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套环空垂直上升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刘自龙 钱萧 +2 位作者 何佳 廖锐全 成晨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垂直向上的环状流,随着气液表观流速增大,总压降增大,且总压降增长幅度随着气相速度增大而一直增大;气液表观流速相同时,管道的截面积越小,摩阻压降越大。考虑环空环状流内外管两层液膜流速的差异,基于文献[1]建立了环空环状流压降计算方法,计算了液膜与管壁及液膜与气芯之间的摩阻系数;结合液膜和气芯之间的动量平衡条件,利用文献[4]给出的内外管液膜厚度比相关式,建立了新的环空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用试验数据对新模型和现有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误差小于10%,结果较为可靠,可为油套环空压力预测、气举管柱设计及油井生产工况分析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套环空 气液两相流 环状流 环空压力 垂直上升管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输量多相混输管路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壮 汪国琴 《当代化工》 CAS 2016年第5期897-899,共3页
为了研究大输量条件下多相混输管路的流动特性,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在长江大学多相流实验平台上进行了水平状态的高气液量两相流模拟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内径为60 mm、长9.4 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并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流型... 为了研究大输量条件下多相混输管路的流动特性,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在长江大学多相流实验平台上进行了水平状态的高气液量两相流模拟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内径为60 mm、长9.4 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并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流型。通过对实验流型进行整理,将水平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流型划分为分层流、泡状流、段塞流和环状流,并与典型的Mandhane流型图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对实验范围内的几种典型流型下的压降梯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泡状流区域压降梯度随气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段塞流区域压降梯度随气流速的增大而缓慢增大,环状流区域压降梯度随气流速的增加而继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输量 气液两相 流型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举阀流量预测新模型
3
作者 侯耀东 廖锐全 +3 位作者 王伟 罗威 周东慧 陈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746-10754,共9页
为解决Thornhill-Craver方法预测气举阀流量不准确的问题,以空气为介质,在气举阀实验平台上开展气举阀流量研究。对2.8、3.2、4.8、6.4 mm阀孔尺寸的气举阀进行实验,得到不同阀孔尺寸下阀杆行程与流量系数、临界压力比的函数关系;通过... 为解决Thornhill-Craver方法预测气举阀流量不准确的问题,以空气为介质,在气举阀实验平台上开展气举阀流量研究。对2.8、3.2、4.8、6.4 mm阀孔尺寸的气举阀进行实验,得到不同阀孔尺寸下阀杆行程与流量系数、临界压力比的函数关系;通过考虑阀球表面压力随工况条件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入阀的打开程度,优化了阀杆行程求解方法;对气举阀过流面积进行建模,利用已知参数分析推导了过流面积计算新方法;在实验及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气举阀流量预测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新模型对不同阀孔尺寸及工况条件下气举阀流量预测准确,平均相对误差为3.34%,较Thornhill-Craver方法有了较大提高,对判断气举阀在井下的工作状态及提高气举设计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举阀流量 Thornhill-Craver 气举阀 阀杆行程 流量系数 过流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度对管内螺旋流径向压差的影响规律研究
4
作者 马智雄 廖锐全 +3 位作者 杨汉杰 时国伟 王智慧 张兴凯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1,共6页
管内油水两相螺旋流的径向压差特性在多相流测量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研究不同流量(10~80 m3/d)、不同含水率(30%~90%)及不同油相黏度(50~15000 mPa·s)对管内油水两相流螺旋流径向压差特... 管内油水两相螺旋流的径向压差特性在多相流测量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研究不同流量(10~80 m3/d)、不同含水率(30%~90%)及不同油相黏度(50~15000 mPa·s)对管内油水两相流螺旋流径向压差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不同工况下管内油水两相螺旋流流场特性,揭示油水混合流量、含水率与径向压差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油相黏度较低时,油水两相流通过旋流器后会形成稳定的“油核+水环”。当含水率和油水混合表观流速保持一定时,随着油相黏度增加,径向压差逐渐下降。当油相黏度超过10000 mPa·s后,径向压差与黏度无关,只取决于油水的混合流量。且发现径向压差与油水混合流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利用此机理,实现油水两相流流量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螺旋流 油水测量 数值模拟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混合气举方式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
5
