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分辨能力实验室测试结果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欢 郝蕾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China Lijiang Integral Field Unit,简称CHILI)是中国第一台用于夜天文观测的科学级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安装在丽江天文观测站2.4 m光学望远镜上。CHILI运输到中国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 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China Lijiang Integral Field Unit,简称CHILI)是中国第一台用于夜天文观测的科学级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安装在丽江天文观测站2.4 m光学望远镜上。CHILI运输到中国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进行了实验室测试。本次实验主要针对CHILI的蓝端,主要测试内容有本底、平场、暗场和波长定标。为了明确知道谱线在像素位置上的精准波长和CHILI探测器的分辨能力,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波长定标和光谱分辨能力的计算。结果显示,CHILI蓝端的波长范围约为3 500~5 300,在此波长范围内,光谱分辨本领FW H M■5,其对应的光谱分辨率R=λ/?λ约为600~1 000,符合CHILI预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 波长定标 光谱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河系光学和红外巡天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钟靖 侯金良 沈世银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2-468,共27页
综述了银河系光学和红外巡天的多种观测计划,主要介绍了巡天望远镜的基本参数、巡天的目的和任务、巡天的科学预期和产出,以及巡天计划的特点和意义等。其中,测光巡天方面主要包括SSS巡天,2MASS,UKIDSS,IPHAS,XSTPS和SDSS/SEGUE测光巡... 综述了银河系光学和红外巡天的多种观测计划,主要介绍了巡天望远镜的基本参数、巡天的目的和任务、巡天的科学预期和产出,以及巡天计划的特点和意义等。其中,测光巡天方面主要包括SSS巡天,2MASS,UKIDSS,IPHAS,XSTPS和SDSS/SEGUE测光巡天等计划;光谱巡天方面主要包括RAVE,SEGUE光谱巡天,APOGEE,LEGUE和HERMES共5个计划。此外,还介绍了将对银河系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GAIA巡天和LSST巡天,以及WEAVE,4MOST和MOONS这3个作为对GAIA计划进行补充的地基巡天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巡天 测光巡天 银河系天文学 望远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系中球状星团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甘建铃 刘成则 +1 位作者 沈世银 侯金良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70,共16页
球状星团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研究球状星团是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球状星团在观测上的统计结论,观测对理论模型的限制,利用数值模拟和半解析模型研究球状星团形成和演化等阶段的进展。理论研究主要包... 球状星团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研究球状星团是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球状星团在观测上的统计结论,观测对理论模型的限制,利用数值模拟和半解析模型研究球状星团形成和演化等阶段的进展。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球状星团的形成、密度轮廓、初始质量函数,球状星团在质量、大小、空间上的演化,星系并合对球状星团形成和演化的影响等。通过介绍当前研究的主要模型、相关的研究结果以及该领域尚未解决的一些难题,阐明球状星团与星系的关系,深化对球状星团和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星团 星系 观测 数值模拟 半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外流的产生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超 袁峰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9-493,共15页
越来越多不同波段的观测结果证实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广泛存在,并揭示了它们的物理性质。研究活动星系核外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有助于理解黑洞吸积的物理过程、活动星系核的结构;另一方面,这些外流对于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的演化很可能起着... 越来越多不同波段的观测结果证实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广泛存在,并揭示了它们的物理性质。研究活动星系核外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有助于理解黑洞吸积的物理过程、活动星系核的结构;另一方面,这些外流对于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的演化很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简要介绍了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多波段观测结果,着重综述了目前主流的几个解释外流形成的理论模型,包括辐射驱动、磁场驱动以及热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外流 黑洞 吸积 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移畸变测量宇宙结构增长率的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史峰 杨小虎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44,共18页
