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含)CO_(2)煤层气多源多阶成因研究进展及勘探开发启示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淑玲 汤达祯 +5 位作者 孙斌 陶树 张泰源 蒲一帆 张奥博 支元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8,共11页
富(含)CO_(2)煤层气承载着煤层气成因成藏的重要地质信息,与煤层气资源勘探及评价密切相关。在系统总结现阶段煤层气成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解剖准噶尔盆地南缘富CO_(2)煤层气藏特殊地质范例,科学分析富(含)CO_(2)煤层气成因机制研... 富(含)CO_(2)煤层气承载着煤层气成因成藏的重要地质信息,与煤层气资源勘探及评价密切相关。在系统总结现阶段煤层气成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解剖准噶尔盆地南缘富CO_(2)煤层气藏特殊地质范例,科学分析富(含)CO_(2)煤层气成因机制研究现状,全面梳理煤层气成因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煤层气生成具有多源多阶段性,不同成因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现有煤层气成因判识图版及标准存在局限性,有必要建立煤层气成因多因素综合判识方法体系,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及母质继承性差异,综合解释煤层气成因起源及伴生地质作用过程;富(含)CO_(2)煤层气藏含气构成、同位素组成及成藏过程,与早期煤化作用CO_(2)生成积聚、地下水参与下的CO_(2)差异溶解消耗、运移分馏、微生物后期改造等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息息相关;针对不同成因类型的煤层气藏应建立相应的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圈定甜点区与甜点层,对富含CO_(2)的煤层气藏需科学建立风氧化带深度界定标准,开展煤层气资源有效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CO_(2)煤层气成因 多源多阶 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煤层割理的多分支水平井煤层气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徐加祥 赵洋 +3 位作者 董丹丹 王玫珠 杨焦生 田丰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67-3177,共11页
开发煤层气的多分支水平井形态多样且在对开发过程中割理的作用认识不清,有必要探究煤层中离散割理分布特征和多分支水平井形态对气井产能的影响。根据煤层中面割理和端割理的发育情况和正交特性,采用随机方法在煤层中分别构建了低密度... 开发煤层气的多分支水平井形态多样且在对开发过程中割理的作用认识不清,有必要探究煤层中离散割理分布特征和多分支水平井形态对气井产能的影响。根据煤层中面割理和端割理的发育情况和正交特性,采用随机方法在煤层中分别构建了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的离散割理系统,并与等长型、纺锤型、交错型和哑铃型4种不同形态的多分支水平井结合,构建出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的物理模型。在考虑开发过程中煤层有效应力变化和基质收缩效应的条件下建立了煤层基质和割理系统的应力敏感模型,并采用Langmuir定理计算煤层气的解吸附,建立了一种可压缩煤层气在煤层基质–割理系统–多分支水平井耦合中流动的开发模型,进而研究了多分支水平井形态和割理密度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中的离散割理可以极大地增加多分支水平井在短时间内对煤层的动用范围,但是仅限于与多分支水平井直接联通的割理及周围基质区域,未与多分支水平井联通的部分则需要较长的开发时间,这也是气井在较短的时间获得峰值产量并迅速减产的重要原因;等长型多分支水平井控制的储层范围最大,交错型、哑铃型和纺锤型的控制范围依次减小;在煤层中割理密度相同时,等长型多分支水平井的煤层气峰值日产量和20 a内的累积产量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多分支水平井,可以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增大多分支水平井主次井筒的夹角,等长型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效果更好,同时纺锤型分支水平井的峰值日产量提高显著;交错型和哑铃型多分支水平井的峰值日产量对分支数量更加敏感,纺锤型多分支水平井的分支数量应不少于8条,而哑铃型多分支井的分支数量不多于6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分支水平井 煤层割理 应力敏感 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开发井网样式和井距优化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区块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黄赞 周瑞琦 +6 位作者 杨焦生 王玫珠 王大猛 马遵青 祁灵 门欣阳 方立羽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21-131,共11页
煤层气井网优化设计与部署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编制的关键部分,合理的井网部署不仅可以优化煤层气产量,还可降低煤层气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这一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区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条件及煤储层特征,确定... 煤层气井网优化设计与部署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编制的关键部分,合理的井网部署不仅可以优化煤层气产量,还可降低煤层气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这一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区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条件及煤储层特征,确定了煤层气开发适用的井型和井网方位。结果显示:大宁区块山西组5号煤层具有厚度大,结构简单,含气量高,渗透率低等特点,煤层顶底板封隔性好,资源潜力巨大。