作者 罗威 姚坚 +3 位作者 冯建设 赵彬彬 谢向威 张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158,共7页
目前常用的深井气举降压设计与变流压设计方法均具有一定局限性,而针对气举变流压设计方法与降压设计方法结合形成的新型混合气举工艺技术尚未有深入研究。根据新型混合气举方式物理模型,从工作原理出发建立了新型混合气举方式的工艺设... 目前常用的深井气举降压设计与变流压设计方法均具有一定局限性,而针对气举变流压设计方法与降压设计方法结合形成的新型混合气举工艺技术尚未有深入研究。根据新型混合气举方式物理模型,从工作原理出发建立了新型混合气举方式的工艺设计方法和优化方法,并与变流压设计方法、降压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混合气举方式的注气深度和排采能力大多介于降压设计方法和变流压设计方法之间,有时超过变流压设计方法,不仅注气深度增加、排采能力增强,还具有便于地面判断工作阀的级次、气举生产稳定和地面能控制气举阀开闭状况等降压设计方法所具有的优点;新型混合气举方式充分地利用了地面注气压力,提高了气举系统效率,其适用范围亦包含降压设计和变流压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本文研究成果为新型混合气举方式完井管柱优化设计和生产参数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气举 新型混合气举方式 设计方法 优化方法 注气深度 排采能力 气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制环状流工况的湿气测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雷玲卷 张兴凯 +4 位作者 廖锐全 王智慧 郑炜标 时国伟 刘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7-95,共9页
基于强制环状流压差特性的天然气湿气测量方法不仅消除了湿气流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还克服了液相含量测量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仅局限在常温常压下用空气-水做介质对该测量方法的原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而对其现场工况下的测量性能缺少... 基于强制环状流压差特性的天然气湿气测量方法不仅消除了湿气流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还克服了液相含量测量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仅局限在常温常压下用空气-水做介质对该测量方法的原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而对其现场工况下的测量性能缺少评估的问题,以某气田中典型的生产工况下的湿气流动参数为参考,设计了数值模拟方案(压力范围为4~10 MPa,温度范围为35~60℃),并以甲烷-水为介质对基于强制环状流压差特性的天然气湿气测量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制环状流压差特性的实际工况下湿气流量测量的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湿气测量虚高随着温度、L-M数和气相弗劳德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工况中的湿气测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环状流 压差特性 虚高 湿气测量 数值模拟 实际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影响滑脱损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文雅 罗威 +2 位作者 王景礼 廖锐全 鲁晓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120,共6页
为了探究滑脱损失在水平管中对气液两相流动存在的影响,减小滑脱带来的损耗,通过利用多相流实验设备,采用水-空气为流动介质,对水平管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中的滑脱损失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采用杜克勒Ⅰ法无滑脱压降模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 为了探究滑脱损失在水平管中对气液两相流动存在的影响,减小滑脱带来的损耗,通过利用多相流实验设备,采用水-空气为流动介质,对水平管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中的滑脱损失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采用杜克勒Ⅰ法无滑脱压降模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验所得数据,利用滑脱密度、滑脱压降和滑脱压降比三个参数分别对不同管径、不同液体表观速度以及不同气液比条件下的滑脱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气体表观速度条件下,最大滑脱损失会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当气体表观速度一定,液体表观速度越大时,滑脱损失在管线的整体压降中产生的影响越大;在液体表观速度不变,气液比改变时,可根据滑脱压降大小判断滑脱损失影响;水平管中滑脱损失变化与滑脱密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水平管中段塞流型相较于层状波浪流会产生更大的滑脱损失。所得成果可为工程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 气液两相流 滑脱损失 压降 气液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高黏度垂直油气两相流实验及压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轩豪 方志刚 +2 位作者 唐安达 罗威 廖锐全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55-760,共6页
依托可视化多相流实验平台,利用储罐温度控制流体黏度,开展垂直管较高黏度油气两相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记录不同黏度(60、100、290、480 mPa·s)、表观气速(1~60 m/s)和表观液速(0.02~0.55 m/s)下管内流型、持液率和压降,得到156组... 依托可视化多相流实验平台,利用储罐温度控制流体黏度,开展垂直管较高黏度油气两相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记录不同黏度(60、100、290、480 mPa·s)、表观气速(1~60 m/s)和表观液速(0.02~0.55 m/s)下管内流型、持液率和压降,得到156组实验数据,分析不同黏度液体对气液两相流动的影响和现有模型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总压降随着液体黏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总压降最小值受表观液速及其黏度的共同影响。根据实验数据重新拟合了压降预测模型,采用10井次生产数据对新模型验证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MAD)值为13.48%,较其他预测模型准确度提高了10%,新模型能够为稠油生产和运输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压降 持液率 气液两相流 垂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管环空气液两相流压降变化规律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羽珊 白晓弘 +3 位作者 程阳 王晓荣 宋汉华 廖锐全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0-1098,共9页
