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机载体吸附-交联固定化海洋脂肪酶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海蛟 王云鹏 +2 位作者 张云 孙爱君 胡云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使用硅藻土载体和乙二醇缩水甘油醚进行吸附-交联固定海洋脂肪酶。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结合的实验方案,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20℃,pH 5.0的0.1 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载体投放量为2 g,吸附固定化时间为6 h。交联最佳温度条件为30℃,交联... 使用硅藻土载体和乙二醇缩水甘油醚进行吸附-交联固定海洋脂肪酶。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结合的实验方案,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20℃,pH 5.0的0.1 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载体投放量为2 g,吸附固定化时间为6 h。交联最佳温度条件为30℃,交联时间为6 h,乙二醇缩水甘油醚浓度为1.2%。吸附交联后酶活达124.83 U/g,酶活回收率高达67.31%。固定化脂肪酶连续操作5次依然保持良好的酶活性,对比游离酶,最适反应pH没有变化,但是最适反应温度固定化酶为50℃,提升5℃。同时,固定化脂肪酶显示出较好的机械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结果证明硅藻土吸附-交联固定化海洋脂肪酶在工业酶固定化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海洋脂肪酶 吸附 交联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脱腥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的脱腥效果比较
2
作者 陈茂森 黄晟 +10 位作者 于刚 赖世钦 蔡冰娜 陈华 邓琬波 唐科 杨文华 王琴 肖更生 潘剑宇 李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薛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肽粉因固有的腥味,限制了其在后续深加工产品中的应用和开发。实验采用葡萄糖糖化法、β-环糊精包埋法和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3种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进行脱腥处理,并通过运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相色谱-... 薛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肽粉因固有的腥味,限制了其在后续深加工产品中的应用和开发。实验采用葡萄糖糖化法、β-环糊精包埋法和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3种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进行脱腥处理,并通过运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技术手段,评估了原料的腥味脱除效果。结果显示,葡萄糖糖化法处理,可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酯类成分以降低原料腥味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腥味物质三甲胺的脱除率为91%,但原料基本风味损失较明显;β-环糊精包埋法处理有一定脱腥效果,三甲胺脱除率为16%,但腥味与刺激性风味仍有残留;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法处理,在降低部分原料基本风味损失的基础上,可脱除醛类刺激性风味物质并显著减少了主要腥味成分,三甲胺的脱除率为93%,并可产生令人愉悦的风味成分。研究表明,葡萄糖-β环糊精的复合应用是一种简洁、有效的脱腥方式,可显著改善薛氏海龙肽粉的风味,为薛氏海龙肽粉在功能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上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氏海龙肽粉 脱腥 感官评定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中牛磺酸的超声、酶解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万鹏 任南南 +4 位作者 蔡冰娜 陈华 陈得科 孙恢礼 潘剑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14-118,共5页
以牛磺酸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法、蛋白酶酶解法提取香港巨牡蛎中牛磺酸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确定了超声法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功率825 W、温度70℃,牛磺酸得率... 以牛磺酸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法、蛋白酶酶解法提取香港巨牡蛎中牛磺酸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确定了超声法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功率825 W、温度70℃,牛磺酸得率为0.276(±0.013)%;碱性蛋白酶作为优选酶种,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4 000U/g、料液比1∶2、酶解时间6 h,牛磺酸得率为0.746(±0.053)%,显著高于超声提取法;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牛磺酸得率为0.782(±0.023)%,高于碱性蛋白酶酶解法,可优选应用于牡蛎牛磺酸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牛磺酸 超声 酶解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几丁质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戴世鲲 王广华 +2 位作者 李涛 吴华莲 向文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40-145,共6页
