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驱动的天文科学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1
作者 毛永娜 向娥 +2 位作者 李瑀旸 王存是 刘继峰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5年第2期41-46,共6页
当前我国天文科学教育存在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活动单一等突出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此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基于“Star Whisper”和“AstroOne”的AI学习社区探索研究,构建了包含知识汇聚与分享、智能观测支持、... 当前我国天文科学教育存在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活动单一等突出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此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基于“Star Whisper”和“AstroOne”的AI学习社区探索研究,构建了包含知识汇聚与分享、智能观测支持、科研启发与思维塑造的多维赋能体系。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汇集科学家的前沿科学思想和科学教育热情,降低地区间天文科学教育力量的差异,为破解天文科学教育的设施困境和师资困境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路径,助力实现教育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天文学 天文科学教育 AI学习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历史、应用现状与未来
2
作者 彭导琦 左肖雄 江洪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4年第2期14-35,共22页
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为天文学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工具,对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综述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历史演进、应用现状以及挑战与趋势,为公众科... 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为天文学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工具,对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综述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历史演进、应用现状以及挑战与趋势,为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天文公众科学的多元化与公众参与度的提升。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历史演进过程。其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公众科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发展趋势、地区分布、研究主题以及项目模式等。再次,综合公众科学应用现状和文献研究,分析和总结了公众科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提出了应从政策层面推动公众科学发展,并借助国际合作和开放科学浪潮,进一步发挥公众科学对科学发展与创新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科学 天文学 公众参与 业余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20年 被引量:4
3
作者 颜毅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63-1384,共22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2001年成立以来,汇集了与太阳物理有关的创新研究队伍和观测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太阳物理研究群体,拥有理论研究、观测分析和设备研制等综合优势.20年来,国家天文台成功运行着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太阳射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2001年成立以来,汇集了与太阳物理有关的创新研究队伍和观测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太阳物理研究群体,拥有理论研究、观测分析和设备研制等综合优势.20年来,国家天文台成功运行着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太阳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等世界一流的观测设备,研制了全日面太阳光学和磁场监测系统及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MUSER)等新一代观测设备,正在研制中红外太阳磁场精确测量观测系统(accurate solar infrared magnetic measuring system,AIMS)、我国首个空间太阳望远镜ASO-S(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的有效载荷全日面磁场望远镜(full-disk magnetograph,FMG)、米波-十米波射电频谱日像仪和行星际闪烁射电望远镜等新设备.本文着重回顾近20年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取得的一系列开拓性研究成果或亮点研究进展,进一步展望未来我国太阳物理界将主要在太阳磁场、太阳射电和深空太阳探测方面进行的重点突破,推动在太阳和日地物理中解决科学难题,包括太阳磁场与太阳周的起源、日冕加热、太阳爆发起源及其对日地空间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物理 太阳磁场 太阳活动 太阳射电 太阳活动预报