针对管道倾斜角度、滑脱及负摩阻压降等因素对环空管的流型和压降计算具有一定影响,沿用垂直环空管道压降计算公式误差较大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对不同倾斜角度下同心环空管气液两相流动规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对实验流型... 针对管道倾斜角度、滑脱及负摩阻压降等因素对环空管的流型和压降计算具有一定影响,沿用垂直环空管道压降计算公式误差较大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对不同倾斜角度下同心环空管气液两相流动规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对实验流型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并在环空段塞流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气液滑脱及负摩阻压降的影响,建立了新的环空段塞流压降计算方程。结合实验数据对文献中的压降预测模型进行误差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倾斜环空管气液两相流的压降,模型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气液两相流 压降 流型 负摩阻压降 气液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管径因素的中高流速气液两相倾斜管流持液率新模型
10
作者 陈雯 罗威 +2 位作者 王伟 周东慧 侯耀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3359-13367,共9页
为准确得到高流速下倾斜管气液两相管流的持液率,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设置气量180~2000 m^(3)/h,液量2~20 m^(3)/h,在内径60 mm、长9.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常压条件下倾斜管高气液两相流实验。实验范围内主要流型是段塞流和环状流,将... 为准确得到高流速下倾斜管气液两相管流的持液率,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设置气量180~2000 m^(3)/h,液量2~20 m^(3)/h,在内径60 mm、长9.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常压条件下倾斜管高气液两相流实验。实验范围内主要流型是段塞流和环状流,将实验流型绘制到现有流型图中,对比多种流型图发现Mukherjee-Brill、Kaya和Chokshi流型图适用于实验流型的判别。进一步通过实验数据对常用的持液率预测模型进行检验,对比发现Mukherjee-Brill模型相对准确,但误差接近20%,仍然较大。鉴于此,统计国内外高气液流速条件下不同压力、温度、管道直径、管道倾角等参数的文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持液率的影响因素,选择液相黏度准数、管径准数、气相速度准数、液相速度准数、压力准数和倾斜角作为比较序列,持液率作为参考序列,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管径准数对持液率存在较大影响,从而优化Mukherjee-Brill模型,建立考虑管径影响因素的新持液率计算模型。通过文献实验和本实验高气液流速下包含25.2~95.3 mm共14种管径的数据对新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新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6.85%,较现有5种持液率模型至少减少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液率 Mukherjee-Brill模型 气液两相流 倾斜管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叶片数量及排布方式对涡流工具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昭 廖锐全 +2 位作者 赵亚睿 程福山 刘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49,共8页
为了从导流叶片数量及排布方式两方面对涡流工具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导叶数量及排布方式下涡流工具下游流场速度分布、压降动态和旋流强度衰减特性。结果表明:环形排列方式下,涡流工具下游流体... 为了从导流叶片数量及排布方式两方面对涡流工具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导叶数量及排布方式下涡流工具下游流场速度分布、压降动态和旋流强度衰减特性。结果表明:环形排列方式下,涡流工具下游流体平均切向速度随导流叶片数量的增加而增大,流体压力梯度和旋流强度衰减速率随导叶数的增加而减小,连续排列方式则正好相反。12叶片环形排列式涡流工具下游流场压力梯度和旋流强度衰减速率均小于单叶片涡流工具,可尝试将目前常用的涡流工具改进为12叶片环形排列式涡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工具 导流叶片数 排布方式 压力梯度 旋流强度衰减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自龙 廖锐全 +2 位作者 雷宇 罗威 苏煜彬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38,共6页
为得到准确的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的持液率预测模型,采用室内实验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Barnea流型图不适用于大管径条件下的持液率大于0.1的流型判断,持... 为得到准确的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的持液率预测模型,采用室内实验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Barnea流型图不适用于大管径条件下的持液率大于0.1的流型判断,持液率随着气体表观流速增加而减小,随液体表观流速增加而增加。以双流体模型和Xiao模型为基础分别给出了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计算新模型,持液率新模型对实验持液率的预测准确,平均绝对误差为5.9%,较现有5种持液率模型有了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管径 水平管 持液率 分层流 环状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管高黏气液环状流流动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建新 伍正华 +3 位作者 方志刚 廖锐全 刘自龙 罗威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6,共7页
