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兰州段环境激素的污染水平 被引量:31
1
作者 牛静萍 刘亚平 +1 位作者 阮烨 丁国武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目的了解黄河兰州段及其一级支流水体中环境激素的分布,追溯环境激素的来源和污染途径。方法于2005年3—4月采用固相萃取(SPE)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黄河兰州段及其一级支流不同断面水体中有可能存在的有机类环境激素进行... 目的了解黄河兰州段及其一级支流水体中环境激素的分布,追溯环境激素的来源和污染途径。方法于2005年3—4月采用固相萃取(SPE)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黄河兰州段及其一级支流不同断面水体中有可能存在的有机类环境激素进行了定性及部分定量分析。采样断面分别为对照断面(A断面)、监测断面(E断面)、水源地断面(B断面)、污染断面(C断面)和自净断面(D断面)。结果共定性检出有机类环境激素10种,即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丁酯、邻苯二甲酸异辛基酯、邻苯二甲酸丁环己酯、苯并噻唑、萘、菲、苯并异噻唑。C断面检出的环境激素浓度最高,菲、DBP、DEHP浓度分别高达0.320、13.89、109.93μg/L。A断面次之,B断面检出的环境激素浓度与A断面相比有所下降,E断面检出的环境激素与其他断面相比,浓度相对较低,D断面所检出的环境激素与C断面比较,有一定下降,但下降不明显。结论黄河兰州段环境激素污染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其次为多环芳烃类、杂环类、苯酚类;环境激素的污染来源主要是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未经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入黄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环境污染物 环境激素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川雪细菌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淑红 侯书贵 +2 位作者 秦翔 王叶堂 杜文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44,共6页
通过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菌密度,利用DGGE图谱和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细菌种类多样性,对青藏高原北部老虎沟12号冰川、南部东绒布冰川和东南部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的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做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 通过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菌密度,利用DGGE图谱和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细菌种类多样性,对青藏高原北部老虎沟12号冰川、南部东绒布冰川和东南部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的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做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比东绒布冰川和海螺沟2号冰川高,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比东绒布冰川高,这与高原南、北部不同大气环流引起的大气微粒含量的差异性有关.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均最高,与该冰川所受的大气环流多样性最高相一致.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与南极点相近,与其远离人类污染,因而大气环境本底值低有关.海拔高的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均比海拔低的海螺沟2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低,即二者与海拔高度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雪 细菌密度 细菌种类多样性 气候环境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瓶采样结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东启 徐建中 +1 位作者 汤洁 温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用气相色谱和非红外色散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采集到的气体样品中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浓度,对不同纬度带上CO2和CH4平均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表面不同纬度带上CO2的浓度呈现出随纬度升高而减... 用气相色谱和非红外色散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采集到的气体样品中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浓度,对不同纬度带上CO2和CH4平均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表面不同纬度带上CO2的浓度呈现出随纬度升高而减小的趋势,这与全球范围内CO2的年平均浓度的地理分布特征相反,显示了海洋对CO2气体的吸收作用.45°N以北的海洋表面,CH4浓度有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这与全球范围内CH4的年平均浓度的地理分布特征相同;中纬度近海岸地区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可能受到区域或局地气团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 走航路线 温室气体 瓶采样 分析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向应 丁永建 刘时银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6-395,共10页
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 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一种反映,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国境内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开始于1962年谢自楚等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开展的成冰作用研究,随后不同学者对祁连山等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冰川成冰作用概念。主要回顾了冰川成冰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藏东南地区和横断山区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展望了今后冰川成冰作用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在成冰作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作用 冰川 中国境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冰川径流的评估及其未来50a变化趋势预测 被引量:57
5
作者 谢自楚 王欣 +3 位作者 康尔泗 冯清华 李巧媛 程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66,共10页
