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神经化学活体原位电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薛亦飞 肖通方 +3 位作者 蒋亚楠 吴菲 于萍 毛兰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43-1454,共12页
脑科学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其中脑神经化学的研究由于能够揭示脑活动和脑疾病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在神经科学和化学等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电极/溶液界面可设计等特点,尤其适... 脑科学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其中脑神经化学的研究由于能够揭示脑活动和脑疾病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在神经科学和化学等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电极/溶液界面可设计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在活体动物层次开展脑神经化学的分析研究。本文围绕活体原位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近年来电化学分析方法在脑神经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电化学分析 脑神经化学 原位检测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脑中维生素C活体电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纪文亮 张美宁 毛兰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59-1571,共13页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是脑内重要的小分子化学物质,作为抗氧化剂和神经调质,在脑神经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中AA的测定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检测AA的方法需要复杂的样品处理,时间分辨...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是脑内重要的小分子化学物质,作为抗氧化剂和神经调质,在脑神经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中AA的测定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检测AA的方法需要复杂的样品处理,时间分辨率不高,而AA在空气中易于氧化,在电极上的氧化具有大的过电位。因此,选择性高时空分辨率检测AA具有很大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AA的电化学性质,对通过设计电极表面的性质,实现鼠脑和单细胞中AA的选择性、高时空分辨率、实时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活体 电化学分析 选择性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选择性电极在脑神经化学活体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丽君 郑卫 毛兰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80-1491,共12页
脑功能的实现需要多种离子的共同参与,因此,在活体层次实时监测脑内离子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许多生理病理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一类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活体分析等领域。本... 脑功能的实现需要多种离子的共同参与,因此,在活体层次实时监测脑内离子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许多生理病理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一类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活体分析等领域。本文以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主要对其基本构造及其在脑神经化学活体分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电极 活体分析 脑神经化学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电化学生物传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魏欢 吴菲 +1 位作者 于萍 毛兰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66-1479,共14页
化学物质参与脑内信息传递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脑神经化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电化学分析方法能够实现脑内重要神经分子的活体原位和活体在线分析,因而在脑神经生理病理过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 化学物质参与脑内信息传递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脑神经化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电化学分析方法能够实现脑内重要神经分子的活体原位和活体在线分析,因而在脑神经生理病理过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利用酶、核酸适配体等生物识别元件,合理设计电极/溶液传感界面,进而研制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为脑化学的活体分析提供重要的途径。本文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脑化学活体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活体分析 活体原位传感 活体在线分析 脑化学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的电化学固液界面研究
5
作者 张燕燕 汪福意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电化学界面是能源转换与存储、生物化学、传感器和腐蚀等领域的核心,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直是电化学和化学测量学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高真空兼容微流控装置的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的... 电化学界面是能源转换与存储、生物化学、传感器和腐蚀等领域的核心,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直是电化学和化学测量学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高真空兼容微流控装置的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其在电化学固液界面实时、原位探测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微流控装置的进一步创新以及ToF-SIMS仪器的不断发展,原位液相ToF-SIMS将为电催化、电池等领域的复杂电化学固液界面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固液界面 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原位分析 实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细胞外间隙的电化学分析与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金靖 吴菲 +1 位作者 于萍 毛兰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12-1523,共12页
