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海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窦立荣 李志 +5 位作者 杨紫 张兴阳 康海亮 张明军 张良杰 丁梁波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中国石油走出去30年来海外大量勘探实例解剖,系统总结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现状、分布特征和勘探模式,并指出了全球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前景及中国石油海外探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岩性地层油气藏勘... 通过中国石油走出去30年来海外大量勘探实例解剖,系统总结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现状、分布特征和勘探模式,并指出了全球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前景及中国石油海外探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经历了4个阶段,目前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大型深水沉积体和生物礁成为巨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发现的主要领域。②中国石油海外勘探新发现的岩性地层油气藏与全球岩性地层油气藏均主要分布在复合圈闭中,主要发育于前陆、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者在裂谷盆地中发现的储量最多,前陆盆地次之,后者在前陆盆地中发现的储量最多,裂谷盆地次之。③中国石油海外实施构造和岩性地层油气藏同部署、同勘探策略,形成了3种特色高效的勘探模式,复式岩性地层油气藏立体勘探,发现了乍得邦戈尔盆地下组合高丰度岩性、高位潜山和低位潜山-岩性复合体油藏以及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河道砂、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潜山等多类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复杂岩性体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发现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大型缓坡礁滩体气藏、巴西桑托斯盆地湖相礁滩体巨型油田以及缅甸若开次盆深水浊积砂岩生物气藏;薄层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体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发现了南美奥连特盆地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体油藏和中东阿曼次盆薄层礁滩体油藏。④全球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将从成熟探区拓展到低勘探程度的前沿领域、从陆上拓展到深水—超深水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沉积体、盆底扇和生物礁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热点;裂岩盆地深层扇体、基岩潜山,前陆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礁滩体相关的复合圈闭是中国石油海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主要对象,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低位潜山-岩性复合体 深水沉积体 礁滩体 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体 勘探模式 三维地震勘探 裂谷盆地 前陆盆地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2
作者 朱如凯 孙龙德 +8 位作者 张天舒 张志杰 沈安江 毛治国 王兆明 任义丽 江航 张素荣 万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在源-汇系统与沉积过程正演模拟、陆相页岩沉积特征及对含油气性的影响、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低渗-致密碎屑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指导了油气勘探生产中的有利区带评价优选、井位部署、开发方案制定。【结论与展望】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复杂储层等领域拓展,源-汇系统沉积学与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创新、陆相页岩沉积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与智能分析系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的研究认识必将为推动全球及中国油气工业高质量发展和陆相页岩革命做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沉积学 深层—超深层储层 陆相页岩沉积学 智能岩心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海外“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合年 史卜庆 +6 位作者 薛良清 万仑坤 潘校华 计智锋 李志 马洪 范国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十三五”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外部投资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尽快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现精准部署与效益勘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提出了以效益为中心,... “十三五”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外部投资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尽快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现精准部署与效益勘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提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寻求规模优质可快速动用储量,大力实施风险勘探和精细勘探的部署策略。创新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优化总部决策流程、坚持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加强深水勘探领域国际合作、立足全球大盆地积极开拓勘探新项目,逐步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勘探管理措施。