基于中国冰川编目资料, 应用冰川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功能模型, 按照几种不同升温率的气候背景, 对全国各大流域冰川径流进行了评估, 并对未来50 a冰川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1980年全国冰川总径流量615.7×108m^3,... 基于中国冰川编目资料, 应用冰川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功能模型, 按照几种不同升温率的气候背景, 对全国各大流域冰川径流进行了评估, 并对未来50 a冰川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1980年全国冰川总径流量615.7×108m^3, 在升温0.02 K·a-^1及0.03 K·a^-1情景下, 2000年比1980年增大7.13%~10.8%, 径流总量增至659.66×108m^3~682.24×108m^3;与此同时, 冰川面积减少1.07%~1.62%, 冰储量也减少1.14%~1.73%.2000-2030年全国冰川径流都将逐步增长, 在2030年左右均达到了最高峰, 径流增率ΔW/W0分别为9.6%及15.0%, 总径流量分别为675.15×108m^3, 和707.91×108m^3.2030年以后, 全国冰川径流均开始从高峰缓慢回落, 但直到2050年分别比初始径流量多8.6%及13.6%.因此, 在2050年以前, 特别是2030年前后是在上述气候情景下充分利用冰川融水的最好时机, 但也是冰川洪水等灾害的多发期.就各流域来说,敏感型区径流高峰出现时间早而径流增率小, 稳定型区则反之.如果出现极端的持续升温, 如升温率为0.05 K·a^-1, 全国冰川径流增率可达26.5%, 到21世纪末回落到1980年水平以下, 而冰川储量损失达57%, 届时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将急剧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径流 评估 冰川系统 变化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20
6
作者 刘时银 丁永建 +2 位作者 李晶 上官冬辉 张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2-771,共10页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分布有冰川46377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变暖显著,195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上升0.2℃/10a,其中1990年代是近千年中最暖的10年;同时,1950s以来西北各省的降水量增加了约18%。为认识...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分布有冰川46377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变暖显著,195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上升0.2℃/10a,其中1990年代是近千年中最暖的10年;同时,1950s以来西北各省的降水量增加了约18%。为认识这一气候变化对中国西部冰川的影响,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获取了近50a来5000多条冰川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部82.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冰川面积减少了4.5%,同时也有一些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此外,近数十年中国西部冰川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冰川相对稳定,而高原周边山区的冰川物质亏损严重,处于加速退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气候变暖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川动力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冰川变化预测的适应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慧林 李忠勤 +2 位作者 沈永平 王飞腾 王文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冰川动力学模式以其优越的物理过程描述能力,在冰川变化的预测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频率响应模式”、“剖面形状因子模式”和“冰流模式”较为成熟,并且具备对山岳冰川演变的模拟分析能力.从发展历史、主要利弊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 冰川动力学模式以其优越的物理过程描述能力,在冰川变化的预测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频率响应模式”、“剖面形状因子模式”和“冰流模式”较为成熟,并且具备对山岳冰川演变的模拟分析能力.从发展历史、主要利弊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几个方面,对上述3种模式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在我国冰川上的运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模式 冰川变化预测 频率响应模式 剖面形状因子模式 冰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南坡科契卡尔巴西冰川物质平衡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勇 刘时银 +2 位作者 丁永建 李晶 上官冬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4,共8页
基于2003—2005年考察期间观测的气温与降水资料,运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了天山南坡科契卡尔巴西冰川近期的物质平衡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的冰川物质平衡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模拟结果较为理想;2003/2... 基于2003—2005年考察期间观测的气温与降水资料,运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了天山南坡科契卡尔巴西冰川近期的物质平衡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的冰川物质平衡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模拟结果较为理想;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两个物质平衡年的平均物质平衡值分别为-494和-384 mm,平衡线高度(ELA)比20世纪70年升高了300 m左右.由此可见,在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气候背景下,尽管降水增加显著,但强烈的升温导致科契卡尔巴西冰川处于强烈的物质亏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契卡尔巴西冰川 度日物质平衡模型 物质平衡 暖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山岳冰川MIS3b冰进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井东 周尚哲 +3 位作者 刘时银 何元庆 许刘兵 王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且年龄基本上都对应于MIS3b(54~44kaBP).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并对MIS3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MIS3强大的季风环流带来的丰富降水与MIS3b冷阶段的组合是川西高原的沙鲁里山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MIS3b冰进的主要原因,而天山西段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MIS3b冰进则是不稳定的西风波动带来的丰富降水所致.这3个地区沉积有该次冰进的冰碛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MIS3b冰进 冰碛物 ESR测年 季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冰川度日因子的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10
作者 张勇 刘时银 丁永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8,共10页