原文传递
科普级望远镜的天文观测与科学研究
4
作者 陈勋浩 吴宏 慕海洋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6期606-617,共12页
采用科普级小望远镜Sky-Watcher 150PDS并配置了业余级的ZWO ASI120MM-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相机进行天文观测测试,以探讨科普设备进行专业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首先测试了CMO... 采用科普级小望远镜Sky-Watcher 150PDS并配置了业余级的ZWO ASI120MM-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相机进行天文观测测试,以探讨科普设备进行专业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首先测试了CMOS相机的基本性能和参数曲线,测试结果满足专业天文观测的基本要求。随后,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将CMOS相机安装在科普望远镜上进行基本的天文观测测试。观测了疏散星团M35、短周期变星V*V2455Cyg,并获得了相应的测光辅助图像(本底、平场等)。经过专业天文图像预处理方法处理后,对目标源进行天体测量定标、天体光度测量和流量定标,并给出了测光结果、光变曲线和简单的周期分析。将测光结果与已知星表对比,得到的测光精度优于0.02 mag,并得到较差测光精度约为0.005 mag。测试结果说明科普级望远镜与CMOS相机具备进行天文科学观测与研究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小学生和天文爱好者也有机会加入天文科学观测和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望远镜 CMOS 天文观测 测光精度 较差测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密斯海月球长期科研站选址与潜在科学目标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孟治国 常文清 +4 位作者 沈朝 平劲松 黄少鹏 蔡占川 张渊智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月球史密斯海(Mare Smythii)位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单元和科学价值。结合SLDEM 2015高程数据、克莱门汀紫外/可见光数据、“月神1号”(Selene-1)多波段成像仪数据和“嫦娥二号”(Chang’E-2,CE-2)微波辐射计数据,... 月球史密斯海(Mare Smythii)位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单元和科学价值。结合SLDEM 2015高程数据、克莱门汀紫外/可见光数据、“月神1号”(Selene-1)多波段成像仪数据和“嫦娥二号”(Chang’E-2,CE-2)微波辐射计数据,对史密斯海的地质、地形、物质成分和微波热辐射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科研、资源和能源的角度,建议建立以(88°E,1°N)为中心的月球长期科研站;最后,结合月表地形特征设计了3条巡视路线,初步确定和规划了14个以月球科学和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值得探测的考察点并分析了其科学价值。论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未来建设长期运行的月球科研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长期科研站 史密斯海 地质重要性 地形 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天文观测基地光学观测环境及相关研究进展
6
作者 康喆 牛炳力 +10 位作者 李振伟 孙建南 吕游 朱成伟 邓诗宇 刘德龙 杨文波 张楠 柳鸣 孙明国 刘承志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地基光学天文望远镜是人类探索与研究宇宙的重要手段,对已有地基光学台址的光学观测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可以为后期设备针对性改造以及观测者调整观测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对提升地基光学设备的观测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天文观测基地(简... 地基光学天文望远镜是人类探索与研究宇宙的重要手段,对已有地基光学台址的光学观测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可以为后期设备针对性改造以及观测者调整观测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对提升地基光学设备的观测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天文观测基地(简称“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大绥河镇小绥河村南沟约5 km处(东经126.3°,北纬43.8°,海拔高度313m).基地大气视宁度均值范围约为1.3″-1.4″、天顶附近V波段的天光背景亮度为20.64mag·arcsec^(-2)、年晴夜数最高可达270余天,具有良好的天文观测条件.吉林天文观测基地于2016年投入运行,现有1.2m光电望远镜、迷你光电阵列望远镜、大视场光电望远镜阵列、新型多功能阵列结构光电探测平台等多台(套)光电望远镜设备.利用上述设备,主要围绕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精密轨道确定、光电探测新方法以及变源天体的多色测光等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与多家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远镜:选址 天文仪器 方法:数据分析 技术:测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级光学CCD像素非均匀性的测试 被引量:6
7
作者 梁少林 王咏梅 +2 位作者 毛靖华 贾楠 石恩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5-261,共7页
