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成熟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常健 邱楠生 +2 位作者 刘一锋 李慧莉 阙永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3-841,共19页
尽管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富含有机质且已发现其生成的原油,但关于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却很薄弱.根据基础地质资料、古地温梯度和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本文定量模拟了塔里木盆地6口典型井的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和这套烃源岩底界、顶界... 尽管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富含有机质且已发现其生成的原油,但关于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却很薄弱.根据基础地质资料、古地温梯度和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本文定量模拟了塔里木盆地6口典型井的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和这套烃源岩底界、顶界在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及现今成熟度的平面分布规律.塔北隆起南部、塔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在石炭—二叠纪作为沉降中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造成这些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底界成熟度在二叠纪末期达到0.9% ~ 1.3%(中—高成熟),顶界为0.5% ~0.9%(低—中成熟),成为有利生油区.中生代时期,塔里木盆地中、东部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石炭系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白垩纪末期,塔中低凸起和满加尔凹陷的石炭系底界成熟度为0.7% ~0.9%(中成熟),顶界为0.5%~0.7%(低成熟);而塘古孜巴斯坳陷底界成熟度为0.9% ~1.1%(中—高成熟),顶界为0.7% ~0.9%(中成熟).受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印度板块分别与欧亚板块南缘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在中生代一直处于隆升剥蚀状态,烃源岩热演化进入停滞状态.新生代以来,塔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演化为前陆盆地,再次接受了巨厚沉积物,致使石炭系烃源岩快速成熟演化,底—顶界成熟度现今已超过2.0%,进入干气阶段.满加尔凹陷石炭系烃源岩自石炭纪至今一直处于成熟演化阶段,现今达到最大,为0.8% ~ 1.0%.另外,热史研究表明塔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潜力.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史研究成果,而且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系烃源岩 镜质体反射率 成熟度演化 二次生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理 被引量:28
2
作者 朱明 代一丁 +4 位作者 朱俊章 舒誉 林鹤鸣 庞雄奇 姜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开发主要目的层序和探明储量集中在新近系,古近系油气藏由于埋藏深、钻井成本高等原因而导致勘探程度较低。HZ-A古近系文昌组低孔低渗砂岩岩性油藏位于惠州凹陷HZ26洼西次洼南部斜坡区,该油藏的储层物性较差...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开发主要目的层序和探明储量集中在新近系,古近系油气藏由于埋藏深、钻井成本高等原因而导致勘探程度较低。HZ-A古近系文昌组低孔低渗砂岩岩性油藏位于惠州凹陷HZ26洼西次洼南部斜坡区,该油藏的储层物性较差,横向变化较大,具有"低孔低渗"特点,而且油水分布规律复杂,油、水层及干层共存,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给油藏的定量描述带来极大困难。本文以HZ-A古近系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区域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盖层特征、油藏地质特征、原油来源、成藏期与储层演化匹配关系和浮力成藏下限,提出了HZ-A古近系油藏是常规油藏和致密油藏的过渡类型的新认识,丰富了研究区油气成藏地质规律的认识,对于勘探珠江口盆地古近系自生自储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古近系 低孔低渗储层 油藏地质特征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储层孔隙定量演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潘志鸿 庞雄奇 +6 位作者 郭坤章 徐田武 胡涛 唐令 邵新荷 倪仕琪 徐源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9,共9页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是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沙三段发育常规储层及致密储层,如何有效进行孔隙度预测、分析储层致密演化是目前的重要难点。在分析研究区储层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基础上,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并...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是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沙三段发育常规储层及致密储层,如何有效进行孔隙度预测、分析储层致密演化是目前的重要难点。在分析研究区储层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基础上,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并结合埋藏史建立了以时间、深度为参数的孔隙度模型。该模型将成岩作用分为4段,即浅部压实作用、压实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溶蚀作用结束以后的压实胶结作用,可以模拟出地史过程中储层孔隙演化。该模型经过实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且精度较高,可以推广到相同沉积相带储层孔隙演化模拟,为濮卫地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埋藏史 孔隙演化 定量模拟 沙三段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毛细管力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判别 被引量:12
4