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是指细胞膜外充满液体的空间,约占脑体积的1/5。作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ECS在为细胞输送物质的同时,又能保障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稳定和动作电位的发生,与大脑的基本功能如突触传递、... 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是指细胞膜外充满液体的空间,约占脑体积的1/5。作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ECS在为细胞输送物质的同时,又能保障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稳定和动作电位的发生,与大脑的基本功能如突触传递、记忆、睡眠和疾病的过程等息息相关。本文着重介绍了ECS的基本生物物理特性,综述了利用电化学和成像方法开展体积分数和迂曲度研究的主要进展,并阐述了ECS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间隙 电化学分析 成像 体积分数 迂曲度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响应荧光聚合物的液滴微流控合成及其活体分析应用研究
7
作者 李楠 木肖玉 +1 位作者 乔娟 齐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07-208,共2页
新型刺激-响应聚合物荧光基质探针的构建及其活体分析化学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液滴微流控合成装置合成制备了一系列荧光智能聚合物基质探针,结合荧光共聚焦技术,将其应用于生物活体生理活性物质分析及活细胞的温度变化成像研... 新型刺激-响应聚合物荧光基质探针的构建及其活体分析化学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液滴微流控合成装置合成制备了一系列荧光智能聚合物基质探针,结合荧光共聚焦技术,将其应用于生物活体生理活性物质分析及活细胞的温度变化成像研究中。利用聚合物的刺激-响应性可引起键合于聚合物链上荧光强度的变化,高效高灵敏地识别了ATP、糖、蛋白等生理活性物质,并实时监测了细胞内的温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聚合物 液滴微流控合成 荧光探针 活体分析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模型中胞外抗坏血酸浓度的活体在线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吕扬 张雅文 +4 位作者 谭磊 纪文亮 于萍 毛兰群 周方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95-1599,共5页
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在线高选择性抗坏血酸电化学检测技术,以实验性胸10节段脊髓钳夹损伤为动物模型,研究了脊髓损伤过程中胞外抗坏血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透析探针植入及钳夹损伤瞬间,均存在脊髓抗坏血酸浓度高峰,随后浓度回... 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在线高选择性抗坏血酸电化学检测技术,以实验性胸10节段脊髓钳夹损伤为动物模型,研究了脊髓损伤过程中胞外抗坏血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透析探针植入及钳夹损伤瞬间,均存在脊髓抗坏血酸浓度高峰,随后浓度回到稳定水平,对照组大鼠脊髓细胞外液中抗坏血酸的平均基础浓度为(26.17±1.25)μmol/L(n=8)。实验组脊髓钳夹损伤后,胞外抗坏血酸水平显著增加,达到(53.24±1.95)μmol/L(n=8),这种显著性升高可能与继发性脊髓损伤保护机制导致胞内抗坏血酸外流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抗坏血酸参与调节继发性脊髓损伤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脊髓损伤 活体微透析 在线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模检测仪器的大鼠神经放电和神经化学信号同步检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声伟 王力 +5 位作者 宋先腾 张松 王蜜霞 于萍 毛兰群 蔡新霞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58-1464,共7页
研制了一种可同步检测神经电生理和化学信号的双模检测仪,并应用此仪器开展了双模同步检测实验。此仪器具有0.3μV电压分辨率的64通道神经电生理检测功能、pA级电流精度的4通道电化学检测功能,具备动作电位分离分类、计时电流法、循环... 研制了一种可同步检测神经电生理和化学信号的双模检测仪,并应用此仪器开展了双模同步检测实验。此仪器具有0.3μV电压分辨率的64通道神经电生理检测功能、pA级电流精度的4通道电化学检测功能,具备动作电位分离分类、计时电流法、循环伏安法等常用的检测功能,并且能实现对双模神经信号的同步观测和分析。在采用此仪器开展的单模实验中,完整地检测到了64通道的模拟神经信号,结合微电极阵列获得了信噪比(S/N)为6的神经动作电位发放;采用循环伏安法,获得了铁氰化钾在溶液浓度0.1~10 mmol/L范围内与电流响应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889;同时,采用计时电流法获得了抗坏血酸在溶液浓度10~800μmol/L范围内与电流响应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841。结合大鼠脑缺血模型开展了双模检测实验,在该模型中成功地同步检测到了神经动作电位发放和抗坏血酸浓度变化引起的电流变化,并发现大鼠大脑初级感觉皮层抗坏血酸浓度与动作电位发放呈一定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 神经化学 动作电位 抗坏血酸 微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性嗅觉障碍模型中嗅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丽娟 李金红 +3 位作者 毛兰群 张迎宏 朱丽 马芙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建立化学性嗅觉功能障碍的大鼠动物模型,观察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腹腔注射300 mg/kg 3-甲基吲哚对SD大鼠造成嗅上皮的损伤,动态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1 h、3~6 h和24 h... 目的建立化学性嗅觉功能障碍的大鼠动物模型,观察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腹腔注射300 mg/kg 3-甲基吲哚对SD大鼠造成嗅上皮的损伤,动态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1 h、3~6 h和24 h)的OEPs变化。结果电刺激嗅黏膜时在嗅球附近可记录到"负-正-负(N1-P1-N2)"的三相波,当刺激电流为3 mA时,潜伏期和振幅分别为N1波12.9 ms/19.1μV,P1波23.6 ms/27.0μV,N2波41.7 ms/15.1μV。给药后1 h OEPs变化无显著性;3~6h后OEPs出现变化,表现为N1波或N1、N2波消失,其潜伏期明显延长及振幅变小;以上改变在给药后24h更加显著。结论腹腔注射3-甲基吲哚可建立SD大鼠急性嗅觉障碍的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诱发电位 粪臭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脑神经化学分析与成像》专辑
11
作者 毛兰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42-1442,共1页
