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俊 张晓艳 +2 位作者 张赛锋 赵培均 张龙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72,共12页
得益于独特的二维量子限制效应以及层与层之间耦合微扰的消除,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MX2(M=Mo,W,Ti,Nb等;X=S,Se,Te等)、黑磷等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与其体材料相比,在电子学、光子学等性能上都有本质的提高。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 得益于独特的二维量子限制效应以及层与层之间耦合微扰的消除,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MX2(M=Mo,W,Ti,Nb等;X=S,Se,Te等)、黑磷等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与其体材料相比,在电子学、光子学等性能上都有本质的提高。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主要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和超快非线性光学性能以及相关器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非线性光学 纳米结构 过渡金属硫化物 黑磷 饱和吸收效应
原文传递
10kW高效率1070nm光纤放大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晓龙 何宇 +10 位作者 徐中巍 郭晓晨 叶韧 刘恺 杨依枫 沈辉 张海波 于春雷 何兵 胡丽丽 周军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2-178,共7页
基于掺镱光纤激光放大器理论模型,分析了光纤放大器中掺镱光纤弯曲半径对模式传输损耗的影响以及掺镱光纤长度对系统光-光转换效率的影响。结合实验中采用的掺镱光纤的特点,对掺镱光纤的弯曲半径及光纤长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基于主振荡... 基于掺镱光纤激光放大器理论模型,分析了光纤放大器中掺镱光纤弯曲半径对模式传输损耗的影响以及掺镱光纤长度对系统光-光转换效率的影响。结合实验中采用的掺镱光纤的特点,对掺镱光纤的弯曲半径及光纤长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基于主振荡放大结构中,种子光源的输出功率为170 W,光束质量为 M2x=1.10, M2y=1.05;放大器采用双端抽运的方式,使用自研30/600 μm掺镱光纤,最终实现了输出功率为10.14 kW,中心波长为1070.36 nm,3 dB带宽为5.32 nm的全光纤激光输出,光束质量为 M2x=3.12, M2y=3.18。放大级最大光-光转换效率为87.9%,斜率效率为89.2%,输出激光信噪比大于4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纤放大器 掺镱光纤 主振荡放大 双端抽运 高效率
原文传递
EDTA/SnO_(2)双层复合电子传输层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盟杰 何志群 +1 位作者 郑毅帆 邵宇川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28-338,共11页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因其高效率受到广泛关注,而界面问题是制备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一种高效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SnO_(2)双层复合结构,将超薄的EDTA层与I...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因其高效率受到广泛关注,而界面问题是制备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一种高效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SnO_(2)双层复合结构,将超薄的EDTA层与ITO(锡-铟氧化物)电极接触,SnO_(2)层与钙钛矿界面接触,作为电子传输层(ETL)用于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趣的是,复合ETL的顶部SnO_(2)侧的表面形态可以通过调整下面的EDTA层来进行微调.通过调整EDTA膜厚,可以调控钙钛矿层结晶过程中的成核过程,调节了电子传输层与钙钛矿层之间的载流子提取过程.本文中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回滞效应可以忽略,并且经过第三方认证,已经实现了20.2%的能量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界面修饰 乙二胺四乙酸 结晶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3+)/Nd^(3+)共掺铋锗酸盐玻璃2.7μm光谱性质研究(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国营 房永征 +2 位作者 张娜 刘玉峰 胡丽丽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4-170,共7页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Er3+/Nd3+共掺铋锗酸盐玻璃,研究了玻璃的吸收光谱和在808 nm抽运下的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对应于2.7μm发光,Er3+/Nd3+共掺铋锗酸盐玻璃具有大的自发辐射几率(58.46 s-1)和受激发射截面(8.34×10-21cm2)。通过对...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Er3+/Nd3+共掺铋锗酸盐玻璃,研究了玻璃的吸收光谱和在808 nm抽运下的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对应于2.7μm发光,Er3+/Nd3+共掺铋锗酸盐玻璃具有大的自发辐射几率(58.46 s-1)和受激发射截面(8.34×10-21cm2)。通过对铒钕离子之间能量传递微观系数和效率的计算得知,钕离子不但可以增加铒离子2.7μm发光上能级的布局数,而且可以减小其下能级的布局数,良好的2.7μm发光性质表明Er3+/Nd3+共掺铋锗酸盐玻璃是一种潜在的中红外发光激活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玻璃 光谱性质 2.7μm发光 铋锗酸盐玻璃 Er^3+/Nd^3+共掺