煤层气开发井型应以定向井为主,水平井为辅,配合相应的井网进行规模开发,井网方位为NE66°;利用煤层气产能数值模拟软件COMET3,对大宁区块当前采用的井网样式和井排距进行产能预测,模拟评价了不同井网样式和不同井排距开放方案下的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前大宁区块煤层气开发所采用的井网样式和井排距,在排采3086 d后,煤层气采收率仅为19.03%,煤层气资源动用程度低。在井排距为300 m×80 m和400 m×100 m(即井排距比为4∶1)时五点式井网的单井累计产气量最大,在井排距为300 m×100 m和360 m×120 m(即井排距比为3∶1)时矩形井网单井累计产气量最大,据此认为大宁区块在设置4∶1的井排距比时应选用五点式井网,设置3∶1的井排距比时应选用矩形井网,井网样式和井排距经过优选后,煤层气采收率分别达44.18%和36.85%,煤层气资源动用程度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大宁区块 COMET3 产能模拟 井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西盆地煤储层吸附孔特征及分形表征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黄赞 孙斌 +5 位作者 杨青 马施民 邵延文 田文广 祁灵 黄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8-226,共9页
为研究有利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采集8个具代表性的鸡西盆地不同矿区煤岩样品进行了工业分析和低温液氮吸附试验。基于低温液氮吸附数据,采用分形几何学原理及方法定量表征了鸡西盆地煤储层吸附孔孔隙结构特征。运用Fr... 为研究有利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采集8个具代表性的鸡西盆地不同矿区煤岩样品进行了工业分析和低温液氮吸附试验。基于低温液氮吸附数据,采用分形几何学原理及方法定量表征了鸡西盆地煤储层吸附孔孔隙结构特征。运用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计算了吸附孔分形维数D_(1)(相对压力为0~0.5)和D_(2)(相对压力为0.5~1.0),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物质组成以及煤变质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岩样品吸附孔的孔隙形态主要包括半封闭的狭缝形孔、开放性较好的平行板状孔以及墨水瓶或细颈瓶形孔3种类型。较小相对压力阶段分形维数D_(1)变化范围1.38~2.74,平均为2.32,较大相对压力阶段分形维数D_(2)变化2.30~2.84,平均为2.59。其中,D_(1)表征煤吸附孔表面粗糙程度而D_(2)表征吸附孔结构的不规则性,D_(1)越高,孔比表面积越大;D_(2)越高,平均孔径越小,微孔含量越高,孔隙内部非均质性越强。不同吸附回线类型的煤样分形维数D_(1)呈现出Ⅲ类>Ⅱ类>Ⅰ类的规律,D_(2)则呈现出Ⅲ类>Ⅰ类>Ⅱ类的规律,D_(1)与水分、灰分以及镜质组含量均呈多项式分布,而D_(2)与水分及镜质组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与灰分关系不明显。D_(1)和D_(2)与镜质体反射率R_(o)关系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西盆地 低温液氮吸附 孔隙特征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气的非常规补贴
5
作者 于洋 张强 +4 位作者 王红岩 冯保国 商艾华 王钟杨 邓勇 《中国石油石化》 2019年第16期50-53,共4页
新的非常规天然气补贴方式亮点频出,有望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增产。近日,财政部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充通知指出:支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煤矿瓦斯)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利用;2019年起不再按定额标准进... 新的非常规天然气补贴方式亮点频出,有望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增产。近日,财政部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充通知指出:支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煤矿瓦斯)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利用;2019年起不再按定额标准进行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发 页岩气 非常规天然气 非常规气 砂岩气
原文传递
页岩气地质评价关键实验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红岩 周尚文 +2 位作者 刘德勋 焦鹏飞 刘洪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共17页
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结果为页岩气地质“甜点”评价、地质选区、储量计算、水平井压裂层段优选及开发方案确定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地质评价实验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结果为页岩气地质“甜点”评价、地质选区、储量计算、水平井压裂层段优选及开发方案确定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地质评价实验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含气性和物性这3个方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设备研发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我国海相页岩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标准,对于推动我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我国页岩气基础地质研究、实验室建设及相关标准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在上述3项页岩气地质评价关键实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对相关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对于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测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定性观测和定量表征测试方法,实现了由静态表征向动态表征的转化,未来需要在页岩孔隙结构的原位表征和孔内流体赋存特征直接观测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②对于页岩含气性测试,目前已经建立了现场与室内相结合的含气性定量表征系列技术,实现了对页岩吸附气和游离气赋存特征的定量评价,未来需要在深层页岩损失气量计算、页岩气吸附机理及模型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③对于页岩物性测试,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技术,实现了对页岩孔隙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未来需要在孔隙度测试条件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统一标准。