像素非均匀性是CCD成像性能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像素结构本身的差异。传统的以灰度值为基础计算DSNU和PRNU的方法未能考虑读出电路引入的时域噪声,且计算时未剔除不同像素曝光时间不同带来的误差,计算结果也只适用于某个具体... 像素非均匀性是CCD成像性能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像素结构本身的差异。传统的以灰度值为基础计算DSNU和PRNU的方法未能考虑读出电路引入的时域噪声,且计算时未剔除不同像素曝光时间不同带来的误差,计算结果也只适用于某个具体曝光量。在分析CCD信号流的基础上,厘清灰度值不均匀的影响因素。参考DSNU和PRNU的计算方法,再结合帧转移型CCD的工作方式,提出了设置多档曝光时间,每档曝光时间下采集多帧暗(亮)图像,再通过拟合求得暗电流("暗电流+光电流")后并以之为基础计算暗电流非均匀性DCNU和光电流非均匀性PCNU的方法。同时,建立CCD像素非均匀性测试系统,验证其光源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以排除采集图像过程中测试系统引入的时域和空间误差。在此测试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新方法测得CCD的DCNU为25.51 e^-/pixel·s^(-1),PCNU为0.98%。相比于传统的DSNU和PRNU值更准确地反映了CCD像素结构的非均匀性,所得结果更具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级CCD 非均匀性 暗电流 光电流 DCNU PCN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图像中空间物体条痕检测方法综述
8
作者 王磊 张晓明 +3 位作者 王建峰 曾显群 谢海闻 姜晓军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93,共21页
空间物体在光学图像中常常表现为拖长的条纹形状,即条痕,条痕的准确检测对空间物体的识别与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空间物体条痕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空间物体探测能力的提高,暗弱条痕的检测在... 空间物体在光学图像中常常表现为拖长的条纹形状,即条痕,条痕的准确检测对空间物体的识别与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空间物体条痕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空间物体探测能力的提高,暗弱条痕的检测在空间物体精确探测中变得越发重要。对当前光学图像中空间物体条痕检测方法的主要原理和步骤进行了综述,根据不同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选择了四种不同类别的代表性单帧图像空间物体条痕检测算法,利用模拟图像和实测图像对这四种方法进行了实验对比,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光学图像中的条痕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空间物体 光学图像 条痕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热膨胀对中国西南三维地表周年形变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王鹏飞 王松筠 +1 位作者 李进 齐朝祥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34,共20页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可以监测获取地表形变时间序列,其中的周年信号除包含负荷形变外,还有由于地表温度变化引起的基岩热膨胀效应。利用全球三维热弹性形变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39个陆态网观测站...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可以监测获取地表形变时间序列,其中的周年信号除包含负荷形变外,还有由于地表温度变化引起的基岩热膨胀效应。利用全球三维热弹性形变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39个陆态网观测站在U、E、N三个方向的热膨胀效应进行估计,分析GNSS时间序列在热膨胀效应改正前后,与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和GRACE Follow-On(GRACE-FO)卫星重力观测所反映地表负荷形变的符合程度。结果表明,加以热膨胀效应改正后,GNSS垂直分量(U方向)与卫星重力结果的符合程度略微减弱;而在水平分量E方向的符合程度有一定改善,但N方向出现较显著的减弱。该文得到的西南地区研究结果与已有全球或者大尺度区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表明利用全球热弹性形变模型估计不同区域热膨胀效应的精度需要进一步评估,并且其对地表三维形变的影响也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膨胀效应 地表负荷形变 GNSS GRACE GRACE-F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基紫外-光学-红外天文观测站点选取方法研究
10
作者 王汇娟 姜晓军 +9 位作者 邓元勇 邹永廖 徐琳 王磊 谢海闻 支挥 王佳琪 白先勇 田晖 蒋凝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月面独特的位置和环境优势,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目前包括中国、美国、欧洲航天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机构都在大力开展月球探测。对于开展多种科学研究的月球探测计划,站点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各项科学的需求... 月面独特的位置和环境优势,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目前包括中国、美国、欧洲航天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机构都在大力开展月球探测。对于开展多种科学研究的月球探测计划,站点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各项科学的需求。本文主要介绍开展月基紫外-光学-红外天文观测对观测站点的需求,并针对该需求提出了评估某个候选站址是否满足天文观测需求的定量化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全月面范围内任意指定点的选址分析,将为规划中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等月球探测计划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基天文观测 月基紫外-光学-红外天文观测 国际月球科研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天文馆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主焦点的天体测量精度评估
