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埃及蓝与中国紫
1
作者 张雪倩(文/图) 杨益民(文/图) 《大众考古》 2025年第2期52-57,共6页
在古代中东,蓝色被视为具有神圣意的颜色。从文献记载来看,古埃及《亡灵书》将蓝色与天空和尼罗河相联系,象征生命和再生。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史诗》则记载了青金石作为神圣护身符的功用,反映出蓝色在宗教仪式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 神圣 亡灵书 古埃及 吉尔伽美什史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食谱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考古学信息 被引量:19
2
作者 屈亚婷 易冰 +1 位作者 胡珂 杨苗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7-1502,共16页
根据"我即我食"原理,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多样化食物资源与复杂的新陈代谢暗示着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可能受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自身生理健康等多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综... 根据"我即我食"原理,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多样化食物资源与复杂的新陈代谢暗示着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可能受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自身生理健康等多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不仅为更全面准确的重建古代人(或动物)的食谱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结合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判断引起考古遗址出土生物体稳定同位素组成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又可为揭示古代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新的视角。为此,以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背景,在多因素影响机理论述基础之上,探讨可能影响我国古代人(或动物)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的各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的诠释,揭秘其背后隐藏的考古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食谱分析 稳定同位素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生理健康
原文传递
农业区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滞后性——基于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群人骨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侯亮亮 古顺芳 +4 位作者 张昕煜 戴玲玲 武夏 张国文 郭怡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不同地域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饮食传统和饮食文化。然而,当人们持续不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原有的饮食文化将会产生变化,如拓跋鲜卑的饮食文化就经历了从游牧向农业的转变。本文对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群26例人骨进行了C、N... 不同地域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饮食传统和饮食文化。然而,当人们持续不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原有的饮食文化将会产生变化,如拓跋鲜卑的饮食文化就经历了从游牧向农业的转变。本文对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群26例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δ^(13)C值为-11.5±2.7‰,n=26;δ^(15)N值为9.8±1.2‰,n=26)显示,先民的食物类型差异较大,并包含大量的肉食资源。研究表明,以C_3类食物为主的先民主要放牧或狩猎,以C_4类食物为主的先民主要以种植粟、黍等C_4型农作物喂养家畜。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群人群中两种不同饮食传统的存在,显示游牧民族新的饮食习惯(以粟作农业产品为食)的形成滞后性于北魏政权的建立,这可能与气候变冷及他们的排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东信广场墓群 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文化滞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人群和文化融合进程中的农业经济——以和林格尔大堡山墓地人骨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昕煜 张旭 +2 位作者 索明杰 魏东 胡耀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竞相角逐的舞台.在该地存在的多人群并存、文化并举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国中晚期赵、秦等诸侯国势力的北扩,转变为中原文化日益繁盛之势.中原地区特有的农耕经济(如粟作农业),究竟对内蒙古中南...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竞相角逐的舞台.在该地存在的多人群并存、文化并举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国中晚期赵、秦等诸侯国势力的北扩,转变为中原文化日益繁盛之势.中原地区特有的农耕经济(如粟作农业),究竟对内蒙古中南部的人群和文化融合是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仍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和林格尔地区战国晚期大堡山墓地出土的41例人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先民的食物中包含了较大量的C_4类动物蛋白.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大堡山先民以粟作农业(包括粟类作物和以粟类作物副产品为食的动物)为基础,兼营牧业生产,其生活方式体现了战国晚期中原农业文明对内蒙古中南部的全面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已发表的人骨胶原C、N稳定同位素数据发现,粟作农业在东周时期和林格尔地区人群与文化融合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堡山墓地 内蒙古中南部 粟作农业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华北民族融合进程中人群生存方式及对健康的影响——以北京延庆西屯村墓地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思媚 周亚威 +2 位作者 朱泓 丁利娜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探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融合,对揭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极具重要意义。目前,历史文献与人群体质特征的研究,为了解华北地区东周以后人群的混合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但在民族交融过程中生存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人... 探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融合,对揭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极具重要意义。目前,历史文献与人群体质特征的研究,为了解华北地区东周以后人群的混合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但在民族交融过程中生存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尚缺乏细致地研究。为此,本文以北京延庆西屯村墓地汉魏时期的人骨为对象,对其开展C、N稳定同位素分析,并紧密结合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及历史文献,揭示自汉至北朝期间先民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先民食物中包含大量的C4类,反映了粟黍农作物种植业在先民生存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汉至北朝,先民的δ13C值明显升高,可能与民族融合进程中统治阶级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和多项利农措施的实施密切相关;而北朝时期人群死亡高峰的推后及女性平均身高的增高,则可能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群的营养健康相关。本文通过对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分析与人骨体质特征的有机结合,为揭示我国民族间融合进程中人群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稳定同位素 营养健康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 人群体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济水古河道流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姚娅 宋国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历史时期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手段,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对微地形进行解译并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河网,进行流域划分。结合《水经注》中所载汉魏古黄河、... 历史时期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手段,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对微地形进行解译并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河网,进行流域划分。结合《水经注》中所载汉魏古黄河、古济水源头及行经地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北魏时期"河北之济"并非独立起源独流入海的大河,而是黄河支流。通过对比发现一条支津自黄河南岸的古荥阳一带分流,行经现郑州以东、开封以北、菏泽、聊城南部、巨野县等地,为较大规模的水系,推测其为《水经注》中的南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GIS 水文分析 济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宋元时期也木勒遗址出土玻璃的工艺与成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温睿 曹诗媛 +1 位作者 刘瑞俊 朱瑛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4,共8页
