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桩古40-多4高温井深部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1
作者 何琛 蒋建方 +4 位作者 孙占武 张铭 李诗豪 金玲 冯章语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6期55-61,共7页
为了进一步沟通天然裂缝,获得较好的酸化施工效果,实现胜利桩西油田桩古40-多4高温井的增产目的,对现场选用的酸液体系进行了高温缓蚀性能评价、缓速性能评价以及综合性能评价实验,根据实验评价结果和以往该区块的酸化施工参数,确定了... 为了进一步沟通天然裂缝,获得较好的酸化施工效果,实现胜利桩西油田桩古40-多4高温井的增产目的,对现场选用的酸液体系进行了高温缓蚀性能评价、缓速性能评价以及综合性能评价实验,根据实验评价结果和以往该区块的酸化施工参数,确定了该井本次施工酸液体系配方。结果显示:在170℃下,7.0%缓蚀剂FL-B的动态腐蚀速率为37.82 g/(m^(2)·h),远低于行业要求的小于70.00 g/(m^(2)·h),静态腐蚀速率为7.64 g/(m^(2)·h),低于10.00 g/(m^(2)·h)的行业标准;反应8 min时15%HCl+8%DJ-9的酸岩反应速度为0.1017 mol/(cm^(2)·s),15%HCl+7.0%RVA-2缓速剂的酸岩反应速度为0.0788 mol/(cm^(2)·s),15%HCl+8.0%RVA-2缓速剂的酸岩反应速度为0.0756 mol/(cm^(2)·s),加入7.0%和8.0%RVA-2缓速剂后酸岩反应速度要低于胶凝酸的酸岩反应速度;20%HCl+3%HAC+7.0%FL-B+1%NH4Cl酸液体系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此外,对桩古40-多4井施工管柱进行了摩阻计算,结合施工安全性优化管柱设计后进行了酸化施工。该井酸化前累计生产原油19750 t,酸化后日产油最高可达170 t,后期稳产在70~80 t/d,一年时间累计增油25500 t,是酸化前累计生产原油的1.3倍,实现了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高温深井 酸化技术 缓蚀性能 缓速性能 优化设计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封堵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永宇 林梅钦 +1 位作者 王志永 刘俊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8-53,共6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实验研究了一种双交联结构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形态、溶胀性能、耐温性能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微球原始形态为表面较为光滑的圆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200~300 nm,微球在矿化度10 000 mg/L...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实验研究了一种双交联结构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形态、溶胀性能、耐温性能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微球原始形态为表面较为光滑的圆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200~300 nm,微球在矿化度10 000 mg/L的水溶液中140℃下溶胀30 d后约溶胀了5倍。随着溶胀时间、溶胀温度和微球浓度的增加,微球对微孔滤膜的封堵能力逐渐增强,140℃下溶胀30 d的微球封堵效果最强;随着滤膜孔径的增大,微球封堵效果减弱。微球在140℃下溶胀30 d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说明微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微球 耐温 微孔滤膜 封堵特性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封堵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永宇 林梅钦 +1 位作者 王志永 刘俊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47-52,共6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实验研究了一种双交联结构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形态、溶胀性能、耐温性能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微球原始形态为表面较为光滑的圆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200~300 nm,微球在矿化度10000 mg/L...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实验研究了一种双交联结构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形态、溶胀性能、耐温性能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微球原始形态为表面较为光滑的圆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200~300 nm,微球在矿化度10000 mg/L的水溶液中140℃溶胀30 d后约溶胀了5倍。随着溶胀时间、溶胀温度和微球浓度增加,微球对微孔滤膜的封堵能力逐渐增强,140℃溶胀30 d的微球封堵效果最强;随着滤膜孔径的增大,微球封堵效果减弱。微球在140℃下溶胀30 d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说明微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温性 聚合物微球 微孔滤膜 封堵特性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物性分类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高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2-551,560,共11页