结论认为,只有不断地改进和优化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技术,才能够满足科研与生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地质评价 实验技术 孔隙结构 含气性 物性 实验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部煤层气赋存状态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孙斌 杨敏芳 +4 位作者 杨青 田文广 孙钦平 徐元岗 杨银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95-202,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家海凸起深部煤层气测试取得了较高产气量,通过分析该区煤层气试采情况,结合钻孔岩芯含气量测试、等温吸附试验及煤岩煤质分析化验数据,确定准噶尔盆地深部煤层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次之,计算出游离气量占总气量的53.9...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家海凸起深部煤层气测试取得了较高产气量,通过分析该区煤层气试采情况,结合钻孔岩芯含气量测试、等温吸附试验及煤岩煤质分析化验数据,确定准噶尔盆地深部煤层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次之,计算出游离气量占总气量的53.9%。并通过反推等温吸附曲线,发现解吸曲线平缓,排水降压12 MPa以上,仅解吸3~4 m3甲烷,解吸难度大,而游离气产气速度快,产量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噶尔盆地深部煤层气勘探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次之,并且煤层气应与常规气有机结合的综合勘探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白家海凸起 深部 煤层气 吸附气 游离气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气页岩实验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超 秦颦 +8 位作者 周尚文 孙莎莎 王红岩 施振生 武瑾 昌燕 梁峰 张琴 李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9,共9页
页岩具有源储一体、低孔隙度和超低渗透率的特点而与常规的砂岩、碳酸盐岩等储集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明确含气页岩实验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对于页岩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对含气页岩的分析主要分为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 页岩具有源储一体、低孔隙度和超低渗透率的特点而与常规的砂岩、碳酸盐岩等储集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明确含气页岩实验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对于页岩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对含气页岩的分析主要分为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特征3个方面进行。对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矿物组分分析、孔渗测量、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纳米CT扫描、含气性测定、等温吸附共10个实验的指标意义与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现阶段国内外存在的实验共性问题和探索思考,为含气页岩实验测试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导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页岩实验 评价指标 测试方法 有机地球化学 储层 含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页岩定量古地理编图及深水陆棚沉积微相划分——以川南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11⁃4小层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施振生 周天琪 +2 位作者 郭伟 梁萍萍 程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8-1744,共17页
海相页岩古地理编图和深水陆棚亚相微相细分一直是细粒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川南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_(1)^(4)小层为编图单元,通过页岩编图关键单因素的选取和典型钻井矿物组分测井数据的统计分析,编制了关键单因素图件。在此基... 海相页岩古地理编图和深水陆棚亚相微相细分一直是细粒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川南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_(1)^(4)小层为编图单元,通过页岩编图关键单因素的选取和典型钻井矿物组分测井数据的统计分析,编制了关键单因素图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水陆棚亚相各微相划分标准的确定及多因素图件综合分析,编制了海相页岩定量古地理图。