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被框塑被建构的主体到自我自主的主体:情绪、环境和发展的人类学批判——人类学本体研究之三
1
作者 周泓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43,共10页
本文通过人类学情感与情绪研究的探讨,人类学环境研究转型的讨论,以及“发展”的人类学批评,以论述人类学之于主体观照的本体研究。
关键词 情绪 情感 生态 发展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满学研究之大成的一部力作——《中国满族通论》读后
2
作者 邸永君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由张佳生先生担纲主编的《中国满族通论》于2004年12月正式出版了。本文对《中国满族通论》一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别从民族学解放和历史学角度对《中国满族通论》给予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 满族 民族学 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及其转型——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继焦 刘佳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社会结构及其转型是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议题。作者基于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实地调研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县社会结构的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仅当地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 社会结构及其转型是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议题。作者基于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实地调研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县社会结构的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仅当地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素质等社会结构的其他方面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转型 民族地区 连南瑶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俗而治”型政区:中国历史上“一体”与“多元”的空间互动 被引量:9
4
作者 周竞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20,共7页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存在。“因俗而治”型政区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为“政治一体”与“社会多元”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构架,也使“一体”与“多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实际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因俗而治 多元一体 国家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四维一体”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模式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换芳 郑信哲 《满族研究》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必须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 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必须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弘扬特定历史节点的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形成涵盖历史基点、多样性基础、典范作用、时代性等四个维度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四维一体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著名 中国最早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铜器 被引量:1
6
作者 易华 唐士乾 《丝绸之路》 2014年第19期I0015-I0030,共16页
1924年,著名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广河齐家坪遗址,并据此命名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周年了。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 齐家文化 青铜时代 世界 中国 考古学家 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世与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7
作者 孙懿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21,共5页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在经济领域方面对我国的影响比较突出 ,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影响也同时存在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WTO的运行规则主要表现在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关税减让、透明度、公平竞争等方面 ,这除...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在经济领域方面对我国的影响比较突出 ,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影响也同时存在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WTO的运行规则主要表现在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关税减让、透明度、公平竞争等方面 ,这除了会产生直接的冲击与影响外 ,还会在深层次上产生对思想观念、现行管理体制与政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因此 ,利用有利影响而减少不利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世 民族地区 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北边疆看兴边富民行动十余载——评《兴边富民与安邻、睦邻、富邻关系研究》
8
作者 周竞红 《满族研究》 2015年第2期35-36,共2页
《兴边富民与安邻、睦邻、富邻关系研究》一书,将东北边疆作为一个研究单元,结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现状,通过综合调查和系统研究,从政策实践和理论认知等不同层面展开研究,具有明显开拓性,为深入观察和研究边兴、民富与邻国关系调整提... 《兴边富民与安邻、睦邻、富邻关系研究》一书,将东北边疆作为一个研究单元,结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现状,通过综合调查和系统研究,从政策实践和理论认知等不同层面展开研究,具有明显开拓性,为深入观察和研究边兴、民富与邻国关系调整提供了一个从东北边疆内部研究的样本。透过这项研究,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兴边富民行动在东北边疆的实施过程、具体措施、实际效果,以及对于相关省(区)在兴边富民行动增效提质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边富民 东北边疆 《兴边富民与安邻、睦邻、富邻关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时期的灵州 被引量:2
9
作者 史金波 《西夏学》 CSSCI 2017年第1期5-19,共15页
灵州是西夏连续占领、管辖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本文对西夏时期的灵州历史,特别是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灵州在西夏突出的政治、军事地位,指出其具有西夏陪都、辅郡的性质。西夏的多位皇帝都到过灵州。着重以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 灵州是西夏连续占领、管辖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本文对西夏时期的灵州历史,特别是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灵州在西夏突出的政治、军事地位,指出其具有西夏陪都、辅郡的性质。西夏的多位皇帝都到过灵州。着重以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等考证灵州的官府建制,对设在灵州的经略司、大都督府、监军司、刺史等做了详细论证,并与汉文文献所载西平府做了对照研究。此外,利用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灵州经济中的农业、赋税,交通中的陆路和水路,手工业中的银器、瓷器等,以及文化、宗教等问题。还对近代灵武出土的西夏文文献所涉及的古今灵州做了专门论述。为了解西夏时期灵州的历史和社会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这一段历史的诸多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灵州 灵武 西平府 大都督府 吴忠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文字视角看“东夷”和东南亚原住民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美珍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共1页
我国古代的东夷人原居住在山东沿海一带,他们和华夏人有深远的接触、交融。其中一部分人和华夏人融合、同化,另一部分人则往长江以南迁移。迁移到长江以南的东夷人,史书上称其为“百越”(包括吴、闽、粤)、“百夷”。我们可以从语言、... 我国古代的东夷人原居住在山东沿海一带,他们和华夏人有深远的接触、交融。其中一部分人和华夏人融合、同化,另一部分人则往长江以南迁移。迁移到长江以南的东夷人,史书上称其为“百越”(包括吴、闽、粤)、“百夷”。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这个“活化石”的视角,和人文、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来探讨东夷和东南亚原住民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以南 山东沿海 东夷 语言文字 相互印证 原住民 迁移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中的西夏皇帝服饰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怀晟 魏亚丽 《西夏研究》 2018年第3期62-70,共9页