探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砂砾岩致密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建立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基于砂砾岩样品的压汞曲线形态、启动压力、喉道半径主峰分布等微观结构特征,建立了砂砾岩储层物性分类方案,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对单井产能的贡献,探讨了沉... 探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砂砾岩致密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建立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基于砂砾岩样品的压汞曲线形态、启动压力、喉道半径主峰分布等微观结构特征,建立了砂砾岩储层物性分类方案,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对单井产能的贡献,探讨了沉积、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砂砾岩样品的高压压汞曲线多呈弱平台型或直线型,少量呈上凸型。根据喉道半径及排驱压力大小,可将砂砾岩划分为5种类型。由Ⅰ类至Ⅴ类,样品孔渗、孔(喉)大小、排驱压力、进汞饱和度等参数逐渐降低,孔隙类型由粒间孔、粒间/粒内溶孔逐渐向晶间孔演变。储层的品质受沉积和成岩因素双重控制,尤其与泥质、长英质以及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砾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原生和次生孔隙较为发育,是Ⅰ、Ⅱ、Ⅲ类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也是研究区砂砾岩油藏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微观特征 储层分类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及管理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旭龙 王绎宁 +6 位作者 熊军 闫一峰 王训明 周石港 宋剑 王仕琛 汪年宏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11期59-65,共7页
本文以安塞油田沿19井区自2012年以长81致密油底水油藏勘探开发及管理实践为例,阐述了该井区地质特征、勘探开发历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开发瓶颈;通过近几年“安塞下面找安塞”,对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油层的重新认识,致密油是油田勘探... 本文以安塞油田沿19井区自2012年以长81致密油底水油藏勘探开发及管理实践为例,阐述了该井区地质特征、勘探开发历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开发瓶颈;通过近几年“安塞下面找安塞”,对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油层的重新认识,致密油是油田勘探增储的重点及难点,开展了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攻关试验;沿19井区是底水较发育的致密油藏,既具有致密油藏特征,又具有底水油藏特征,在开发实践中两者均须兼顾,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是开发此类油藏最佳途径,因此围绕体积改造原则,在井区地质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裂缝间距、导流能力、裂缝形态等压裂关键参数的优化,并结合改造需求,针对性设计压裂施工参数;通过实施差异化改造思路、精细化单井设计、精准化技术指导、严密组织实施,2019-2021年在该井区实施4口预探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3.94 t,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今后同类型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19井区 致密油 底水油藏 开发管理 实践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酮醛胺缩合物高温缓蚀剂制备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蒋建方 冯章语 +4 位作者 宋清新 刘秋均 初振钰 何琛 金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0-334,339,共6页
