地层对比 沉积界面 建筑结构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408块火驱物理模拟结果与模型解析解差异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关文龙 王世虎 +2 位作者 曹钧合 蔡文斌 谢志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89,共3页
为了研究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机理,针对郑408火驱先导试验区块的现场实际,采用真实地层岩心和地层原油,进行了室内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火驱实验结果与所建立的干式燃烧一维数学模型解析计算结果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经理论分析认... 为了研究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机理,针对郑408火驱先导试验区块的现场实际,采用真实地层岩心和地层原油,进行了室内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火驱实验结果与所建立的干式燃烧一维数学模型解析计算结果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经理论分析认为,在高含水饱和度油藏火烧过程中,存在着湿式燃烧机理,促使火烧前缘超越式推进。该燃烧机理有助于提高火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 干式燃烧 湿武燃烧 物理模拟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特征及扇体分布规律 被引量:25
12
作者 赵红兵 严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41,共4页
近岸水下扇是在陆相湖盆陡坡带发育的一种重要油气储层类型,沉积特征复杂,扇体多期叠置。在系统观察岩心和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详细分析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胜坨地区坨123断块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的沉积... 近岸水下扇是在陆相湖盆陡坡带发育的一种重要油气储层类型,沉积特征复杂,扇体多期叠置。在系统观察岩心和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详细分析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胜坨地区坨123断块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和扇体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近岸水下扇岩性以砂砾岩、含砾砂岩为主,粒度特征、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地震反射特征综合反映了以重力流为主的沉积环境,可细分为扇中主体、扇中侧缘、扇中前缘、扇端、湖相泥、滑塌浊积砂等6种沉积微相类型。单期扇体顺物源方向均呈一定角度插入湖相地层,扇中主体部位不同期次扇体间沉积界面缺失,扇体直接叠置形成巨厚砂砾岩体,扇中前缘及扇端部位不同期次扇体间的泥岩隔层相对完整。扇体规模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向北部物源方向退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沉积微相 分布规律 沉积模式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防砂的硅酸盐复合材料中调凝剂的研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二丁 郑月圆 +1 位作者 王成文 韦良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为了提高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温度适应性,研制了调凝剂BQ-1。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该调凝剂对硅酸盐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的配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调凝剂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40~100... 为了提高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温度适应性,研制了调凝剂BQ-1。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该调凝剂对硅酸盐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的配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调凝剂与硅酸盐复合材料中增渗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40~100℃内有较好的适应性,对温度敏感性较小;调凝性能优良。在确定稠化时间为300min的硅酸盐复合材料试验中,当温度偏差为10℃时,其用量未出现骤增或骤减的现象,从而减少了硅酸盐复合材料超缓凝或早凝引发的各种复杂事故。调凝剂BQ-1符合用于防砂的硅酸盐复合材料外用剂的开发要求,能够使凝固性硅酸盐复合材料体系适用于40~100℃不同地层温度油井防砂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砂 硅酸盐复合材料 调凝剂 温度 稠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分布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严科 赵红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综合利用岩芯、密井网测井资料,系统总结了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的岩电特征和识别方法,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了钙质夹层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在三角洲前缘... 综合利用岩芯、密井网测井资料,系统总结了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钙质夹层的岩电特征和识别方法,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了钙质夹层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在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中,钙质夹层的分布具有选择性,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所形成的砂体顶部,横向延伸规模小,常过渡为泥质、粉砂质的沉积界面,是良好的层序界面和复合砂体分期界面;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与水下分流河道相对应的河口坝局部区域,呈相互独立的团块状;钙质夹层中发现密集的阶状似瘤田螺化石,其生存、聚集规律与钙质夹层的选择性空间分布特征高度吻合,指示了钙质夹层的生物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钙质夹层 分布特征 阶状似瘤田螺 生物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背斜油藏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4
15
作者 严科 赵红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4,共7页
利用取芯资料及密井网测井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精细描述了胜坨油田胜利村断背斜油藏沙二段81层储层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利用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力学平衡关系,探讨了断背斜油藏中油水界面差异分布的成因机理。... 利用取芯资料及密井网测井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精细描述了胜坨油田胜利村断背斜油藏沙二段81层储层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利用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力学平衡关系,探讨了断背斜油藏中油水界面差异分布的成因机理。研究表明,断背斜油藏同一沉积单元中,各含油断块在油柱高度和油水界面深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含油断块内部的油水界面与构造线并不完全平行。储层物性更差、构造更平缓、原油密度更大的断块和区域具有更高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了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在实际油藏中,油柱高度存在的断块间差异和断块内差异是非均质储层油水界面分布的普遍特点,但具体油水分布状态要受储层非均质性、构造趋势、原油性质等因素的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背斜 油水界面 油柱高度 储层非均质性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开发油藏低级序断层综合识别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红兵 严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7,共4页