为了研究高黏气液条件下垂直管环状流动规律,对不同黏度下的流动状态、持液率及压降值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液膜厚度增大,气芯液滴数目增多,平均持液率逐渐增大,同时液膜厚度、平均持液率和气芯液... 为了研究高黏气液条件下垂直管环状流动规律,对不同黏度下的流动状态、持液率及压降值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液膜厚度增大,气芯液滴数目增多,平均持液率逐渐增大,同时液膜厚度、平均持液率和气芯液滴数目因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液相黏度的变化对环状流压降有一定影响,总压降和各分压降随着黏度的增大而增大。对Zhang模型的夹带分数和Henstock&Hanratty无因次液膜厚度公式进行修正,建立了新的环状流压降模型,新模型对高黏气液条件下压降持液率的预测效果较为准确,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 垂直管 环状流 数值模拟 液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度对垂直上升管段塞流流动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建新 于会永 +3 位作者 鲁文婷 廖锐全 罗威 刘自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1-557,共7页
为研究在不同黏度的条件下的垂直管段塞流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黏度下的截面压力、含液率、压差波动信号及压降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气塞长度减小,并缩短至7.5~9倍的管径,段塞周期缩短,管道截面... 为研究在不同黏度的条件下的垂直管段塞流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黏度下的截面压力、含液率、压差波动信号及压降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气塞长度减小,并缩短至7.5~9倍的管径,段塞周期缩短,管道截面压力和压差波动会随之加快,平均持液率也逐渐增大,Mukherjee-Brill模型无法准确预测高黏油气流动的持液率,VOF(volume of fluent model)模型的持液率计算精度较高。液相黏度的变化对段塞流压降有一定影响,实验和模拟计算中都出现了负摩阻压降现象,总压降随着黏度增大而增大;Beggs-Brill模型的压降计算精度随着黏度的增加而降低,Hagedorn-Brown模型和VOF模型对压降的预测效果较好,误差低于15%,可见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垂直上升管 段塞流 数值模拟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管气液两相流型转化边界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伟霞 梁若渺 +2 位作者 方志刚 丁琼 廖锐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353-9359,共7页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40D倾斜管气液两相流型转化界限,在内径为40 mm、长8 m的有机玻璃管内进行了角度为30°、45°、70°、90°的气液两相流动实验,实验记录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流型,将实验结果与较为全面的Barnea模型流...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40D倾斜管气液两相流型转化界限,在内径为40 mm、长8 m的有机玻璃管内进行了角度为30°、45°、70°、90°的气液两相流动实验,实验记录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流型,将实验结果与较为全面的Barnea模型流型转换界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arnea的流型图中泡状流-段塞流及段塞流-搅动流界限与实验结果吻合度低,不能满足精准预测流型的要求。为此,修正流型转换准则,提出较为准确的40 mm倾斜管的泡状流-段塞流及段塞流-搅动流的流型转化界限,并绘制修正后的流型图,以期为不同倾角下气液两相流型判别提供更为精确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管 气液两相流 流型界限 流型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压裂井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16
作者 甘庆明 廖锐全 +1 位作者 李梦霞 赵志成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1-25,共5页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井的产能预测问题,基于椭圆型流动物理模型,考虑启动压力,引入渗透率变异系数和黏度变异系数,导出油井产能预测理论公式。用S油田23口油井的实际生产测试资料进行验算,结果表明,理论公式的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对...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井的产能预测问题,基于椭圆型流动物理模型,考虑启动压力,引入渗透率变异系数和黏度变异系数,导出油井产能预测理论公式。用S油田23口油井的实际生产测试资料进行验算,结果表明,理论公式的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达-78.7%。基于实测数据将渗透率变异系数修正为地层变异系数,新的油井产能预测公式预测相对误差降至-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垂直裂缝井 产能预测 椭圆型流动物理模型 渗透率变异系数 黏度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式CO_(2)驱地面采出物气液分离方法研究
17
作者 钟浩 张兴凯 +4 位作者 祁小兵 廖锐全 刘明 高菁菁 叶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100,共9页