西夏图像资料中出现了很多帝王形象,学界认为有些是西夏帝王本人,有些是后世西夏文佛经中的帝王形象,还有些是西夏时期佛经中臆造的帝王形象。从服饰角度考证莫高窟第409窟、《西夏译经图》、《官员和侍从》、《佛教祖师与帝王》、《梁... 西夏图像资料中出现了很多帝王形象,学界认为有些是西夏帝王本人,有些是后世西夏文佛经中的帝王形象,还有些是西夏时期佛经中臆造的帝王形象。从服饰角度考证莫高窟第409窟、《西夏译经图》、《官员和侍从》、《佛教祖师与帝王》、《梁皇宝忏图》、《梁王宝忏图》和《西夏国王像》中的西夏皇帝服饰,有助于深化对西夏图像资料中帝王服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佛经 图像 帝王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本清源说齐家——纪念齐家文化发现90周年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华 唐士乾 《丝绸之路》 2015年第13期32-36,共5页
1924年,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年了。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还有不少专家和民众依然认为齐家文化是新石器... 1924年,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年了。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还有不少专家和民众依然认为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几乎与华夏文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特生 铜石并用时代 著名考古学家 二里头文化 史前文化 青铜文化 文化遗址 华夏文明 仰韶 专著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贡献
13
作者 孙懿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2,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在新时代,如何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这一重大理论贡献,对于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精神,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在新时代,如何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这一重大理论贡献,对于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精神,切实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 重大理论贡献
原文传递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统领规划
14
作者 王希恩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共1页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其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任务和工程,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就是发展差距问题,规划提出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其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任务和工程,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就是发展差距问题,规划提出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切人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说明规划制订的很科学。同时,制订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假如仍按照老路子走,将很难追上发达地区,因此需要创新,制订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五”规划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族事业 统领 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浅论翰林官对清代书风之影响
15
作者 邸永君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52,共9页
书法艺术乃我中华国粹,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品。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历代书法风格的衍变过程,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时至清代,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乃我中华国粹,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品。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历代书法风格的衍变过程,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时至清代,书法艺术已发展到集大成阶段,其突出成就,则在于突破宋、元、明以来帖学之窠臼,开创碑学之新风。此外,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等方面,也成就卓著,面目一新,足可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高雅之风格。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而翰林官因当时文人社会中的突兀地位,使得书坛翘楚多出自词林。本文就是对本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官 清代书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齐家文化
16
作者 易华 《丝绸之路》 2014年第19期20-27,共8页
探索华夏文明 自从2010年独自西北访古以来,我每年夏天都来寻找铜踪夏迹,探索华夏文明之源。今年有幸参加“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旧地重游,感受常新!早已有人指出齐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但... 探索华夏文明 自从2010年独自西北访古以来,我每年夏天都来寻找铜踪夏迹,探索华夏文明之源。今年有幸参加“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旧地重游,感受常新!早已有人指出齐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但还没有人进行系统有力的论证。《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有专章论述齐家文化和华夏之关联,《夷夏先后说》亦讨论了齐家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可能性。最近五年,我多次到西北调研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联,从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和神话传说四方面找到了许多证据。通过此次多学科综合调研深受启发,对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系有了立体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肯定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齐家华夏说》将进行系统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文化 华夏文明 聚焦 系统论证 综合调研 2010年 文化研讨会 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杰出的白族学者马曜先生
17
作者 杨春宇 《大理文化》 2010年第11期96-100,共5页
马曜先生(公元1911年——2006年)是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云南人民的骄傲,更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骄傲。
关键词 马曜 白族学 大理白族 社会活动家 教育家 云南民族学院 少数民族学生 云南省 民族问题 爱国主义
原文传递
西藏昌都元代绘画遗存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兼论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的传播线路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文彬 廖旸 泽巴多吉 《形象史学》 2021年第2期219-241,共23页
2019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支持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及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西藏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八宿县和察雅县的元代寺院绘画遗存进行了调查。... 2019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支持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及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西藏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八宿县和察雅县的元代寺院绘画遗存进行了调查。鉴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昌都市唐代和清代遗存比较关注,而对于宋、元、明时期的遗存缺乏认识;同时鉴于印度波罗风格对中国藏传艺术在唐、元之间的重要影响,而这一风格在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传播路线一直不清,昌都市现存相关绘画对于填补该地区元代遗存的缺失和弥补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传播的重要缺环,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藏昌都 传播路线 波罗风格 历史文化学院 文物保护 中国藏学
原文传递
意义的感知和语法的形式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安其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4,共12页
语言表达的形式与意义感知的模式有密切关系,意义的感知和构成的方式约束词法、句法和篇章法的形成和变化。本文讨论意义感知模式和语义作用于句法形式的机制。
关键词 意义 感知 模式 语法
原文传递
《越人歌》解读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安其 《南开语言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6-22,163,共8页
本文根据上古中期汉语中部方言的特点,构拟了汉字《越人歌》的读音,又以古侗台语为释读文本的语言,认为《越人歌》所记是以古越人寻找女情人为主题的情歌。
关键词 越人歌 汉语上古音 古侗台语 情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