海洋微生物是新颖几丁质酶基因的重要来源。构建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表层沉积物几丁质酶基因文库,得到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共计114条。以0.3的距离划分OTU,得到54个OTU单元,丰富度指数Chao1值为159.86,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值分别... 海洋微生物是新颖几丁质酶基因的重要来源。构建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表层沉积物几丁质酶基因文库,得到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共计114条。以0.3的距离划分OTU,得到54个OTU单元,丰富度指数Chao1值为159.86,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值分别为3.39和0.06。对54条OTU单元的代表序列,利用BLAST程序与Gen Bank基因库中的序列比对,所有序列均发现具有几丁质酶基因的保守位点,相似性最高为97%,最低为41%,31个OTU单元的代表序列来自于未培养微生物。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深海沉积环境中具有丰富的几丁质酶基因多样性,蕴藏着大量未知的几丁质酶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海沉积物 几丁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合转移技术将外源DNA大片段引入变铅青链霉菌中的研究
5
作者 戴世鲲 周丹燕 +2 位作者 王广华 李翔 向文洲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5期3776-3778,3783,共4页
为了发展一种将150 kb及以上的外源DNA片段引入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中的有效方法,以大肠杆菌-变铅青链霉菌穿梭细菌人工染色体为载体,将携带完整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3个150-180 kb的外源DNA片段期望以接合转... 为了发展一种将150 kb及以上的外源DNA片段引入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中的有效方法,以大肠杆菌-变铅青链霉菌穿梭细菌人工染色体为载体,将携带完整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3个150-180 kb的外源DNA片段期望以接合转移的方式从大肠杆菌宿主菌(Escherichia coli ET12567/p UZ8002)中横向转移入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TK23菌株中。结果表明,接合转移技术能够有效地将携带完整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3个外源DNA大片段引入到变铅青链霉菌基因组中并稳定传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合转移技术 外源DNA大片段 细菌人工染色体 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硅藻土吸附固定化脂肪酶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林海蛟 张继福 +2 位作者 张云 孙爱君 胡云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0-1211,共12页
以硅藻土为载体对海洋来源的脂肪酶进行吸附固定化,首次系统地探寻添加剂对吸附固定化过程的促进作用。分别以海藻糖、(NH4)2SO4、丙氨酸等为添加剂,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合的方案优化条件。结果显示,海藻糖添加剂的最优条件为:磷酸... 以硅藻土为载体对海洋来源的脂肪酶进行吸附固定化,首次系统地探寻添加剂对吸附固定化过程的促进作用。分别以海藻糖、(NH4)2SO4、丙氨酸等为添加剂,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合的方案优化条件。结果显示,海藻糖添加剂的最优条件为:磷酸钠缓冲液pH 6.5,固定化温度20℃,载体量投放量0.5 g,海藻糖浓度15 mmol/L,固定化时间11 h,酶活力达到94.35 U/g;(NH4)2SO4添加剂的最优条件为: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4.0,固定化温度30℃,载体投放量1.0 g,(NH4)2SO4浓度为15 mmol/L,固定化时间6 h,酶活力达到73.21 U/g;丙氨酸添加剂的最优条件为: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4.5,固定化温度25℃,载体投放量0.5 g,丙氨酸浓度为15 mmol/L,固定化时间4 h,酶活力达到134.18 U/g。采用不同添加剂时,缓冲液类型、pH和固定化时间等条件对硅藻土吸附脂肪酶的过程有着较大影响,这些影响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酶 硅藻土 吸附 添加剂 过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永兴岛和东岛土壤中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晨敏 隆楚月 +6 位作者 黎大宁 朱春友 彭先芝 孙毓鑫 罗孝俊 张黎 麦碧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8-1014,共7页
永兴岛和东岛是南海的重要战略岛屿,研究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Halogenated flame retardants,HFRs)在永兴岛和东岛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南海岛屿土壤的生态环境现状,为评估海岛土壤中微塑料和HFRs的生态风险提供重要的科学... 永兴岛和东岛是南海的重要战略岛屿,研究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Halogenated flame retardants,HFRs)在永兴岛和东岛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南海岛屿土壤的生态环境现状,为评估海岛土壤中微塑料和HFRs的生态风险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该文研究了永兴岛和东岛土壤样品中微塑料和HFRs的污染水平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2个岛屿之间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的差异。结果表明,永兴岛和东岛土壤样品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12±110)items·kg^(-1)和(219±45)items·kg^(-1)。2个岛屿土壤中都以小于0.5 mm,纤维状、透明的微塑料为主,其材质主要为PET。