脑科学是阐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前沿交叉学科之一,它在多个水平和层次上阐明脑功能的机制,对于增进人类神经活动的效率,提高人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发达... 脑科学是阐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前沿交叉学科之一,它在多个水平和层次上阐明脑功能的机制,对于增进人类神经活动的效率,提高人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已经先后启动并开展了脑科学的研究计划。例如:美国已将1990~2000年的十年命名为“脑十年计划”;2013年初,欧盟委员会宣布“人脑工程”为欧盟未来十年的“新兴旗舰技术项目”;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于2013年4月宣布实施“脑计划”。经过了反复酝酿,我国已初步启动“中国脑计划”。这被看作是可以和人类基因组测序相媲美的大科学项目,其目标是绘制出一幅囊括大脑所有活动的详图,其临床应用包括利用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直接改变神经环路来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神经 化学分析 人类基因组测序 神经系统疾病 欧盟委员会 专辑 成像 技术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神经电化学研究
12
作者 徐聪 江迎 +1 位作者 于萍 毛兰群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共16页
大脑是认知、情感等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脑内神经元通过化学信号及电信号相互连接,共同构成动态而复杂的神经信号网络,实现各项神经活动。因此,对于脑神经化学分子的分析与检测有助于揭示神经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而发展神经... 大脑是认知、情感等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脑内神经元通过化学信号及电信号相互连接,共同构成动态而复杂的神经信号网络,实现各项神经活动。因此,对于脑神经化学分子的分析与检测有助于揭示神经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而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手段。随着各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已有多种分析技术在不同层次实现神经分子的检测。其中,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高时空分辨等优势,有望在活体层次上精准描述特定神经分子在神经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本文围绕选择性以及生理兼容性两大关键问题展开,以本课题组最新研究进展为例,系统阐述了电极界面的构筑原则以及电位型检测方法的独特优势,着重介绍了抗坏血酸在神经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对脑神经电化学分析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电化学传感 脑神经化学 选择性 生理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活性氧物种的氧杂蒽类光学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巍 马会民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11-1321,共11页
活性氧物种在维持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于正常水平的活性氧物种会损伤蛋白质、DNA等生物分子,进而导致疾病。因此,活性氧物种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研究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探针因具... 活性氧物种在维持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于正常水平的活性氧物种会损伤蛋白质、DNA等生物分子,进而导致疾病。因此,活性氧物种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研究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探针因具有分析灵敏度高、样品时空分辨能力强等特点,已在该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具有发射波长长,光稳定性好,荧光量子产率高等优点的氧杂蒽类荧光探针已成为检测活性氧物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总结了近五年来应用于活性氧物种检测的氧杂蒽类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与成像分析,归纳了不同活性氧物种的识别单元,并展望了此类探针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物种 杂蒽类光学探针 别单元 光成像分析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分子离子晶体的湿度传感构效关系研究(英文)
14
作者 唐会敏 颜海龙 +3 位作者 张丽 费俊杰 于萍 毛兰群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9-325,共7页
相对湿度是许多领域的关键参数,环境湿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湿度进行测量和控制是各个领域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前期的研究中,作者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离子材料(SIM),它是由基于咪唑的双阳离子(如1,10-双(3-甲基咪唑-1-... 相对湿度是许多领域的关键参数,环境湿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湿度进行测量和控制是各个领域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前期的研究中,作者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离子材料(SIM),它是由基于咪唑的双阳离子(如1,10-双(3-甲基咪唑-1-基)癸烷,C10(mim)2)和电活性二阴离子(如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组成的,发现其对湿度具有敏感且快速的响应.在此基础上,本文制备了6种不同碳链(C4,C6,C8,C10,C12,C14)的咪唑基化合物,发现其中3种(C10,C12,C14)可与ABTS形成水稳定的SIM.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以及石英晶体微量天平表征了这些超分子离子材料的湿度传感性能,发现基于C12的SIM具有最佳的湿度传感性能.同时,SEM结果显示随着碳链的增加,离子材料的厚度变薄并且形态变得不规则.因此,作者认为疏水作用和材料比表面积均会影响湿度传感的灵敏度.本研究为发展新的湿度响应的离子传感材料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离子材料 咪唑阳离子 湿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成像技术在中药分析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15