结果表明:1)海相页岩定量古地理编图的关键单因素是地层厚度(m)、碳酸盐矿物含量(%)、石英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其中,地层厚度(m)反映了该地层单元在区域上的分布范围、厚度变化及沉积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碳酸盐矿物含量(%)及分布能够反映古水深,水深越浅,碳酸盐矿物含量(%)越高;石英含量(%)及分布主要受古水深控制,水深越大,石英含量越高;黏土矿物含量(%)和分布可以反映古物源方向,黏土矿物含量越高,受陆源碎屑影响越大。2)依据海相页岩的碳酸盐矿物含量(%)、石英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深水陆棚亚相可划分出深水斜坡、深水洼地、重力流沉积和深水平原4种沉积微相。其中,深水斜坡碳酸盐含量最高(15%~20%),深水洼地石英含量最高(>55%),重力流沉积黏土矿物含量最高(>40%),深水平原各矿物含量介于其他微相之间。3)五峰组—龙一_(1)^(4)小层发育时期,川南泸州地区发育深水斜坡、重力流沉积、深水洼地和深水平原4种沉积微相,整体呈“3高1洼1复合体”的分布格局,其中,深水斜坡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北部,重力流沉积发育于研究区东南部,深水洼地发育于研究区中部,其他地区发育深水平原。沉积微相分布是该时期古地形及古构造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定量 沉积微相 川南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中发生的气泡变孔作用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洪林 李晓波 周尚文 《天然气与石油》 2018年第6期60-64,共5页
页岩中的沥青纳米孔是页岩气主要赋存空间,查明页岩孔隙特征和纳米孔形成机制,对于研究页岩气成藏和开展地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聚焦离子束电镜技术识别出黑色页岩中的多种孔隙类型,在国内首次建立页岩孔隙的形态学分类,采用偏... 页岩中的沥青纳米孔是页岩气主要赋存空间,查明页岩孔隙特征和纳米孔形成机制,对于研究页岩气成藏和开展地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聚焦离子束电镜技术识别出黑色页岩中的多种孔隙类型,在国内首次建立页岩孔隙的形态学分类,采用偏光显微镜、热模拟装置对原油中纳米孔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再现了沥青质纳米孔形成的动态过程,查明纳米孔的气泡成因机制,认为页岩中的沥青质纳米孔形成与原油裂解产气有关,原油裂解残余沥青有利于气泡保存,气孔内具有超低的含水饱和度,孔的圆球度指示孔内压力,较高的圆球度对页岩气超压富集区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纳米孔 气孔 气泡变孔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的渗流模型和产量递减分析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康莉霞 叶礼友 +2 位作者 刘华勋 张振东 张蓉 《油气井测试》 2019年第5期8-15,共8页
为明确应力敏感性和高速非达西效应对双重介质气藏不稳定渗流的影响,建立了同时考虑二者影响的碳酸盐岩气藏渗流模型;引入摄动原理,在拉氏空间下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拉普拉斯空间解析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将拉普拉斯空间解转换... 为明确应力敏感性和高速非达西效应对双重介质气藏不稳定渗流的影响,建立了同时考虑二者影响的碳酸盐岩气藏渗流模型;引入摄动原理,在拉氏空间下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拉普拉斯空间解析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将拉普拉斯空间解转换为实空间的解,根据求解结果绘制产量递减分析图版,结合产量递减分析图版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应力敏感性和非达西效应都会显著降低气藏产量。应力敏感系数越大,应力敏感性越强,气藏产量递减越快;非达西系数越小,非达西效应越强,气藏初期产量递减越快。建立的渗流模型和产量递减分析方法提高了对碳酸盐岩气藏渗流规律的认识,为分析该类气藏的产量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敏感 非达西效应 双重介质 渗流模型 产量递减分析 产能评价 碳酸盐岩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孔隙对威远区块地质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雪帆 王红岩 赵群 《油气井测试》 2020年第4期8-17,共10页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不同建产区页岩气开发效果差异较大,为准确评价页岩微观储层的差异性对评价井产能的影响,以威远区块为研究重点,采用双束扫描电镜、纳米CT和X全岩衍射分析等方法,选取W1和W2两口评价井对纵向页岩微观...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不同建产区页岩气开发效果差异较大,为准确评价页岩微观储层的差异性对评价井产能的影响,以威远区块为研究重点,采用双束扫描电镜、纳米CT和X全岩衍射分析等方法,选取W1和W2两口评价井对纵向页岩微观孔隙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纳米级孔隙分布对页岩气井“甜点段”的控制作用。研究得到威远龙一1亚段4个小层的孔隙度、大孔比例、介孔比例及微孔比例等数据。结果显示,纳米级孔隙发育程度及大孔比例自下而上呈下降趋势,介孔和微孔比例自下而上呈上升趋势。W1、W2井开采目标层位龙一1^1小层厚度分别为6.9 m、7.2 m,W2井高孔隙度、高大孔比例的“双高”储层总厚度高于W1井,评价井试采结果W1井的单井可采储量为23.15×10^4m^3/d,W2井的单井可采储量为50.78×10^4m^3/d。页岩储层孔隙研究方法对提高气井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地区 五峰-龙马溪组 页岩气 孔隙特征 储层特征 地质储量 产能评价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系地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组合型储层的开采潜力
13
作者 邹辰 刘洪林 +1 位作者 梅珏 李晓波 《油气井测试》 2021年第6期10-15,共6页
