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禁区的"燃灯者"——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首席技术专家李江涛
1
作者 张英 李斌 《中国石油企业》 2022年第5期102-104,共3页
《逐烃昆仑》,这是李江涛的诗.在昆仑山之畔八百里瀚海戈壁的柴达木盆地,一代又一代青海石油人战风沙、斗严寒、抗缺氧,迎难而上找油气,顽强拼搏抓上产,在"生命禁区"筑起了柴达木石油精神高地.滚滚风沙中,巍巍钻塔间,创业的... 《逐烃昆仑》,这是李江涛的诗.在昆仑山之畔八百里瀚海戈壁的柴达木盆地,一代又一代青海石油人战风沙、斗严寒、抗缺氧,迎难而上找油气,顽强拼搏抓上产,在"生命禁区"筑起了柴达木石油精神高地.滚滚风沙中,巍巍钻塔间,创业的脚步从未停止,薪火相传,赤胆忠心、筑梦高原一颗"为油气而战"的种子早早就埋进了李江涛的心中,他用勤劳与奋斗点燃了青春之火.这首诗,就是他志向和情怀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禁区 精神高地 青春之火 青海油田 柴达木 八百里 李江涛 抗缺氧
原文传递
青海风西N_(2)^(1)致密油藏注减氧空气驱油机理与效益开发模式的实验对比
2
作者 谢琳 李显明 +5 位作者 倪诚 唐浩文 犹遵艳 潘毅 欧成华 孙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14178-14186,共9页
青海油田风西N_(2)^(1)油藏特点独特,迫切需要开展效益开发模式研究。采用多维度测试技术,围绕风西N_(2)^(1)油藏特点,基于地层油欠饱和相态特征,揭示了油藏流体注减氧空气增容膨胀、多次接触混相、溶解气弹性膨胀及萃取轻烃等驱油机理... 青海油田风西N_(2)^(1)油藏特点独特,迫切需要开展效益开发模式研究。采用多维度测试技术,围绕风西N_(2)^(1)油藏特点,基于地层油欠饱和相态特征,揭示了油藏流体注减氧空气增容膨胀、多次接触混相、溶解气弹性膨胀及萃取轻烃等驱油机理,明确了减氧空气在风西N_2~1油藏中增能物理化学驱油的可行性。进一步利用现场岩心制作了长岩心测试岩石样品,使用井口取样复配了油样和水样,设计了衰竭式开发、水驱油开采、减氧空气驱、减氧空气-水交替驱等开发模式,依靠长岩心模拟技术开展对比测试分析,论证了风西地区N_(2)^(1)致密油藏早期注水、接续注减氧空气-水交替增能开发模式的科学合理性。所得认识为风西N_(2)^(1)油藏_1及与之同类型的致密、欠饱和低能量油藏早期补能开发方式选择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西N_(2)^(1)致密油藏 减氧空气驱 驱油机理 效益开发模式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层间干扰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浩 李廷礼 +1 位作者 贾晓飞 季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6-659,共4页
X油田为海上多层稠油油田,为了保证单井的经济产量,实行多层合注合采。但是随着开采的进行,层间差异增大,层间干扰变严重,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越来越多,低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却越来越少,导致高渗层大量产水,而... X油田为海上多层稠油油田,为了保证单井的经济产量,实行多层合注合采。但是随着开采的进行,层间差异增大,层间干扰变严重,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越来越多,低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却越来越少,导致高渗层大量产水,而低渗层的原油无法有效采出。如何预测层间干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的层系细分时机,是X油田面临的重要问题。文中推导了预测高渗层与低渗层产液干扰的公式,从机理上说明开采过程中层间干扰变大的原因是高渗层的含水饱和度上升速度大于低渗层。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米产液指数比和米产液指数倍增比,定量描述层间干扰程度的变化情况,得到了预测分层开采时机的图版,并与实际产液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该图版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避免X油田为了层系调整而做大量的产液测试工作,节约了大量开发成本,对稠油多层合注合采油田后期层系调整和层系细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干扰 合注合采 分层时机 层系调整 米产液指数比 稠油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有色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启航 王科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6期283-285,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金属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项目越来越多,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与研究工作已经得到了各国学者普遍的关注。传统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在进行找矿过程中成本消耗大,对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型没有统一标准量...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金属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项目越来越多,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与研究工作已经得到了各国学者普遍的关注。传统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在进行找矿过程中成本消耗大,对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型没有统一标准量化,因此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易产生较大误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用于有色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型,通过对找矿标志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矿区地层组成成分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四位一体"找矿勘查模型,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找矿模型能够适应现有条件下有色金属矿产勘探要求,具有普遍的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 矿产 勘探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油藏特征研究
5
作者 刘吉余 周鹏 +3 位作者 宋学会 王春江 张惠瑜 李朝晖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34期8571-8574,共4页