星系红移巡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依据光谱红移测距,详细刻画宇宙中星系的三维空间分布。由于星系本动速度的存在,红移空间的星系分布存在着严重畸变,在大小尺度上有着不同模式的各向同性偏离。通过对红移畸变的观测研究,人们可从中获取速... 星系红移巡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依据光谱红移测距,详细刻画宇宙中星系的三维空间分布。由于星系本动速度的存在,红移空间的星系分布存在着严重畸变,在大小尺度上有着不同模式的各向同性偏离。通过对红移畸变的观测研究,人们可从中获取速度场的信息,因此,红移畸变已成为暗能量探测的重要探针之一,为检验宇宙学尺度上的引力模型提供帮助。当前星系红移巡天项目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功,为人们提供了详细的星系空间分布数据。人们据此测量了星系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提取了精确的红移畸变信号,并通过模型拟合限制出了一批不同红移处宇宙结构增长率的估值,为探索宇宙尺度的引力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持。主要介绍红移畸变模型、星系红移巡天观测和宇宙结构增长率测量等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大尺度结构 宇宙学 星系观测 距离和红移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数值模拟中的重子物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春艳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4-345,共12页
平滑流体动力学(SPH)数值模拟是我们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先介绍了SPH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然后以恒星形成、星系风反馈、AGN反馈和热传导为例,介绍了平滑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中的重子物理及实施方法。这些模型在一定程... 平滑流体动力学(SPH)数值模拟是我们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先介绍了SPH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然后以恒星形成、星系风反馈、AGN反馈和热传导为例,介绍了平滑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中的重子物理及实施方法。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成功,对更好地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数值模拟 重子物理 恒星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等质量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尺度关系
7
作者 付炜 常瑞香 +1 位作者 沈世银 张波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33,共9页
挑选Sloan数字巡天第7次释放数据(SDSS DR7)的主星系样本中近邻的、面向的盘状星系作为星系样本,统计研究了在恒星总质量相等的情况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和尺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相关性的真实性进行了检验.发现对于同等质量的盘状星系,u-r... 挑选Sloan数字巡天第7次释放数据(SDSS DR7)的主星系样本中近邻的、面向的盘状星系作为星系样本,统计研究了在恒星总质量相等的情况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和尺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相关性的真实性进行了检验.发现对于同等质量的盘状星系,u-r颜色与尺度相关性很弱,而g-r、r-i、r-z颜色与尺度负相关,即星系的尺度越大,颜色越蓝.该结果意味着盘状星系的质量分布对其恒星形成历史影响很大,物质分布越延展的星系,其演化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星系旋涡 星系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涡星系颜色梯度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成则 邵正义 +1 位作者 沈世银 常瑞香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7-357,共11页
旋涡星系的颜色梯度反映了其星族构成沿径向的分布,包含了星系恒星形成历史的信息。因此,对旋涡星系颜色梯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部分旋涡星系存在负的颜色梯度,其主要原因是旋涡星系存在星族梯度。颜色梯度与星... 旋涡星系的颜色梯度反映了其星族构成沿径向的分布,包含了星系恒星形成历史的信息。因此,对旋涡星系颜色梯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部分旋涡星系存在负的颜色梯度,其主要原因是旋涡星系存在星族梯度。颜色梯度与星系的面亮度之间存在内禀的相关,表明质量面密度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星系 颜色梯度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吸收线星系中的射电连续谱研究
9
作者 宋文 吴忠祖 +3 位作者 顾敏峰 朱明 米立功 彭毫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6-423,共8页
利用VLBI档案数据研究了5个在40%阿雷西博河外HI巡天天区(α.40天区)发现的具有本征HI吸收线的星系,分析了它们在毫角秒尺度下的射电结构及亮温度TB,并计算了星系的q值(远红外流量与射电流量密度之比)以及利用WISE (wide-field infrared... 利用VLBI档案数据研究了5个在40%阿雷西博河外HI巡天天区(α.40天区)发现的具有本征HI吸收线的星系,分析了它们在毫角秒尺度下的射电结构及亮温度TB,并计算了星系的q值(远红外流量与射电流量密度之比)以及利用WISE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数据对星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5个源中的NGC 315,NGC 5363存在明显的射电喷流结构,IC 860和CGCG 049-057在pc尺度下存在致密的核,但流量小于NVSS流量的20%,以上4个源的核区的亮温度均超过106K,UGC 6081在毫角秒尺度下没有致密的射电结构,几乎完全分解。通过射电结构、亮温度以及q值得出这5个源的射电连续谱辐射可能来自射电喷流、星暴活动与射电喷流共存,及纯星暴活动等3种情况,说明HI吸收线的探测可能不依赖于中央核区连续谱辐射的类型。利用WISE数据分类显示5个源可以分为2类,3个为4.6μm亮星系,2个为12μm亮星系。没有贫尘埃星系,说明这类星系在α.40天区的数量较少或HI吸收线探测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喷流 星暴 远红外 射电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电星系3C 288中的尘埃环
