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杰 姚海田 +3 位作者 杨武成 苏兴 刘会军 曾星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7期42-45,共4页
"互联网+"时代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迅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高校学生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的有力抓手,但是传统高校学生干部的运行机制已经不满足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需要... "互联网+"时代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迅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高校学生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的有力抓手,但是传统高校学生干部的运行机制已经不满足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互联网+"视阈下高校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高校网络学生干部队伍的运行机制需要遵循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促进教育主、客体相互转化;同时依托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特色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促进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价值观融合,形成线上与线下、传统与创新的方法与技术的协同合作。高校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具有网络思想引领、网络实务分权决策以及完善反馈机制等多重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学生干部 网络思政 队伍建设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个平台
2
作者 邹维忠 李逸龙 陈熙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20期11-12,共2页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积极拓宽思路,依托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载体 平台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振华 杨武成 李宝玺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85,共2页
文章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必要性、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方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积极意义四个方面阐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认为其在人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社会与... 文章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必要性、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方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积极意义四个方面阐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认为其在人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社会与大学生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断地完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辅导员研究型团队建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付罡 李宝玺 《价值工程》 2014年第13期316-318,共3页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团队建设,符合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有利于辅导员学习型组织创建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力、工作针...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团队建设,符合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有利于辅导员学习型组织创建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力、工作针对性和优势,提升队伍核心竞争力,充分体现知识管理在组织建设中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 知识管理 专业化 机制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青年力量培育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协同
5
作者 刘杰 姚海田 +1 位作者 杨武成 李忠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28期119-121,共3页
网络青年力量培育是探索构建高校一体化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着力点与生长点。网络青年力量培育内在具有"三重逻辑":以核心价值为起点、以传播效应为阶梯、以素养提升为目标;外部发挥"四项作用":主体作用、引领... 网络青年力量培育是探索构建高校一体化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着力点与生长点。网络青年力量培育内在具有"三重逻辑":以核心价值为起点、以传播效应为阶梯、以素养提升为目标;外部发挥"四项作用":主体作用、引领作用、沟通作用、转化作用。深入发掘网络青年力量培育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协同对创新推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青年力量 内在逻辑 外部协同 网络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工院校文科学院就业市场建设与开拓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振华 杨武成 李宝玺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84-86,共3页
建设与开拓学院就业市场是提高文科学生签约效率与成功率,提高文科学院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助力理工院校整体平衡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可以采取加强校企合作、开拓网络就业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就业机制等有效方式,微处着手,宏观把... 建设与开拓学院就业市场是提高文科学生签约效率与成功率,提高文科学院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助力理工院校整体平衡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可以采取加强校企合作、开拓网络就业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就业机制等有效方式,微处着手,宏观把握,立足需求,分类协调,增强文科学院自身开拓就业市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科学的方法和扎实有效的行动建设和开拓文科学院就业市场,摆脱理工院校文科学院所面临的就业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院校 文科学院 就业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