2016—2019年,通过上述部署和措施的实施,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取得12项重大突破与战略新发现,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多点开花,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0×10^8t油当量,桶油发现成本低于2美元,平均探井成功率为76%。当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虽然面临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勘探项目急剧减少、新区块获取竞争日益激烈、常规油气资源品质劣质化、勘探对象愈加复杂、深水油气独立勘探开发能力弱等挑战,但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依然丰富,高新技术跨界融合必将推动勘探理念的转变和技术的革新,海外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进展 勘探管理 勘探形势 全球油气资源 中国石油 海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思考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邦六 雍学善 +3 位作者 高建虎 常德宽 杨存 李海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3,共12页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紧跟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形势和物探领域的重大需求,在地震处理、解释环节超前谋划,积极布局,有力推动了物探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形成了智能地震处理和智能地震解释两大技术系列,并...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紧跟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形势和物探领域的重大需求,在地震处理、解释环节超前谋划,积极布局,有力推动了物探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形成了智能地震处理和智能地震解释两大技术系列,并创新研发了智能地震标签数据集构建软件;同时,创新研发模式,牵头组建了由北京大学等组成的“6+1”智能物探“产学研”联盟,有效推动了中国石油智能物探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了与国际智能物探技术的同步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围绕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战略,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明确“123456”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立足模块替代,探索流程再造,积极推动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创新发展与落地见效。其中,在人力密集型环节实现智能模块替代,提高地震处理解释效率,支撑实际生产提效降本;在技术密集型环节实现智能流程再造,提高地震处理解释精度,引领物探技术创新发展,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实现智能物探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中国石油物探业务智能化发展,最终实现智能化找油找气,并为水平井钻井提供实时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地震处理解释 智能化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矿权内部流转与优化配置改革创新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8
5
作者 倪新锋 刘军平 +4 位作者 向峰云 吴培红 王晓星 孔凡志 邬燕萍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6,共9页
2017年以来,中国石油主动适应国家油气改革新形势,切实加强优质矿权内部勘探开发突破、资源探明和储量动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基于不同阶段的矿权政策,设定流转目标,制定流转原则和流转方案,创新实施了3批矿权内部流转与优... 2017年以来,中国石油主动适应国家油气改革新形势,切实加强优质矿权内部勘探开发突破、资源探明和储量动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基于不同阶段的矿权政策,设定流转目标,制定流转原则和流转方案,创新实施了3批矿权内部流转与优化配置,共35个区块,总面积达11.7×10^(4)km^(2)。取得了3项重大突破、3项重要发现和5项重要勘探新进展,有效动用了一批储量,建立并完善了矿权内部流转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勘探活力,盘活了矿权资源,为加快资源探明、缓解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扶持部分企业扭亏脱困、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表明,矿权内部流转与优化配置是实现勘探快速突破、加快资源探明、保护优质矿权的有效途径之一,4项成功经验与启示可复制推广:一是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是矿权流转工作的重要保障;二是积极转变勘探思路是勘探取得快速突破的关键;三是合理调配资源是缓解老油田资源接替困境和扭亏脱困的有效途径;四是落实“油公司管理模式”改革是配置区块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矿权 内部流转 优化配置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断滩体”概念、地质模式及地震表征技术方法——以塔里木油田为例
6
作者 张银涛 常少英 +3 位作者 谢舟 罗枭 王孟修 杜一凡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断滩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超深层新型油藏类型,是超深层油气储量保持增长的有利接替勘探领域。以野外露头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断滩体”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碳酸盐... “断滩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超深层新型油藏类型,是超深层油气储量保持增长的有利接替勘探领域。以野外露头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断滩体”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碳酸盐岩“断滩体”地震刻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断滩体”的形成机制为超深层灰岩台内滩体受主干断裂派生次序级网状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形成。2)基于“断滩体”地质特征,采用波形指示反演识别滩体边界;利用地震子波分解、反射特征强化法识别低级序断裂;通过滩体与低级序断裂的融合,精细刻画出“断滩体”的边界及内部结构,是表征“断滩体”的有效手段。3)富满东部三维区鹰山组下段发育典型的“断滩体”,明确了“断滩体”圈闭范围,识别断滩体面积42.2 km^(2),勘探潜力较大。富东1井的成功突破,预示着富满油田新的控储模式的确立。超深层“断滩体”地震识别技术为其他地区类似储层的预测提供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滩体 台内滩 子波分解 低级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型FR共轭梯度法的时间域粘声多参数全波形反演研究