10
作者 胡京馥 曹新伍 +1 位作者 陈亮 游贝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射电星系根据射电形态可以分为FRⅠ和FRⅡ两类,而根据其光学光谱特征可以分为低激发和高激发射电星系。它们在观测上表现出不同,其原因并不清楚,部分原因是喷流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FR Ⅰ和FR Ⅱ的中央引擎吸积模式... 射电星系根据射电形态可以分为FRⅠ和FRⅡ两类,而根据其光学光谱特征可以分为低激发和高激发射电星系。它们在观测上表现出不同,其原因并不清楚,部分原因是喷流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FR Ⅰ和FR Ⅱ的中央引擎吸积模式不同导致的。为了检验这些源是否存在尘埃环,用CLOUDY程序模拟3C 288射电源的光致电离模型,发现理论得到的电离光度远大于实际观测到的光学核光度,这说明在3C 288中确实存在遮挡效应。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结论,又根据尘埃消光来验证高喷流射电功率星系中的遮挡效应是尘埃环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射电星系 吸积模式 尘埃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红外波段星系电离特性研究
11
作者 刘伟哲 郝蕾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43,共24页
中红外高电离发射线[OⅣ](25.9μm)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简单的光致电离模型,Hao等人(2009)初步分析发现,当星暴星系模型给出的[NeⅢ]/[NeⅡ]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OⅣ]/[SⅢ]值却比观测值低约4个量级。[OⅣ]/[SⅢ],[SⅣ]/[SⅢ],... 中红外高电离发射线[OⅣ](25.9μm)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简单的光致电离模型,Hao等人(2009)初步分析发现,当星暴星系模型给出的[NeⅢ]/[NeⅡ]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OⅣ]/[SⅢ]值却比观测值低约4个量级。[OⅣ]/[SⅢ],[SⅣ]/[SⅢ],[NeⅢ]/[NeⅡ]等中红外发射谱线比值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其与ITERA package中提供的各类更新的光致电离模型的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星暴星系中[OⅣ]发射来源的一种有效途径。观测数据与电离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Hao等人(2009)中提出的中红外发射线诊断图[OⅣ]/[SⅢ]对[SⅣ]/[SⅢ]中的分支结构能分别较好地与AGN与星暴星系光致电离模型相吻合。这些星暴星系模型所产生的[OⅣ]发射的强度与电离光谱中大于4 Ryd段的相对光子流量呈紧密正相关,单独考虑Wolfe-Rayet星的辐射对电离光谱的贡献足以解释星暴星系中的[OⅣ]发射线;而对于[OⅣ]/[SⅢ]对[NeⅢ]/[NeⅡ]诊断图,模型仍很难解释观测结果,特别是星暴星系分支:当由模型计算出的[OⅣ]/[SⅢ]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NeⅢ]/[NeⅡ]值相比于观测仍明显偏高。如果考虑上述发射线均来自具有单一密度与电离参数的发射区,那么[NeⅢ]/[NeⅡ]值与电离光谱21.6~41.0 eV段的斜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电离 星暴星系 BCD 活动星系核 极亮红外星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MC方方法在星系形成半解析模模型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仕杰 杨小虎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2-326,共15页
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是理解星系形成中的重子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但存在显著的缺点:物理参数太多,调控过程复杂。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是现代统计计算中最重要的算法之一,通过MCMC方法可以得到星系形成半解析模型中众多... 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是理解星系形成中的重子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但存在显著的缺点:物理参数太多,调控过程复杂。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是现代统计计算中最重要的算法之一,通过MCMC方法可以得到星系形成半解析模型中众多物理参数的有效范围。简要介绍了半解析模型的主要物理过程和MCMC方法,综述了近年来MCMC方法在星系形成半解析模型中的应用和成果。这些结果表明MCMC方法对于限制半解析模型有很好的作用,对更好地理解星系形成中的物理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形成 半解析模型 MCM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系中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富坚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19,共18页