新立油田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最西端,扶杨油层包括扶余油层以及杨大城子油层,油层厚度约500 m,是新立油田主要目的层。通过岩心、测井、录井、钻井、试油以及PVT资料的研究,对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油层展布有系统性认识。研究认... 新立油田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最西端,扶杨油层包括扶余油层以及杨大城子油层,油层厚度约500 m,是新立油田主要目的层。通过岩心、测井、录井、钻井、试油以及PVT资料的研究,对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油层展布有系统性认识。研究认为,储层物性条件差,孔隙度与渗透率都很低;油层分布范围广,平面连通性好,但单井有效厚度差异大,主体中心区厚度较大,并向周边逐渐减薄。油藏的控制因素由于方向的不同而不同:东西向油藏主要受到构造和断层因素控制,形成构造油藏以及断块油藏;南北向油藏含油范围与构造范围分布不统一,主要受岩性控制,发育有岩性油藏。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整体属于构造——岩性油藏。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加大沉积预测以及地震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综合性的地震地质分析和一套切实可行的预测含油有利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特征 新立 裂缝 物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及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成林 张亚雄 +9 位作者 王馨佩 王海东 洪思婕 丁振刚 陈践发 许诺 朱玉新 刘克胜 罗娜 李文研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鉴于氦气资源的战略重要性、美国氦气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及目前中国氦气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开展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显得极为有意义。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氦气的地质条件、资源量和储量数据,基于氦气产量历史数据,结合全... 鉴于氦气资源的战略重要性、美国氦气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及目前中国氦气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开展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显得极为有意义。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氦气的地质条件、资源量和储量数据,基于氦气产量历史数据,结合全球氦气需求分析,采用哈伯特模型、高斯模型和资源量-储量约束下的产量预测模型,开展2023—2030年全球氦气产量预测,为中国氦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1)与美国所在的北美地台规模大且构造稳定相比,中国地台规模小且经历多期构造演化,中国氦气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2)尽管目前国内外对中国氦气的资源量有不同认识,通过对中国与美国含氦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对比,表明中国氦气资源丰富,资源量将会随着对氦气勘探程度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动态增长;(3)预测显示,2023—2025年为中国氦气生产起步发展阶段,2026—203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4)对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4点启示:坚定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信心、提出并完善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氦气富集理论、加大研发氦气勘探开发技术、2030年前中国氦气供应来自国际和中国国内2个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氦气 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7
作者 黄建红 蒋威 +4 位作者 谭先锋 吴松涛 蔡鑫勇 伍坤宇 张庆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3,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的勘探成果,利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生烃潜力等资料,综合评价了干柴沟区块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页岩油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层系混积特征明显,岩相类型包括纹层状和层状灰云岩、纹层状和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和层状泥岩,具有较高脆性指数,可压性强;晶间孔和纹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占比达85%,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w(TOC)均值高于0.9%,氯仿沥青“A”和S_(1)+S_(2)共同指示生烃潜力大,且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因此,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具有烃源岩品质好、源储一体、可压性强、发育广泛等特征,生储盖组合在空间上广泛发育且密封性好,有利于压裂改造后提高油气采收率,对干柴沟区块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资源潜力 干柴沟区块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缝孔洞储集体发育规模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兰朴 李国蓉 +4 位作者 符浩 施奇 高鱼伟 王冬娅 朱永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8-237,共10页
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其主要发育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断裂极其发育,并构成沿一定方向延伸的断裂带,成为控制区内岩溶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内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呈沿断裂带发... 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其主要发育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断裂极其发育,并构成沿一定方向延伸的断裂带,成为控制区内岩溶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内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呈沿断裂带发育分布的特征。为认识其规模,以区内生产测试资料为基础,开展断裂带内邻井间的类干扰试井分析。认为横向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系统是影响井间连通性和储集体规模的主要因素。区内井点能量资料分析表明,储层类型不同,其能量分布不同,断裂带上储层又较断裂带间储层显示较高能量特征。此外对区内岩溶储层进行了评价,认为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受断裂带控制作用明显,往南储集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东南斜坡 奥陶系 岩溶缝孔洞储层 断裂带 储集体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东油田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勇 王宝利 +3 位作者 黄新武 李昱 李燕 王霞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4年第22期34-37,共4页