11
作者 方文奉 姚嵩 +8 位作者 于涌 王磊 单星美 慎露润 王琦 陈振东 林清 杜芝茂 姚迦文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70,共9页
上海天文馆望舒天文台的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是目前国内建成的最大口径的科普天文望远镜。该望远镜采用人工切换主焦点和耐式焦点的双焦点设计方案,耐式焦点主要应用于大众科普的目视观测,主焦点配备了大靶面科学级CMOS终端,视场达到... 上海天文馆望舒天文台的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是目前国内建成的最大口径的科普天文望远镜。该望远镜采用人工切换主焦点和耐式焦点的双焦点设计方案,耐式焦点主要应用于大众科普的目视观测,主焦点配备了大靶面科学级CMOS终端,视场达到1.5°×1.1°。较大的观测视场除了适合开展重要的天象直播活动以外,还可以充分应用于新星和超新星巡天搜索、太阳系小天体和人造天体监测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基于实测资料,对该望远镜主焦点的天体测量精度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对于信噪比大于5的星象,星象位置的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1 pixel;当信噪比为30时,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05 pixel。以高精度的Gaia DR3星表作为参考星表,分析得出该望远镜主焦点CMOS观测图像的非线性特征明显,归算时需要用到3阶(20参数)模型。对于测试观测资料,亮于15 mag的恒星观测精度约为0.05′′;观测精度随着星等变暗逐渐下降,17.5 mag的恒星观测精度约为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远镜 底片参数模型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等间隔测量条件下的时间传递链路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12
作者 王翔 宋会杰 +4 位作者 郭栋 高喆 王威雄 武文俊 董绍武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了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时间传递链路,需要实现不同采样率下时间传递链路数据的融合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数据融合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小波分解,把数据分解到统一的分辨率,初步消除高频噪声;然后在不同分辨率下进行Kal... 为了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时间传递链路,需要实现不同采样率下时间传递链路数据的融合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数据融合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小波分解,把数据分解到统一的分辨率,初步消除高频噪声;然后在不同分辨率下进行Kalman滤波;最后通过Mallat快速重构算法得到融合结果.使用该方法处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NTSC)和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PhysikalischTechnische Bundesanstalt,PTB)之间的时间传递数据,结果显示融合算法能够处理链路异常或中断造成的数据问题.由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PPP(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solutions)链路实测结果性能整体优于TWSTFT(Two-Way 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链路,因此用GPS PPP链路测量结果评估融合算法增益.以快速协调世界时(Rapid Realization of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r)为参考,数据融合结果的准确性增益约1%,日频率稳定度增益优于20%.同时融合算法可以抑制TWSTFT链路的周期噪声,能够有效提高链路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TWSTFT 技术:GPS PPP 技术:时间传递 方法:小波分解 方法:卡尔曼滤波 方法: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锶原子光钟磁场分析及主动补偿系统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洁 谭巍 +2 位作者 郭峰 刘辉 常宏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7-1343,共7页
空间锶原子光钟在轨运行过程中会感受到幅度约为80μT的地磁场变化,通过引入同等大小的外磁场变化,实验观测了变化地磁场对空间光钟冷原子由磁光阱装载到光晶格的影响。理论分析了地磁场变化对钟跃迁探测的影响,并对磁场稳定性需求进行... 空间锶原子光钟在轨运行过程中会感受到幅度约为80μT的地磁场变化,通过引入同等大小的外磁场变化,实验观测了变化地磁场对空间光钟冷原子由磁光阱装载到光晶格的影响。理论分析了地磁场变化对钟跃迁探测的影响,并对磁场稳定性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电动旋转台和永磁体模拟空间环境变化的磁场,利用三维磁通门进行实时探测,设计了主动补偿系统并对外界磁场进行实时补偿,使空间光钟磁光阱中心区域磁场波动在亚μT量级,满足了空间光钟对磁场的补偿与控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光钟 地磁补偿 锶原子光钟 时间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内综合方法研究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冰 王小亚 王家松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9-204,共16页