星际介质中的分子气体(主要是分子氢H2)和原子气体(主要是中性氢HI)成分是星系中重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星系中的各种物理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的观测结果越来越多,其中中性氢主要依靠21... 星际介质中的分子气体(主要是分子氢H2)和原子气体(主要是中性氢HI)成分是星系中重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星系中的各种物理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的观测结果越来越多,其中中性氢主要依靠21 cn氢原子射电辐射和DLA吸收体来观测,分子氢则通过一氧化碳作为示踪分子来探测。在这些观测结果基础上,理论工作者建立了一系列模型来解释和研究星际分子原子气体的转换,分子气体与恒星形成,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所起的作用等,并为将来更进一步的观测提供了指导和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原子气体 分子气体 恒星形成 星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大尺度结构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唐林 林伟鹏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72,共37页
宇宙的结构是由初始密度扰动发展而成的。在引力和宇宙膨胀的作用下,初始密度扰动不断增长,经过线性和非线性阶段,逐渐演化为现今的宇宙结构。在一个给定的宇宙学模型下,可以用一系列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宇宙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的运动及演... 宇宙的结构是由初始密度扰动发展而成的。在引力和宇宙膨胀的作用下,初始密度扰动不断增长,经过线性和非线性阶段,逐渐演化为现今的宇宙结构。在一个给定的宇宙学模型下,可以用一系列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宇宙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的运动及演化历史。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算法的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最初几十个粒子的纯引力模拟到1010个粒子在秒差距量级的多体加流体动力学模拟,大量不同的数值模拟技术被用来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在这个过程中,数值模拟的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高,模型中对重子物质物理过程的描述也越来越完善。这些模拟技术与观测结果相结合,使人们对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团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测的发展方向和设备研发。不同数值模拟结果在纯引力研究方面得到了较好的统一,但不同的星系模型使得流体模拟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大尺度结构 星系形成和演化 数值模拟 多体动力学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电宁静类星体紫外/光学光变的混合模型研究Ⅱ:来自SDSS DR7的的数据支持
15
作者 刘慧 李双良 顾敏峰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8-404,共7页
到目前为止射电宁静类星体的光变起源还不清楚,其中一个可能的机制是吸积盘-再辐射模型。通过对斯隆数字巡天第7次释放数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7, SDSS DR7)中789个经过多历元观测并且表现出变亮变蓝现象的射电宁... 到目前为止射电宁静类星体的光变起源还不清楚,其中一个可能的机制是吸积盘-再辐射模型。通过对斯隆数字巡天第7次释放数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7, SDSS DR7)中789个经过多历元观测并且表现出变亮变蓝现象的射电宁静类星体进行分析,发现黑洞质量较小类星体的综合相对光变谱(残余谱/综合谱)的变亮变蓝幅度更大;其次,对于比较长的光变时标,尤其是在紫外波段,类星体变亮变蓝的幅度也更大。吸积盘-再辐射模型对以上两个主要结果中相对光变谱都拟合得很好,为该模型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星体 光变 吸积 X射线再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红移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辰旭 郝蕾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92,共39页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Low-Luminosity AGN,简称为LLAGN)指比斯隆数字化巡天第三期SDSS-III/BOSS类星体(quasar,QSO)暗大约1~2 mag的活动星系核,如g波段探测极限达到23~24 AB mag,约对应M_g[z=3]≈-24^-23 mag。现有的高红移巡天中包含的LL...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Low-Luminosity AGN,简称为LLAGN)指比斯隆数字化巡天第三期SDSS-III/BOSS类星体(quasar,QSO)暗大约1~2 mag的活动星系核,如g波段探测极限达到23~24 AB mag,约对应M_g[z=3]≈-24^-23 mag。现有的高红移巡天中包含的LLAGN样本还比较有限。从测光巡天和光谱巡天两方面总结已经开展的包含高红移(z≈3)LLAGN样本的深场星系巡天项目,并简单介绍一个刚刚开展的HETDEX巡天项目(该巡天项目将观测到约10~4个I型LLAGN,其z≈3,g<24 mag)。从光度函数、成团性以及爱丁顿吸积率等方面对目前高红移LLAGN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由于高红移AGN成团性的研究较为有限,为了更好地解释成团性研究的科学意义,也对低红移AGN在成团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红移星系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 星系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系棒图案速度的直接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燕飞 沈俊太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6-383,共18页