低级序断层对于深度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胜坨油田一区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断背斜油藏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密井网多井精细地层对比以及开发动态分析技术建立了符合油藏开... 低级序断层对于深度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胜坨油田一区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断背斜油藏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密井网多井精细地层对比以及开发动态分析技术建立了符合油藏开发实际的低级序断层分布模型。研究表明,随着资料占有率的大幅度提高,油藏开发后期,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更新对低级序断层分布的认识。受资料分辨率及断层规模限制,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适合于四级断层模型的识别和重建,密井网多井精细地层对比适合于五级断层模型的精细描述,开发动态分析是验证地震、地质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低级序断层 地震解释 地层对比 动态分析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实时井眼影响校正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震 杨锦舟 韩来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5-629,共5页
在井眼半径较大和钻井液电阻率较低的情况下,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受井眼和电阻率影响较大,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电阻率转换结果,在目前常用的电阻率转换模型基础上,引入井眼半径和钻井液电阻率两个参数,建立考虑井眼影响的三维转换模型,提出了... 在井眼半径较大和钻井液电阻率较低的情况下,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受井眼和电阻率影响较大,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电阻率转换结果,在目前常用的电阻率转换模型基础上,引入井眼半径和钻井液电阻率两个参数,建立考虑井眼影响的三维转换模型,提出了电阻率实时井眼影响校正方法。实际应用中可以针对特定仪器计算得到电阻率转换数据库,通过三维插值查找技术实时校正得到地层电阻率信息。数值模拟及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电阻率实时井眼影响校正方法得到的电阻率转换结果与图版校正值吻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井眼的影响;该方法还可以降低正反演模拟的计算维度,提高大斜度井、水平井测井资料反演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电磁波 电阻率 井眼影响校正 电阻率转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油流动能力影响因素实验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炳杰 范菲 +1 位作者 孙志刚 陈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3-159,共7页
纹层状页岩流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对分析页岩油的流动机理意义重大。通过建立纹层状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流体介质、流体黏度、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含水饱和度对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油流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纹层状页岩的油测渗透... 纹层状页岩流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对分析页岩油的流动机理意义重大。通过建立纹层状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流体介质、流体黏度、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含水饱和度对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油流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纹层状页岩的油测渗透率约为气测渗透率的1%;流体黏度增加导致纹层状页岩的渗流能力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随着驱替压力梯度的降低,纹层状页岩渗透率减小,页岩油为非线性流动;有效应力的增加使纹层状页岩渗透率快速下降,在拐点之后下降趋势变缓;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纹层状页岩渗透率呈现两端缓中间陡的台阶式特征;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不同影响因素对油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流体介质、有效应力、含水饱和度、驱替压力梯度、流体黏度。研究成果为纹层状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纹层状页岩 渗流能力 流动实验 流体压力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驱油中地层点火温度的精确测试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关文龙 蔡文斌 +2 位作者 王世虎 谢志勤 李友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5-66,共2页
鉴于火烧驱油中地层受热温度低于点火温度不能点燃地层,温度过高又可能损坏套管等油井设施的状况,提供了一个通过室内试验精确确定油层点火温度的方法。该方法是制作一个非金属岩心管室内点火试验装置,按照室内点火试验方法及步骤试验,... 鉴于火烧驱油中地层受热温度低于点火温度不能点燃地层,温度过高又可能损坏套管等油井设施的状况,提供了一个通过室内试验精确确定油层点火温度的方法。该方法是制作一个非金属岩心管室内点火试验装置,按照室内点火试验方法及步骤试验,同时监测相关数据,确定地层点火温度。胜利油田郑408块地层采用该方法,成功地确定了该地层的点火温度约为3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 点火温度 室内试验 试验装置 试验方法 火烧驱油 地层 测试方法 受热温度 温度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坝内部构型与井网匹配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卫 丁亚军 +1 位作者 宋智聪 罗水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基于港东油田构型地质模型,开展了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性研究,分别研究了直井、水平井及侧钻水平井的井网模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排状注采井网的情况下,注采井数比低、井排垂直侧积层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好... 基于港东油田构型地质模型,开展了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性研究,分别研究了直井、水平井及侧钻水平井的井网模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排状注采井网的情况下,注采井数比低、井排垂直侧积层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好。水平井开发时,水平段与侧积层正交时将会取得最佳的开发效果。采用侧钻水平井挖潜时,水平井段与注水井间应保持一定距离,本次研究中,注水井和水平井之间相隔3个侧积层且水平井段与侧积层成45度角斜交时剩余油挖潜效果最好。根据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注采井网完善、水平井及侧钻水平挖潜3个方面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 点坝 侧积层 注采井网 匹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