为提高酸化缓蚀剂在高温深井中的应用效果,对酮、醛、胺一次性按比例混合后催化合成缓蚀剂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在盐酸(20%HCl)、土酸(12%HCl+3%HF)和16 MPa的条件下,分别在160℃、4.0%加量和180℃、4.5%加量下测定酮醛胺缩合物高温酸化缓... 为提高酸化缓蚀剂在高温深井中的应用效果,对酮、醛、胺一次性按比例混合后催化合成缓蚀剂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在盐酸(20%HCl)、土酸(12%HCl+3%HF)和16 MPa的条件下,分别在160℃、4.0%加量和180℃、4.5%加量下测定酮醛胺缩合物高温酸化缓蚀剂中试产品对N80油管试片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制备过程分为四步:在盐酸的催化下,甲醛和苯乙酮反应生成酮醛缩合物;分离产出水,完成除水;酮醛缩合物与苯胺反应生成酮醛胺缩合物;将该缩合物与缓蚀增效剂(辛炔醇)、高温增效剂(氯化亚铜)、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混合均匀,制得酮醛胺缩合物高温酸化缓蚀剂成品。与原制备工艺相比,四步法所得中试产品的产率和性能均提高。优化工艺制备的中试产品符合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405—1996中缓蚀剂的一级评价指标,满足深井、超深井油气藏酸化性能要求。图2表2参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缓蚀剂 酮醛胺缩合物 酸化 制备工艺 缓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26外扩致密油试验区压裂液损害评价及其微观机理 被引量:9
7
作者 祁生金 蒋建方 +5 位作者 姜杰 初振钰 刘秋均 冯章语 唐珊 黄登铸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8-656,共9页
大庆龙26外扩试验区为典型致密储层,对压裂液损害更为敏感。依据SY/T 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在储层温度(90℃)下采用岩心流动装置进行了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的岩心驱替实验;结合CT扫描评价了... 大庆龙26外扩试验区为典型致密储层,对压裂液损害更为敏感。依据SY/T 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在储层温度(90℃)下采用岩心流动装置进行了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的岩心驱替实验;结合CT扫描评价了3种压裂液破胶液残渣、残胶在岩心中的分布和对孔隙孔喉的损害程度。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3种压裂液破胶液对岩心损害率分别为43.5%、24.3%和13.1%。CT扫描结果显示,胍胶和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破胶液残留物分别集中于岩心前1/10~2/5段和前1/2段,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残渣含量少,但能侵入岩心各处;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对储层岩心孔隙和孔喉的损害率分别为15.41%和9.01%,6.43%和3.14%,8.94%和6.27%。分析认为,3种压裂液破胶液对储层岩心均以液相损害为主,固相损害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储层损害 压裂液破胶液 岩心驱替实验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油田南屯组小型测试压裂地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蒋建方 何琛 +5 位作者 宋清新 金玲 冯章语 刘秋均 初振钰 张甜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6-642,共7页
小型测试压裂分析是认识储层特征、优化主压裂设计、提高施工效率的有效举措。采用FracproPT2011压裂软件,对大庆海拉尔油田南屯组20口井的小型测试压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地层断层发育特点和三轴岩石力学测定结果,研究了现场压裂施工... 小型测试压裂分析是认识储层特征、优化主压裂设计、提高施工效率的有效举措。采用FracproPT2011压裂软件,对大庆海拉尔油田南屯组20口井的小型测试压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地层断层发育特点和三轴岩石力学测定结果,研究了现场压裂施工困难的客观原因。结果显示:南屯组储层压裂井底停泵压力梯度和闭合应力梯度区间分别为0.0180~0.0269 MPa/m、0.0154~0.0232 MPa/m,平均达到0.0216 MPa/m、0.0194 MPa/m;气测渗透率主要集中在(0.1~0.3)×10^−3μm^2之间,占比65%,存在天然裂缝和压裂多裂缝;压裂过程中的射孔孔眼摩阻和近井弯曲摩阻区间分别为0.85~2.86 MPa、1.42~14.36 MPa。发育断层引起的构造应力主体区间为5.0~1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为0.0164 MPa/m,岩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36090~38400 MPa、0.24~0.39。附加构造应力、较高的最小主应力、杨氏模量大和泊松比大是南屯组储层压裂施工压力和停泵压力异常高以及低砂比、易砂堵的四大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压裂 地质特征 闭合应力梯度 弯曲摩阻 净压力 滤失系数 海拉尔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油田高应力储层测试压裂分析
9
作者 何琛 蒋建方 +3 位作者 张明慧 吴浩兵 金玲 冯章语 《油气井测试》 2020年第2期62-68,共7页
随着储层改造深入,施工工况愈加复杂,高停泵压力梯度、高闭合应力、低砂比严重制约了储层评价与开发效果。为进一步优化主压裂设计,提高大庆海拉尔油田南屯组储层压裂砂比、降低砂堵率,采用FracproPT2011压裂软件,对该区高应力储层15口... 随着储层改造深入,施工工况愈加复杂,高停泵压力梯度、高闭合应力、低砂比严重制约了储层评价与开发效果。为进一步优化主压裂设计,提高大庆海拉尔油田南屯组储层压裂砂比、降低砂堵率,采用FracproPT2011压裂软件,对该区高应力储层15口井进行小型测试压裂解释与分析,结合对地层特征的认识,完成了南屯组高应力储层15口井的主压裂施工设计优化与实施。优化后的主压裂施工参数说明,南屯组储层平均砂比由原来的7%提高到13.6%,最高砂比由13.7%提高到25.4%,砂堵率由40%降低到13.3%,提高了压裂施工效果。海拉尔油田南屯组高应力储层小型测试压裂分析提升了主压裂施工优化设计与矿场实施效果,对类似致密岩、砂砾岩等高停泵压力、高应力储层的作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油田 小型压裂 高停泵压力 高应力梯度 砂比 砂堵率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24致密油试验区不同压裂破胶液焖井效果评价