7
作者 李振春 赵贤阳 +3 位作者 张春燕 张凯 徐夷鹏 孟繁琨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实际地下介质具有粘滞性,研究粘声介质下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具有实际意义。针对全波形反演中Hessian矩阵计算复杂、共轭梯度法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将修正型FR共轭梯度法应用到全波形反演中。修正型FR共轭梯度法使用了更多的梯度信息,具有和... 实际地下介质具有粘滞性,研究粘声介质下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具有实际意义。针对全波形反演中Hessian矩阵计算复杂、共轭梯度法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将修正型FR共轭梯度法应用到全波形反演中。修正型FR共轭梯度法使用了更多的梯度信息,具有和拟牛顿法相似的结构和性质,在加快收敛速度的同时可以提升反演效果,计算量仅有少量增加。采用该方法进行了标准线性固体(SLS)模型的时间域粘声多参数全波形反演的研究。模型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FR共轭梯度法,修正后的方法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反演结果,加快收敛速度的同时深部反演效果更好,并通过两步法反演策略进一步提高了品质因子的反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粘声波方程 速度 品质因子 修正型FR共轭梯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老小克拉通台内裂陷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沈安江 陈娅娜 +3 位作者 张建勇 倪新锋 周进高 吴兴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5,共11页
台内碳酸盐岩是继台缘礁滩后值得关注的潜在勘探领域。基于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及单井、地震、测试分析等资料,解剖四川盆地德阳-安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台内裂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成因,类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 台内碳酸盐岩是继台缘礁滩后值得关注的潜在勘探领域。基于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及单井、地震、测试分析等资料,解剖四川盆地德阳-安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台内裂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成因,类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陷。结果表明:罗迪尼亚泛大陆裂解为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发育提供了区域地质背景,张性或走滑断裂、差异沉降作用是台内裂陷形成的关键;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经历了灯二段侵蚀发育期—灯四段裂陷发育期—麦地坪组-沧浪铺组裂陷鼎盛-充填期—龙王庙组缓坡台地发育期的演化过程,其控制了筇竹寺组、麦地坪组两套烃源岩和灯四段、龙王庙组两套储集层的发育;烃源岩和储集层的空间配置构成“侧生侧储”和“下生上储”两类成藏组合;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陷与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具相似的地质特征,勘探潜力值得期待。上述认识使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到台内,对中国古老小克拉通台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台内裂陷 震旦纪 寒武纪 长城纪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进展 被引量:51
9
作者 朱筱敏 钟大康 +5 位作者 袁选俊 张惠良 朱世发 孙海涛 高志勇 鲜本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0-829,共10页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的主要进展,探讨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系统论述粗粒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滩坝沉积体系、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细粒沉积体系、碳酸盐岩礁滩沉积体系、...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的主要进展,探讨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系统论述粗粒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滩坝沉积体系、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细粒沉积体系、碳酸盐岩礁滩沉积体系、混积沉积体系、微生物岩、地震沉积学、沉积物理模拟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中国沉积学的发展在微生物岩、沉积模拟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指出原型盆地沉积面貌和古地理格局恢复、重大构造变革期的多尺度构造古地理恢复、沉积学新理论在古老深埋老地层砂体发育规律及其与深埋新地层砂体发育规律的差异性解释中的应用、中国特色沉积体系组合和沉积模式的建立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指出未来在源-渠-汇、沉积动力学、区域中国沉积学等沉积学理论和地震沉积学、沉积模拟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重力流 滩坝 混积岩 微生物岩 地震沉积学 沉积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石炭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玉文 余朝丰 +2 位作者 熊绍云 陈能贵 瞿建华 《海相油气地质》 2011年第3期30-37,共8页