本文通过对英东油田E31、E32储层岩心、录井和试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测井资料分析,明确了该地区E31、E32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及其相互关系,确定出了该区的岩性、电性、物性下限标准,进而为油水层解释和储层评价提... 本文通过对英东油田E31、E32储层岩心、录井和试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测井资料分析,明确了该地区E31、E32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及其相互关系,确定出了该区的岩性、电性、物性下限标准,进而为油水层解释和储层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东油田 储层 四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东油田注气驱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奕婷 郭平 +2 位作者 汪周华 周琳淞 柴小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46-50,共5页
为了研究英东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在室内开展细管实验和长岩芯驱替实验,确定注气开发的最小混相压力及不同注入开发方式下的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地层压力条件下,英东油田注气开发方式应为非混相驱;直接气驱、气水交... 为了研究英东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在室内开展细管实验和长岩芯驱替实验,确定注气开发的最小混相压力及不同注入开发方式下的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地层压力条件下,英东油田注气开发方式应为非混相驱;直接气驱、气水交替驱和水驱后气水交替驱这3种不同的注气开发方案中,气水交替驱的驱油效率最高,可达到5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东油田 非混相驱 注气开发 气水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敏 汤军 +2 位作者 刘一慧 廖春 柳誉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年第4期17-21,6,共5页
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方法结合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滩坝相沉积体系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微相的划分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入手、探讨了油砂山油田滩坝相储... 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方法结合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滩坝相沉积体系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微相的划分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入手、探讨了油砂山油田滩坝相储集体的储集物性特点、单砂体的分布特点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本区油砂体分布复杂、单砂体联通性较差,但剩余油相对富集,仍然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山 滩坝相 沉积特征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金兰 林益康 +2 位作者 李虹 柴新 李海鹏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4年第10期96-98,共3页
近年来随着水平井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钻井综合成本的逐年下降以及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水平井在不同油气藏开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砂西区块E3^1油藏仅开始水平井试验阶段。本文在充分论证砂西E3。油藏水平井钻探适应性的前提下... 近年来随着水平井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钻井综合成本的逐年下降以及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水平井在不同油气藏开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砂西区块E3^1油藏仅开始水平井试验阶段。本文在充分论证砂西E3。油藏水平井钻探适应性的前提下,通过2口已钻水平井的实例分析,认为油藏具有水平井开发提高单井产量及开发效果的潜力,进而对该区水平井设计原则及井眼轨迹控制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在部署水平井时要充分了解储层地质特征,从井位论证、设计到施工整个过程都要做好工程与地质的密切配合,及时掌握各类地质信息,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确保地质钻探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井眼轨迹 砂西E3^1油藏 开发 储层 复杂断块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在定向井部署中的融合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下盘油藏为例
13
作者 马凤春 吴涛 +6 位作者 刘强 李昱 梅华 王靖茹 崔海栋 李阳洁 唐丽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493,共7页
英东油田下盘油藏是柴达木盆地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单斜断鼻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以沉积和构造控藏为出发点,将传统的单纯油水过渡带计算与储层地质模型预测的单一维度流体分布表征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相融合的... 英东油田下盘油藏是柴达木盆地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单斜断鼻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以沉积和构造控藏为出发点,将传统的单纯油水过渡带计算与储层地质模型预测的单一维度流体分布表征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相融合的定向井轨迹部署方法,有效地规避了单一因素在井位部署过程中带来的钻探风险。由于实验室毛管压力的测量环境与实际地层的不同,在计算油柱高度前,要将实验室毛管压力转换为相应的油藏毛管压力,使得计算结果更贴近真实的油藏信息。同时,直接利用平均J函数曲线建立的油柱高度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岩样表征不全的缺陷,但针对多层强非均质性油藏,需多点、多段的分析和计算,且必须结合工区沉积、构造特征及测井资料修正模型参数,才能进一步提高油气刻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可相对有效地定量评价多层砂岩油藏发育规模,在高精度三维模型建立基础上,可为井位轨迹的部署设计提供参考。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牙刷状”油藏的后期开发方式调整及效益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井 长井段 “牙刷状”油藏 毛管压力 地质建模 英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气田开发动态特征研究
14
作者 贾正良 《石化技术》 CAS 2022年第8期119-121,共3页
基于生产资料系统分析了南八仙气田的产能变化特征和出水特征。不同区块和不同压力系统产能情况不同,单井产能递减主要受出液、压力的影响,出水特征可分为2个阶段,水侵对气田开发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开发动态 出水特征 压力系统 南八仙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生物酶化学驱油技术