在冰川与积雪消融研究中,度日模型应用较为广泛,该模型是基于冰雪消融与气温,尤其是正积温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度日因子是该模型的重要参数,反映了单位正积温产生的冰雪消融量,其空间变化特征对于不同模型模拟冰雪消融过程的精度有... 在冰川与积雪消融研究中,度日模型应用较为广泛,该模型是基于冰雪消融与气温,尤其是正积温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度日因子是该模型的重要参数,反映了单位正积温产生的冰雪消融量,其空间变化特征对于不同模型模拟冰雪消融过程的精度有较大影响。本文根据中国西部不同地区数十条冰川的短期考察和观测资料,分析了西部冰川度日因子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独特的气候和热量条件,西部冰川度日因子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同一冰川上,度日因子的空间变化较为明显。从冰川类型来看,与极大陆型及亚大陆型冰川相比,海洋型冰川的度日因子较大。总体看来,西部冰川的度日因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这与中国西部冰川的气候环境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度日因子较小;而在暖湿的气候条件下度日因子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消融 度日因子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水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伟刚 任贾文 +1 位作者 秦翔 刘景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3-667,共5页
2005年4月8日至10月11日对珠峰地区绒布河水文过程进行了连续6个多月的观测.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水文过程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6~8月3个月流量约占观测期内总流量的80%. 对比该地区1959年和2005年的水文观测数据, 发现2005年同期总... 2005年4月8日至10月11日对珠峰地区绒布河水文过程进行了连续6个多月的观测.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水文过程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6~8月3个月流量约占观测期内总流量的80%. 对比该地区1959年和2005年的水文观测数据, 发现2005年同期总径流量比1959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6~8月3个月月均流量2005年较1959年分别增加69%、 35%、 14%. 分析冰芯恢复的降水量资料和珠峰附近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 降水自1950年以来保持下降趋势, 而气温却呈缓慢升高. 气温升高是径流量增大的关键因素. 2005年观测期内控制流域径流深为622 mm, 径流模数为38.52 L·s^-1·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绒布冰川 水文过程 径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余武生 田立德 +1 位作者 马耀明 尹常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14-1323,共10页
稳定氧同位素(δ18O)在冰芯研究中能够很好地反映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青藏高原降水中δ18O为科学的解释冰芯中δ18O记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分别介绍了青藏高原季风区、非季风区以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区... 稳定氧同位素(δ18O)在冰芯研究中能够很好地反映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青藏高原降水中δ18O为科学的解释冰芯中δ18O记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分别介绍了青藏高原季风区、非季风区以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区降水中δ18O研究历史和现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Δ^18O 降水 冰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度日模型在冰川与积雪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9
13
作者 张勇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度日模型是基于冰川与积雪消融和气温,尤其是冰雪表面的正积温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度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北欧、阿尔卑斯山、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等地区的冰雪消融、冰川物质平衡及对气候敏感性响应、冰川动力模型以及冰雪融水径流模... 度日模型是基于冰川与积雪消融和气温,尤其是冰雪表面的正积温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度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北欧、阿尔卑斯山、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等地区的冰雪消融、冰川物质平衡及对气候敏感性响应、冰川动力模型以及冰雪融水径流模拟等的研究中.度日模型尽管是对冰雪表面消融能量平衡这一复杂过程的简化描述,但在流域尺度上,通常可以获取类似于能量平衡模型的输出结果.度日模型也有其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与积雪 消融 正积温 度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川雪冰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淑红 侯书贵 秦大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2-596,共5页
微生物作为青藏高原冰川研究的一个参数,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物种和嗜冷基因资源作用于冰川的能量和化学物质平衡,而且还与气候和环境相关联.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藻的研究主要在南部的Yala冰川开展,细菌的研究集中在北部冰川.这些研究主... 微生物作为青藏高原冰川研究的一个参数,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物种和嗜冷基因资源作用于冰川的能量和化学物质平衡,而且还与气候和环境相关联.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藻的研究主要在南部的Yala冰川开展,细菌的研究集中在北部冰川.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冰川雪冰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未来除在研究方法上加以改进外,还应该在微生物多样性、生态意义、嗜冷机制及其与气候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雪冰 微生物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雪不溶微粒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建中 孙俊英 +1 位作者 任贾文 秦大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9-304,共6页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有4根冰芯(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慕士塔格冰芯)和数个雪坑开展了微粒研究。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主要从微粒定年、微粒浓度、粒径分布、特殊事件的记录以及与可溶性离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回顾了从80年代末开始的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主要成果并且展望了今后微粒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不溶微粒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GIS交互式编辑方法的研究及实现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波 何元庆 +5 位作者 和献中 庞洪喜 宁宝英 院玲玲 张宁宁 李宗省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7年第6期753-758,共6页