作者 姜航 庞雄奇 +4 位作者 施和生 朱俊章 白静 施洋 高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876,共8页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评价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致关重要。本文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储层与围岩介质的物性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砂岩与围岩介质物性之间的相对关系,并与埋深具有一定的关系...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评价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致关重要。本文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储层与围岩介质的物性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砂岩与围岩介质物性之间的相对关系,并与埋深具有一定的关系。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判别方法:利用砂岩储层和围岩介质的毛细管力比值判定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有效储层临界条件下的毛细管力比值随埋深增加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其物性下限也随埋深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该方法在珠一坳陷深部古近系储层中识别出的有效储层与测井解释成果基本吻合。该方法对于优选油气勘探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力比值 有效储层 物性下限 油气勘探 珠一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拗陷牛心坨沙四段致密砂岩油形成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3
5
作者 庞宏 吴松 +6 位作者 胡英杰 王海朋 丁旭光 刘兴周 惠沙沙 陈昌 郭军敏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4期467-482,共16页
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勘探程度较低,但勘探前景较好。前人研究普遍认为牛心坨地区沙四段砂岩油藏主要为常规的构造、岩性油藏,并建立了沙四段油藏源控成藏模式,指出构造高点及断裂附近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但近期作者团队研究发现研究区... 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勘探程度较低,但勘探前景较好。前人研究普遍认为牛心坨地区沙四段砂岩油藏主要为常规的构造、岩性油藏,并建立了沙四段油藏源控成藏模式,指出构造高点及断裂附近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但近期作者团队研究发现研究区沙四段砂岩储层存在普遍致密的现象,研究其致密油形成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对研究区未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30口井的资料,4103个分析测试数据(包括264个烃源岩地化数据,2624个储层物性数据,55个压力数据),采用功能要素组合的方法,剖析了研究区沙四段致密油形成条件,阐明了致密油形成的主控因素,并预测了有利区带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牛心坨地区沙四段砂岩具有低孔富集、低压稳定、源储紧邻,连片富集的特征,具备致密油形成的条件。致密油的形成与富集受储层和烃源岩的联合控制作用。此外,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储层孔隙度中等时(5%<Φ<12%),含油气性最好,牛心坨亚段源岩潜力最大,已发现的油气距排烃中心距离小于10 km;依据T-DPS分布发育模式(D:沉积相;P:构造稳定带;S:烃源岩)预测了致密油有利区带分布范围,I类有利区(孔隙度为6%-10%)位于坨43—坨16井区、坨605—坨24井区以北、坨45—坨25井区、研究区中部。II类有利区位于坨1井区、坨602井区、坨21—坨15井区南沙四段储层有利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心坨 沙四段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裂缝对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鹏威 陈筱 +6 位作者 庞雄奇 姜振学 姜福杰 郭迎春 郭继刚 戴琦雯 文婧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191,共7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储层中构造裂缝普遍发育,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对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分析库车坳陷依南地区构造裂缝形成时间、发育位置及发育强度,认为构造裂缝形成时...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储层中构造裂缝普遍发育,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对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分析库车坳陷依南地区构造裂缝形成时间、发育位置及发育强度,认为构造裂缝形成时间晚于依南2致密砂岩气藏形成时间,裂缝既发育在气藏内部,也发育在气藏的边界,裂缝发育程度具有不均一性。综合分析裂缝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发育强度,认为致密储层中发育的裂缝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裂缝形成以后,天然气运聚动力发生改变,天然气在裂缝内以浮力为主要的运聚动力,在基础孔隙中则以分子膨胀力为主要的运聚动力;②当裂缝晚期发育,且发育在气藏内部时,裂缝改善了致密储层的物性条件,形成了有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的优势通道及储集空间;③当裂缝晚期发育,且发育在原型致密砂岩气藏边界时,原型致密砂岩气藏遭到破坏,气藏发生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构造裂缝 控藏作用 库车坳陷 依南2气藏
原文传递
临南洼陷油气藏分布特征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于轶星 庞雄奇 +1 位作者 陈冬霞 刘惠民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共4页
临南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临南洼陷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在研究临南洼陷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储集层、构造特征等多方面入手,总结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 临南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临南洼陷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在研究临南洼陷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储集层、构造特征等多方面入手,总结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剖析各要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南洼陷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为断块油气藏及与断层有关的复合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馆陶组、沙二段和沙三段。临南洼陷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临商断裂、夏口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带上,呈环状分布;浊积扇、冲积扇及河流沉积是油气藏分布的主要沉积类型;其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断层等因素控制。油气藏受烃源岩控制围绕生油洼陷展布;有利沉积相带在平面上连续展布,纵向上叠置连片,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断层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控制油气的运移,并与地层产状、构造等相配合形成圈闭,控制油气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南洼陷 油气藏分布 烃源岩 沉积相 断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