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山 黄晓梅 +1 位作者 芮钢 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0-335,共6页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外降解性能。方法: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左旋-聚乳酸分别以3∶1和4∶1的质量比混合,制...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外降解性能。方法: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左旋-聚乳酸分别以3∶1和4∶1的质量比混合,制备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试件。将两种数字化人工骨支架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及左旋-聚乳酸分别置于初始p H值为7.4的50 m L模拟体液中,在37℃恒温箱中降解16周,动态观察溶液p H值、钙及磷离子浓度,以及材料降解率、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降解16周时,两种数字化人工骨组的p H值维持在7.34-7.36,高于左旋-聚乳酸组(P<0.01),低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两种数字化人工骨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磷离子浓度低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两种数字化人工骨组的降解率低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高于左旋-聚乳酸组(P<0.01);抗压强度顺序:珊瑚羟基磷灰石组>3∶1数字化人工骨组>左旋-聚乳酸组>4∶1数字化人工骨组;两种数字化人工骨微孔结构增多,孔隙率升高,孔径增大,说明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羟基磷灰石 生物降解 环境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珊瑚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快速成形 骨组织工程 生物降解性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实验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山 黄晓梅 +2 位作者 芮钢 尹庆水 尤元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5期3961-3965,共5页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通过实验证实其具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必需的理化性能。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性。方法:将32只白化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实验组分别采用质量...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通过实验证实其具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必需的理化性能。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性。方法:将32只白化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实验组分别采用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浸提液,阳性对照组采用体积分数为5%甲醛溶液,阴性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根据《GB-T 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最大剂量致敏试验步骤进行皮内诱导、局部诱导和激发。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24,48 h豚鼠皮肤反应按Magnusson和Kligman等级进行分级。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48 h后对皮肤进行活检,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光镜下观察。结果与结论:阴性对照组和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浸提液组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24,48 h皮肤无致敏反应,而阳性对照组在这任一时间点均有中度以上红斑。活检皮肤光镜下实验组未见皮肤水肿,皮肤棘细胞层水肿,血管周围、弥漫的真皮和表皮单核细胞浸润,见散在少量的嗜碱性细胞。说明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在致敏方面具有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珊瑚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快速成形 骨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胫骨腔隙性骨缺损 被引量:6
3
作者 林山 芮钢 +3 位作者 胡义 黄晓梅 尹庆水 尤元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人工骨在兔体内成骨效应和降解性能。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别于双侧胫骨上端制备直径5 mm、深15 mm的腔隙性骨缺损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植入数字化CHA人工骨,... 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人工骨在兔体内成骨效应和降解性能。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别于双侧胫骨上端制备直径5 mm、深15 mm的腔隙性骨缺损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植入数字化CHA人工骨,空白对照组旷置,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进行双侧胫骨Lane-sandhu放射学及组织学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第4周纤维组织包裹数字化CHA人工骨试件,试件变得较松软并降解;术后第8周试件继续降解,表面有新骨形成;术后第12周试件周边有新骨包绕,与周缘骨质连接紧密,被新生骨质替代。实验组术后4、8、12周放射学及组织学评分逐渐增高,而且实验组术后4、8、12周放射学及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CHA人工骨具有良好成骨效应和合适的体内降解性能,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可个性化定制的人工骨材料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腔隙性骨缺损模型 数字化人工骨 珊瑚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原文传递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山 郭氧 +3 位作者 黄晓梅 尤元璋 芮钢 李楠竹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ndylarknee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对15例17个膝关节行UKA,其中:男6例(7膝)、女9例(11膝);年龄42~90岁,平均65岁;术前诊断:骨性关节炎9例(11...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ndylarknee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对15例17个膝关节行UKA,其中:男6例(7膝)、女9例(11膝);年龄42~90岁,平均65岁;术前诊断:骨性关节炎9例(11膝)、股骨内侧髁坏死3例(3膝)、创伤性关节炎3例(3膝)。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5.3个月。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活动度方面改善明显,膝关节本体感觉良好,HSS评分由术前(38.5士3.5)分提高到术后(89.4士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90.5%。术后定期摄膝关节正侧x线片均显示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良好,股骨、胫骨假体周围无X线透亮线,假体无任何松动迹象,髌骨轨迹良好。结论:UKA对于治疗局限单间室的膝关节病,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它具有切除骨质少,植入异物少,手术时间短便于翻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单髁置换刘盏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