三维GIS交互式编辑的理论方法目前还很少被人关注,但地学研究对它的功能需求却与日俱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GIS交互式编辑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依赖数字化控制面进行三维环境中的数字化编辑处理,可以有效地编辑处理点、线... 三维GIS交互式编辑的理论方法目前还很少被人关注,但地学研究对它的功能需求却与日俱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GIS交互式编辑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依赖数字化控制面进行三维环境中的数字化编辑处理,可以有效地编辑处理点、线、多边形等几何特征。同时,基于OpenGL在ArcGIS 3D中,开发了一个COM插件形式的三维GIS编辑系统。实践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很好地支持地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交互式编辑 数字化控制面 OPENGL ARCGIS 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与水污染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宁宝英 何元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5期123-127,共5页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视旅游业为增加收入和多样化产业结构的捷径。本文中,丽江古城利用淡水资源作为景观用水发展旅游业。近年来,其旅游业快速发展并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这种发展情况对优质淡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古城内...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视旅游业为增加收入和多样化产业结构的捷径。本文中,丽江古城利用淡水资源作为景观用水发展旅游业。近年来,其旅游业快速发展并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这种发展情况对优质淡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古城内水体水质却在下降。对水质恶化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详细调查是根本解决目前这种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前提和依据。调查结果表明,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古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如商铺、餐饮店和客栈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管理失效造成的,并对当地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然后,提出了三条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应对目前的水污染,促进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水污染 丽江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反照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8
作者 蒋熹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8-738,共11页
冰雪反照率在地气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冰雪面的反射属性以及大气或天空的状况.因此,影响冰雪反照率的因素除其自身的物理属性如积雪粒径、密度、含水量、杂质和污化程度等外,云对冰雪反照率也产生影响,从而使... 冰雪反照率在地气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冰雪面的反射属性以及大气或天空的状况.因此,影响冰雪反照率的因素除其自身的物理属性如积雪粒径、密度、含水量、杂质和污化程度等外,云对冰雪反照率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冰雪的反照率呈现出日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最后,评述了利用数值模式及卫星遥感反演方法对冰雪反照率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 反照率 日变化 季节变化 能量平衡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 被引量:72
19
作者 刘时银 丁永建 +5 位作者 张勇 上官冬辉 李晶 韩海东 王建 谢昌卫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2-490,共9页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显著的背景下,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等地区的降水、出山径流出现持续增加现象,冰川也呈加速萎缩状态。作者从区域冰川研究入手,研究在这种气候暖湿转变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通过...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显著的背景下,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等地区的降水、出山径流出现持续增加现象,冰川也呈加速萎缩状态。作者从区域冰川研究入手,研究在这种气候暖湿转变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通过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及航空摄影照片获得了塔里木河流域3000多条冰川1960年代初以来的变化,表明该流域近30多年来冰川呈总体萎缩状态,冰川退缩已给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塔里木河 冰川变化 水资源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轮记录的阿尼玛卿山区过去830年夏半年最高温变化 被引量:59
20
作者 勾晓华 杨梅学 +3 位作者 彭剑峰 张永 陈拓 侯宗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998,共8页
利用采自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的祁连圆柏(Juniperus prezewalskii)样芯,采用国际规范的树轮学研究方法对所有树轮样芯进行了精确定年。针对各样芯不同的生长趋势分别采用负指数函数、线性函数和样条函数拟合与树龄有关的树木生长趋势。... 利用采自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的祁连圆柏(Juniperus prezewalskii)样芯,采用国际规范的树轮学研究方法对所有树轮样芯进行了精确定年。针对各样芯不同的生长趋势分别采用负指数函数、线性函数和样条函数拟合与树龄有关的树木生长趋势。对个别在样芯中存在缺失段或缺失年轮过多难以准确判定缺失位置的样芯,采用“搭桥”的方法建立完整序列,最后用ARSTAN软件计算合成树轮宽度年表,最长序列为1532 a,在满足复本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度为830 a的树轮宽度年表,并对年表的基本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年表的年轮指数与研究区夏季温度成显著负相关,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了研究区过去830年来夏半年(4~9月)平均最高温的变化。重建序列包含有大量的高频变化信息,又有十分显著的低频变化趋势。研究区在重建时段内经历了3个较为显著的降温期,其中1820 s^1900 s的降温趋势不同于该时期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趋势。另外,分析表明在重建时段内升温期较短,但是升温幅度大于降温幅度,迅速升温可能导致研究区严重干旱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树木年轮 宽度年表 最高温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