详细地叙述了国际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服务组织ILRS(International Laser Ranging Service),IVS(International VLBI Service),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和IDS(International DORIS Service)分别采用SLR(satellite laser ranging),V... 详细地叙述了国际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服务组织ILRS(International Laser Ranging Service),IVS(International VLBI Service),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和IDS(International DORIS Service)分别采用SLR(satellite laser ranging),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DORIS(Doppler orbitography and radio-positioning intergrated by satellite)四种技术,并由多家分析中心的站坐标和地球定向参数的SINEX(solution in independent exchange format)周解(或24 h观测解)进行技术内综合解算的方法,包括技术内综合模型的建立、参考架基准约束问题和不同分析中心解的定权方法等主要内容,并对ILRS,IVS,IGS和IDS提供的技术内综合周(日)解的长期序列进行了站坐标和地球定向参数(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EOP)的精度评估,分析了地球参考架基准参数的长期特性。由地球参考架基准定义可知,SLR技术内SINEX综合解相对于ITRF2014的平移参数时间跨度最长,且没有明显的偏差或漂移;GPS技术的三个方向平移参数虽然弥散度最低,但是在X方向和Y方向存在长期的线性变化,在Z方向存在跳变;DORIS技术也有类似GPS技术的现象。这些结果说明ITRF2014选择SLR定义的地心作为参考架原点是有道理的。通过分析台站坐标精度可知,利用各种技术对核心站和非核心站进行区分非常重要,所分别得到的精度有明显的不同。由于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台站多且分布广,因此地球定向参数的确定精度要高于其他三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地球参考架 地球定向参数 技术内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建军 苏彦 +5 位作者 左维 任鑫 孔德庆 温卫斌 张洪波 李春来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5期414-425,共12页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HX-1)计划2020年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地面应用系统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五大系统之一,主要负责科学探测计划制定,有效载荷运...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HX-1)计划2020年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地面应用系统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五大系统之一,主要负责科学探测计划制定,有效载荷运行管理,探测数据的接收、处理、解译和管理,组织开展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等任务。在分析国外类似系统和火星探测地面应用系统的特点和难点基础上,从系统的主要任务和技术指标出发,介绍了系统总体布局、分系统主要功能、组成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探测 地面应用系统 系统组成 分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度转化的空间碎片测角数据精密定轨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耀 刘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00-1605,共6页
空间碎片对在轨卫星的影响日益增大,持续确定和更新空间碎片轨道日益受到重视。基于角度转化思想,提出了一种空间碎片测角数据精密定轨方法。基于常用的两行根数(TLE)数据应用需求,根据差分思想建立基于SGP4/SDP4预报模型的TLE精密定轨... 空间碎片对在轨卫星的影响日益增大,持续确定和更新空间碎片轨道日益受到重视。基于角度转化思想,提出了一种空间碎片测角数据精密定轨方法。基于常用的两行根数(TLE)数据应用需求,根据差分思想建立基于SGP4/SDP4预报模型的TLE精密定轨方法;以赤经-赤纬数据为典型场景,分析原始定义法、赤经投影法的优缺点;提出将常规双元素角度资料转化为三元素角度资料的角度转化法。仿真结果表明:当观测数据较多集中于测站天顶方向时,角度转化法能够将精密定轨收敛速度提高25%,轨道精度提高2~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定轨 空间碎片 测角数据 SGP4/SDP4 两行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空网成功实施“卡西尼号”探测器坠入土星测量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略 平劲松 +5 位作者 张建辉 刘庆 岳世磊 陈永强 王际舟 李文潇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5期491-492,共2页