野外剖面资料与已钻探井资料分析表明,伊犁盆地石炭系超覆于前石炭系变质基底上,层序齐全,厚度较大。共划分为五个地层组,包括下统的大哈拉军山组、阿克沙克组,上统的伊什基里克组、东图津河组以及科古琴山组。石炭系中发育泥质岩和碳... 野外剖面资料与已钻探井资料分析表明,伊犁盆地石炭系超覆于前石炭系变质基底上,层序齐全,厚度较大。共划分为五个地层组,包括下统的大哈拉军山组、阿克沙克组,上统的伊什基里克组、东图津河组以及科古琴山组。石炭系中发育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两类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发育在阿克沙克组和东图津河组。烃源岩有机碳丰度较好,主体属于较好—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热演化程度较高,属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共发育三个生油层段,可构成三套生储盖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伊犁盆地石炭系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主要目的层位是阿克沙克组,南部坳陷带是较有利的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储集岩 有机质丰度 勘探潜力 石炭系 伊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深海扇石油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潜力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义平 张艳敏 +2 位作者 田作基 李富恒 王红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2,58,共6页
孟加拉湾深海扇构成了深海层序LST的主体,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复合体砂体,可识别出5套层序界面。该深海扇中新统Bhuban组、渐新统Jenam组、始新统Kopili组3套烃源岩生烃期分别为早上新世(5 Ma)、渐新世末(29.3 Ma)、古近纪末(23.3Ma)。... 孟加拉湾深海扇构成了深海层序LST的主体,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复合体砂体,可识别出5套层序界面。该深海扇中新统Bhuban组、渐新统Jenam组、始新统Kopili组3套烃源岩生烃期分别为早上新世(5 Ma)、渐新世末(29.3 Ma)、古近纪末(23.3Ma)。储层以深水浊积砂岩为主,具有多期垂向叠置的沉积模式。渐新统—中新统储盖组合为最有利的储盖组合。垂向断层、不整合面、连续分布的砂体构成了良好的输导体系,其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型"地层或复合气藏类型。孟加拉湾深水区主要以天然气为主,其有利勘探层系为恒河水系中上部扇带和印度东部海域中上部扇带等环孟加拉湾深水盆地第三系加积局限型水道复合体,以及中下部扇带"无底水道"附近潮道天然冲积堤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石油地质特征 成藏条件 油气勘探潜力 深海扇 孟加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岩作用中“孔隙尺寸控制沉淀”研究进展、地质意义及鄂尔多斯盆地实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熊鹰 谭秀成 +1 位作者 伍坤宇 王小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4-760,共17页
基于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岩作用中受孔隙尺寸控制的矿物沉淀和胶结非均质特征的发现与思考,结合当今国内外有关多孔介质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化学流体动力学研究进展的调研,对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1)地质环... 基于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岩作用中受孔隙尺寸控制的矿物沉淀和胶结非均质特征的发现与思考,结合当今国内外有关多孔介质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化学流体动力学研究进展的调研,对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1)地质环境中"孔隙尺寸控制沉淀"现象广泛存在,表现为储集层孔隙的胶结非均质性及其最终形成的"大孔充填而小孔保存"特征。现今研究主要从不同尺度孔隙结构观察、流体-孔隙介质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矿物沉淀实验3个方面开展。(2)受孔隙尺寸控制的非均质沉淀特征可以利用与表面化学相关的动力学模型进行解释,即微孔隙中更大的界面张力和矿物晶体曲率导致矿物的有效溶解度更高,因而更容易保持过饱和状态而不发生沉淀。(3)"孔隙尺寸控制沉淀"现象可使油气储集层发生微孔的选择性保存,在不同尺度孔隙共生的情况下,较大孔隙更倾向于被胶结充填而小孔则更易于被保存,不同的胶结模式对岩石整体渗透率的影响略有不同;该现象在地热储集层开发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中也值得重视。最后,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非均质胶结特征和孔隙分布,分析总结成岩流体性质、来源及胶结模式差异对孔隙结构演化和优质储集层分布的影响。"孔隙尺寸控制沉淀"现象的发现和重视对于理解流体-岩石复杂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为储集层成岩作用和孔隙保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思考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尺寸 胶结非均质性 成岩作用 过饱和流体 孔隙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式热液作用对川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复合改造效应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明友 尚俊鑫 +5 位作者 沈安江 文龙 王兴志 徐亮 梁峰 刘小洪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共14页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期构造挤压及推覆作用下规模性高温、深部富镁卤水沿基底断裂/伴生裂缝等渗滤通道对早期灰岩/白云岩幕式改造的结果。富镁热液作用时间主要为中—晚三叠世,其次为燕山运动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热液改造导致了硅质及方解石充填。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断层、热液性质、流动路径及围岩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作用效果以物性“平均化”为主,热液对早期厚层块状颗粒灰岩/白云岩以热液白云石化/热液重结晶作用、破碎角砾化及缝洞充填等改造作用为主;对早期薄—中层泥粒灰岩以压裂、顺层白云石化、溶蚀及伴生矿物充填等产生的溶蚀-充填复合改造为主。热液作用下的破裂缝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与网状裂缝的有效连通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典型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发育于断裂附近1 km范围内,厚30~60 m,部分孔/洞-缝连通体系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具备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中二叠统栖霞组 中二叠统茅口组 热液流体 热液溶蚀 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的成因、储集空间及实验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茜 胡安平 +3 位作者 沈安江 张建勇 乔占峰 段军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6-1482,共27页