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储层特征是制约深层地层非常规气实现有效开发的关键。为查明煤系储层孔隙结构和储层组合特征,以深层煤系地层为例,采用扫描电镜、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技术手段对煤系地层煤岩、砂岩和页岩的孔隙形态... 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储层特征是制约深层地层非常规气实现有效开发的关键。为查明煤系储层孔隙结构和储层组合特征,以深层煤系地层为例,采用扫描电镜、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技术手段对煤系地层煤岩、砂岩和页岩的孔隙形态、结构等进行研究,认为深层煤系地层孔隙主要由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有机质纳米孔、微裂缝等组成,有机质纳米孔为气泡固化形成;深层煤系地层砂岩、泥岩、煤层沉积旋回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形成泥煤砂型等多种岩性组合体;深层砂煤组合储层发育多种孔隙类型,兼有可改造性和较好含气性,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研究结果为深层地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组合型储层的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层 龙马溪组 砂煤组合储层 页岩气 纳米孔隙 U型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生物采气可行性——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斌 李金珊 +5 位作者 承磊 杨青 田文广 黎霞 陈浩 祁灵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2-1278,1291,共8页
生物采气技术在美国粉河盆地试验成功,使枯竭的低阶煤层气田重新高产,证实生物采气是高效开发低阶煤层气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有效地开发中国低阶煤层气,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的煤层开展了检测菌群类型、了解生气途径和生物产气潜... 生物采气技术在美国粉河盆地试验成功,使枯竭的低阶煤层气田重新高产,证实生物采气是高效开发低阶煤层气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有效地开发中国低阶煤层气,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的煤层开展了检测菌群类型、了解生气途径和生物产气潜力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吉尔嘎朗图凹陷的煤样和煤层水中均含有大量的产甲烷菌,乙酸裂解和CO2还原共同参与煤层甲烷的生成,在原位条件下所有煤样均具有产甲烷潜力,Ⅳ煤组在5个月内煤样产生甲烷为11±1.4μmol/g(相当于0.25~0.28 m3/t),在添加外源菌种的实验中,Ⅲ煤组样品产气量为18.40μmol/g(相当于0.41 m3/t)。研究认为,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具备生物采气的条件,尤其是含气量低的Ⅲ煤组,Ⅳ煤组可在采用常规方法采气枯竭后,再利用生物采气技术作为重新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二连盆地被优选出6个与吉尔嘎朗图煤层气地质条件相似的有利凹陷,资源量为4 180×1012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层气 生物气 产甲烷菌 二连盆地 吉尔嘎郎图凹陷 生物采气
原文传递
中侏罗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响应——以吐哈盆地沙尔湖煤田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杨杨 李新宁 +4 位作者 黄蝶芳 周家民 孙斌 王兴刚 邵龙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2-1572,共11页
泥炭地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作为泥炭地的最终产物,保存有丰富的泥炭地发育时期的古环境信息,成煤泥炭地碳聚集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作为恢复古气候的替代指标。吐哈盆地南缘沙尔湖煤田ZK... 泥炭地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作为泥炭地的最终产物,保存有丰富的泥炭地发育时期的古环境信息,成煤泥炭地碳聚集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作为恢复古气候的替代指标。吐哈盆地南缘沙尔湖煤田ZK9E02钻孔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视厚度为121.97 m的煤层(C8),本研究使用频谱分析对其进行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的识别及成煤泥炭地发育时限的估算,然后利用该时限,结合煤的碳含量以及煤化作用阶段的碳损,计算出成煤泥炭地的NPP,进而探究成煤泥炭地的碳汇能力与碳循环关系。研究发现,所研究煤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中蕴含着约405 ka长偏心率、约95 ka短偏心率、约37.6 ka斜率、约18.2 ka岁差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周期,计算出该成煤泥炭地发育的煤层沉积约2218.54~2347.03 ka。该煤层碳含量74.54%,考虑到煤化过程中的碳损失约为26.75%,恢复出成煤期泥炭地碳聚集速率为66.11~69.86 g C/m^(2)·a,NPP为265.2~280.2 g C/m^(2)·a。控制泥炭地NPP的主要因素有CO_(2)含量、古纬度、古大气温度等,研究区较低的泥炭地NPP水平与当时CO_(2)含量过低或古纬度较低有一定关系。泥炭地NP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气中CO_(2)的变化,进一步用来揭示全球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这对"深时"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预测泥炭地NPP的水平,研究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最终去向,亦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到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泥炭地的"碳汇"角色,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西山窑组 巨厚煤层 碳聚集速率 净初级生产力 碳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