“卡西尼号”(Cassini)探测器于北京时间1997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经过6年8个月漫长太空旅行后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开展土星系统探测任务,并于2017年9月15日坠入土星大气层,完成最后科学使命。20年间,Cassini任务取得了为数众多的科学... “卡西尼号”(Cassini)探测器于北京时间1997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经过6年8个月漫长太空旅行后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开展土星系统探测任务,并于2017年9月15日坠入土星大气层,完成最后科学使命。20年间,Cassini任务取得了为数众多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和全新的科学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西尼号 探测器 土星 测量试验 深空网 中国 科学发现 北京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星联合被动微波成像的运动目标检测
18
作者 李睿 邓丽 段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4-601,共8页
利用卫星编队形成天基被动干涉成像系统可获得高空间分辨率,但探测基线稀疏会导致反演图像存在混叠,影响单像素点目标检测。考虑观测区域的缓变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序列的目标检测方法。通过多帧图像进行背景估计,对反演图像进行背景... 利用卫星编队形成天基被动干涉成像系统可获得高空间分辨率,但探测基线稀疏会导致反演图像存在混叠,影响单像素点目标检测。考虑观测区域的缓变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序列的目标检测方法。通过多帧图像进行背景估计,对反演图像进行背景消除;基于旁瓣特征聚集能量,估计目标区域噪声,筛选出候选目标;结合时序运动特征得到目标的运动轨迹,实现运动点目标的检测。以10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构成的编队系统为例,对50个舰船点目标探测,进行300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实现大视场范围内的点目标检测,平均虚警率为14.5%,平均漏警率为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编队 稀疏采样 综合孔径成像 运动目标检测 点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系统长期空间信号测距精度评估及精度提升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于超 陈俊平 +1 位作者 陈倩 王阿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4-1071,共8页
基于后处理精密产品,评估了2015-06-01—2018-06-30北斗广播星历的性能精度.对北斗系统性能精度评估的基准问题进行了讨论,统计分析了北斗系统不同星座卫星的轨道差值与星钟差值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测距精度有逐年提升... 基于后处理精密产品,评估了2015-06-01—2018-06-30北斗广播星历的性能精度.对北斗系统性能精度评估的基准问题进行了讨论,统计分析了北斗系统不同星座卫星的轨道差值与星钟差值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测距精度有逐年提升的趋势.还发现北斗广播星历在2017-01-17前后做出的调整具有较好的效果,不同卫星轨道径向产生一个非零均值的偏差,分析表明该径向偏差更好地实现了轨道径向与卫星星钟参数的自洽,进而大大提高了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测距精度.并且北斗系统在2017-07-22对广播星历TGD参数进行了更新,提高了卫星钟差精度.采用4个MGEX测站数据的伪距单点定位验证北斗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对北斗系统基本导航定位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斗系统在2017年2次更新后,北斗基本导航定位精度在NEU三个方向分别提升41%、49%和39%.2018年1—6月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北斗系统的IGSO卫星空间信号测距精度最高,优于0.8 m,GEO与MEO卫星次之,约为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号测距精度 北斗系统 广播星历 群延迟 自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宋”项目:一个全球自动化观测网络 被引量:3
20
作者 闫正洲 卢晓猛 +3 位作者 田健峰 张春光 王坤 邓李才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94,共13页
在技术发展和科学需求的驱动下,天文数据获取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自动化的观测网络成为地基时域天文观测研究领域的一种趋势.以中国"宋"项目为例,从科学目标、设计和实现等方面,介绍自动化观测网络的构建与实施.SONG(St... 在技术发展和科学需求的驱动下,天文数据获取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自动化的观测网络成为地基时域天文观测研究领域的一种趋势.以中国"宋"项目为例,从科学目标、设计和实现等方面,介绍自动化观测网络的构建与实施.SONG(Stellar Observations Network Group)计划是中国天文界参与的一个国际合作的天文学研究计划,以星震学、疏散星团中的变星研究等时域天体物理现象为主要科学目标.项目以全球布站的全自动观测网络为建设目标,每个站点的核心设备包括1台1 m光学望远镜、高精度和高分辨光谱仪与双通道幸运成像系统.中国自主提出在每个站点增设的1台50 cm双筒(双通道)测光望远镜,共享国际SONG计划的网络平台和基础设施.主要针对这一个由多种设备、多站点构成的地基网络,讨论其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远镜 中国“宋”项目 方法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