永兴岛土壤中多溴联苯醚(PBDEs)、1,2-二(2,4,6-三溴苯氧基)乙烷(BTBPE)、十溴二苯乙烷(DBDPE)和德克隆(D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4±50.1)、(0.02±0.01)、(4.05±1.80)、(0.10±0.01)ng·g^(-1);东岛土壤中PBDEs、BTBPE、DBDPE和DP的质量分数为(2.12±0.15)、nd(未检出)、(0.26±0.02)、(0.07±0.01)ng·g^(-1)。永兴岛土壤中微塑料丰度、PBDEs、DBDPE和DP质量分数都显著高于东岛土壤,这可能与永兴岛上的人类活动有关。土壤中PBDEs、DBDPE和DP的质量分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三类卤代阻燃剂可能有相似的来源或环境行为。BDE 209是2个岛屿土壤中最主要的PBDEs单体;2个岛屿土壤中fanti值都低于工业品,表明两岛土壤选择性地赋存了syn-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 土壤 微塑料 卤代阻燃剂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terarcys sp.海水藻株对UV-B辐射的响应及生理机制研究
8
作者 吕金亭 裴海伟 +4 位作者 卫华宁 吴华莲 李涛 吴后波 向文洲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8,共11页
为探究微藻对UV-B辐射的响应及生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微藻的潜在应用价值,以Asterarcys sp.SCSIO-44020海水藻株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UV-B辐射处理组(0、10、30、50和70 min),各组对应的辐射剂量分别为0、150、460、770和1050 mJ·cm^(−... 为探究微藻对UV-B辐射的响应及生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微藻的潜在应用价值,以Asterarcys sp.SCSIO-44020海水藻株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UV-B辐射处理组(0、10、30、50和70 min),各组对应的辐射剂量分别为0、150、460、770和1050 mJ·cm^(−2),从接种第一天开始,每隔48 h辐射处理1次,直至培养末期,开展UV-B辐射对该藻株的生理生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藻株经20 d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10~50 min处理组的UV-B辐射对藻株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70 min处理组对其生长则有显著抑制(P<0.05)。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总脂含量反之,但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类菌胞素氨基酸(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MAAs)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随UV-B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0 min处理组MAAs含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1.75倍;而50 min处理组的总糖和MAAs产量达到最高,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40%和57.61%。综上所述,Asterarcys sp.海水藻株具有极强的抗UV-B辐射能力,MAAs增加是其适应紫外辐射的关键,间歇式的50 min UV-B辐射处理可作为该藻株生产MAAs等微藻产物的有效调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arcys sp. UV-B辐射 代谢产物 类菌胞素氨基酸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藻基因组中糖苷酶类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戴世鲲 何慧 +3 位作者 李涛 吴华莲 向文洲 曾海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115-121,共7页
在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可检索到3个钝顶螺旋藻藻株、1个极大螺旋藻藻株、1个盐泽螺旋藻藻株和1个螺旋藻属未定种的藻株基因组序列。6个螺旋藻基因组序列来源的糖苷酶基因共计32个,编码蛋白含260-1 084个氨基酸,BLAST序列比对显示,与非螺... 在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可检索到3个钝顶螺旋藻藻株、1个极大螺旋藻藻株、1个盐泽螺旋藻藻株和1个螺旋藻属未定种的藻株基因组序列。6个螺旋藻基因组序列来源的糖苷酶基因共计32个,编码蛋白含260-1 084个氨基酸,BLAST序列比对显示,与非螺旋藻种属来源的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在49%-84%之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2个糖苷酶基因聚类成8个簇,另有3个基因分别单独构成进化分支。酶学功能预测显示,这些糖苷酶基因分别属于8个糖苷酶家族(GH3、GH9、GH13、GH23、GH25、GH38、GH57、GH104),具有8种糖苷酶催化活性(纤维素酶、溶菌酶、α-甘露糖苷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1,4-α-葡聚糖分支酶、肽聚糖结合功能、β-葡萄糖苷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基因组 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孵育对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珊 李任强 +3 位作者 张继福 张云 孙爱君 胡云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66,共6页