也木勒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考古发掘确定其为宋元时期的大型遗址。为探讨该遗址出土玻璃的成型工艺和来源,本研究以该遗址中的9个玻璃碎片作为对象,通过观察成型工艺,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 也木勒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考古发掘确定其为宋元时期的大型遗址。为探讨该遗址出土玻璃的成型工艺和来源,本研究以该遗址中的9个玻璃碎片作为对象,通过观察成型工艺,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LA-ICP-AES)技术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这批素面透明的玻璃片为无模吹制而成的日常实用器皿,成分上属于钠钙玻璃体系,Na2O含量低,K2O含量较高,并含有P2O5,助熔剂可能是含有草木灰的混合碱,成分特征与同时期葱岭以西中亚地区、新疆地区生产的玻璃器相似。结合新疆同时期玻璃器发现,多是装饰简洁,出土地点等级一般的普通实用性器皿,说明玻璃器已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出新疆地方民族政权较中原地区先融合了中西亚将玻璃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文化,形成了与中原玻璃器功用的差异之处。研究结果为丰富国内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地区玻璃器的使用面貌,探讨宋元时期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新疆 中亚地区 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南水北调水源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任文勋 李京亚 宋国定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7-928,共12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区域是南北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组织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仅在河南淅川境内...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区域是南北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组织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仅在河南淅川境内就发现了30多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和化石地点。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对其中20余处遗址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超1万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万多件。本文重点介绍了丹江口水库(河南)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1)该区域广域的、持续性的人类活动表明本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密集区;2)出土石器特征同时具备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有明显的南北方石器加工技术相互融合的现象;3)石器残留物分析,为了解遗址附近环境和先民植物利用提供了线索;4)遗址年代从距今约50万年到1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旧石器考古的关键时期;5)个别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烧土类遗存以及燧石石叶等文化因素,为解决中国石叶技术源流和新、旧石器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旧石器 发掘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下坂地墓地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3500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昕煜 魏东 +2 位作者 吴勇 聂颖 胡耀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3509-3519,共11页
公元前2千纪下半叶,以蒙古人种、粟作农业(包括粟和黍)、彩陶等为特征的东方人群已到达新疆中部,并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等西方文明发生碰撞、交流甚至融合.然而,受益于新的考古发现,以粟黍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要素在公元前3千纪~前2千纪时... 公元前2千纪下半叶,以蒙古人种、粟作农业(包括粟和黍)、彩陶等为特征的东方人群已到达新疆中部,并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等西方文明发生碰撞、交流甚至融合.然而,受益于新的考古发现,以粟黍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要素在公元前3千纪~前2千纪时已传播至哈萨克斯坦、希腊、意大利等地.作为文化传播十字路口的帕米尔高原,其人群何时开始食用粟黍,东西方文化交流是否存在更早的迹象,尚缺乏佐证.为此,本文通过对新疆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公元前1500~前600年)出土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下坂地墓地先民的食物结构,虽以C_3类的动物蛋白为主,但也不乏少许C_4类,在个别个体中,C_4类甚至占较大比例.结合考古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先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为畜牧或半游牧业,但麦作及粟作农业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下坂地墓地的部分先民可能已开始食用粟类作物,这暗示了东方文化因素在帕米尔高原东端,即新疆西南部出现的时间可早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坂地墓地 C和N稳定同位素 粟类食物 东方文化因素
原文传递
我即我食 vs.我非我食——稳定同位素示踪人体代谢异常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尹粟 李恩山 +3 位作者 王婷婷 屈亚婷 Benjamin T.Fuller 胡耀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64-1471,共8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古代(现代)人群的食物结构,其原理为"我即我食",即人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与其消化吸收转化而来的食物组分,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然而,当人体代谢发生异常时,这种对应关系将被打破,产生"我非我食"现... 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古代(现代)人群的食物结构,其原理为"我即我食",即人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与其消化吸收转化而来的食物组分,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然而,当人体代谢发生异常时,这种对应关系将被打破,产生"我非我食"现象。目前,探究"我非我食"与古代(现代)人体的健康之联系,已成为生物医学和生物考古界的研究热点。颇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学者对此有所关注。为此,本文以中国北方地区2名代谢性异常患者(直肠癌为例)头发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发系列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追踪癌症患者头发同位素值的变化趋势,探讨其生理病理因素与稳定同位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人发C、N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与其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直肠癌发病初期,患者的δ13C与δ15N值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癌细胞代谢活跃、更多地利用机体中的14N和12C所致,或者与癌细胞具有未知的、独特的代谢途径相关。最后,详细阐述了"我即我食"和"我非我食"的区别和联系,并对如何在我国开展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即我食 我非我食新陈代谢异常 C、N稳定同位素 直肠癌
原文传递
“我非我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新认识
11
作者 尹粟 胡耀武 《南方民族考古》 2018年第2期308-317,共10页
稳定同位素(C、N)分析,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考古界揭示古代(现代)人群食物结构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的原理为"我即我食",即人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与其消化吸收转化而来的食物组分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然而,当人体代谢... 稳定同位素(C、N)分析,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考古界揭示古代(现代)人群食物结构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的原理为"我即我食",即人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与其消化吸收转化而来的食物组分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然而,当人体代谢发生异常,组织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与食物来源间的对应关系就被打破,产生"我非我食"现象。目前,探究"我非我食"与古代(现代)人体的健康(尤其是代谢异常)之联系,已成为当前国际生物医学和生物考古界的新研究热点。尽管我国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工作已开展了30多年,然而在此研究领域尚无任何学者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非我食"的研究简史和现状,而后介绍了其主要分析原理以及稳定同位素的响应机制,最后对如何在我国开展此方面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分析 古代(现代)人体健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