根据油田现场实际需求,基于旋流相分隔原理设计水平管式分离器,通过对分离器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各参数对分离器分离效率及压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器的适应性较强,在任一结构下,流速在25~35 m/s范围内变化的过程中... 根据油田现场实际需求,基于旋流相分隔原理设计水平管式分离器,通过对分离器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各参数对分离器分离效率及压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器的适应性较强,在任一结构下,流速在25~35 m/s范围内变化的过程中,压降均能维持在1600~2800 Pa之间。设计正交试验,模拟计算出各工况下分离效率,分析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并得出最优参数组合,最优组合的分离效率大幅提升为93.64%。通过量纲分析、数学计算等方法拟合出分离效率计算公式,制作试验样机并将其搭建在试验平台上,将试验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误差较小,均在±2%左右。研究结论可为水平管式CO_(2)驱采出流体分离器设计、制造、选型以及运行提供参考,为CO_(2)驱采出流体分离提供高效低耗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采出液分离 水平管式分离器 正交设计 试验对照 最优参数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砂对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
18
作者 周桂久 王修武 +2 位作者 韩羽 刘捷 廖锐全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5-656,共11页
为了明确出砂对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优选出适合现场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并进行修正,通过配制与实际气田地层水相同矿化度的液体介质及筛选现场目数相同的砂粒,进行室内气流携液携砂模拟实验,最终建立了出砂情况下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新... 为了明确出砂对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优选出适合现场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并进行修正,通过配制与实际气田地层水相同矿化度的液体介质及筛选现场目数相同的砂粒,进行室内气流携液携砂模拟实验,最终建立了出砂情况下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新模型。现场实际数据验证发现,新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且在出砂情况下新模型积液判断更加贴合实际情况。新模型可为出砂气井的生产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携液流量 实验介质 室内实验 出砂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对原油体系黏度影响实验及其预测模型
19
作者 廖小波 师浩文 +2 位作者 邓哲涵 廖锐全 刘凯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8-13,32,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压力和CO_(2)含量对原油黏度的影响,采用轻质原油和CO_(2)体系室内实验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一定温度或CO_(2)含量条件下,原油黏度随着压力的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饱和压力起到关键的转折作用...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压力和CO_(2)含量对原油黏度的影响,采用轻质原油和CO_(2)体系室内实验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一定温度或CO_(2)含量条件下,原油黏度随着压力的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饱和压力起到关键的转折作用。此外,在保持压力恒定时,原油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下降趋势。温度对黏度的影响相对于压力更为敏感,且随着CO_(2)含量的增加,温度对黏度的影响逐渐减弱。通过对贝格斯-罗宾逊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含饱和压力的新预测模型,绝对平均百分比误差从52.83%降为8.96%。该模型在轻质原油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准度,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原油体系 黏度 黏度预测修正模型 黏度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制环状流的文丘里管的冲刷腐蚀特性
20
作者 钟浩 张兴凯 廖锐全 《腐蚀与防护》 2025年第4期83-90,共8页
基于当前研究中缺少对涡流或强制环状流的文丘里管冲刷腐蚀研究的问题,根据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旋流叶片角度、入口含水率以及连续相流体流速、离散相固体颗粒的粒径与浓度,进行CFD-DEM流固耦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文丘里管最大冲刷腐蚀率... 基于当前研究中缺少对涡流或强制环状流的文丘里管冲刷腐蚀研究的问题,根据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旋流叶片角度、入口含水率以及连续相流体流速、离散相固体颗粒的粒径与浓度,进行CFD-DEM流固耦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文丘里管最大冲刷腐蚀率(冲蚀率)与旋流叶片倾角呈现一定的指数关系,冲蚀率随着倾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叶片倾角45°时达到极大值,为2.36×10^(-2) kg/(m^(2)·s)。冲蚀率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先略有增大后迅速减小最后基本不变。冲蚀率随着连续相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冲蚀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且基本呈现线性变化,而不同浓度下冲蚀率的变化趋势不同。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的最大冲蚀率预测模型的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环状流 文丘里管 颗粒运动 冲刷腐蚀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