15
作者 韩浩 王巍 +3 位作者 付勇峰 李阳洁 覃维波 赵隆辉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833-1837,共5页
低渗透油田开发面临传统采油技术效率低、环境污染等挑战,生物酶化学驱油技术因其环保高效而备受关注,但其在低渗透油田中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系统性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酶的优选,发现脂肪... 低渗透油田开发面临传统采油技术效率低、环境污染等挑战,生物酶化学驱油技术因其环保高效而备受关注,但其在低渗透油田中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系统性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酶的优选,发现脂肪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表现出最显著的驱油效果,最佳质量浓度为2.0 g·L^(-1),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至24.5%。其次,评价脂肪酶在高盐度和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在适当质量浓度下脂肪酶仍能保持较高的驱油效果,但在极端条件下其活性可能会受到抑制。最后,研究发现脂肪酶能够有效降低原油表面张力,当质量浓度为2.0 g·L^(-1)时,原油表面张力可降至37.9 m N·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稳定性 表面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统计反演之随机地震反演方法——以苏丹M盆地P油田为例 被引量:62
16
作者 李方明 计智锋 +2 位作者 赵国良 吴昌吉 李志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1-455,共5页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算出来的反射系数人为合成地震道,比较合成道与原始地震道之间的误差,达到要求的精度后输出反演结果。以苏丹M盆地北部P油田为例,对波阻抗及测井数据进了直方图分析、变差图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用模拟退火方法对研究区全区的波阻抗体以及部分地区的密度体进行随机地震反演后发现,随机地震反演的波阻抗体与密度体反演剖面分辨率较高,甚至浅层薄砂体在反演结果上都有很好的反映,砂泥岩厚度的横向变化情况也刻画得非常好。结论表明,随机地震反演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地震反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统计反演 随机地震反演 变差函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崔俊 周莉 +2 位作者 张小波 黄耀 张婧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1期22-28,共7页
乌南油田N21地层为一套砂泥岩薄互层的沉积组合,形成一些席状砂和透镜砂体,这些砂体是乌南油田的主要目的层段。储层岩石粒度偏细,以细砂、极细砂为主,岩石方解石胶结普遍,且含量好。研究区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A末期到早成岩B早期,... 乌南油田N21地层为一套砂泥岩薄互层的沉积组合,形成一些席状砂和透镜砂体,这些砂体是乌南油田的主要目的层段。储层岩石粒度偏细,以细砂、极细砂为主,岩石方解石胶结普遍,且含量好。研究区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A末期到早成岩B早期,在早成岩A末期烃源岩释放大量有机酸,在砂岩中形成次生孔发育带,储层孔隙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储层物性差,属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属致密砂岩范畴。咸化湖盆沉积背景下的泥砂互层组合在压实作用下,泥岩中流体排向砂岩,导致砂岩方解石胶结是研究区岩石致密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乌南油田 致密砂岩 储层特征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罗晓容 孙盈 +5 位作者 汪立群 肖安成 马立协 张晓宝 王兆明 宋成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对主要成藏期的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总结了柴北缘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是研究区侏罗系烃源岩主要的生油期,生排运量均足够丰富,但这时赛什腾凹陷只是一里坪坳陷的北部斜坡,构造圈闭主要在盆地边缘,相当大部分的油都运移到盆地边部,可能在后期的构造变动中逸散;上新世以来的晚成藏期,研究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时构造圈闭发育,天然气成藏条件具备,盆地深层构造圈闭易于形成较大规模低渗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成藏动力学 盆地演化 输导层 流体势 运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综合预测 被引量:21
19
作者 赵国良 穆龙新 +2 位作者 计智锋 李志明 吴昌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取心段沉积微相,确定研究区目的层沉积环境;然后,以取心段沉积相特征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测井信息,将研究区所有井目的层划分为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三角洲亚相;最后,运用沉积相研究结果,结合高精度井震标定技术,确定主力储集层段地震反射特征,划分地震相,同时运用地震反演技术研究不同砂体的展布特征及其发育期次,并寻找不同砂体的物源方向,对储集层进行综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储集层预测 地震属性 波阻抗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盆山演化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跃中 张敏 +3 位作者 马富强 司丹 刘东 许文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26-32,共7页
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古地磁测年剖面和地震生长层序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新生代以来至少发生了10次构造运动、3期构造幕,反映了阿尔金地区经历了3次加速隆升的过程。该区整体具准前陆特征,下第三系以逆冲作用为主,沉积、沉... 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古地磁测年剖面和地震生长层序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新生代以来至少发生了10次构造运动、3期构造幕,反映了阿尔金地区经历了3次加速隆升的过程。该区整体具准前陆特征,下第三系以逆冲作用为主,沉积、沉降中心相对稳定,是柴西主要烃源岩发育区;上第三系以走滑挠曲为主,沉积、沉降中心沿阿尔金断裂带由西南向东北明显迁移。垂直阿尔金造山带向盆内区可划分为山前高断鼻带、中部低断鼻带、盆内下第三系冲断前锋和反冲带。柴西阿尔金斜坡地区现今构造圈闭是多期冲断、走滑、掀斜隆升叠加作用的结果,发育构造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岩性圈闭,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测年 生长层序分析 盆山演化 构造叠加 圈闭 阿尔金斜坡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