【目的】研究甘氨酸孵育对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甘氨酸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过剩的环氧基团,对孵育的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并且比较孵育前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结果... 【目的】研究甘氨酸孵育对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甘氨酸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过剩的环氧基团,对孵育的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并且比较孵育前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结果】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为:选用浓度为2.5 mol/L、pH7.0的甘氨酸溶液,在25℃条件下孵育24 h。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在80℃条件下处理6 h后仍保存60%左右,而相同条件下处理后的未经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只剩下45%左右;与未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相比较,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最适反应pH(8.0)、最适反应温度(45℃与孵育前相同,pH耐受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变化趋势在孵育前后基本保持一致。【结论】孵育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剩余的环氧基团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术环节,甘氨酸孵育工艺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对反应pH、pH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等性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脂肪酶 固定化 甘氨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家法 李洁 张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三亚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及其周围海水中的细菌,并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探讨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从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鹿角珊瑚(Acropora sp.)、盔形珊瑚(...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三亚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及其周围海水中的细菌,并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探讨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从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鹿角珊瑚(Acropora sp.)、盔形珊瑚(Galaxe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样品中分别分离获得细菌60、61、54、20株,从珊瑚周边海水中分离获得细菌31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珊瑚来源的细菌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级水平上对4种珊瑚及海水来源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发现在4种珊瑚中均有分布的属有3个,为Brachybacterium、Microbacterium和Ruegeria,珊瑚来源细菌类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发现4种珊瑚来源细菌与海水来源细菌类群差异较大。在分离的菌株中,有7株菌与已有效描述的细菌物种典型菌株的全长16S r 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7%,代表着潜在新属或新种。试验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岸礁区珊瑚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潜藏较多的新物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珊瑚 可培养细菌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近江牡蛎脂溶性藻毒素污染状况与安全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柳阳 郭伟 +3 位作者 黎全江 韦翠婷 张黎 张晨晓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分别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采集广西北部湾养殖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脂溶性藻毒素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牡蛎样品普遍沾染脂溶性藻毒素,包... 分别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采集广西北部湾养殖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脂溶性藻毒素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牡蛎样品普遍沾染脂溶性藻毒素,包括虾夷扇贝毒素(homo-Yessotoxin, homo-YTX)、环亚胺毒素(Gymnodimines, GYM;Spirolide1, SPX1)、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2, AZA2)和蛤毒素(Pectenotoxin2, PTX2),不同季节种类和含量有一定差异。其中GYM含量最高且最高值(13.15μg·kg^-1)出现在冬季,其他类型毒素介于0.03~1.40μg·kg^-1。应用风险熵值法和点评估法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显示风险熵值和暴露风险指数均低于限定标准,不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脂溶性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险熵值法 点评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品 魏京广 +3 位作者 许濛 陈秀丽 秦启伟 周永灿 《热带生物学报》 2016年第3期285-289,共5页