全球广布的白云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和储集空间保持机制还存在诸多疑问。分析研究了近年来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储集空间控制因素与新型实验技术等方面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1)通过溶解-再沉淀方法成功合成出... 全球广布的白云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和储集空间保持机制还存在诸多疑问。分析研究了近年来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储集空间控制因素与新型实验技术等方面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1)通过溶解-再沉淀方法成功合成出低温有序白云石,白云岩的形成受热力学和动力学屏障共同制约。(2)研究建立、拓展和完善了多种白云石化模型。新建了有机物(微生物)诱导模型,完善了无机物催化模型,修订了混合水白云石化模型,拓展了蒸发泵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型,细化了埋藏白云石化类型。(3)原始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改造对白云岩储层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适度的白云石化作用及次生溶蚀作用增加白云岩储层的孔隙空间,过度的胶结作用、大量热液矿物沉淀及轻-中度重结晶作用减少白云岩储层的孔隙空间。(4)发展了微区元素分析、Mg-Ca同位素、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团簇同位素、激光共聚焦-CT扫描成像解析及核磁共振-频谱激发极化实验新技术。研发了白云岩储层正演模拟技术、多尺度定量表征白云岩孔隙的三维结构和流动性技术,为白云石成因机理、储集空间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理 储集空间控制因素 白云岩 新型实验技术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断裂破碎体”概念和地质模式及其地震表征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兴梁 常少英 +3 位作者 刘志良 王孟修 陈槚俊 杜一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9-1110,共12页
“断裂破碎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重要赋存类型。对于该类储集体,目前尚存在着概念不清晰和地质模式不明确、缺乏适用的地震表征方法等问题。为此,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阐述“断裂破碎... “断裂破碎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重要赋存类型。对于该类储集体,目前尚存在着概念不清晰和地质模式不明确、缺乏适用的地震表征方法等问题。为此,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阐述“断裂破碎体”概念的内涵,建立了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断裂破碎体”四种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断裂破碎体”智能地震内部结构刻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发育背景主要为超深碳酸盐岩台内致密灰岩地层;在断裂破碎作用下,内部孔—渗储集性能较好,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断裂破碎角砾间孔、张扭作用形成的空腔以及中、高角度裂缝);油藏的通源、油气运移的输导有利,油藏高度可达千米,是超深层致密灰岩储层油气聚集的极为有利部位。②“断裂破碎体”发育六种断裂构型要素,组成了单一滑动面、压隆核带、张扭空腔、栅状缝网等四类内部结构模式。③采用“有条件的对抗深度学习网络”能够较好地刻画断裂破碎体内部结构,预测结果的地质意义较为明确,并与实际情况吻合。该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破碎体 超深层 走滑断裂 地震表征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7
16
作者 徐宁 张杰 +2 位作者 史卜庆 鲁银涛 王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红海盆地是Afar三联点裂谷的一支,属于陆内原洋裂谷盆地,另两支分别是亚丁湾裂谷和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通过对红海盆地不同国家地层的对比,建立了红海盆地统一的地层格架。在中新世中期,红海盆地处于封闭洋盆环境,沉积了一套区域... 红海盆地是Afar三联点裂谷的一支,属于陆内原洋裂谷盆地,另两支分别是亚丁湾裂谷和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通过对红海盆地不同国家地层的对比,建立了红海盆地统一的地层格架。在中新世中期,红海盆地处于封闭洋盆环境,沉积了一套区域性盐层,主要发育盐下和盐上两套成藏组合。红海盆地南北成藏存在明显差异,北部与苏伊士湾类似,主要是盐下的基底断块、地垒和旋转掀斜断块等构造圈闭,同时半地堑边界断层控制的点源砂体是重要的勘探目标。而南部热流较高,有利目标集中在盐上,主要包括盐底辟构造、盐流动以及沿断层重力滑动在盐上地层形成的构造圈闭及地层尖灭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海 苏伊士湾 石油地质特征 潜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达曼海域马达班湾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红平 吕福亮 +3 位作者 范国章 毛超林 张强 马宏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19,111-112,共5页