原文传递
衬底温度对非极性ZnO薄膜结晶性能和发光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贾婷婷 周圣明 +4 位作者 林辉 滕浩 侯肖瑞 王建峰 徐科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4-147,共4页
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沉积(MOCVD)设备在LiGaO2(100)衬底上制备了结晶性能良好的非极性ZnO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对ZnO薄膜结晶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在衬底温度为500℃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1100)晶面取向的非极性ZnO薄... 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沉积(MOCVD)设备在LiGaO2(100)衬底上制备了结晶性能良好的非极性ZnO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对ZnO薄膜结晶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在衬底温度为500℃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1100)晶面取向的非极性ZnO薄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ZnO薄膜的表面形貌及晶体尺寸,观察到500℃生长的ZnO薄膜表面更加平整,晶粒分布均匀,粗糙度均方根值(RMS)为0.626nm。光致发光(PL)光谱结果显示,ZnO薄膜的带边发光峰均位于375nm,但是在较低温度下(400℃)生长时黄光峰较强,说明低温生长时结晶性能较差,且缺陷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材料 ZNO薄膜 非极性半导体 LiGaO2 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沉积
原文传递
环境适应性中红外宽带减反射元件的研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晗宇 崔云 +4 位作者 孙勇 张益彬 王勇禄 周秦岭 邵建达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3,共6页
通过微结构结合镀膜的方法成功设计和制备了中红外宽带减反射元件。首先,利用FDTD Solutions软件,模拟了微结构周期、占空比、高度以及膜层厚度对所需波段透射率的影响规律,得到较好增透效果的微结构和膜层结构参数;根据设计参数,采用... 通过微结构结合镀膜的方法成功设计和制备了中红外宽带减反射元件。首先,利用FDTD Solutions软件,模拟了微结构周期、占空比、高度以及膜层厚度对所需波段透射率的影响规律,得到较好增透效果的微结构和膜层结构参数;根据设计参数,采用激光干涉曝光和反应离子束刻蚀技术在蓝宝石表面制备出相应微结构,然后在其表面镀制相应厚度的SiO2膜。测试结果表明:仅有单面微结构的蓝宝石元件在1.5~4μm波段的平均透射率达到92.3%,具有复合结构的蓝宝石元件在该波段的平均透射率高达98.7%,相对双面抛光蓝宝石样品透射率提升11.0%左右,实现了蓝宝石表面的宽带增透;对具有复合结构的蓝宝石元件进行了湿度验证和高低温循环实验,实验前后透射率曲线无明显变化,且无明显水吸收,说明该元件具有很好的环境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器件 减反微结构 时域有限差分法 干涉曝光 反应离子束刻蚀
原文传递
硒化锌衬底表面仿生宽带增透微结构的设计及制作 被引量:4
7
作者 费亮 崔云 +2 位作者 万冬云 陈鹏 徐姣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2,共7页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硒化锌基底的抛物线型周期阵列仿生微结构的光学性质,重点分析了微结构阵列的周期、高度、占空比和形状轮廓等对反射率的影响,得到了有较好增透效果的结构参数。根据模拟参数进行两次干涉曝光制备掩模,采用反...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硒化锌基底的抛物线型周期阵列仿生微结构的光学性质,重点分析了微结构阵列的周期、高度、占空比和形状轮廓等对反射率的影响,得到了有较好增透效果的结构参数。根据模拟参数进行两次干涉曝光制备掩模,采用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周期阵列微结构。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结构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中红外波段分别对双面抛光、单面微结构的硒化锌片进行透过率测试。结果表明:单面微结构样品在2~5μm范围内的整体平均透过率比双面抛光硒化锌基片提高了10%,在2.3μm处的最大透过率为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 增透微结构 时域有限差分法 干涉曝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