根据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全长c DNA,对其原核表达、组织分布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PKR基因c DNA全长为2 151 bp,其中ORF区为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大小为70 157.15 Da... 根据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全长c DNA,对其原核表达、组织分布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PKR基因c DNA全长为2 151 bp,其中ORF区为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大小为70 157.15 Da,PI为5.72。通过NCBI网站上BLAST软件比对发现,斜带石斑鱼PKR与其他物种的PKR高度同源。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KR-p ET-32a,获得了斜带石斑鱼PKR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制备了斜带石斑鱼PKR鼠抗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对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组织分布研究表明,该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头肾次之。以荧光显微镜对其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该基因为全细胞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克隆表达 亚细胞定位 PK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吸附固定化Bacillus sp.DL-2胞内蛋白酶拆分制备(S)-乙酸苏合香酯
14
作者 王晓敏 董璐 +3 位作者 徐湘薇 张继福 张云 胡云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5-425,共11页
【目的】(S)-乙酸苏合香酯是手性药物合成的关键手性砌块,其在多种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医药、香料的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化学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需要有毒有机溶剂及重金属的参与,对环境及人类具有严重的危害,同时得到的... 【目的】(S)-乙酸苏合香酯是手性药物合成的关键手性砌块,其在多种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医药、香料的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化学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需要有毒有机溶剂及重金属的参与,对环境及人类具有严重的危害,同时得到的手性化合物的光学纯度较低。与传统的化学合成相比,酶法选择性拆分消旋体化合物,具有高立体专一性和区域选择性、副反应少、产率高、产物光学纯度好以及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拆分方法。实验表明,Bacillus sp.DL-2胞内蛋白游离酶可拆分制备(S)-乙酸苏合香酯,然而游离酶不易回收且稳定性差,将Bacillus sp.DL-2胞内蛋白游离酶制备成固定化制剂,克服了游离酶对环境敏感,稳定性不高的缺点,为工业化生产(S)-乙酸苏合香酯奠定了基础。【方法】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离子结合法、共价结合法、交联法和包埋法。以吸附法固定酶,酶的构象很少改变,因此,酶的催化活力损失较少;且吸附法固定化操作过程简单,因此吸附法在经济上是最具吸引力的固定化方法。硅藻土由硅藻的细胞壁沉积而成,硅藻土表面的多孔性与负电性使其呈现明显表面吸附性,因而被常用做吸附载体。以硅藻土作为固定化载体,对Bacillus sp.DL-2胞内蛋白酶进行固定化,用以拆分制备高光学纯的(S)-乙酸苏合香酯。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确定制备固定化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及制备(S)-乙酸苏合香酯的最佳拆分条件,并测定了制备的固定化酶对金属离子的敏感度及储存稳定性。【结果】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温度40℃,pH为7,固定化时间10 h,载体添加量100 g/L。在最佳固定化条件下制备了固定化酶,优化确定了制备(S)-乙酸苏合香酯的最佳拆分条件为:固定化酶用量为160 mg/mL,拆分时间7 h,拆分温度30℃,缓冲液pH为7。【结论】在最佳固定化及拆分条件下,制备的(S)-乙酸苏合香酯e.e.值可达到96.8%,转化率为73.9%,且固定化酶对金属离子敏感度较低,对反应环境要求较低,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固定化酶在4℃条件下储存,随保存周数的增加,e.e.值及转化率均逐渐降低,但4周后e.e.值仍能达到90.1%,转化率保持在66.6%左右,具备较高的储存稳定性,为工业化生产(S)-乙酸苏合香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固定化酶 手性拆分 (S)-乙酸苏合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
15
作者 刘秋婷 田雨顺 +2 位作者 云龙 罗鹏 胡超群 《热带生物学报》 2017年第2期232-235,共4页
针对传统噬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缺乏广泛适用性,并且提取中用到酚/氯仿抽提,操作步骤繁琐,会对操作人员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等不足,笔者建立了1种噬菌体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其提取的主要步骤包括宿主核酸降解、噬菌体粒子沉... 针对传统噬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缺乏广泛适用性,并且提取中用到酚/氯仿抽提,操作步骤繁琐,会对操作人员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等不足,笔者建立了1种噬菌体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其提取的主要步骤包括宿主核酸降解、噬菌体粒子沉淀、噬菌体DNA释放、杂质去除、DNA吸附、DNA清洗和DNA洗脱等。结果表明,通过此法能快速提取以溶藻弧菌、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为宿主菌的多种噬菌体基因组DNA,最快可以在2 h内完成,而且提取的产量和纯度均较高,DNA浓度超过100 ng·μL^(-1),OD_(260/280)达到1.8以上,提取产物不受宿主菌基因组DNA污染,可用于下游的实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基因组DNA 快速提取方法 核酸降解 噬菌体粒子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