星系棒的图案速度(或转动角速度)是棒旋星系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学参量。棒的图案速度?_(bar)的测量并不容易。目前直接测量?_(bar)的唯一方法是Tremaine和Weinberg (TW)在1984年提出来的。他们假设星系中示踪源的表面亮度满足连续性方程... 星系棒的图案速度(或转动角速度)是棒旋星系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学参量。棒的图案速度?_(bar)的测量并不容易。目前直接测量?_(bar)的唯一方法是Tremaine和Weinberg (TW)在1984年提出来的。他们假设星系中示踪源的表面亮度满足连续性方程,即可利用示踪源的测光学和运动学参量推导出?_(bar)。详细介绍了TW方法,整理了文献中?_(bar)的测量结果,并讨论了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来源。目前学术界利用老年恒星、中性氢气体H I、分子氢气体H_2,以及离化氢气体Hα作为示踪源,测量了大约50个星系的图案速度,并结合?_(bar)和星系自转曲线得到共转半径RCR。通过比较RCR和棒长a_(bar)发现,大部分星系棒都是快速旋转的(1≦RCR/a_(bar)≦1.4)。极少部分星系棒慢速旋转,并且这些棒似乎都位于由暗物质主导的星系中。同时也有研究声称发现了一些超快旋转的棒,但目前理论上无法解释它们,也无法确定它们的?_(bar)是否可靠,或是否由于违反了TW方法的某些条件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由于已有的测量样本太小,并偏向于早型星系,人们暂未发现图案速度与星系类型及星系棒性质之间的关系,但人们认为,星系棒的图案速度有可能与星系中暗物质的分布有关。积分视场光谱仪(integral field unit, IFU)巡天数据在测量?_(bar)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IFU数据的普及,未来将有更多的TW测量结果来检验这些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星系 棒旋星系 星系运动学和动力学 星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邻活动星系核的燃料供给机制——空间可分辨观测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罗荣欣 郝蕾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53,共19页
活动星系核是星系中央的剧烈能量释放现象,伴随有光度高、尺度小、多光变和发射线强等观测特征。研究活动星系核的燃料供给机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黑洞的吸积和质量增长过程,而且对于人们了解黑洞与其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过程也十分有... 活动星系核是星系中央的剧烈能量释放现象,伴随有光度高、尺度小、多光变和发射线强等观测特征。研究活动星系核的燃料供给机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黑洞的吸积和质量增长过程,而且对于人们了解黑洞与其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过程也十分有意义。首先简要讨论了燃料供给中的四个关键问题。然后着重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光学和近红外积分视场光谱的观测,以及冷气体的观测三个方面介绍了近邻星系核区的观测结果并进行了讨论。上述观测研究表明,星系中的各类非轴对称性结构(如大尺度的棒,核棒套在棒内,核旋臂套在棒内,核区卵形扭曲套在棒内等)能够有效转移气体的角动量并使其向星系中央内流,因而对于活动星系核的燃料供给具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燃料供给机制 内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速度场两点相关的暗晕模型描述
19
作者 曹亮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9-469,共11页
利用当前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领域流行的暗晕模型,对宇宙速度场两点相关函数进行精确的描述。暗晕模型能给出宇宙速度场无论是在线性还是非线性尺度上的估计,而且,模型中考虑了暗晕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解决了在大尺度上模型的预言... 利用当前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领域流行的暗晕模型,对宇宙速度场两点相关函数进行精确的描述。暗晕模型能给出宇宙速度场无论是在线性还是非线性尺度上的估计,而且,模型中考虑了暗晕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解决了在大尺度上模型的预言结果和数值模拟样本统计结果之间不自洽的矛盾。结合暗晕占据数模型,还可以把模型推广到描述星系本动速度两点相关函数上,这无疑给通过星系本动速度来对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及演化进行限制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并指出了可能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本动速度 暗晕模型 暗晕占据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对旋涡星系中央恒星形成的作用
20
作者 林野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5-533,共9页
使用了目前最大的棒旋星系样本之一,着重于研究旋涡星系中央的比恒星形成率(sSFR)和棒结构的关系。我们用1g sSFR=-11 a^(-1)作为星系宁静态和活跃态的分界,统计对比了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中央的sSFR,发现相对于非棒旋星系,棒旋星系处... 使用了目前最大的棒旋星系样本之一,着重于研究旋涡星系中央的比恒星形成率(sSFR)和棒结构的关系。我们用1g sSFR=-11 a^(-1)作为星系宁静态和活跃态的分界,统计对比了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中央的sSFR,发现相对于非棒旋星系,棒旋星系处于中央宁静态的比重更大,而在中央活跃态其恒星形成活动更剧烈。为消除星系样本恒星质量差异对星系中央sSFR统计结果的影响,获得控制样本,使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具有相同的恒星质量分布。随后发现这两类星系在中央宁静态中的统计差异消失,而在中央活跃态棒旋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依旧相对剧烈,尤其体现在长棒星系中。这说明棒结构对旋涡星系中央的恒星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与棒的长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旋星系 星系中央 比恒星形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