马达班湾盆地位于安达曼海域,属于典型的弧后走滑拉张盆地,其构造演化与印度板块向缅甸微板块斜向俯冲密切相关。盆地沉积中心受实皆和墨干走滑断层控制,沉积物来源于北部的伊洛瓦底江和东北部的萨尔温江。从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区主... 马达班湾盆地位于安达曼海域,属于典型的弧后走滑拉张盆地,其构造演化与印度板块向缅甸微板块斜向俯冲密切相关。盆地沉积中心受实皆和墨干走滑断层控制,沉积物来源于北部的伊洛瓦底江和东北部的萨尔温江。从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区主要发育2套成熟烃源岩和1套生物气源岩。中中新统半深海相泥岩直接覆盖于下中新统——渐新统生物礁灰岩和浅海相砂岩之上,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上新统——更新统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是浅层生物气的主要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以断背斜、断块、生物礁圈闭及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断层和不整合面提供了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盆地沉积中心的断块和断垒是浅层生物气的主要勘探方向,而火山岛弧隆起带、盆地中央的继承性隆起以及东部斜坡带的构造次台阶是中深层热成因气的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后走滑拉张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勘探方向 马达班湾盆地 安达曼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进展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37
18
作者 沈安江 陈娅娜 +5 位作者 蒙绍兴 郑剑锋 乔占峰 倪新锋 张建勇 吴兴宁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4,共14页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克拉通台地小、位于叠合盆地下构造层、埋藏深和年代老的特点,储层成因和分布是油气勘探面临的诸多科学问题之一。综述了近5年来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项目团队在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领域取...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克拉通台地小、位于叠合盆地下构造层、埋藏深和年代老的特点,储层成因和分布是油气勘探面临的诸多科学问题之一。综述了近5年来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项目团队在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领域取得的3项创新性成果认识:①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等层系构造-岩相古地理的解剖,发现小克拉通台地台内裂陷普遍发育,建立了“两类台缘”和“双滩”沉积模式,揭示了台内同样发育烃源岩和规模储层,这为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到台内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安岳气田的发现所证实。②基于塔里木盆地勘探实践所提出的岩溶储层成因、内幕岩溶储层类型和分布规律的认识,突破了岩溶储层主要分布于潜山区的观点,创新提出碳酸盐岩内幕同样发育岩溶储层,这使勘探领域由潜山区拓展到内幕区,并为塔北南斜坡哈拉哈塘油田、顺北油田的发现所证实。③深层和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仍具相控性、继承性大于改造性的地质认识,揭示了深层和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规模性和可预测性,确立了深层和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地位和勘探家的信心,并为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礁滩(丘)相沉积、蒸发潮坪、层序界面、暴露面和不整合面、古隆起和断裂系统控制深层和古老海相碳酸盐岩规模优质储层的分布。这些认识不但对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学科发展具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勘探领域的拓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裂陷 沉积模式 岩溶储层 白云岩储层 深层和古老储层 储层相控性 海相碳酸盐岩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几内亚里奥穆尼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吕福亮 徐志诚 +2 位作者 范国章 邵大力 毛超林 《海相油气地质》 2011年第1期45-50,共6页
位于赤道几内亚的里奥穆尼盆地是裂谷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叠加的中—新生代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三个阶段。盆地地层以过渡期盐岩层为界,盐下为裂谷期层序,盐上为漂移期层序。盆地生储盖组... 位于赤道几内亚的里奥穆尼盆地是裂谷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叠加的中—新生代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三个阶段。盆地地层以过渡期盐岩层为界,盐下为裂谷期层序,盐上为漂移期层序。盆地生储盖组合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套,中组合最为有利。盐下裂谷期圈闭类型以断块圈闭和背斜圈闭为主,盐上漂移期以盐构造相关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为主。盆地内油气成藏主要受盐构造、重力滑脱构造、断层和储层的控制。盆地中带的最有利勘探区带为盐构造发育区和重力滑脱区,盆地外带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为具有有效油源通道的有利圈闭和有效储层发育区。上白垩统桑托阶—坎佩尼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浊积砂岩是盆地当前最现实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几内亚 里奥穆尼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生储盖组合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储层流体来源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一帆 文志刚 +5 位作者 黄亚浩 张银涛 乔占峰 张天付 李梦勤 王彭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59,共11页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脉体来源于中下奥陶统海源地层水,未见氧化性流体侵入,表明深层—超深层油气晚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通过包裹体测温投点埋藏史结合碳酸盐岩低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厘定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层奥陶系存在3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距今(459±7.2)Ma(加里东中期)、(348±18)Ma(海西早期)和268Ma(海西晚期),富满油田北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关键期为海西早期,且油气充注与断裂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U-PB同位素定年 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