10
作者 蒋建方 黄登铸 +4 位作者 唐珊 祁生金 姜杰 褚占宇 刘金栋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7期38-44,共7页
大庆塔24试验区致密储层孔隙孔喉小,近年焖井作为一种减小压裂过程中伤害的工艺得到应用。为明确大庆常用胍胶、高分子聚合物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压裂破胶液在该区块焖井的适应性,依据SY/T 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在储层... 大庆塔24试验区致密储层孔隙孔喉小,近年焖井作为一种减小压裂过程中伤害的工艺得到应用。为明确大庆常用胍胶、高分子聚合物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压裂破胶液在该区块焖井的适应性,依据SY/T 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在储层温度下(90℃)采用岩心驱替流动仪进行了注入液损害实验和焖井工艺适应性评价实验,并对焖井前后岩心润湿角进行测量和对比。岩心损害实验表明:胍胶、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三种破胶液对岩心渗透率的损害率分别为18.54%、16.20%和-7.83%,胍胶对岩心渗透性损害比高分子的大,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提高了岩心渗透性。分别用上述三种破胶液模拟焖井2 h,3 d,15 d,30 d,结果显示:30 d后渗透率损害率对应为14.74%、7.69%和-9.82%;对比焖井是否降低岩心渗透率损害程度,焖井30 d三种破胶液对岩心渗透率损害程度各自减少3.80%、8.51%、-1.99%,高分子聚合物破胶液焖井30 d后降低岩心渗透率损害幅度最大。润湿角实验表明:上述三种压裂破胶液焖井后,岩心润湿角增幅分别为24.24%、48.39%、112.5%,表面活性剂压裂破胶液增加岩心润湿角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焖井 渗透率损害率 岩石润湿性 压裂液 致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泸州地区页岩气甜点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要素耦合关系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25
11
作者 姜振学 梁志凯 +6 位作者 申颍浩 唐相路 吴伟 李卓 薛子鑫 石学文 郭婕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29,共20页
页岩气甜点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要素分析与评价是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必要工作.从甜点优选、钻完井工程、压裂工艺等多方面对川南泸州地区开展研究,结合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思路,系统分析了工程要素与地质要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泸州... 页岩气甜点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要素分析与评价是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必要工作.从甜点优选、钻完井工程、压裂工艺等多方面对川南泸州地区开展研究,结合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思路,系统分析了工程要素与地质要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泸州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SEE向,由西向东裂缝发育程度减少;天然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和井轨迹有效匹配提高压裂改造体积,井轨迹方位与地应力夹角大于60°、与裂缝主方向夹角大于20°时,水平井压裂效果越好;通过加密分簇、提高排量、暂堵转向、提高加砂强度等技术优化,可保证深层页岩改造体积及缝网有效性.综上,利用工程与地质双因素耦合分析,开展深层井轨迹与甜点预测关系、深层裂缝体积改造与地应力关系、深层钻-完井工程与岩石力学关系技术攻关,能够有效推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动态运行,提高单井最大可采量和区块最大动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区 页岩气甜点 地质评价 水平井开发 靶体预测 压裂工艺 地质工程一体化
原文传递
走滑断裂内部结构渗透差异特征及其输导控藏模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群 王千军 +4 位作者 杨威 王耀华 许倩 张子隆 邱兆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42-2360,共19页