作者 申夺 闵建新 +4 位作者 陈杰 颜冬梅 刘会会 李斌 聂宗秀 《中国科学: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1-677,共17页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且存在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机制,解析中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质谱成像是一种将质谱与离子成像相结合的技术,无需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效率高、特异性强,且保留了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作为一种原位可视化...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且存在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机制,解析中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质谱成像是一种将质谱与离子成像相结合的技术,无需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效率高、特异性强,且保留了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作为一种原位可视化代谢物分布的工具,质谱成像技术被广泛用于中药研究.本文概述了在中药分析领域常用的质谱成像技术的原理与适用类型,总结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途径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药理毒理机制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期质谱成像技术在中药分析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成像 中药分析 活性成分 质量控制 药理机制
原文传递
非样品手性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测定手性多巴 被引量:5
16
作者 邱昌桂 王晓瑜 +2 位作者 郭振朋 宋丽娟 陈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0-474,共5页
以L-多巴为测定目标,以天然芳香氨基酸为替代样品,建立了以非样品α-羟基酸为手性配体,以铜和镍等二价金属为中心离子的手性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新方法.当弱配位的α-羟基酸与中心离子的摩尔比大于6∶1时,所建立的方法即可实现对D,L-氨... 以L-多巴为测定目标,以天然芳香氨基酸为替代样品,建立了以非样品α-羟基酸为手性配体,以铜和镍等二价金属为中心离子的手性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新方法.当弱配位的α-羟基酸与中心离子的摩尔比大于6∶1时,所建立的方法即可实现对D,L-氨基酸和D,L-多巴的基线分离,可用于口服多巴药片含量的测定,检测出质量分数为0.5%的异构体杂质,其定量的线性范围是0.025~2.5 mmol/L,回收率为96.3%.据此方法测得某商品药片的实际含量(质量分数)为标称值的(97.33±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 羟基酸金属络合物 手性分离 氨基酸 多巴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组装技术的纳米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军 王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7,共11页
纳米自组装技术的迅速发展拓宽了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利用自组装合成纳米新材料是一种有效且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本综述介绍了纳米自组装技术的研究价值及近年来新兴的制备方法,重点论述了驱动纳米自组装的作用类型,包括范德华力、静电... 纳米自组装技术的迅速发展拓宽了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利用自组装合成纳米新材料是一种有效且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本综述介绍了纳米自组装技术的研究价值及近年来新兴的制备方法,重点论述了驱动纳米自组装的作用类型,包括范德华力、静电作用、磁力作用、氢键、熵效应以及疏溶剂相互作用、DNA碱基互补配对等其它相互作用,同时也对纳米自组装体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利用纳米自组装技术研制新材料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纳米材料 制备方法 相互作用 应用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胺的碱坝聚焦-毛细管电泳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晓瑜 陈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06-1509,共4页
建立了碱坝聚焦-毛细管电泳方法,实现了一些芳香胺的高灵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只需在大体积进样前先泵入一段NaOH溶液.当进样5cm长时,间苯二胺、邻苯二胺及三聚氰胺的检出限可分别降至0.1,0.05和0.05μmol/L,灵敏度比常规进样提高了10... 建立了碱坝聚焦-毛细管电泳方法,实现了一些芳香胺的高灵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只需在大体积进样前先泵入一段NaOH溶液.当进样5cm长时,间苯二胺、邻苯二胺及三聚氰胺的检出限可分别降至0.1,0.05和0.05μmol/L,灵敏度比常规进样提高了100倍.在2个量级浓度范围内,各分析物峰面积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该法可用于分析染发剂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碱坝聚焦 芳香胺 染发剂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荧光温度计的制备及其细胞内温度成像研究
19
作者 乔娟 木肖玉 齐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09-210,共2页
细胞内温度变化的研究与代谢通路息息相关,因此构建细胞内的温度响应探针研究能量代谢与温度之间的内在关系至关重要。最近我们构建了一系列基于荧光聚合物的分子温度计并应用于细胞内的温度变化研究。利用聚合物的温度刺激-响应性能引... 细胞内温度变化的研究与代谢通路息息相关,因此构建细胞内的温度响应探针研究能量代谢与温度之间的内在关系至关重要。最近我们构建了一系列基于荧光聚合物的分子温度计并应用于细胞内的温度变化研究。利用聚合物的温度刺激-响应性能引起键合于聚合物链上荧光分子的变化,可以高效灵敏的识别细胞内温度并实现其变化研究。同时,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进行外界刺激条件下细胞内温度变化成像,考察与温度相关的神经递质及能量物质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聚合物 荧光温度计 细胞内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铜试剂的Cu^2+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常昂 吴尚荣 +5 位作者 柳影 张鑫 魏涌标 李松青 刘祥军 上官棣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2,共5页
基于新铜试剂2,9-二甲基-邻菲罗啉(NCP)对Cu2+的高选择性,本研究以NCP为母体,设计合成了Cu2+荧光探针2,9-二苯并噻唑-邻菲罗啉(PDBT)。该探针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Job’s plot研究表明PDBT与Cu2+的结合比为1∶1,与NCP相比,其荧光量... 基于新铜试剂2,9-二甲基-邻菲罗啉(NCP)对Cu2+的高选择性,本研究以NCP为母体,设计合成了Cu2+荧光探针2,9-二苯并噻唑-邻菲罗啉(PDBT)。该探针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Job’s plot研究表明PDBT与Cu2+的结合比为1∶1,与NCP相比,其荧光量子产率提高了7倍,对Cu2+具有高的检测灵敏度,检测限低至0.079μmol/L。进而对市售饮用水进行添加实验,得到了良好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铜试剂 邻菲罗啉 荧光探针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