走滑断裂及其控藏规律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但不同类型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单元、输导特征及其控藏规律,目前还不甚清楚.通过野外精细表征、物理模拟实验和典型实例剖析,揭示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及其控藏特征: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包括断层核... 走滑断裂及其控藏规律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但不同类型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单元、输导特征及其控藏规律,目前还不甚清楚.通过野外精细表征、物理模拟实验和典型实例剖析,揭示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及其控藏特征: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包括断层核、其两侧的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3个单元5个带;张扭性走滑断裂的断层核输导性最好、其次是滑动破碎带,再次是诱导裂缝带;压扭或纯扭性走滑断裂的断层核封闭性最好,其次是诱导裂缝带,滑动破碎带输导性最好.张扭性走滑断裂纵横向输导性要好于压扭和纯扭性走滑断裂,主动盘输导性好于被动盘,活动时期的输导性好于静止时期.走滑断裂的主动盘以输层油气垂向运移为主、被动盘以横向遮挡油气为特征.构建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西部走滑断裂的控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内部结构 渗透性 输导 遮挡 控藏模式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成因——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7
13
作者 高凤琳 宋岩 +5 位作者 梁志凯 李卓 原园 张瀛涵 陈磊 郭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0-1044,共15页
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性强。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与偏光显微镜的定位观察,探讨了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控制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有4种:... 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性强。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与偏光显微镜的定位观察,探讨了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控制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有4种:原生有机质孔隙残余、生烃潜力差异、固体沥青反射率差异以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结构镜质体、丝质体、半丝质体以及少量菌落体等具有高等植物纤维结构的组分,因细胞腔未被充填或受外力作用褶曲叠覆可残留孔隙。固体沥青中孔隙发育最好,其次为镜质体和惰质体;三者的碳元素重量百分比依次增大,表明这3种有机质中孔隙发育程度的差异本质上受生烃潜力差异控制。不是所有的固体沥青中都发育有机质孔隙。统计显示,多孔固体沥青的反射率多为1.60%~2.00%,处于石油裂解生气阶段,而无孔固体沥青的反射率多为1.20%~1.60%,处于干酪根裂解生烃阶段。黏土矿物的催化作用使得有机黏土复合体中几乎所有的固体沥青均发育丰富的蜂窝状孔隙,伊利石的存在可增加比催化活度,导致气态烃更易生成并产生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非均质性 有机质孔隙 显微组分 沙河子组页岩 松辽盆地
原文传递
鄂西建始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生物地层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志 姜振学 +4 位作者 李世臻 徐桂红 王胜建 郭天旭 童川川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2-443,共12页
鄂西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尚未建立古生物地层序列.基于建地1井及湘鄂渝地区23个穿越奥陶系和志留系钻井、剖面资料,研究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笔石序列,分析湘鄂水下高地演化模式及其对页岩气成藏影响.建地... 鄂西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尚未建立古生物地层序列.基于建地1井及湘鄂渝地区23个穿越奥陶系和志留系钻井、剖面资料,研究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笔石序列,分析湘鄂水下高地演化模式及其对页岩气成藏影响.建地1井从奥陶系Dicellograptus complexus(WF2)带至志留系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LM8)带,共包含8个笔石带,缺失了Perculpto gr.perculptus(LM1)、Akidograptus ascensus(LM2)和Parakido gr.acuminatus(LM3)三个笔石带,表明建始地区在赫南特期至鲁丹早期处在湘鄂水下高地范围内.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广西运动双重作用,湘鄂水下高地整体呈现出自凯迪期至鲁丹早期不断隆升、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鲁丹中晚期再逐渐回缩的演化模式;在其范围内普遍缺失WF3-LM4部分笔石带富有机质页岩,导致页岩气藏抗构造破坏能力差,勘探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地1井 建始地区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湘鄂水下高地 页岩气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